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系统录入
泰伯与吴国的绪转
泰伯距今3200多年了,泰伯奔东吴,建立勾吴国,诸多有趣的故事,一直以书面和民间流传至今。这里介绍的几个典型的故事,如:
皇渡河
商末的泰伯.与弟仲雍遂父意。三让王位.带领顾者随从,跋涉三千余公里.翻山越岭,抢滩渡河,克服人为和自然灾难到遥远的梅里。建立勾吴,以国为姓。周武王得知派人追赶,泰伯一行慌忙渡河。马夫因溺而淹,尸骨坝,马夫冢旁的小河叫马夫滨。皇渡河位于梅村锁西南陶更村前,河道仍然如昔,河名未变,尸骨坝己变音为施家坝.现为村名.距梅村镇南半里左右。马夫滨位南陶更村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整田平地时填没。
荒三千
泰伯、仲雍及随从人员来到荆蛮,见此地一片茱莱,空旷草原.平地高三丈.低洼沼泽,飞犬走兽的荒凉景象,名叫“荒三千”。泰伯惊讶而巧合的心想,父亲古公在陕西幽地(今旬邑县),因避戎狄侵扰古公,古公仁慈厚意,不愿作战而举家迁徒峡山之阳(今陕西岐山县径渭一带),此地名亦叫“荒三千”,两地相隔数千公里之遥,泰伯之惊讶巧合为“天命”也。故此泰伯心喜遂至此,把“荒三千”定为勾吴发祥地。解放前水源不足,解放后兴修水利,大为可观,地名仍不变。
故文台
泰伯定居梅里后,他把中原的文化技术与荆蛮当地文化有机地结合,于是义之规之者千余家。泰伯把“荒三千”作为发祥地,在“荒三千”中间筑以高台,取名“文台”,泰伯为吴氏登基庆典,朝拜天地、检阅臣民,据传说登台喜庆之日,有凤凰来仪。后把凤凰栖足之地叫凤凰渚,阖闾迁都姑苏后,亦筑一台,仍名“文台”,故“荒三千”的“文台”改名“故文台”。越灭吴,范蠡逃国归隐,勾践杀大臣文种后,忌范蠡逃国寻找其踪迹在吴地。于是亲自带兵包围泰伯城,滥杀无辜,毁泰伯城,吴氏奋起反抗.战死数千人,吴民将忠骨埋在“故文台”,范蠡闻之,欲将西施凭吊“故文台”,吴民众怒西施倾国之罪。祭毕,范蠡和西施趁船兴十余里,遇湖投尽,范蠡视西施以身谢国,又将西施尸骨重返“荒三千”,葬于“故文台”。后人把无主尸体的西施葬在这里称“孤文台”的缘故。
“故文台”屹立在“荒三千”的高地山丘,约十余米高,山地约占面积二亩,悬拔土丘,孤立其中。解放后为开辟“荒三千”,开挖新河道,昔日的凤凰渚改为凤凰河,河上建一桥为凤凰桥。登上此座桥.不少人联想春秋战国时的许多风云人物的壮丽情景。
九泾一渭
泰伯为弃(后稷)之22代孙,弃为夏代农官(皇帝沼令为农业部长),因此,周国世代为家。弃的六代公孙刘,又缝承了祖先的事业。到公刘的十六代孙泰伯一行到梅里之后,与当地荆蛮夷民传递中原文化,大力发展农业,与弟仲雍发动夷民,在吴境内共挖香泾、洋泾、儿泾、梅泾等称“九泾一渎”(泰伯渎河)。泰伯渎87里、宽20丈,西起清明析古运河。“九泾一渎”为江南地区的第一人工运河,泰伯渎运河比隋炀帝开凿的运河早一千七百多年。
除此外,逐有祟安场。祟安场是泰伯城南门的一片广场,是吴国当时的贸易中心。在伯渎河北岸.今梅东桥北岸东侧,现你为“茶安场”。夫差时代的伍子胥,小说“周东列国志”淡到一片诚官的伍子胥“吹萧乞吴市”据说就在这里。祟安场至伯渎河南岸有一渡口,叫金鸡轿.后人在伯渎河架了一座桥后,金鸡桥渡口才废。崇安场西接岸船弄,估说是当时吴国的驻兵场所,因南方雨多.士兵驾船习水。岸船弄有石制旱船一只,是训练水师的指挥所,吴王僚、庆忌父子俩爱好习水武练,传说王僚父子俩武艺高强,力大无穷,能把石制的旱船,立其掌篙,船能向前移功。
其次,冶坊浜。春秋时期的吴国治练技木己相当发达.吴王剑为全国闻名。冶坊浜两岸是吴国的工业区,主要制陶、冶炼、陶罐、陶勺和陶制模具,所以制陶和冶练相配套。到吴国后期以文治,当寿梦称王时,楚王申公巫臣来到吴国,带来30辆战车,教吴国熟悉水师技术,训练吴国军威大振。吴王派欧冶子练剑,相传太和、属镂、鱼肠等名剑都在这里练成。吴光迁到苏州,冶场也迁到苏州相门外(相门即匠门)。现有欧冶子庙干将墩等遗迹。
最后一个是栋树弄,是在金鸡渡的南边,是吴国文人聚居的地方。相传士大夫.民间艺人,相聚在门前植桑梓。相传星卜中最有名的叫被离,是吴王僚时的太卜公,就居住在这里。吴光(阖闯)想谋篡王位,为避免王僚的注意.借向被离学刁占卜为名,亦迁居栋树弄。传说专诸即在栋树弄吴光家将吴王僚进鱼食之时刺死。
栋树弄现在位于梅村桥南岸.梅村老街的后街,地名犹然如是。面貌却随著社会进程.特别改革开放后崭然如新。
摘自《吴姓文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