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奇壂世系清,兴宁开基祖文兴
(陈公奇壂,系陈公文兴十一世孙)
嶺南,亦称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廋岭等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分地区。
据悉,今年夏季,嶺南陈公奇壂后裔,应文兴公后裔外迁江西遂川的族人之邀,会同湖南炎陵、四川资中和云南镇雄等地族人,依据文兴公后裔,于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外迁四川资中双龙及外迁湖南炎陵后分别于乾隆肆拾叁年(公元1778年)和嘉庆丙寅年(公元1806年)编修的老谱资料及多地多本老谱记载:陈公文兴,秀浦公長子,于明朝初年,自广东长乐县大嶺背(今五华县传水镇),迁兴宁县南厢中堡横岗杉树下老屋场(今广东兴宁市水口镇璜江村杉树下)后,又分居城背石圉开基,妣罗氏生子:德佑及文兴公后裔十一世孙陈公奇壂四子:万能、万俊、万杰和万英,于清朝雍正年间入川开基(同期,有族人外迁江西、湖南和云南)之实,确认:义门陈汀州庄魁公后裔十四世孙陈公文兴,系明朝初年,自广东长乐(广东省五华县)大岭背迁兴宁南厢中堡横岗杉树下(今广东省梅州市兴宁水口镇璜江村)的开基祖后,成功地编写并印制了《陈氏文兴公源流》川滇谱,记写世系源流:……八十四世魁公—八十五世嵩公—八十六世钦公—八十七世俭寿公—八十八世孟一郎公—八十九世振一郞公—九十世茂濂公—九十一世俊玉(昌明)公—九十二世龙海公—九十三世立常公—九十四世衡公—九十五世元开公—九十六世秀浦公—九十七世文兴公—九十八世德佑公……,完成了续修新谱的任务。
值此家书面世之际,笔者撰文简述并附谱序及相关资料如下。如有不当,望多指教!
陈氏文兴公源流谱序
宇宙万物,皆有其源。国史曰人类文明发展之记载,族谱亦可曰姓氏源流及道德风范之传述。于是有谱方能知其宗,千古传承好家风。谱载千秋祖德传,陈氏子孙世代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谱载源流明世系,粤自重华协帝记。老谱曰:“玄德盛闻受命之初,奄有四海宗廓之子孙”。西周武王封三格,舜帝之裔胡公满,受封于河南陈国。胡公得姓为始祖,以国为姓传千古。历经春秋及战国至秦,有陈涉起发义兵,志比鸿鹄,以德服人。西汉之平公辅佐三帝,奇计六出,位至丞相。再至东汉颍川郡之太邱令寔公,为大名士,并与其子元方、季方谓“三君”。后有五代霸先公,受梁禅而登帝位,建陈朝而为天下之君。再由宣帝封其子叔明公为宜都王。宜都王叔明公之后旺公,迁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基创业义门,为江州义门始祖。九江义门陈褒世德,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承千口义聚同居,设广席鸣钟而食,史称“义门陈氏”。南唐旌表有曰:德化义门良有以也。历经十五代同灶而食的义门陈氏,至宋嘉佑七年(1062年),三千九百余人奉旨分家(共291庄)迁往各地居住。魁公分汀州庄而率族入闽,居福建汀州。南宋入粤,元末明初,文兴公避乱,自长乐(今广东省五华县)大岭背迁兴宁南厢中堡横岗杉树下(今广东省梅州市兴宁水口镇璜江村)开基传承。清朝时期,湖广告滇川及战乱之因,文兴公后裔自广东兴宁南厢中堡横岗杉树下分迁于江西、湖南、四川和云南择地开基。
明朝年间,文兴公避乱,自广东长乐(今五华县)大岭背迁兴宁南厢中堡横岗杉树下开基。粤居三百余年后,文兴公十余世孙在清朝年间外迁湖南、江西、四川和云南开基创业,并各自书写修订族谱,流传至今。因离粤外迁修谱有先后,又加交通和信息受限等诸多原因,致使部分谱书记载文兴上源有误,需考证清源。
离粤外迁,已逾二百余年。欣幸交通发达、信息灵通,使得分居于祖地广东兴宁和外迁云南镇雄、水富和湖南炎陵、江西遂川及四川宜宾、资中、简阳等地文兴后裔有幸联系。并于2019年元旦,在兴宁市水口镇璜江村文兴公祠实现了联谊聚会。经交流荟萃,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珍贵的族谱资料。
外迁宗亲联谊聚会,各地宗亲在对多本族谱资料进行分析、研讨和考证时发现:文兴后裔于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外迁四川资中双龙及外迁湖南炎陵后分别于乾隆肆拾叁年(公元1778年)和嘉庆丙寅年(公元1806年)编修的老谱资料均载明文兴系秀浦之子,而外迁江西遂川的文兴公后裔修的三修谱、四修谱,在无1806年(一修谱)和1747年及1778年之老谱情况下,去广东省长乐(现广东五华县)大岭背寻找文兴公上源,因大岭背秀浦公后裔全部外迁(老谱记载:文兴公于明元年1368年因避乱自长乐大岭背迁兴宁璜岗杉树下居住),就认玑公系是文兴公上源(据相关资料记载,玑公于1399年自兴宁迁长乐大岭背开基),并将文兴公接于玑公派下的七十公或八十公之后,并在玑公系的族谱中无文兴公记载的情况下,把娶妻和生子均不同的文善公记为:文兴公又名文善公公,实为误接。而文兴后裔外迁云南和四川宜宾、简阳之族人,后期于民国贰拾柒年(公元1938年)及后来的手抄谱,在无文兴族人老谱资料的情况下,查找君浦世系时,只知君浦隐迁兴宁大信都毛公寨(查找时已外迁),就抄到兴宁大信都同号不同字的君辅……子斌→继述→生11子系下去了。这就与族人老谱稍有不同而产生了误接之源。对此,为正本清源,从云南和四川宜宾、简阳之谱记载情况的时间及代均上看,始祖茂濂自(宋理宗皇帝在位时)为官之公元1224年开始,至元朝末元开自豫章入粤(资中双龙谱记载,居河源等地)秀浦居长乐大嶺背及文兴于明初(即1368年)避乱自长乐大嶺背迁兴宁横岗杉树下开基的140多年之间,记载有十六代人的代均不到10岁,与常理不符,不难看出其中之误。同时,从文兴避乱由长乐大嶺背迁兴宁横岗杉树下居住之居住地看,秀浦居大嶺背,而君浦居兴宁大信都毛公寨迁出(君浦未在长乐大嶺背居住,与元坤等衡公后裔族谱资料记载相符),这又不难看出其中之误。由此可见,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地说明文兴系秀浦之子。
经历时一年有余的分析、研讨和考证,确认陈公文兴系秀浦公之子的源流后,经商讨酝酿,为正本清源,本着对先祖及子孙后代负责之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严谨、细致和务实的思想理念,江西文兴后裔之宗贤,于2020年初,邀请湖南、四川和云南之族人共同参与,成立了陈氏文兴源流编写委员会。对陈氏文兴源流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编写和整理后,现已谱记成文为魁公三子嵩公迁宁化县石壁葛藤坳,嵩公生子三,其三子即钦公,钦公生子二,长子俭寿公,俭寿公生子三,长子孟一郎,孟一郎公生子振一郎郎迁漳州龙溪县赤水湖泮。振一郎公生子茂廉,茂廉公乃宋翰林学士为元龙副章使,茂廉公之子俊玉任豫章(今南昌)太守。俊玉之子龙海为陵州兵马都尉,立业迁江苏南京溧水县,龙海公长子立常于元纪登进士,任粤镇府太守兼督粮司务,为官清廉。立常公生八子,六子衡公(字以知,官名尧章,铭基,家世缙绅殿试翰林,仕元顺帝官居一品为元台谏、胪内阁侍郎、谏议大夫,钦命福建督学使者,遂率妻儿迁居汀州宁化石壁葛藤坳立居,生八子,次子元开为翰林庶吉士,后迁居福建永定县猪麻塘龙头岗下居住,妣郭氏四娘生子三,后又妣王氏秀娘生子三,即达浦、君浦、秀浦,秀浦公因遇祸难,合家分散,恐受株连,后避于长乐大嶺背,生子二:文兴、文德,后文兴公流迁于兴宁县南厢中堡璜岗杉树下,祖德宗功,后先辉映。嗣孙等无忘前烈,谨将陈氏文兴公之源流而恭叙之,庶使后嗣裔孙,景仰先德之恢宏矣!
四川宜宾义门陈汀州庄魁公后裔三十三世孙世先参与整理
二零二零年夏
祖德流芳
祖上留下谱传言,
寻根问祖不再难;
信息传出知吉贵,
镇雄电告族谱对。
网络畅通寻祖宗,
兴宁开基文兴公;
祖德传承很珍贵,
川滇湘赣粤聚会。
聚会畅言建祠堂,
川滇湘赣粤赞扬;
捐资建祠祭先祖,
祖德流芳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