宗祠文化好传承,文兴公祠载文明

 关注13568629059 阅读:56
举报
 

                    前     言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族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承载着血脉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陈氏文兴公文化不但继承了颍川文化和义门陈文化,而且成为岭南客家文化的瑰宝。历经数百年沧桑,其“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祖训,已成为陈氏宗亲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本着“传承文脉、创新未来”为宗旨,搜集陈姓由来、陈氏祖训及家训、文兴公上源资料考证、碑谱源流、祖像代表、经典对联。考察各地文兴公后裔宗祠并拍成图片进行描述。依据谱志撰写了文兴公传、德佑公传、天官传及先贤代表的感人故事。通过祠堂文化布局,创办家风讲堂,开展宗亲联谊等多元化方式,构建“记忆——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
        我们希望通过六省宗亲的携手同行,共谱家族文化新篇章。让文兴公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使义门陈精神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文兴公后裔十九代孙陈礼彰
                2025年8月17日
   宗祠文化好传承,文兴公祠载文明

        宗祠文化以祠堂为中心,围绕家族、宗族、乡土等社会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期祭祖:祠堂是进行祭祖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在清明节中元节传统节日举行,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表达对先祖的敬仰和怀念。

       二、宗族大典:在特定的年份或重要的家族事件(如百年庆典)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上慰先祖之灵,下表子孙之念。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三、族谱编纂:祠堂通常会保存家族的族谱,记录家族的历史、世系和重要人物,帮助后代了解自己的根源。

       四、文化传承: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承家规家训等方式,传递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为更好地缅怀先祖,弘扬陈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广东兴宁横岗杉树下陈来新、陈启祥、陈如兵等宗长、宗贤为代表的陈氏文兴公后裔,会同外迁江西遂川、湖南炎陵、云南镇雄和四川宜宾等地的文兴公后裔,自2019年重建陈氏文兴公祠以来,历经数年多方考证,依据多地多本老谱之记载,确认明朝初年,自广东省长乐(现五华县)大岭背迁兴宁横岗杉树下(现水口镇璜江村杉树下)开基的陈氏先祖文兴公系秀浦公之子,及秀浦公之父元开公为入粤始祖的上源世系结论后,于2025年8月中旬在陈氏文兴公祠内陈列了八大栏目的《陈氏文兴公祠文化》编辑成册,供族人收藏学习并世代传承。其内容如下:

      1.祠堂大门上方石刻:“文兴公祠”匾额,灯饰“文兴公祠”;大门两边悬挂对联(金字木刻):“颍川世德,妫水家声。”
      2.祠内神台安放先祖牌位,正上方右刻“颍川堂”匾额,两边悬挂对联(木刻):“祖德流芳千年远,宗功世泽万载长。”
      3.中厅天井两边悬挂对联(木刻):“文启妫声,六省荣昌思颍水;兴瞻祖训,千秋裔盛溯江州。”
       4.上厅天井两边悬挂对联(木刻):“文韬武略、千枝共本家声振,兴盛昌隆、六省同源世泽长。”
       5.上厅两边墙壁各悬挂一幅PVC板专栏。左栏是兴宁市水口镇宋声狮子岩图片,祖像代表(黄帝、舜帝、陈胡公、陈寔公、陈旺公、陈魁公),陈姓由来,陈氏家训,陈氏祖训等。右栏是水口双桥背景,刊登溯源感言、文兴公上源考证记、碑谱源流、上源考证留影等。
      6.中厅两边墙壁各悬挂一幅PVC板专栏。左边上方是PVC字匾额(烤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下方是PVC专栏,刋登遂川盛会感言、文兴公后裔宗祠代表,名人列传:文兴公传、德佑公传、天官传。右边上方是PVC字匾额(烤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方是PVC专档,刊登文兴公世系源流(璜江上陈、外迁)。
       7.下厅两边墙壁刊登文兴公后裔基本情况。
       8.大门正面两边墙壁中上方各悬挂一块PVC板现代陈姓图腾(反光膜)。
       宗祠,是一个家族的向往,记忆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家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宗祠不仅是同族供奉和祭祀先祖的场所,而且是宗亲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
       宗祠文化建设,是我们传承文化,弘扬宗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提升家族成员的归属感,更好地传承发扬家族的优秀传统,让后代纪念先祖,缅怀先贤,共享家族荣光,因此,宗祠及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陈氏家族,作为炎黄子孙,舜帝后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祖文兴公祠,历经沧桑,因年久失修而原址重建,立碑表彰,文化传承,流芳百世。

上联:启瑞呈祥家宅旺
下联:祥光焕彩福运长
上联:启泰盈门福满千般顺
下联:祥光绕户春融万事兴
 
上联:礼继家声才名传四海
下联:彰承祖训俊采耀千秋
以自己为中心,
向上父亲.祖父.曾祖.髙祖.天祖.列祖.太祖.远祖.鼻祖。
向下儿女.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这就是祖宗十八代)。
 
魁星永耀义门千秋盛,
公德长辉汀州万代兴。

广东省兴宁市水口镇璜江村杉树下              陈氏文兴公祠

      陈氏,黄帝之后,舜帝之胄,阏父之功,妫满之德,封之于陈。后以国为氏,满公为陈氏定姓之大始祖。
      陈胡公84世魁公(元公第七子),宋进士,有感于闽汀战火稀少,且民淳俗美,故携眷九十七口择居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为福建初迁始祖。
      陈胡公95世元开公,翰林庶吉士,原居福建汀州永定猪麻塘(现书华村),妣郭氏生三子:永兴、永旺、永昌,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70)入粤,为入粤始祖。入粤后,元开公携长子永兴到兴宁西厢衙背经商,妣王氏秀娘生三子:达浦、秀浦、君浦。明正统四年(1439年),元开公于河源上莞新民村达浦处登仙,享年98岁。
       陈胡公97世文兴公,系秀浦公之子。明朝初年,文兴公因祸避难、颠沛流离,自广东长乐大岭背(现五华县转水镇)来到兴宁南厢中堡横岗杉树下,悦其水秀山环、土饶俗厚,曰“此地可耕可读,他日子孙定可昌盛!”遂定居于横岗杉树下(现兴宁市水口镇璜江村),建“文兴公祠”,巳兼丙。文兴公为璜江杉树下开基始祖,开基后三代单传,四世始生二子,后家业日饶,仓廪充盈。今文兴公后裔或留居璜江杉树下、柚树下、石围子、溪背角、神背、大草坪、聚星第、荣星第、聚昌第、念聪第、念恒第、凤鸣第、贤林第等,或外迁广东揭阳、江西、湖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开枝散叶,成为当地望族。因年久失修,文兴公祠已是残墙败瓦,满目凄凉。2019年元旦,粤、赣、川、湘、滇等五省宗亲聚会于璜江,商定重建宗祠。2023年5月2日,举行重光庆典活动。2025年8月,族中贤达感念宗功,选址祠堂宝地,构建陈氏文兴公祠文化,以妥先灵、以聚族心、以垂后世。
      附:“颍川世德妫水家声”是陈氏家族的文化表述,反映其历史渊源和声望,结合颍川陈寔的品德传承与舜帝后裔的尊贵身份,常见于祠堂对联。
● 颍川世德:
    
    ○ “颍川”是一个古郡名,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
    ○ 东汉末年,名士陈寔居住在颍川,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学问闻名于世。
    ○ 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陈朝,自认为是陈寔的后代,并追封陈寔为颍川侯。
    ○ 此后,陈氏家族以“颍川”为堂号,象征家族的品德和声誉代代相传。
● 妫水家声:
    
    ○ “妫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南部。
    ○ 舜帝在成为帝王之前曾居住在妫水河畔。
    ○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舜帝的后裔胡公妫满于陈国。
    ○ 这表明陈氏家族是舜帝的后裔,强调家族的高贵出身和悠久历史。
       这种表述体现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常见于陈氏家族的祠堂对联中,展示了家族的历史传承与荣耀。
      “颍川世泽长,妫水家声远”是一副对联,主要表达了对家族历史传承和声誉的自豪感,强调家族起源于颍川郡(陈氏发祥地)和妫水(与舜帝有关),寓意恩泽与名声世代相传。
● 颍川世泽长:
    
    ○ 颍川:指的是河南颍川郡,是陈氏家族的重要发祥地。
    ○ 世泽:意味着家族的恩泽和名声世代相传。
    ○ 这句话强调了家族的历史悠久和影响力的延续。
● 妫水家声远:
    
    ○ 妫水:与舜帝有关,象征家族的古老起源。
    ○ 家声:代表家族的声誉和名声。
    ○ 此句表达了家族名声传播久远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副对联反映了家族对自身历史的重视和对未来繁荣的期望。它通过追溯家族的起源和历史成就,激励后代保持家族的优良传统。这种文化表达在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意识。

赞 赏
0人赞赏
赞赏详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