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
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在中国位居大姓行列。范姓在越南是超级大姓,位列越南百家姓第5位,约占越南总人口的5.1%。越南前总理范文同,前外交部常务副部长范平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历史发展
起源
范氏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高码头乡老
范庄村。范姓乃
黄帝直系后裔,在尧为伊祁氏、在舜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
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省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
范邑位于现范县
张庄乡东旧城村。
范(F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祁姓,为帝
尧陶唐氏裔孙刘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范氏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据《姓纂》的记载:“帝尧裔孙
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
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玄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
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
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
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
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
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
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
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
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
范昭子士吉射,因为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
赵鞅杀死了中行氏的姻亲邯郸赵午,也作为中行氏姻亲的范吉射帮助中行氏和邯郸赵氏一起对赵氏进行围攻,但最终被四卿打败为
赵简子所驱逐,范氏才退出了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子孙满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
范文子、
范宣子以及
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钜族之一。
源流二
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源流三
源于西南夷,出自
晋朝末期
林邑王范文,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
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是一个古国名称。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
中部地区)。
该支范氏族人在历史上多有进入中国
广西地区定居者,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迁播至
广东、
海南、
福建、
浙江等地者,皆已经汉化。
源流四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Hala,世居
索伦(今
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2).满族
范佳氏,满语为Fan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
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
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
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
沙河下游,
桦甸、
辉南一带),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冠汉姓为范氏。
源流五
源于
鄂温克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
布勒多
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以姓为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
京族、
彝族、
阿昌族、
土家族、
蒙古族、
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
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范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范士会(约前660年-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
秦国,
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
晋军。后被
赵盾用计迎回晋国。
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
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
秦。
郤克使
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
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
赵武、
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范姓尊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其后,又有
范献子,在晋国六卿中。后来,范氏和中行氏一同被智、韩、赵、魏四氏所驱逐、消灭,此乃三家分晋之前夜。
[2] 世系
顺阳范氏,是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兴起于
顺阳郡(今
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
一带)的范氏家族。范氏是当时顺阳地区重要的士族之一。这支范氏人,兴起于秦汉之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自隋唐时期开始衰落,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
多年,其间累世相继,有多达二十九人名载史籍,贵显于世,是当时中国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凭藉累世经学,坚守术业,迈十百载,浸成文化世族。范氏
第一代
范晷少年游学他乡,被辟为官,子孙藉其荫资,好学文化,为官朝政,效忠
儒学皇权,终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顺阳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两晋南朝也得以维持。
因
战国的越相
范蠡的籍贯
[3] 和顺阳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认为顺阳范氏的先祖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范中男被处极刑后,其余二子也不知所终,致使顺阳范氏之后的世系开始不明,无从考证。还有资料称
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自
范县徙居顺阳。
范氏自战国范蠡后由于世系不明,子孙又不闻达,致使其后范氏很少有人见显于历史,范氏在魏晋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晋,
范晷的
出现才使顺阳范氏家族的发展峰回路转。依照田余庆先生所论定义,顺阳范氏于两晋始应属新出门户。作为两晋南朝顺阳范氏第一代的范晷,他的出现对顺阳范氏的
振兴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范晷以士起家,进取登仕,正是因为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孙在门阀阶层形成的两晋时期开始凭其余荫,入仕为官,几代之
后,门第兴盛,终使顺阳范氏成为两晋南朝的世族之家。
东晋一朝,顺阳范氏成员家族兴
儒学,助儒学皇权,但终究难抗玄学门阀政治,屡受排挤,成为皇权与门阀政治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及至南朝,
范泰本创新局面,甚得
刘宋皇权青睐。但其子
范晔又惹祸端,使得顺阳范氏受诛牵连者甚众。其后虽有梁初
范云以振顺阳范氏,然其后代又不通显。至陈,顺阳范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样,又复归西晋以前难显于史的状态。在经历了两晋南朝的辉煌之后,顺阳范氏最后又蔑尔无闻。
迁徙分布
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属于大姓系列。
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
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
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
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
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
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范姓在全国的范文内主要集中于河南、
安徽、山东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