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姓
宋元时,有大批尹姓迁徙,广布于南方地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树徙于河南、河北、天津等地广人稀之处。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进而入居海外者。今日尹姓以山东、安徽、湖南、四川(含重庆)等省居多。山东为尹姓第一大省。
姓氏渊源
尹姓是个多源流姓氏,概括主要有以下三个:
源流一
出自姞姓,
以官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
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兴大臣,
周厉王时期,由于其暴政激起了国人起义,厉王被驱逐流放于彘,后来众大臣拥立太子姬静,是为
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任用仲山甫、召虎、方叔、兮甲等贤臣为辅佐,使日益衰落的周室重新复兴。兮甲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王朝的少数民族,北拒猃狁,南征淮夷,由于他担任的官职是
内史,世称“
尹吉甫”。西周时内史又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简称“尹”,《
节南山》写到“尹氏大师,维周之氐”,《逸周书 武寤》又记载:“王德无疆,王不食言,庶赦定宗,尹氏八士,太师三公”。西周初年有人名
佚,他担任的官职是内史尹,故史书也称他为“尹佚”或“
史佚”,尹氏(官职)的主要职责类似于史官,但权力比后世的史官大,也更为独立,世袭为周卿士。
兮伯吉甫死后,嫡子
伯封承袭了官职。公元前771年,
西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西周灭亡,公元前760年,周平王东迁
雒邑,跟随平王东迁的伯封获得了封邑,又称“尹邑”(今河南新安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三年,由于卷入周室王位继承之争,东周与尹国在王畿内发生一场战争,周敬王派
单穆公、刘文公两路军队沿洛河两岸进攻尹邑,被尹辛率军击败。公元前516年,晋国卿士
赵鞅大会诸侯,前往支持
周敬王,随后赵鞅与荀跞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公元前503年,尹氏败于穷谷,尹国灭亡,国人遂以“尹”为姓氏。尹吉甫是古代贤臣的典范,无论尹姓后辈是否为其直系,他都颇受后人推崇,其中“清风堂”、“燕喜堂”就是以他命名的堂号。
源流二
源于少昊,
以邑为氏。少昊是远古时期羲和部落的后裔,同时又是
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邑于穷桑。少昊之子
般为工正,封于尹城,般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据唐代
张九龄《姓氏韵谱》载:“少昊之子殷(般),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这一支起源年代非常古老,活动区域最为广阔。《元和姓纂》尹氏辑录:“尹格之后,又有古尹姓之戎,……作允姓之戎”。古代“允”和“尹”同音,故这是由
允姓音译而来。古尹(允)姓的发源地为
兖,即山东
兖州,《史记 夏本纪》作沇州,九州之一,尹城所处地理位置应与兖州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允格是少昊裔孙,他的父亲叫
昧,为玄冥师,兄弟是
台骀,被尊为
汾河之神。少昊氏晚期,九黎乱德,凤鸟东夷族开始内迁,自山东境内迁入河南、山西,允姓部落为其中一支,现今有些地名就与允姓有关,如河南
沇水,商周时有后裔迁入甘肃兰州、永登一带的允吾、允街,到达瓜州,以及青海的允川、大允谷,成为当地戎族,《左传》云:“允姓之戎,居于
瓜州”,春秋时期这一地区被秦国吞灭。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汉化。
满族:出自长白山敦化穆都巴彦部落,明朝年间,随清朝建立盛京而迁徙。主要分布在岫岩、沈阳、承德、密云、丰宁、兴隆、鹰手营子、蓟县一带。
朝鲜族:著姓,主要有
坡平尹氏与海平尹氏两支。现今白族、羌族、苗族、蒙古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各支始祖尹吉甫: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
房县)人。
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
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
淮夷等族,并在
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
兮甲盘。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的房陵宝堂寺,
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
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尹思贞:唐开元间官终工部尚书,封天水郡公,谥简。子二:长愔为北派祖,次忆为南派祖。愔二十传至雯,元季由河南迁湘潭,占籍朱亭,为湘潭朱亭始迁祖;忆二十传至震,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由浏阳徙衡山县,占籍尹家町,为衡山白果始迁祖。后裔递衍递蕃,星罗棋布,散处各地,是为浏阳湘潭、衡山尹氏始祖。
尹鼎初:字儒黉,原籍江西
吉州泰和县灌塘,南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科中武魁,授指挥,官楚镇永宝。元移宋祚,弃官卜居宝郡隆回四都大官田,生南沾、漳、河、国、楚、全、青、吾、庆、昌十子,派开十房,衍散
邵阳、
新化、
武冈、
城步、
新宁、
安化、
宁乡、益阳、长沙、
沅江各地。南青七子才道,字必胜,由隆回徙居新化蛇田,转迁温溪大水,是为迁湖南新化尹氏始祖。
尹铉:北宋大儒程颐门人尹焞之孙,于南宋中叶由河南迁楚南,隶籍善化。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四修宗谱,是为长沙乌山尹氏始祖。
尹銮:元泰定时期(约1325-1330年间)由山东枣林庄迁徙安徽寿州东乡(今安徽省
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立基。其后裔以其为始祖,现支系繁衍包含
田家庵、
谢家集、合肥、
长丰、
肥西、
芜湖、
蚌埠、
马鞍山、
寿县等地。欢迎参阅銮公后裔尹李杰博客等,道光三年(1823年)銮公后裔初建尹氏宗祠,现为安徽省文物建筑保护单位。此为皖中地区尹氏始祖之一。
尹雄飞:北宋太祖朝官嘉议大夫,世居茶陵火田,尹雄飞生尹昉,尹昉生尹革、尹晋。尹晋传至二十四世尹一仪,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自火田徙居湘潭竹埠港陈家塘;革尹传至二十四世尹一进,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自衡山七里滩徙居湘潭大坝垅。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竹埠尹氏三修族谱,是为湖南湘潭竹埠、大坝垅尹氏始祖。
尹如新:明洪武年间迁藷叶塘,是为湖南湘潭藷叶塘尹氏始祖。
尹必诚:字天岳,明成化间由茶陵城北迁居湘乡侧水,复迁扬古峒。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纂修墨谱,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续修族谱,是为湖南湘乡扬古峒尹氏。
尹 宣:明万历间迁居醴陵樟树村,族人分布于攸县,是为湖南醴陵樟树村尹氏始祖。
尹天伦:为思贞公二十五世孙,明洪武间由江西永新沙田迁居湖南攸县鸾山镇新田。自五世始支分八房,长、七房无嗣,八房外徙云南。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始修族谱,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续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四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五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六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七修,1990年八修,1999年九修。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建宗祠于茶背冲,是为湖南攸县新田尹氏始祖。
尹 盛:宋隆兴年间自江西宁冈迁酃县霞阳洞里,今炎陵县沔渡镇洞里村,是为湖南炎陵洞里尹氏始祖。
尹 京:为五代后唐时期衡山节度使,其子鹏飞迁霞阳上馆。后人分居于十都太坪、城东草坪、王家渡泷湖,是为湖南炎陵上馆尹氏始祖。
尹文光:明洪武年间自湖北江夏来县开垦而定居于益阳,是为益阳县东长乐街尹氏始祖。
尹仕祖:字赞忠,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由江西丰城县南门头迁益阳五里桃林溪,今属桃江。前与衡阳樟木乡白鹭江尹氏合谱,2004年独修支谱,是为湖南桃江桃林溪尹氏始祖。
尹紫营: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自江西南昌府新建县铁树观迁居岳阳黄沙街廖家山,七传衍为三大房:璟公房居廖家山,景公房居周家冲,琛公房居黄沙街老街。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修族谱,1994年再修谱,是为湖南岳阳荷塘黄沙街尹氏始祖。
尹友高:原居宁乡一都关帝庙杨鹤冲,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迁居华容万圣堂,是为湖南华容万圣堂尹氏始祖。
尹鼎福:尹思贞公二十二世孙,尹崇珂后裔。尹鼎福原籍江西,迁江南苏州府,明洪武初期官至总兵,从上征讨湖南等处,遂家于岿山(永州市芝山区油亭圩镇岿山村)。如今在该村保存有民国三十一年的宗谱,是为湖南永州尹氏始祖。
迁徙分布春秋战国
据传夏朝末年桀的一位大臣叫尹谐,商汤灭夏后被杀,《
路史》:“汤放桀,戳尹谐,灭斟观
昆吾氏”。
凤岐公《尹氏源流考节录》载:“周衰,散居仕列国”。卫国有神箭手尹公陀;晋卿赵鞅有家臣
尹铎、尹绰;齐国有思想家
尹文;秦国有大夫
尹喜(一说无此人名,喜为动词),留
老子著《道德经》。
汉朝
秦汉时期,尹姓的分布地域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汉初有城父侯尹恢,更始帝
刘玄有大将尹尊,封郾王。西汉三大酷吏中,武帝时的
尹齐为东郡茌平人,宣帝时的
尹翁归为河东平阳人,成帝时的
尹赏为巨鹿杨氏人;东汉光武帝时的经学大家尹敏为南阳都阳人,和帝时的司徒尹睦为河南巩县人。东汉初年,掸舸一带形成了龙、傅、尹、董四大著姓,据《后汉书· 西南夷列传》记载:“
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功曹
谢暹保境为汉”。东汉末年,甘肃一带的尹氏族人逐步成为当地大族,史书记载有魏国敦煌太守
尹奉、会稽太守
尹端。
西凉国昭武皇后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水、西州(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尹姓成为当地豪族。
尹纬,祖籍陇右天水,后秦尚书仆射、清河忠成侯。自幼胸怀大志,但因前秦并州刺史
尹赤叛降无度,
苻坚禁锢尹姓同族不得出仕,尹纬在前秦一直做着尚书令史的小官。淝水之战后天下大乱,他促使
姚苌自立,废桥之战荡平符登,成为后秦开国元勋,符坚临死前评价他是宰相
王猛一类的人才。西凉开国皇帝
李暠的妻子
尹夫人,天姿聪颖,才思敏捷。系天水郡尹文的女儿,随父移居姑臧(今武威)。在李暠创建的西凉政绩中,授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时人称之为“李尹王敦煌”,故有天水郡望。南朝宋国虎牢关守将、司州刺史尹冲,北魏辅国将军
尹挺,唐朝工部尚书、天水郡公尹思贞,他们的祖籍都称天水,可见天水尹氏影响之大。
隋唐
这一时期,史册所载尹姓名人较少,北方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及朝代更迭,天水尹氏淡出历史舞台,东汉经学家
尹敏的后人在河间郡发展成为当地的宗族大户,是为河间尹氏。礼部员外郎
尹知章,绛州翼城人,是为绛州尹氏,其先祖无考。隋朝创建了科举制度,打开了读书人的上升通道,阆州(四川阆中)人
尹枢在唐德宗贞元七年状元及第,其弟
尹极又在唐宪宗元和八年状元及第,时人称赞他们兄弟为“梧桐双凤”。
两宋时期
五代十国年间,全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河南开封,后晋右卫大将军
尹晖(祖籍代北,生于魏州)迁居京都,成为开封尹氏的开基始祖,被辽兵称作“黑面大王”的北宋将领尹继伦为其长孙。尹显,字廷勋,祖籍河东平阳,后徙于相州邺郡,历任磁、同、滁三州刺史。宋太宗在后周时娶尹显之女为妻,尹氏早薨,太宗即位后追谥她为
淑德皇后,追赠尹显太傅、平阳王,夫人符氏为两国夫人。保信军节度使
尹崇珂,歙州刺史尹崇珪,皆为尹显之子。两宋年间,文学书法发展至大成,此时亦有尹姓文学家出现,如范仲淹的学生尹师鲁,北宋散文家,世称“河南先生”,一生喜谈兵事,所著《叙燕》、《息戎》;另外还有世称“河间先生”的尹源、和靖处士尹焞,他们三人乃是同宗,皆闻名于当世,跟据
欧阳修所著《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墓志铭》记载,他们的祖先世居太原,自曾祖尹谊始迁河南。宋朝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铁骑的烽烟,北方士族纷纷往南迁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时往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迁徙。
元明清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东、山西迁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后又继续迁往湖南、湖北等省。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迁移四川、重庆等地。另有山东尹氏官员带领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击清兵,溃败后部分保留姓氏留下。这种大规模的移民,加上各情况的个别迁徙,大约到了清朝中期,尹姓开始广布于南方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