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姓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之一,为
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
百家姓》中排第52位,在现今
中国姓氏排行第13位(《中国统计》2014年第6期)。
历史发展
马(mǎ)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
[1] ,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
战国时期
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
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
赵国大将
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
秦军,
赵惠文王因此把
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
廉颇、
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
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
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
扶风茂陵(今陕西
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出自他姓改马姓。如
汉代有
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
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
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
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源流三
又据《
姓氏考略》载,元代
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 “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源流四
源于回 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 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
阿拉伯人、
波斯人、
突厥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
伊斯兰文化 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中西亚语言的
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 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
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
徐珂《西域水道记》、
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赐姓,回 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
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比如明代的
航海家,武术家
郑和,
本姓就是“马”。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译音。回回原名音译后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
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
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穆罕默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
《明史》中有“相返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穆罕默德译为谐音“马哈麻”。如元朝
时的回回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县尉)、马哈谋
沙(至正十五年 县
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汉文译音译字。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四是朝廷赐姓
马。如“亦刺思,西域 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内附;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事,御赐姓马。”马姓回民越来越多。
详见回族姓氏和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发展历史
源流五
出自清 代,满族人中的
马佳氏,改姓为马。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
金国后,在
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
西汉时期,在当今的
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
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源流六
据《姓氏考略》记载,
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源流七
子姓。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
西周时
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把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世代代相传至今,也是历史久远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九
源
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校人,简称为校人,是西周时期特别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君王、王族的马匹。在典籍《周
礼·夏官·校人》中记载:“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在马校人的后
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马姓也是非常久远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
源
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趣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趣马,亦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官职,专职负责鉴别马匹的优劣。“趣”,就是鉴
别、确定的意思。在典籍《周礼·地官·趣马》中记载:“趣马,掌赞正良马。”
在趣马的后裔子孙中,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作为姓氏者,称趣马氏,后来被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
巫马,
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
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就相当于今天的兽医。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把先祖官职称谓拿来作为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
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
春秋时
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
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
政,敎以阜马。”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还有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为姓氏者,称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三
源
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吏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圉人,全称为马圉人,为秦国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骑兵如何骑驭
马匹。在典籍《周礼·地官·圉人》中记载:“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在马圉人的后裔子孙中,用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也可以说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四
源
于官位,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
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
武事也。”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五
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六
源于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双楼马村。出自三国时期,现该村个别马姓迁移至港澳台等地区,有马姓子孙据台湾地区政府高官,统治台湾政府数年,为台湾和平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源流十七
源
于回 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姓,云南回 族马姓。云南回族马姓: 据云南 昭通《蔡家地马姓族谱》记载,其远祖为西亚 人 阿拔斯,属于阿拉伯
古莱氏族的一支。其父名阿布杜拉 ·
穆台列卜,母亲是古莱氏部落迈里祝穆家族艾米尔之女法蒂玛,传到曾孙艾卜阿拔斯,建黑衣大食王朝。大师马一支的来源就是如此。传到泽源公,知道是阿拔斯第
四十二代,是阿拔斯第三十八代孙。泽源公为大师马落籍滇、黔的一世祖,时间是明朝天启二年(1623)。摘自
李正清(回族)《昭通回族文化史》。
人口分布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属于超级大姓系列。
汉族
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的
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
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
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
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
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
河南、河北、
山东、湖北、
四川、甘肃、
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
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
黄淮地区。唐朝末年,
王潮、
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 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
许州鄢陵(今属
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
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
楚国,包括现今湖 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
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后期,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
台湾省,进而又远徙外国。当今,马姓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
研究考证
关于汉族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样记载的:“赢姓,伯益之后,
赵王子
赵奢,封
马服君,子孙氏焉。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汉族马姓源于
嬴姓,系承赵奢,望出陕西扶风,汉族赵姓出自赢姓伯益。舜帝时期,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后又为舜驯服鸟兽,因此被
舜赐姓赢氏,且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
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
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
姚为姓。由此看来, 汉族马氏固然是颛顼之后 的赢姓后裔,而使他们得以“马”为姓的,则是2000多年以前战国时代
赵国马服君赵奢,所以,若以
赵奢为后世汉族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当然的。
赵奢的子孙,最初是以“
马服”两个字为姓氏的,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马。这一支马氏,主要在古时的扶风一带繁衍,扶风就在如今的陕西省境内,所以后世姓马的人,最早应该也是发源于陕西。 以始祖赵奢的辉煌事迹为开始,在
秦汉天下一统以后,马氏很快地在历史上出人头地,成为一个著名的姓氏,而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平定
交趾郡的
伏波将军马援,就是光大马氏门楣的最主要人物。据《后汉书》的记载,他在年高62岁的时候,有五溪蛮反叛,他就自请率兵前往讨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
不准。于是,他就披甲上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他的这番老当益壮的豪气,终于感动了皇帝,在“矍铄哉!是翁也!”的赞美声中,率师出征,最后死在军中,
终于以“马革裹尸”而还。
马援的另一项不朽贡献,是把汉族马姓带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汉族马姓人家。马援的这番功绩,是建立在他征平交
趾,立铜柱表功的威武不可一世的时期,历来的古籍,对于这一段辉煌的史迹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
如此看来,南方的汉族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马援带过去的,这些人虽然很少可能本来不姓马,但是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成为了部分汉
族马氏南方的开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