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望族海丰吴氏

作者:系统录入 2016-04-17 07:35:43

来源:系统录入


冀鲁望族海丰吴氏






●吴宝兴






【摘 要】在齐燕之交、渤海之滨,有一支少微吴氏后裔吴汪社一家。有族人统计,其6子至今已下传25代,遍布山东北部,河北中南部,京津,东北三省等处,人口逾十几万。其中,士安、士豹、士爱三支亦称山东无棣吴氏,士义、士智、士旺三支又称河北沧州吴氏。因长门吴士安落脚地是山东济南府武定州海丰县东南关村,便相沿成习,将这六个支脉统称海丰吴氏,尊吴汪社的父亲吴传为始祖。


【关键词】冀鲁 海丰吴氏发展






海丰吴氏远祖吴传乃东汉大司马、广成侯吴汉的后裔。唐神龙中兴初(705年)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一派,称“左台吴氏”,奉吴少微为始祖,吴传于元统三年(1335年)从安徽休宁县璜源村赴大都(今北京)在翰林院任职,为宣使,官至户部员外郎。吴氏在京住了34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将徐达攻克大都,元亡。吴传只好脱去元朝官服,换上布衣,携子吴汪社和六个孙子逃至京师永平府迁安南门里,隐姓埋名。
明建文帝二年(140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对皇太孙朱允文继位不满,遂以“诛奸臣,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变”(民间俗称“燕王扫北”)。这一变故,导致河北、河南、山东等兵过之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于是,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二年(1404年)下诏移民,以补充畿南地区(今海河以南、沿南运河两岸的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德州东部地区)人口。
根据当时官方开出的条件,吴汪社一家也属被迁之列。于是,除吴汪社的第四子吴士义被允留原籍迁安南门里外,其长子吴士安迁山东武定州海丰县东南关村(今属山东无棣县)、次子吴士豹迁海丰县大吴家码头、三子吴士爱迁居海丰县大梁王村、四子吴士义后人后来又迁河北沧州盐山县,五子吴士智去了直隶河间府沧州盐山县南王曼村(今河北沧州黄骅市)、第六子吴士旺南迁(河北沧州盐山县南吴褚村)。从此,吴氏一家众兄弟便分散于齐燕之交、渤海之滨,形成新的六个支脉。有族人统计,仅这六个支脉至今已下传25代,遍布山东北部,河北中南部,京津,东北三省等处,人口逾十几万。其中,士安、士豹、士爱三支亦称山东无棣吴氏,士义、士智、士旺三支又称河北沧州吴氏。因长门吴士安落脚地是山东济南府武定州海丰县东南关村,便相沿成习,将这六个支脉统称“海丰吴氏”,尊吴传为始祖,定河北迁安南门里为海丰吴氏祖地。
在此240余年之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战事频仍,为躲避动乱、灾祸和异族,中原百姓背井离乡,此后,清廷又频施招民出关屯垦戍边之策,使清朝的历史又一次成为九世、十世已远的海丰吴氏大迁徙的时代。
海丰吴氏家族有六大支脉,经历了600年的沧桑,后代分播冀鲁大地,京津之邦,家族后代兴旺发达、事业辉煌,在清朝前后的300年间,代代进士,辈辈高官,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一个奇迹。
海丰吴氏的鼎盛主要集中在其第13世至第17世之间,在这几代人中,总共出现了13名举人,6名进士,17名贡生,16名太学生,廪生、监生、庠生共13人。其中吴坛、吴熙增、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先后考中进士,为吴氏家族赢得了进士世家的美誉。因此也有了“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家”的说法。此外,吴氏在仕途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期间,吴氏家族出现一品官员3人,二品官1人,四品官2人,五品官7人,六品官3人,七品官7人,八品官13人,九品官5人,
海丰吴氏是清代山东,河北享有盛誉的文化望族,该家族自顺治初年发展至宣统末年,历数百年而生生不息。海丰吴氏文化望族的崛起与海丰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农耕文化奠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教育环境以及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的海洋精神,海丰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吴氏家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海丰吴氏世系沿革脉络清晰。自明永乐年间迁徙到海丰,发展至清朝末年,吴氏家族经历了22世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其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世的“潜德弗曜”、10-12世的“家声初振”、13-17世的“繁荣鼎盛”、18-22世的“衰落转型”。


海丰吴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仕宦家族。开启振兴之门的先贤名哲不但创立了吴氏家族淳风厚德的家风,更为后人指明了耕读而仕的道路。他们在道德文章上勤修苦练,使吴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涌现出了很多在家族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


其中,吴自肃不但是吴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而且政绩卓著、著作斐然,既为后人树立了忠义、仁厚的道德典范,又不断激励着吴氏后人在科举仕途上积极进取,声名彰显,堪称“海丰吴氏崛起第一人”。吴绍诗与他的两个儿子吴垣、吴坛是吴氏家族振兴的重要人物,不但出任封疆大吏,身居显位,更以其胆略与才学成为清朝中期著名的法律专家,在清代政坛上颇有影响,堪称“海丰吴氏的重心人物”。吴式芬半生求学半生为官,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被称为“艺苑鸿才,禁林硕望”,其突出的文化成就使吴氏家族成为名冠齐鲁的文化望族,堪称“海丰吴氏的文化宗师”。吴重熹为官四十余载,始终保持一腔爱国热情,坚决抵制外来经济侵略,兴慈善,开自治,创实业、办西学,忧国忧民,为民谋利,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堪称“海丰吴氏最后的辉煌”。


吴氏家族仕宦群体在长期的从政生涯中,既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传统循吏的执政特点,又形成了吴氏家族鲜明的从政风格。具体概括为三点,即忠君爱民,清廉俭朴;诚信公正,勤勉谨慎;兴文宣教,以德化民。


海丰吴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化世家。吴氏家族在文学、法学、金石学、藏书学等学术领域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学方面:自康熙初年至清末,涌现出了吴自肃、吴自冲、吴象弼、吴重熹等儒林隽秀,著述数十种,并编有家族文集《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试艺》,整个家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可谓一门风雅,诗书之泽不衰。在法学方面乾隆年间,法学家吴绍诗参加了清代最高法典《大清律例》的编修,并修订全书纲领名例二卷;吴坛继承家学,精研法律,倾注毕生精力著《大清律例通考》39,该书资料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精准,对研究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清代法制史上堪称扛鼎之作。在金石学方面:吴式芬无论是在金石收藏、著述还是在封泥、印刻的收藏与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所著《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及与陈介祺合著的《封泥考略》在清代金石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藏书学方面:吴重熹的石莲庵收藏了大量古籍,多是古本、手抄本、稿本等珍品,见于著录的善本有42,其中手抄本30种。吴重熹还刻有《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为文化典籍的保存做出了贡献。他还编辑修订了吴氏家族遗书,其中《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被称为吴氏“小四库全书”。


吴氏家族文化在传承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家族特色:一是代有著述,家族文化发展不间断;二是兼容并包,成果丰硕,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成就;三是藏书万卷,注重对文献典籍的收集与整理。吴氏家族文化之所以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内部原因取决于家族重视教育与文化积累;家族成员传承累世为官,家产丰厚,家藏广博;家族成员长期仕宦各地,文化视野开阔。外部原因取决于时代变迁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婚姻与交游结成的文人集团的促进。


“彬彬三代方能世其家”。吴氏家族作为文化望族能够发展、繁衍数百年而历久不衰,这与吴氏家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家风密不可分。吴氏家族的家风可以概括为三点:即淳风厚德,直谅恬素;崇儒重文,耕读而仕;忠贞孝友,礼仪传家。吴氏家族的家风重视道德修身,强调文化传承,恪守封建人伦,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传统文化望族的家族特征,从普通的农耕世家,逐渐发展成为延绵二百多年的当地名门望族,其家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淳风厚德,直谅恬素”是针对吴氏子弟的品德要求,要求吴氏子孙们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在当地树立道德威信,同时要求子孙们要结交良师益。


附:

吴宝兴世系图



河北沧州吴氏(原海丰吴氏)少微——士智——宝兴支



63)【1】少微→(64)【2】隆术、巩→(65)【3】泉→(66)【4】全、瑶、→(67)【5】天宝、天瑞→(68)【6显超、显越→(69)【7、喜→(70)【8椿、桂、梅→(71)【9】伊→(72)【10、莹→(73)【11】浚→(74)【12】文→(75)【13】尧→(76)【14】洛→(77)【15】瑦→(78)(16)全聚→(79)【17】子容→(80)【18】时敏→(81)【19】德纯→(82)【20】三友→(83)【21】申→(84)【22】铸→(85)【23】珏→(86)【24】艾→(87)【25】传(海丰吴氏祖)→(88)【26】汪社→89世【27】—士安,士豹,士爱(山东无棣海丰祖);士义,士智,士旺(河北沧州祖)→(90)【28】高惠→(91)【29】景舜→(92)【30】泰和→(93)【31】华玉→(94)【32】龙潭→(95)【33】世永→(96)34】邦炳→(97)35】志书→(98)【36】广澹→(99)【37】恩侯→(100)【38】国福→(101)【39】绍海→(102)【40】贤英一(103)(41)尚荣→(104)【42】大纯→(105)【43】兴堂→(106)【44】庆福→(107)【45】玉琦→(108)【46宝兴,宝利,宝忠→(109)47】忠明,(宝利子忠英)、(宝忠子中华)。


泰伯108世孙、少微46世孙 吴宝兴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