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氏渊源

作者:系统添加 2015-06-18 14:44:30

尤姓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

来源

       尤(yó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五代时期闽越国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为氏。该支尤氏的主要来源,为沈氏族人避五代时期闽越王王审知的名讳而改为尤氏。沈氏,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聃季,因为食采于沈邑(今河南汝南)而得姓,所以天下尤姓最早的发源地就是三千年前的沈国。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分水亭乡王堂村)。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随民变领袖王绪渡江南下,进入福建地区。“竹林兵变”后,奉长兄王潮为帅。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攻下泉州。陈岩上表其为泉州刺史。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王潮派王审知率兵攻占福州。王潮当时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观察使。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王潮病势,次兄王审邽辞位,由王审知继任,后加平章事,封为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加授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封为闽王。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温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由此稳定了闽越地区局势,自成一方割据势力。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逝世,谥“忠懿”,葬于福州北郊,后移莲花山麓。王审知在成为闽越王之后,当地一支沈氏族人为了避他名字中“审”字的音讳,便把“沈”字的“氵”和“宀”偏旁去掉,改为“尤”氏。同时,王审知的女婿沈思礼的后人也改姓为尤氏,原因相同。
这两支尤氏属同一姓氏渊源,改尤氏后读音作yóu(ㄧㄡˊ)。[2] 

源流二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汉姓为尤;今满、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3]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仇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庄王姬佗六年(公元前691年),宋国传位至第五任君主子共,即宋缗公。到周庄王十五年(宋缗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宋国在攻打鲁国时,宋军猛将南宫万被鲁国俘虏,后来经过请求,鲁国才把南宫万放回宋国。在史籍《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南宫万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着门阖死。”后来,宋国用金钱贿赂陈国国君,陈国君主见钱眼开,又怕南宫万之勇,遂使计让妇人与南宫万饮酒,待南宫万醉了,以皮革裹之紧缚后归于宋国。回到宋国后,宋国人乱刀相向,把南宫万剁成了肉酱。
此事件之后,子仇牧的后裔子孙中有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仇氏。在春秋战国时期,“仇”与“尤”二字音义相通,都是怨忿之义,因此亦有称尤氏者,读音作qíu(ㄑㄧㄡˊ),今读作yóu(ㄧㄡˊ)亦可。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乌鲁特蒙古猷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猷佳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giya Hala。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猷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五

源于回族,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经名,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尤氏,大多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中经名的首音,元、明两朝时期多取其首音的谐音汉字卫姓氏,称尤氏。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权思等。
回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猷格理氏,满语为Yioge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⑵.满族佑祜鲁氏,满语为Iohulu Hala,世居英额(今辽宁清原)、嘉木湖(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后多冠汉姓为尤氏、佑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七

源于赫哲族,出自黑龙江赫哲族尤可勒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赫哲族尤可勒氏,亦称尤克热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kre Hala。赫哲族、满族尤可勒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蒙古族、佤族、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尤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在这次平叛斗争中,聃季立下大功。战后,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华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沈姓。五代时,王潮王审知入闽,后王审知建立闽国,称闽王。因沈与审同音,为避讳,沈姓去掉水旁,改称尤姓,但念念不忘尤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为尤姓的得姓始祖。


分布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沈姓郡望有二:吴兴汝南,而吴兴(今浙江省)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自此成为尤姓郡望,但在北宋时,尤姓族人并不多,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后人才开始大举繁衍,《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
到了元兵南侵时,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其中,战乱时,大批难民涌入相对稳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旳地区,明初政府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50年间八次大规模迁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区,当中就包括尤姓,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尤姓人以福建、潮州和江苏两地最多,而福建、潮州亦因邻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拖一带,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来自潮州饶平;而在菲律宾创立超拼音编码系统的尤扶西,则来自福建晋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迁徙路线。
尤姓可考的起源较晚。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后被班超废掉,并送往当时的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三国吴有鄱阳(今江西省波阳)贼帅尤突。这些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但其后无世系可考。907年,王审知后梁封为闽王,尤姓始盛于世,闽立国近四十年,九四五年被后唐所灭,尤姓不复本姓似乎有悖常理,但无论如何,北宋之前的尤姓寥若晨星,宋真宗之后,尤姓始光芒四射,却是不争史实。沈姓郡望有二:吴兴和汝南,而吴兴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顺理成章成为尤姓郡望。据《常州府志》所载,宋真宗天禧年间,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尤袤、尤子尤梁,尤袤子尤、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尤带等均名载史册。南宋时都城为临安(今浙江省杭州),由于仕宦等原因,浙江也成为尤姓大批涌入之地。五代至两宋,尤姓除继续繁衍于福建外,已开始播迁于福建周边省份。宋末,元兵大举南侵,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难,于是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胆的尤姓人则举家北上,因为当时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不会发生你来我往的拉锯战,相对稳定。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兴旺。明初,山西尤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郑和下西洋,表明中国造船水平的提高,时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扬帆东南亚者。因此尤姓进入台湾的一百大姓,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尤安礼随父由江苏省长洲(今苏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长洲移居太仓。清代尤萃由浙江嘉兴徙居平湖
如今,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多此姓,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