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陈氏祠堂-虞舜堂
友定公像
按:福清玉涧陈氏从河南固始入闽。这是误传,陈氏入闽凡祖源无法查询的被统统写成“从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石井巷”。福清玉涧陈玄豫宗贤26年来为寻祖四处奔波,多次到固始查阅大量资料,都没有陈崇公的任何记载,查阅随王审知入闽名单也都没有陈崇公任何记载。最后终于与义门陈对接,义门陈崇公无论姓名、年代、官职、御赐、夫人姓氏,等诸方面与玉涧陈崇公吻合,经中华义门陈总会比照,于2019年确认玉涧陈崇公和义门陈崇公实则同为一人。详情见“玉涧陈源流考察”,这里不赘述。
第一篇 陈有定的身世之迷
象峰陈氏世居象屿村,地处长乐北端,闽江南岸, 依山畔水,山川竞秀。我村南倚鼎阳山,北望三江口,东与张村接壤,西于亭江隔江相望,是闽江咽喉,海防要塞,虽数里方圆,乃兵家必争之地和古战场。
象屿村古时居住着丁、王两姓。陈姓于明洪武元年由明溪县迁来,迄今已繁衍二十四代,六千余人。
象峰陈氏乃颍川后裔、义门子孙、将门之后,世代义胆,满门忠烈。
江州义门陈旺公第七世孙(第三任家长)陈崇,官居朝散大夫、御史中丞、上国柱、御赐紫金鱼袋,携夫人朱氏到封地福建省福清县居住, 生三子。因住地有“玉屏山”和“涧溪”,以山水各取一字,故称“玉涧”, 陈崇为“玉涧陈氏”始祖。
陈崇公第十一世孙陈秀涧迁居福建明溪县大焦乡。秀涧公第四世孙陈友定(1329年-1368年),又名有定,字永卿、安国,元末三大忠臣之一, 后世称“一代枭雄”。他自幼父母双亡,十岁到罗氏盐店帮工,后来帮人放鹅,因鹅丢失逃到邻村,饥寒交迫之际夜眠王家屋檐下。主人梦见一只白虎卧于大门口,赶紧起床点灯开门查看,见陈友定仪表不凡,就收留了他。十七岁时被王家招为女婿,但陈友定胸怀大志,不甘平庸。元朝至正年间,流寇四起,陈友定应诏从军,因平贼有功,历任兵牌、巡检、县尹、汀州路总管、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平章政事(福建省最高军政长官)、一品衔,统领福建八郡。
时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他与朱元璋、陈友谅争天下,因兵败被俘。朱元璋以高官厚禄劝降,陈友定不从。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同长子陈宗海在南京英勇就义,葬于南平九峰山。次子陈德宣隐居明溪故乡,三子和四子为躲避朝廷追杀,亡命天涯,化名一官、二官,背负神像一路逃难到长乐县象屿村,因饥渴难当,便放下神像四处寻找水源。当兄弟俩回到原处,神像无法移动,认为此乃天意,遂在象屿村定居,建造“象峰陈氏宗祠”,繁衍后代,耕读传家。
朱元璋感念陈友定忠烈,御赐对联:“名宦乡贤第,忠臣孝子门”。明王朝为了对陈友定在明溪后代实施管控,赐名为“西颍陈氏”。
友定公是义门陈崇公第十四世孙、秀涧公第四世孙。友定公为象峰陈氏始祖,一官公、二官公为二世祖。第三世:仁、义、礼、智、信共五房,只有礼、信两房留居象屿故里,另三房不知迁往何处。礼房另一支迁到浙江省平阳县四大屋村,信房另两支分别迁到本县石龙村和后安村。
正因为象峰陈氏是陈友定子孙,名将后代,忠勇报国。在历次抵御外敌入侵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从甲午海战、马江海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族人世世代代效命国家, 血洒战场,慷慨悲壮。
由于时代变迁,象峰陈氏族人相继出国谋生,海内外族亲达六千之众,尤以美国居多。每当祖国主权遭受严重挑衅时,我族人总是挺身而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虽旅居海外,不忘故土,家国情怀,可歌可泣。
英烈侯庙(友定公祠)
第二篇 英烈侯庙的传奇故事
英烈侯庙,俗称泰山宫,位于象屿村对面山的半山腰,城(关)猴(屿)公路东南侧,始建于明代初期,迄今已有650年历史。庙堂内供奉的主神像英烈侯就是本村陈姓始祖陈友定,因被明太祖朱元璋杀害,为保全后代免受株连而不敢显其名,只能寓意英勇忠烈重于泰山,故以泰山宫代称。
陈友定(1330年——1368年)又名有定、字永卿、号安国,元末名将,授一品衔,“闽三忠”之首,历史上陈姓十大名人之一,江州义门陈旺公第20世孙。唐宋时期由于“江州义门陈”15代、332年、3978口不分家,从唐僖宗到宋仁宗历代皇帝均予旌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家”。宋天圣4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下旨,以“义门陈”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由包拯、文彦博主持分家,分至72郡、144县、291庄,从此“义门陈”遍布全国各地。
陈友定原籍福清县,生于明溪县大蕉乡,从小父母双亡,他10岁时就到盐店做帮工,后来帮人家放鹅,因丢失几只鹅不敢回家,连夜逃离。饥饿疲惫之际睡在本县大户王家屋檐下。王家主人梦见一只白虎卧于门前,不解此梦是凶是吉,赶紧起床点灯开门查看。原来是一位年青人,就把他叫醒并问明由来,主人见陈友定仪表不凡,日后必成大器,就先收留为长工,后来将女儿嫁给他。但陈友定不甘平庸,侍机一展抱负。
元朝至正年间,汀州流寇四起。陈友定应募从军,因智勇过人,一路升迁。从黄土寨巡检、清流县尹、延平路总管,到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平章政事(福建省最高军政长官),统领福建八郡。时值元朝末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平定方国珍后,派使者招降陈友定,陈友定杀使者誓与朱元璋决一死战,终因兵败被俘,长子陈宗海单枪匹马劫狱救父,也因寡不敌众被捕。在狱中,陈友定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失势非人意,重围戟似林。乾坤今已老,不死旧臣心”。以表达对旧朝的思念和忠臣气节。朱元璋又以高官厚禄劝降,陈友定宁死不屈,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同长子陈宗海在南京英勇赴义。
陈友定就义后,其部下将次子陈德宣在明溪保护起来。为了躲避朝廷追杀,另两个儿子身背陈友定神牌一路向南逃难。行至长乐县象屿村口对面山半山腰时,因饥渴难耐就放下神牌,四处寻找水源。当回到原处想背起神牌继续行走时,神牌竟然无法移动。兄弟俩心想莫非父亲显灵让我们在此地定居? 于是化名一官、二官在象屿村隐居,并不敢提及明溪老家,谎称是从尤溪县逃荒而来,故有“尤溪迁左里”之说。
朱元璋杀了陈友定父子俩后,仍念其英烈,怀着敬佩之情御笔亲书一副对联:“名宦乡贤第,忠臣孝子门”,予以追褒,尚书王世贞为之立传。明王朝为了便于对明溪县陈友定后代实施管控,赐名为“西颍陈氏”。而象屿村陈友定后代一直隐瞒身份不敢与老家联系。为了缅怀父兄英烈,一官、二官兄弟就在村口这半山腰建起了英烈侯庙,庙堂正中塑着陈友定坐像,左右两旁分别是当年镇守将乐的长子陈宗海将军和时任建宁路总管陈子奇将军。这座庙堂记载了陈家满门英烈,并训示子孙后代弘扬忠烈精神,励志报效国家。
六百多年过去了,这个英烈世家不忘祖训,在历次卫国战争中世世代代效命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惜马革裹尸。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象屿村陈氏家族约有四千人异国谋生,他们虽身居海外,仍不忘故土,为捍卫祖国荣誉和尊严彰显忠肝义胆,赤子情怀,可歌可泣。
英烈侯庙历尽沧桑,叙述着英雄的成长与归宿,忠臣的操守和气节,见证了历史长河中风云与波澜,慷慨而壮烈。
第三篇 象屿村的故事
象屿村依山傍水,山川竞秀。群山蜿蜒从这里挺起胸膛,闽水苍茫在这里惊涛拍岸。
象屿村地处长乐北端,闽江南岸,南倚鼎阳山;北望琅岐岛;东与张村接壤;西与马尾区隔江相望。是闽江咽喉,海防要塞,虽几里方圆,乃兵家必争之地和古战场。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聚居着一支“江州义门陈”后裔。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由于15代、332年、3978口不分家,从唐僖宗到宋仁宗历代皇帝均予旌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家”。为了义门精神传播华夏,宋仁宗下旨由包拯、文彦博主持分家,分至全国72郡、144县、291庄。象屿村始祖陈友定,原籍福清,生于明溪,官居福建省平章政事(福建省最高军政长官)。时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他与朱元璋决战,因兵败被俘,朱元璋以高官厚禄劝降,陈友定不从,于明洪武元年,同长子陈宗海在南京英勇就义。另2个儿子为躲避朝廷追杀,亡命天涯,化名一官、二官,一路逃难来到象屿村定居,繁衍后代,耕读传家。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海防要塞----南岸炮台就设在这里,这座比“中国四大炮台”还要早的古炮台曾在“马江海战”中击伤法国侵略军最高统帅孤拔中将,并在历次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为国家民族立下赫赫战功,虽年代久远,百战余生,至今仍雄踞闽江,虎视东海。
正因为象屿村人是陈友定子孙,名将后代,忠勇卫国。为抵御外侮,这个家族世世代代效命沙场。陈新田兄弟参加甲午海战, 更多人参加马江海战。抗日战争时期,全村不足一百户,就有53位热血青年参军报国,血洒战场,慷慨壮烈。解放战争时期,陈仁珊领导“长治”号军舰起义,为渡江战役的胜利首举义旗,前国防部长迟浩田为之亲笔题匾“海军世家”。
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象屿村爱国侨领层出不穷,为支援家乡建设,为捍卫祖国尊严作出许多建树。陈永洽在美东福建同乡会主席任上毅然将会馆悬挂的“青天白日旗”换成五星红旗,从此,这个全美国最大的闽籍社团易帜归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他率众走上纽约街头游行示威,声援祖国政府。陈荣华经过9年不懈努力,于新中国60华诞来临之际,成功地发起了美国白宫广场上首次升中国国旗仪式,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历次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为之亲笔题匾“扬我国威”。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为之亲笔题词“荣华先生,让中国为你骄傲”。陈学干在2014年香港“占中”和今年香港暴乱中为反对香港分裂,维护香港稳定,率领众乡亲与暴徒直面斗争,无所畏惧。2019年10月1日,这个村4位爱国侨领应邀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出席国庆70周年盛典。象屿村人虽身居海外,不忘故土,家国情怀,可歌可泣。
村口那一座“英烈侯”庙堂,传承着象屿人世代义胆,满门忠烈,见证了6百多年来风云与波澜,慷慨而悲壮。
(供稿人:友定公20世孙 荣华)
象屿古渡
外交部长李肇星亲笔题词
附录一:福清玉涧陈氏简介
玉涧始迁祖是出自于义门世家的唐御史中丞、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公,唐朝时崇公携夫人朱氏到封地福建省福清县居住, 生三子。之所以冠以“玉涧”二字,盖缘于陈中丞封地县城有玉屏山和涧下路,故择“玉屏山”和“涧下路”中各一字拼合成名。根据《福清陈氏大宗谱》,融城玉涧陈氏崇公派系在福清分布27个村,分为三支:
1)高巷支: 19个村,主要分布在东张镇玉林;渔溪镇黎阳、铁炉园;音西镇仓霞口、玉峰、石井等4个村,融城镇瑞亭、后山北,龙田镇山前、南山,一都镇丹山、文山、小坑,海口镇前川、东浦,沙埔镇长沙、(友) 西倪等村。
2)赤岭支:文正公派下7个村,主要分布在东瀚镇赤岭、北盛,高山镇店头、西郑,沙埔镇平林、南湖、岸前(其中一支)等村。赤岭陈氏1世祖文正公“原出本府侯官县洪塘后坞,迁融邑赤岭地方,人赘王氏二娘,生三子:栋、樑、材。”现已传32世,有160户800余人,迁出60户约300人。赤岭迁出的有永春县西坑村,东瀚北盛,沙埔平林,高山北坑、店头,东张泗洲,平潭深坞、六楼、洋潮屿、吉钓岭下,闽侯丘屿街,台湾澎湖县,湖北汉口,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3)玉涧有定公后裔,居住东瀚镇后坑村。福清东瀚镇后坑陈氏始祖系陈友定公(明代福建平章政事)之12世孙谷遂公和克礼公,由延平兵乱退居福清高巷头玉涧后,迁龙江后坑,已繁衍22代,有213户1065 人。有的外迁福鼎县渔井坑中,广东海丰县甲子所,福清城关后山北、高山邱厝等地。
附录二:明溪县洋坊陈氏祖祠简介
明溪县邑东北十里洋坊西颍郡陈氏宗祠,始于明成化七年(1471),世祖陈连茂,明皇赠文林郎,大兴土木建造祖堂,宏伟壮观,乃明溪第一大祖堂。清代重修,现虽显得陈旧,但从结构部件上看,可想当年建造时的气派非凡。南宋理宗年间,西颍陈氏始祖秀涧公从福清县独身一人移居到清流县明溪大焦,历尽千辛万苦,在明溪开基创业,为明溪县洋坊镇西颍陈氏始祖。
陈友定,字永卿、安国 ,殁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他从一个盐店的帮佣,成为兵牌,从兵牌到明溪巡检、清流县主簿、清流县县尉、县伊延平路总管、福建行管参知政事,福建平章政事,适左丞。史载元朝三大忠臣之一,现代人称“一代枭雄”。明太祖朱元璋御书对联“名宦乡贤第,忠臣孝子门”。司寇王世贞等为之立传。清代奉旨旌“忠烈”祠崇祀。在西颖祖祠里,至今乃保存着陈有定奉捷报“ 旨旌表忠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荣升一品”塘务和“奉旨诰授将军任福建玉峰总管运升一品”京报等。
明溪西颍还有位海外丞相一陈启韬:字于龙,生于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幼聪颖,善交际,貌英俊,年十六即往粤东贸易,一日乘船遇巨浪,迳飘至暹罗国(泰国) ,因贤能,国王将公主许配之,历迁至丞相。乾隆间,时有珍物寄家。据明溪县旧志载:“ 城南西颖祠屋有楹联云‘连舸春汛撼暹罗信是丞相名驰功垂不朽(此系指韬相暹事),一剑秋风横薄海端的旧臣身死气自长存(此系指陈平章忠烈事)’。又韬亦自撰有一联寄县洋祖屋云‘先君遗体天各一方,生西颍而老他乡,遂使禴祠失祀,小子远游,心怀两地。相暹罗而思故国,顿教寝食难忘’”。
西颍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陈汝捷, 明朝任江南宣州千总,直属昌平守备,福建闽安协左营守备,台湾北路淡水营都司、提标、右营游击,广东海营参将,广东龙门、香山、奉江协副将,广东碣石镇总兵、福建沿海坛总兵。元朝时,有定公曾荡寇于福建沿海,汝捷复镇其地,历数十年无寇氛,适置福建陆路提督军门,皇封震威将军。
历代游宦有:第九世陈阶,由明经授粵西兴安令;第十世陈仁, 任广西、云南通判,叠置广西府知府,诰赠奉直大夫,祀乡贤。第十一世陈延策任海宁卫经历;十一世陈延浩,万历癸未贡,任河南汝州学正。第十五世陈壁任司铎政和; 第十六世陈锡藩,驰文林郎, 广西苍梧知县,诰赠奉直大夫;第十七世陈珪与侄陈铎,灭寇入忠勇祠; 陈汝元,进士,任广西苍梧、怀崇、灌阳、平乐、陆川等县知县。
(本篇资料源自《福清陈氏大宗谱》、《陈氏宗祠大观》)
(整理人:陈荣华 陈玄豫
陈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