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陈氏六十二世祖陈叔明公至八十四世分庄祖的世系解读

 关注陈雄耀 阅读:236
举报
 

【義門总谱】全国最新、最全 义门陈大成总谱

中华陈氏六十二世祖陈叔明公至八十四世分庄祖的世系解读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中的“义门世系”记载了陈氏六十二世祖、义门一世祖陈叔明公(见大成谱第 159 页至 193 页)至八十四世义门陈氏分庄祖共计二十三代人的世系行传。
仔细读来你会发现义门陈人聚族同居数百年的生存事迹、文化脉络、族中俊才、朝野记事、人物活动的历史轨迹以至于整个义门陈文化的构成, 在这二十三代人的人物行传之中都有记载。
因此,这二十三代人的世系行传构成了《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的主体,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其主要表现在:
一、从叔明公出生的公元555 年至义门陈氏奉旨分庄的公元 1062年,这之间长达507 年的行传中记载的人物数以千计。作为南朝皇室家族后裔,其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轨迹与跨越唐、宋两个朝代中的政治、文化、朝野史迹,以及义门陈文化的构成和历史沿革桩桩件件跃然纸上。
二、行传中的文字表述极其精湛、准确,义门陈文化的形成发展、正史、野史、传说、方志与行传之间有着极强的吻合性。
三、行传中记载的个人信息是:名、位、妻名、生子、事迹(除重要人物外,大多数均无生卒年),然而尽管记载个人信息精短,但展示的人物性格与义门陈文化的关联、个人承担的家族及社会角色,这些错综复杂的人和事,在一个数千人谱系的个人行传信息中,清楚可见。笔者无数次地阅览这个时空段的谱系行传,也无数次地发出这样的赞叹:还有谁家能有这样完整地、真实地表述这个家族与形成一种如此有价值的“义门陈”文化相结合的谱系呢?
当然,任何先进的文化或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义门陈这个时间段的谱系记载内容尽管和正史、方志、口传在时空、人物和记事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极度吻合,但也呈现出不少矛盾的错漏。比如:史料中记载的人物活动时间与历史上年代错乱,历史名人的活动轨迹与义门陈谱系中的人物出现年代的不符以及有的人物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之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事实存在,也值得考究。但我们作为距离这个文化发生的年代上千年的后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面对,首先要分析那个年代由于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的落后所致,而不能以现代人文化传播的先进技术去要求我们的先人,更不能凭空想象地去批评甚至羞辱我们的先祖。
为明辨是非,笔者就这些误导、存疑,以至于历史的观点做个剖析:
一、义门陈世系之“异流同源”之说。“异流同源”出自于陈崇制定的“家范十二则”之第九“联族党”: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长幼上下,无寒无喧。
这段话原文摘录,意思是:江州有一个家族,一个源头,如同流水,流至各个分支(即异流),经过十一代(阅:意为经历),一直是相处和谐,众人欢乐相处,这些人不是我的伯伯、叔叔,就是我的哥哥、弟弟,老的、少的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这段话不难懂,那么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关键词是:江州一族。这是一个定语,专指的是江州始迁祖陈伯宣公迁到唐宋时的行政区域”江州“(这是此后一直称作”江州义门陈“的原由),原意表述的是:江州始迁祖陈伯宣的这个家族。
第二个关键词是:阅十一世。就是说经历了十一代人(阅:经历之意),那我们就从江州始迁祖伯宣公算起到陈崇立法时,陈崇已是身为祖父了。
这里列举如下:伯宣、檀、旺、机、感、蓝、青、仲、崇、昉(衮、让)、和,正好十一代。意思为从始迁祖伯宣公到陈崇之孙“和”经历了十一代。
第三个关键词是:异流同源。源头在哪?江州一族始迁祖伯宣也。何为异流?江州这个家族经历十一代的分流也。
试想:源头已定为江州一族,异流还能从源头以外的族人中吸纳进来吗?即便有在谱系中也会交待得清清楚楚。江州始迁祖伯宣公是陈朝皇室之后的第十一代孙,到义门陈氏分庄,这个家族史称唐宋时期的贵族。试想一下,假定是江州始迁祖伯宣公以上的族人与江州这个家族合居,一个贵族的谱系上能不交待清楚吗?
因此,那些歪曲“异流同源”之说的人,有三种可能:一是借“异流同源”断章取义地达到乱祖乱宗的目的,这种人对义门陈文化的存在价值是心怀敌意的;二是有意制造学术矛盾,以达到谋求个人利益的目的;三也有这样观点的人可能真是读文解字能力太差了。
二、关于义门陈世系是“史”载可信?还是“谱”载可信?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文学类别常识问题,很简单:正确的答案是专论“谱”之世系的话,当然是专业类别的“谱”的可信程度大于“史”。理由为:1、“史”是史学家的著作,从时代上分析是前朝史后朝人著,其成著来源大多为收集的地方志、地方提供或上报的资料及皇室留存的档案和重臣与其后人回忆录等著作。比如《新唐书》是时过数百年后的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主修的,其收录的义门陈在《唐表》中的史料是义门陈第十四任家长陈泰提供的(见陈泰《义门陈累朝事迹状》)。又比如说《宋史》是元末至正三年(1343 年)由元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修的,此时距离义门陈分庄的 1062 年也有 281 年之久了。其它宋史的资料来源,除义门陈后人提供外,那就是地方志或地方史官收集,另外就是修史者查找前朝史料收集整理的。又比如明代解缙(1404 年)主修的《永乐大典》收集了义门陈《陈早传》、《陈崇传》等入典,其入史来源是南宋修纂的江州地方志《江州图经》中摘录的,《永乐大典》仅用两年时间完成。
2、再来分析一下“谱”在专载谱系这个方面为什么可信度要比“史” 要高呢?理由是“谱”是当代人记当代人的个人信息,而“史”是隔朝隔代几百年的后人修前朝史。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代人修谱、跨越年代按盛世计算约20-30 年修一届谱,一届谱要载入谱系的代数多则五代,少则三代。按照这个理来说当代人将自己的祖、父、本人、儿、孙的信息入谱断然是不会错的。而入“史”是时达数百年后的人来写数百年前人的事,也就是说那只能是依据流传下来的资料了。
3、“谱”是专载人物信息的世系源流专著,有其固定格式,父是父,子是子,对号入座。自己家人修自己家人的“谱”,自古以来,中华汉民族姓氏数万个,哪个姓氏要寻根溯源唯一的路就是“查族谱”。对记事可以说“史可信”,但对于一个家族的谱系源流不能说“史”可信大于“谱”。
4、关于义门陈叔明公至分庄祖这之间的谱系在正史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叔明公至旺公、机公的世系,在《宋史·陈兢传》中也有叔明至陈崇等义门陈重要人物世系信息,在《永乐大典》收录的《陈崇传》和收录《全唐文》中徐锴的《东佳书堂记》也都有从宜都王叔明公至著作郎伯宣孙旺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的数代人的世系信息。载入上述正史中的叔明公至陈旺公的世系信息基本上与《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排列的世系相吻合,特别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叔明公至陈机公的世系属于正史专述义门陈世系的。而其它是以记事记人为主,附带表述义门陈世系的,因此它表述的侧重点是义门陈事迹,而不是义门陈世系。所有载入正史中相关义门陈事迹的文章,在记载人物时都要提到的宜都王陈叔明。总揽所有载入正史、方志中的文章中凡涉及叔明公至分庄祖二十三代人的世系排列时都与《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的世系排列相吻合,其中包括《宋史·陈兢传》。
5、关于《宋史·陈兢传》中“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的正确解读。“子” 在中国文字释义中有:专指“儿子”,泛指“后代”,多种意思的表述。
在载入正史中的有:徐锴的《东佳书堂记》、胡旦的《义门记》(在方志中载入)、《宋史·陈兢传》、《永乐大典》之《陈崇传》,这些义门陈文化的重要资料中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记人叙事。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史料在记载人物时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个家族中的重要显赫人物(官位高)是必记的。如:在陈崇的《家法三十三条》开篇语是“吾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 代传孝义,世笃忠贞”。又如在陈泰的《分庄碑记》中开头语为“余家自叔明分封以来,几更其迁矣。”
第二个特点是记事中人物与事迹有重大关联。如徐锴的《东佳书堂记》主要事迹是“东佳书堂”,于是侧重记了“陈衮”,因为史料记载立书院是陈崇,建书院是陈衮任家长时,所以《东佳书堂》中记陈衮的篇幅自然长些。又如在载入《永乐大典》卷 3528(九真·门·义门)的《陈崇传》中整个篇幅是陈崇和陈旭占了百分之八十,其他均一笔带过,因为陈崇与陈旭主家政时间分别为 28 年、26 年,主家政时间长、贡献大,做的事自然多,后代人叙事自然也多些。第三个特点是在叙事记人中,人物的贡献大。如第八任家长陈兢,在家长任期仅三年,任期内江州知州康戬上奏为义门陈家贷粟二千石;同时又有面圣太宗赐梨和碎鸽的典故存在,所以便有了《宋史·陈兢传》的名气。第四个特点是在正史中有《宋史·陈兢传》、陆游的《南唐书》中载入了《陈衮传》、明《永乐大典》中有《陈崇传》、《陈旭传》、《九江方志》中有《陈昉传》。为什么十四任家长中只有上述家长入个人传记?我们了解一下历任家长主政时间就清楚了。陈崇主家政 28 年、陈衮 30年、陈昉 32 年、陈旭26 年、陈泰 41 年、陈鸿 14 年。原来是入传家长主家政时间长,为义门陈氏家族做的业绩自然更多些。
第二、我们再来深入解读一下《宋史》中的《陈兢传》。读《陈兢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陈兢传》中点到的人物有从叔明公到伯宣公,然后是崇、衮、昉、鸿、兢、旭、蕴、泰,中间省略了檀、旺、机、感、蓝、青、仲,直接用伯宣子崇带过。二是叙事,叙事时侧重点是伯宣“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至庐山,因居德安”。再是崇立家法、衮和昉长幼七百口合族同居、建书楼、兢贷粟、旭恳请减半、泰主家政,在叙事中整个《陈兢传》的篇幅叙事中用于陈兢的字约 30 个,用于陈昉 150 个字左右,用于陈旭的 200 个左右,整个《陈兢传》的文字篇幅侧重点是陈崇以下人物,主要目的是叙述义门陈氏义聚的事迹。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陈兢传》开篇交代陈兢江州德安人,宜都王叔明之后。“秘监累功”、著作郎伯宣都是这个家族的“入史”标杆,从陈崇到陈泰是叙述义门陈事迹的起止时间,“义门陈”的形成除了以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为时间起点外,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陈崇立法,有了《家法三十三条》才从理论上与法、与理奠定了义门陈文化现象形成的标志,所以《宋史·陈兢传》中“伯宣子崇”的意思是伯宣后代陈崇的省略。显然从檀公到仲公还没有明显的义门陈文化形成的事迹与这个时代数代人的人物、事迹关联,所以用“伯宣子崇”表述的是:伯宣的后代陈崇开始受到“僖宗时尝诏旌其门,益置田园,家法……,”于是才有了“义门陈”(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义门陈文化研究学者理解伯宣后代陈崇为“子”的“断章取义”行为,而不去面对檀公到仲公数代人因为这个时间段没有形成义门陈文化也就没有事迹可写的原因)。
三、正确分析与理解《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中人物的出生活动与历史上的事件造成错乱的原由。
第一、正确理解“旧谱”行传中对人物生卒年的纪年方法与现代从修谱生卒纪年的方法。“旧谱”中对人物行传中生卒年的是甲子年或朝代皇帝的庙号纪年。如甲子年的“乙丑”、“辛亥”,庙号年的“开元”、“开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时开始使用的公元年纪年。查大成谱义门世系祖叔明公到分庄二十二代,陈叔明公有墓志铭和《陈书》中记载的大建五年(573 年)封宜都王,还有两代秘监在朝廷活动时有史料记载人物活动轨迹的纪年时间外,其余的人物行传几乎全无生卒纪年。
第二、陈泰在分庄碑记中写道“余家自叔明分封以来,几更其迁”、宋太宗的赠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陈泰的“几更其迁”应该是至少三次以上的迁移,宋太宗的“五百年”应当是“余家自叔明分封”算起到太宗在位时有四百多年(因用联的工整对仗需要用五百年代之)。因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
自叔明分封以来的时间是大建五年(573 年),隋灭陈后叔明公是599年随隋入关。按陈泰的“几更其迁”的第一迁应该是江苏古丰县(或丰县)有白居易《赞朱陈村》诗为证。第二迁是伯宣公来庐山圣治峰后择地九江株岭“齐集里”,伯宣公定居稳定后,将其余五兄弟接来九江株岭后取名“齐集里”,在齐集里合族同居了多少年不得而知。第三迁应当是常乐里艾草坪了,来艾草坪究竟是何年?根据义门陈沿用存在仍称大房、二房等地名,可以分析应当至少在青公时就迁来了艾草坪,青公生六子,六大房分房居住,所以大房、二房的地名沿用至今。
第三、在“义门陈文化”从理论和实践规模形成后,才在谱志和正史中有与义门陈文化相关事件的发生与人物活动的年代记录。这个时间段应从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和陈崇立家法的公元 884 年至 889年,才定型了”义门陈文化“现象的完整性,所以才有陈崇制定家法、陈兢上朝献法、太宗分梨和鸽、裴愈散书题词、康戬上书代粟、陈旭恳请减半等重大与义门陈文化相关的人物活动和事件的记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陈崇公以上至叔明公十九代,即叔明公出生(公元 555年)至十九代陈崇立法的公元890年这 335年间,除叔明公、两代秘监兼公、京公的人物活动历史轨迹有明确记载外,其余 16 代人均无行传详细生卒年代的记载,因此难免出现后人因手抄谱的传统落后方式,造成人物活动年代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现象出现。因此,江州义门陈始迁祖伯宣公究竟何年从福建仙游来到江州?到了江州第一站是何年到庐山圣治峰?何年何月又至株岭(齐集里)?是陈旺公占籍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还是青公率子孙迁常乐里?是伯宣公与马总友善还是陈隐(檀)公或陈修公与马总友善?这些问题因为在人物行传中没有生卒纪年,所以很容易造成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结果。直到现在仍有人对江州始迁祖、常乐里始迁祖概念不清。难怪在历史上外地宗亲因从未到达义门陈祖居地,所以就在传抄旧谱时将江州始迁祖伯宣公迁来江州的时间安在常乐里始迁祖陈旺公的名下(仔细看伯宣子檀公、修公的行传,有可能与马总友善的是他两人)。
二是从陈崇公以后至分庄84 世的五代人、160 余年中,因为”义门陈文化“的形成,人物活动的记载、义门陈各种事件的发生与正史、方志、家谱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因“义门陈文化”形成而纳入谱系的人数以千计,每个人在“义门陈文化”产生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包括奉旨分庄之后的迁移去向都在大成谱中清清楚楚地展现。以至于分庄至今上千年各地后裔子孙寻根问祖纷至踏来,现已经有 200 余庄后裔近 800万在生人口参与全国义门陈氏族谱统修。
四、关于几个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一)、从义门陈氏一世祖叔明公至八十四世分庄的二十三代人,从叔明公出生年代按公元 555 年计算到 1062年奉旨分庄共计507 年,共 22 代人,按科学的测算方法是 1062-555=507 年,507÷22=23,也就是这个时间段人均 23 岁繁育一代,这种算法符合那个朝代人类繁育间隔年限的科学性(如果从史料中,获取任一位相关年份记载来推算都可能对不上号)。
(二)、《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依据的范本是现存全国各地的义门陈氏族谱,其中有义门陈氏祖居地《江西德安联修谱》、《九江县联修谱》、《湖北武穴义门陈氏大成谱》、台湾陈国维编写的《江州义门陈氏族谱》、湖南《义门陈氏族谱》、《四川义门陈氏族谱》等等,参考了几十个地方的义门陈氏族谱。以及参考重要资料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嘉祐七年十月十五日义门陈外甥、湫溪王举人王允记《旌表江州义门记》[此文在贵阳狮子山首修明朝洪武十三年壬寅冬月(即 1062 年,见大成谱 500 页)旌门记]、
2012 年在湖北仙桃发现明代 1501 年《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手抄本。上述三方面的资料来源足以证明《大成谱》中义门陈氏叔明公至分庄祖的世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以说任何说法都无法推翻,无须多方考证了。
(三)、关于叔明公至分庄祖二十三代人谱系源流的解读方法从叔明公出生的公元555 年至分庄时的 1062 年长达 507 年,迁徙路线从南陈朝皇室到德安义门陈,大的迁徙也有三次以上。要想读懂这个时间段的谱系源流,就要结合这个时间段的谱系行传、史料、地方志以及在谱志中的相关资料有条理地理清思路,下面就笔者读谱的方法、步骤及相关思路客观求实的作如下解读,供义门陈后裔对这个时间段的谱系提供解读方法,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划分三个时间段读谱:第一个时间段从叔明公到伯宣公;第二个时间段从伯宣公到陈崇公;第三个时间段从陈崇公到陈泰公。
2、理出这三个时间段与谱系相关资料,分析这些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与可信程度,从而达到认同它的真实性。
第一个时间段:从叔明公至伯宣公之谱系资料有①《大成谱》中的行传;②《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1062 年成书);③《宋史·陈兢传》中的记叙(1343年成书);④《全唐文》中卷888 中徐锴的《东佳书堂记》文中的记叙(969 年);⑤陈泰的《远祖碑记》(1062 年);⑥旌门外甥王允的《旌门记》(1062年10 月);⑦胡旦《义门记》(1022 年);⑧伯宣公《匡山谱序》。
现将上述资料中记叙到这个时间段世系与《大成谱》进行对照:
《唐表》中记载三世陈才(晋陵军)、四世陈蕴圭(司功参军)同为一代,于是兼就成了叔明公四世孙,灌生伯宣(无钰、瓖),对照《大成谱》少了钰、瓖两代。徐锴《东佳书堂记》同《宋史·陈兢传》、陈泰《远祖碑记》、王允《旌门记》、胡旦《义门记》、伯宣公《匡山谱序》均与《大成谱》对照多出一代,即陈钰。分析《唐表》中将三世“才”、四世“蕴圭”排列成一代人,于是兼公由叔明公五世孙错成了“四世”孙,就应当属于错误排列。灌孙伯宣成了灌子伯宣,少了瓖一代人。除了《唐表》外上述所有资料统一的地方是“叔明五世孙兼”,“灌孙伯宣”均为一致,与《大成谱》不一致的地方是多出了“钰”一代,即灌生钰、钰生瓖(环)。
结论:上述所有资料,除《唐表》在排列中将叔明三世孙才、四世孙蕴圭排列为一代同为三世,于是叔明五世孙兼就成了四世的错误,这个错误当属于列表出现的错误。另外就是《大成谱》多出“钰”一代(钰、瓖本属一人),在其余《宋史·陈兢传》、陈泰的《远祖碑记》、王允《旌门记》、徐锴《东佳书堂记》、胡旦的《义门记》这些史料中表述的都是“叔明五世孙兼”、“灌孙伯宣”均与《大成谱》中的行传高度吻合。这些资料来源的年代都在分庄以前,也就是说叔明公到伯宣公这个时间段的世系源流是分庄以前的义门陈氏先人所记载和成谱定论的。作为千年后的子孙就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更没有理由推翻这个时间段的世系源流以及置疑它的真实性。
那么怎样理解《大成谱》中多出的“钰”一代人呢?在这里抄录一下有关高安丞灌公相关事迹的记载“灌字治圃,号寿川,自婺州金华随父陈褒迁居江西武宁县蒿港,配黄氏生子二:长曰镛、次曰锽,以孝廉举为江西高安丞,心清政简,豪猾畏惧。在任四年,与夫人黄氏同卒于高安官舍。次子锽,扶柩择葬分宁庙岭乡龙峰洞之八公楼下。九世镛(钰),灌公长子, 其父为官高安被害,时年24 岁为父报仇灭了豪猾全家,外逃仙游避难,改名瓖,晚年携伯宣游庐山,遂隐居圣治峰前龙潭窝,注《史记》,葬庐山南麓。”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知:灌公长子镛为报父仇,安排弟弟锽扶父母柩择葬分宁,自己冒着危险杀了豪猾全家,报了父仇,为避难,而只有改名“瓖”外逃仙游。所以在谱系的行传中便出现了“瓖”,是“钰”的改名, 是“因祸避难”。后人在传抄谱系时,因为不知道这段传奇的历史,而将“报杀父之仇”的祸难,冠以“避武氏之乱”等,同时误将钰、瓖同一人误传抄为父子两人。
再来分析第二个时间段从伯宣公到陈崇公这个时间段的资料来源有:
①《大成谱》中的行传;②《永乐大典》中收录的《江州图经》(1208年编,1404 年收录);③陈崇在《家范十二则》中写到的“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890 年编);④陈泰《奏义门陈累朝事迹状》;⑤陈泰的《远祖碑记》(《大成谱》490 页);⑥陈蕴的《远宗记》。
上述资料从编写的年代看,最早也是最具权威性的当属陈崇的《家范十二则》中的表述“江州一族,阅十一世”。然后对照 1208 年编写的《江
州图经》收入 1404 年《明永乐大典》中的陈崇传“南唐陈崇,唐微士伯宣后也。伯宣孙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六子:伉、仲、俛、伟、伸。……,崇,仲子也,有才识,……,为江州长史”。
再来对照陈蕴的《远宗记》、陈泰的《远祖碑记》中这个时间段,即伯宣公到陈崇公的世系源流记叙都是一致的即:伯宣生檀、旺、机、感、兰、青,生六子、仲子崇。
结论:从伯宣公至陈崇公这个时间段的世系源流,对照《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的行传信息,参照陈崇公本人的记载“江州一族,阅十一世”,以及分庄前家长陈蕴、陈泰的《远宗记》、《远祖碑记》,比照 1208年官方编辑的《江州图经》中的《陈崇传》中的表述,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是上述资料无论是在“史”、“志”、“谱”中均达到了完全的一致,和《大成谱》完全吻合。二是从这个时间段的史料来源时间上分析,陈崇公“江州一族,阅十一世”的表述应当在公元 890年以前,陈泰的《远祖碑记》当在分庄的1062年以前,陈蕴的《远宗记》是 1017年,《永乐大典》收录时间为 1404年,而收录的《江州图经》是 1208年,因此可以悟出这些资料来源从公元 890年到 1404年时间跨度 554年,世系源流的记载却完全吻合,也就充分说明在记述这个时间段伯宣公至陈崇公的世系源流的资料来源是最具权威性和真实性的。
第三个时间段是从陈崇公至分庄祖这个时间段的世系源流
要读懂和理解这个时间段的世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理解:
(1)正确理解“义门陈文化”的形成的起点时间:我们应当这样去理解,即在唐僖宗公元 884年首旌“义门陈氏”和陈崇公立家法的公元890 年以前,江州这个陈氏家族就是一个家族,和别的姓氏家族没有什么两样, 但在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和陈崇创立家法以后,这个家族就开始和朝廷发生众多的社会关系了,如历朝皇帝旌表题赠、官宦名儒纷纷踏至而来、义门陈氏人才挤身于社会上层、家族中的办学东佳、以至于最后的奉旨分庄,等等等等,如此一种独一无二的“义门陈”文化现象从公元 884年起到1062 年间,这个家族风生水起,名动朝野,于是乎,只要你仔细阅读《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中陈崇公这一辈人至分庄祖陈泰家长这数代人的行传,你会发现从陈崇公这一代人至义门陈分庄的五代人中,每个人在这个家族和“义门陈”这种文化现象之间人物和事物的关系,个人所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都在行传中有详实的记载。从行传中排列的世次、辈份字派,清清楚楚,分明可考,无论你是从陈崇公这一辈往下寻,或是从分庄辈任何一个人往上溯,探其世系源流,究其身份,都能如流水般可见源头,可探源尾。
(2)陈崇公至分庄祖这个时间段的世系,要究其真实性,除熟读《大成谱》中这个时间段的行传外,还要读懂第十四任家长陈泰在分庄前为这个家族做的几件大事,读懂了,你才会领悟到这个时间段的世系源流的真实性程度。现将陈泰在分庄前做的几件大事列举如下:
第一件事:分庄前主持修撰了义门陈氏分庄时的“金字谱”或称“嘉祐谱”。
第二件事:在修撰义门陈氏分庄谱时,做到了“首订族中之派行”。我们读谱时发现从陈崇公以上义门陈氏族中是没有订派行的,用的大多是单名。但从陈崇这一辈开始就都用了派行字辈,如陈崇为“克”字辈,克尊。直到分庄祖,分别是:克字辈、绍字辈、陀字辈、蜕字辈、彦成辈。
第三件事:写下了《分庄碑记》、《远祖碑记》等关于义门陈世系源流和分庄诸事的两篇重要文献。在这两篇重要文献中,我们才知道上述第一件、第二件事的真实存在,知道了《大成谱》中义门陈世系源流的范本来源于陈泰主修的“义门陈分庄·嘉祐谱”的这个道理。
先我们来读一下陈泰在《分庄碑记》中的开头一段话“余家自叔明公分封以来,几更其迁矣,然记其年,自隋唐五季,以至圣朝不越四百八十二秋,派行二十二世,遐想我祖伯宣公寄迹庐阜,率子孙迁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至伉、崇公等治家有道……”。再来读最后一段“兹于广堂萃荟兄弟子姓辈,受远庄者倡,首订族中之派行,亲疏源委纪实付之梓人”。然后再读一下陈泰的《远祖碑记》并将此文最后一段摘录于下“青生六子:伉、侍、仲、俛、伟、伸;伉生三子:玟、德、昺;伟生五子:的、礼、周、善、奇;侍无子;伸生三子:益(克纯)、通(克思)、翊(克政);凡十九人,沂子绍辈三十六人,绍子陀辈(六十九人)”,此地漏了陀子蜕辈百五余人,蜕子彦成辈三千余人。
上述文摘在《大成谱》中可能是“收集旧谱资料时,因为脱落字迹或破旧原因,比如克字辈十九人,陈崇(克尊)等十六人的克字辈漏登,只抄了克纯、克思、克政三人,还有陀字辈的人数也漏抄。
以下进行分析:从陈泰《分庄碑记》中得知的几个信息:
①从叔明公分封以来,这个家族至少有三次以上迁徙。
②自隋唐五季到圣朝(天圣年)有四百八十二年(难怪太宗皇帝的义柱对联写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
③从叔明公至分庄祖是二十二世,如果去掉钰,正好二十二世。
④首订族中派行,从陈泰《远祖碑记》中最后一段文字可以证实,在陈崇公以前往上溯,是没有派行的,难怪用的都是单名,但到陈崇公这一代开始启用派行“克”字,以下几辈分别是绍字辈、陀字辈、蜕字辈、彦成辈。
⑤在陈泰的《分庄碑记》中“亲疏源委纪实付之梓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首订了派行后,各辈上下各代清楚地记载下来,并把修好首订派行的族谱付之梓人,付梓:即排版。现代人用“付梓”表示成书开印。在家长陈泰任期内正好和仁宗皇帝在位时间相等,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两大发明在仁宗执政时期,1051 年活字印刷术问世,到义门陈分庄时的 1062 年已是推广期了,因此分析传说中的“金字谱”可能就是活字印刷术推广时期所用金属如金、银、铜、锡等材料刻版的,所以后人称“金字谱”。因此可以判断,陈泰家长分庄前确实主持修撰了“嘉祐谱”或“金字谱”,也可以推断《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资料的来源一定是以陈泰主持修“嘉祐谱”或“金字谱”为范本的。
⑥旧谱中记载的青公生六子,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六、三十六生六十九,六十九生百五余人,彦成辈三千余人,这个字辈和各辈人数的统计, 在陈泰的《远祖碑记》中其辈份人数和首订派行的真实性、慎密性就一目了然了。
结论:从陈崇公至分庄祖辈这个时间段的《大成谱》行传和上述资料之间的密切关联和绝对的吻合是无可非议的。因此:江州世始伯宣公,孙旺占籍太平乡常乐里,旺、机、感、兰、青五代单传,青生六子,六生六十九,仲子崇的世系,再也清楚不过了。怎么能,谁又能把仲子崇拉出去变成伯宣的儿子呢?
最后想和借研究义门陈文化名义企图达到诋毁义门陈文化、乱祖乱宗,及假借研究实为谋利的所谓研究者澄清几个问题:
1、叔明公为义门陈开派祖,伯宣公为江州义门陈氏始迁祖,陈旺公为德安义门陈开基祖,这属于《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认同者的共识。灌孙伯宣,灌生钰,钰改名襄,伯宣孙旺或子旺,这些人物之间多一代人、少 一代人是旧谱抄袭时的失误还是其实就是如此呢?这些可以深入研究考究。但仅凭“异流同源”、“伯宣子崇”就可断定伯宣与陈旺是两个不同支系合居的这完全是断章取义。
2、且来看一下,把陈旺公、陈崇公化为“异流同源”的两个支系的一些说法吧。在《颍川陈氏考略》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法:“而陈旺后人一支数代平民百姓,若不是伯宣、陈崇四处打点,能行吗?(摘自《颍川陈氏考略》250页)”、“像陈旺这样的布衣草民难以登大雅之堂”(摘自《颍川陈氏考略》234 页)、“实际上,在义门陈氏族谱中很多事都是来忽悠人的‘如登科者四百有三人’夸张而无据”、再就百犬同槽“编得邪乎!”(摘自《义门陈文史考》238 页)。另外在很多处提及“陈旺一支只字不提”等伤害先祖和族人的恶语。
为此我要向你们发问:
第一、在“义门陈”文化形成以前,青公以上至叔明公有谁与“义门陈”合族同居的事迹有关联呢?陈崇公之前因为义门陈文化没有形成,崇公以前的列位祖先自然就没有与义门陈文化相关联的事迹可写了。这些客观事实你们难道不了解吗?于是乎你们就认定:陈旺没有事迹可写,就是一代布衣,这些恶语不仅是羞辱先祖,也是在义门陈氏后裔中制造分裂和家族矛盾。
第二、“百犬同槽”和“义门陈登科者四百有三”是宋史《陈兢传》和胡旦《义门记》中分别载入历史文献中的。你竟然说成谱中编得邪乎?请问:中华民族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这些美好的传说在中国文化几千年文明中传承不断,是谁编的?也邪乎么?何况《宋史陈兢传》中写道:“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多么了不起啊!义门陈百犬同槽的传说,从时间上计算传颂了一千多年,从地域上可以说传遍海内外,多么美好的一个传说。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各地陈氏族人对百犬同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犬通人性,犬晓义气,人畜和谐共享太平,多么美丽的传说,怎么到你们嘴里就成了邪乎?你们还姓陈吗?你们还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吗?
第三、《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中从叔明公至分庄祖这 23 代人的世系的可信程度是不容否定的,理由为:
一、在分庄前 1060 年由欧阳修、宋祁主修的《新唐书》完成。载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叔明公至旺公、机公的世系属入史宰相家族世系专著, 有着至高无尚的权威性、学术性和真实性,是断然不可改动的。
二、明收录《永乐大典》中的陈崇、陈旭传记,来源依据是元代 1208-1224年《江州图经》从时间上看上是《唐表》延续至 150 年后距今已千年了。
三、根据胡旦的《义门记》(1022 年),十四任家长陈泰的《远祖碑记》、旌门外甥王允《旌门记》(1062年)足以证明叔明公至分庄祖这个时间段的世系的真实性,均和正史中的《新唐书》、《永乐大典》相符。可以分析在分庄后的数千年中,尽管后人无数次地传抄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能有由于手抄本时间长、字迹由于保管不善部分脱落难以辨认,但在补缺过程中有些误补、错漏等多种原因造成失实的可能性,但只要同《唐表》、《江州图经》等权威性史料一致,结论就是正确的。
四、从叔明公到伯宣公十一代人都属于皇室贵族,他们中不仅出了两代秘监以及“注司马迁《史记》而闻名朝野的伯宣公,这十一代人个个都饱读诗书,伯宣公的《匡山谱序》对自己的世系表述得非常清楚,到了“义门陈文化”形成的宋代,这个家族人才济济,陈崇、陈旭、陈泰等家长在有关资料如《远祖碑记》、《奏义门陈累朝事迹状》等重要文献中记叙详实、毋庸置疑。
五、分庄时在家长陈泰的主持下“首订族中之派行,亲疏源委纪实付之梓人”传说中的“金字谱”“嘉祐谱”必然是存在的,而且当为分庄时各庄义门陈后裔迁出时带走的范本。只不过是时过千年,再加上那时印刷技术落后只能手抄。试想,手抄本只能一代一代转抄,保存期极为有限。2012年发现湖北仙桃牛公庄《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是目前发现幸存最早的牛公庄手抄族谱,这个谱从叔明公到牛公庄分庄祖的世系完全与大成谱吻合。
六、《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编纂工作于2007 年 5 月在德安县委招待所召开的义门陈氏后裔全国性会议中启动。
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成立以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原江西教育学院教授王炯尧为主编的《大成谱》编辑、校对、审核专业机构,从 2007年至2008历经两年的编写与五易其稿的艰苦工作终完初稿。2008年 9月 18日组织了国内知名国家级专家教授进行的《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专业性评审会议,参加专业评审会议的有:上海交大教授、世界遗产学研究中心主任陈英明、上海交大教授、国内资深编审陈以鸿、湖南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教授、中国姓氏文化著名专家何光岳、江西社科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著名考古专家教授陈文华、江西师大教授、宋史研究专家许怀林等(见《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第十一次印刷本第567 页)共计十五位国内很知名的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姓氏文化、谱牒研究等专家教授。会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审核、讨论,并形成评审会议纪要,所有与会专家教授对《大成谱》经予了充分肯定,并在纪要中签名。2008 年的评审会议过后,《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编委会发动全国各地后裔对成书的大成谱提出修改意见,并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到各地各支系义门陈氏后裔中。从2009 年起至 2019 年的十五次印刷中,又陆续收到汀州庄深圳观澜松元下陈干万、河南罗山陈永政、湖北公安陈忠林、湖北通山陈金水、江西抚州陈明顺等各地义门陈后裔中的谱牒研究人员发来的修改意见。迄今为止《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共计印刷十五次,除 2008 年首次印刷前召开了八次校对修改会议外,十五次印刷前均吸纳了全国各地热心宗亲人士寄来的大量修改意见做过不同程度的修改。
现在大成谱的发行量已达到陆万册了,参加中华义门陈氏全国族谱统修进入网络数据库的在生人口近八百万。因此《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在各地义门陈氏后裔的心目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七、2018 年,由德安县政协编印的《德安义门陈》一书和 2019 年完成的德安县新编县志(二○一九版)经九江市志办批准在县志中专设了《义门陈》专卷版篇幅。官方编印出版的《德安义门陈》和德安县志中均做到了与《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的义门陈历史文化史料和义门陈氏叔明公至分庄祖的世系源流的一致性。
八、近年来全国各地相关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也发起了上义门陈历史文化的创作热潮。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陈啟文的长篇小说《江州义门陈》、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九江作家陈敏尔的长篇小说《家国情怀义门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安徽作家陈悦的长篇小说上下卷《义门世家》、湖南农民作家陈昆的中篇小说《仁宗皇帝义门情》等一大批有关义门陈文化作品问世。最近,回归庄后裔湖北武汉书法家陈义祥、河南罗山麻城庄后裔原县志办主任陈明恩针对社会上个别有意扰乱义门陈世系的现象发表了多篇正能量的文章进行佐证和批驳,展现出了义门陈氏子孙后代中的昂扬正气,值得赞赏!
九、从 2008 年以来,德安县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在德安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及其它相关文化项目,并且成功获得省、市、县非遗项目的成果,其传承脉络在申报资料中均与《大成谱》中的传承世系脉络高度吻合。
“义门陈”三个字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唐、宋两个朝代的中央集权借助江州陈氏家族这个平台,培植的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忠、孝、礼、义、家国一体、和谐、文明家族的典范,是历史上“大同世界”成功的试范区。去年,江西省文联郑主席在《义门陈纪录片》筹备座谈会上说:“义门陈是江西独有,中国唯一,世界的文化富矿”。因此“义门陈”作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她不仅是义门陈氏子孙的骄傲,她也应当属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范畴,弘扬和发掘“义门陈”文化的先进之处是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作为义门陈文化研究者,首先应该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义门陈文化宣传口径要与各级宣传部门、相关媒体等机构保持一致,而任何无政府状态的存在都是不允许的,只有和党及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才能以满满的正能量态度, 共同打造好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化“义门陈”。
原创 义门陈联谊总会 义门陈文化研究会      陈    峰
二0二0年三月于德安义门陈
办公地址/Add: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新广场奥中大酒店4楼
义门故里/Add: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
邮       编/P .C:330400     
联系电话/Tel :0792-4366889
公众号/WeChat:ymcwhyjh(义门陈文化研究会的拼音开头)。

全国统一价(包邮):300元

汀州庄寻根联宗宝典

全国统一价(包邮):400元

赞 赏
0人赞赏
赞赏详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