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的原生姓,到了文明的时期,大都追奉一位古圣先贤为自己的始祖。天下李姓,都说颛顼帝高阳氏是他们的始祖。颛顼是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事迹不详,但
是后世尊他为先祖的倒不少。例如战国时代的屈原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究竟高阳氏怎样衍生出一个李氏来的呢?那时还未有文字记载,后世谁也拿不出证据
来证明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后世对于李氏如何得姓就产生了许多传说。
唐朝人林宝撰写《元和姓纂》,其中叙述李氏的渊源说:颛顼的曾孙皋陶在尧帝时为理官(或称为大理,是司刑狱的官),因以职官为氏,始姓理。他的裔孙理徽生
活在殷末,因为得罪了商纣王,其子理利贞逃难伊侯之墟,因食李得保全生命,遂改理姓为李姓。这个说法,宋代已引起史学家郑樵的怀疑。近代姓氏学研究者指
出,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根本还没有理或大理的官职。治狱之官称为“理”,在周代特别是战国时期才普遍出现,故此时以官职为氏得姓理,又因理李同音改姓
李,都是可能的。不过,从理姓改过来的李姓,已不是原生姓而是衍生姓了。即是说,它是后起的李姓而不是原始的李姓了。
中国李姓,无论南方或是北方,都奉先秦道家创始人李耳为祖先。李耳在族谱中称伯阳公,在哲学史上称老子。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
曲仁里人,他的身世渊源史无记载,只知道他曾任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叫柱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有广泛影响。
但李耳生活时代后于皋陶已有1500年以上,其间,李氏支派繁衍不止一派,所以中国李姓中的某一支派与春秋时期的李耳有渊源关系是无疑的,但并非所有李氏
都跟老子有血缘关系。后代李氏同奉老子李耳为祖先是因为唐王朝创始人李渊奉李耳为祖先,封他为太上老君,尊崇道教,令得天下李氏都以李耳的后裔为荣的缘
故。
以上所述,以颛顼、皋陶、李耳为远祖的李氏,被姓氏学研究者称为北方李氏,是中国李氏的一大来源。
中国李氏的另一来源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古代巴人以虎为氏族图腾,巴语方言中称虎为“李”,他们以图腾为姓,汉化后又因同音而称李姓。这一支李姓被姓氏
学研究者称为南方李氏。现代,被认作是古代巴人后裔的土家族(湘鄂川地区)、僳僳族(川滇地区)中还有大量李姓人。显然,南方李氏跟北方李氏并无血缘关
系,甚至缺乏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关系。但是,这两支生活在不同地域、属于不同民族的李,其姓氏来源均出于同一文化现象:氏族图腾(李树或与李同音的“虎”
)。这又证实了李姓和其他许多大姓一样,都是多源复合的结果。
在李姓族群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不断发生分衍:几个兄弟分别迁往不同地区各自发展,他们的子孙繁衍起来,形成许多的房,许多的支派。这种情况是讲之不尽的,
本只能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衍:秦末汉初,北方李氏分衍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两大世系。
史载,秦朝有御史大夫李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长子李崇在汉初任陇西郡守(秦代始设陇西郡,其地在今甘肃东南部),举家迁往陇西,成为陇西的望
族,其后裔以陇西为郡望,堂号陇西堂。四子李玑任赵郡守,举家迁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其后裔以赵郡为郡望,称赵郡堂。赵郡李氏自两汉经南北朝至唐初,
由始祖李玑传至李羲之,李真融时,历时800余年,共传25世,分衍出10房。魏晋至唐初,赵郡李氏列为山东氏族六大著姓之一(此山东非指今之山东省。秦
汉时以关中地区为政治中心,凡函谷关和崤山以东地区,即今天之华中、华北、华东皆统称为山东。),社会地位一直在陇西李氏之上。陇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高
祖李渊,共传30余世,先后分衍出13房。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李氏日趋活跃,十六国的西凉,就是陇西李氏的李暠所建。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曾
帮助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受封为八柱国之一。由宇文泰、李虎等开始组成的关陇集团,在西魏、北周、隋朝政治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至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以后,李姓成为皇姓,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带来了该族群急剧膨胀的兴盛局面。在李姓内部,陇西派的势力也就开始超越赵
郡派了。
在唐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李姓,成为具有强烈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会标识,许多内附的外姓异族都心甘情愿地聚集在李姓的门庭之下,以姓李为荣。针对这一情况,李
唐王朝采取了“广赐国姓”的政策来笼络人心。皇帝赐臣下姓李以示荣宠,对于归附的外族有安抚怀柔作用,对于功臣则有褒扬嘉奖的意义。
李唐王室赐姓的对象,主要是内附的少数民族和出身寒微的有功之臣,而对于前朝王室(北周、隋)、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郡姓),一般都不予以赐姓。
这种做法表明,李唐王室的广赐国姓,适应了不断更换的官宦新贵要求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是唐朝统治者调整新兴贵族社会等级的一种补充手段。皇帝赐姓,
受赐者多为一人获赐举族姓李,特别是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为酋长的获姓,整个部族都改从汉姓。所以,唐王朝赐一人姓李,常常牵引一大血缘家庭或部族集团
加入到李氏族群中来。从这个角度看,唐代李姓的发展史也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李姓族群在唐代的急剧膨胀,正是各少数民族新鲜血液注入
华夏民族躯体,华夏民族和中华文化繁荣兴旺的象征。
在唐代300年间,李氏族群迅速繁衍,并在政治上社会上取得极高地位,除原有的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外,还分衍出柳城李氏(来自契丹和奚族)、武威李氏(来
自安息国安氏)、高丽李氏、鸡田李氏、范阳李氏、代北李氏(原为沙陀部落,本姓朱邪氏)。终唐一代,除王室姓李之外,赵郡李氏任宰相的有17人,陇西李氏
任宰相的有10人,其他各分支李氏还产生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7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2人,李氏人物被列入正史列传的共453人。
有专家作过统计分析:在中国古代史(自周秦至清代)的2600年间,李姓人才被列入正史的共1567人,每百年平均有近60人入传。无论总数或百年平均数
都高于其他大姓。而唐朝(618—907年)只占古代史不足八分之一时间,却涌现出李氏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人才数453,百年平均数为156)。李唐
王朝,确实是李姓人才辈出的高峰期。从五代至明清的千余年间,继唐代的兴盛之后,李姓长期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并进入广泛和四外散播的时期。唐王朝十分重视
族谱的修纂。宋代以后,由于李氏族群已经十分庞大,分支繁多,在整体发展线索上呈现出繁复、散乱状态,要修纂一部包罗所有李姓人的族谱越来越困难了。但
是,各分支、各房的族谱、家谱还是不断出现的。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原北方李姓人口扩散的流向有四个方面:
(1)由北而南。唐宋以后,随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李姓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甚至迁到岭南以至海南。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贬谪、充军。如唐朝宰相李德
裕在“牛李党争”中失败后,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死于贬所。现琼山县有一个数百人家的李家村,相传就是李德裕的后裔。武则天即位后,打
击唐宗室,许多皇族子弟被贬逐闽粤,其后代便定居南土。第二种是因官迁徙。封建社会因拜爵封官造成人口流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次拜爵封官,往往导
致某姓一个分支或分房的出现,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李光弼家庭。李光弼之父为契丹酋长后裔,附唐后改姓李。光弼尽忠唐室,谋勇能战,与郭子仪齐名。平定安史之
乱,光弼被推为“中兴第一功臣” ,受封临淮王,举族迁居金陵,子孙繁衍为金陵李氏。唐以后,“由金陵而徙洪、徙闽、徙粤、生齿愈长”
,成为江南李姓的重要支派。第三种是因避战乱而大规模南迁。这事发生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之时,北方李姓许多家族曾举族南迁,由豫及楚,子孙辗转流徙,散布
于南方各地。
(2)由东而西。元明清三朝,大规模移民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政府的引导,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即所谓“湖广填四川”
。举例来说,宋末金兵南下时,北方李姓的一支迁到江西,定居豫章,称为豫章李氏。后分衍成三房,其中一房由豫章再迁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在元末明初的
移民浪潮中,李雄携这一族人西迁入川,定居川东巴渝。明末张献忠起义,李雄的后人为避兵乱迁居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乱平后,复归巴渝,子孙繁衍,遍布川东长
江嘉陵江沿岸。这一支李姓人,经数百年之后,仍视重庆江北县富家冲李家湾为“祖宗缔造、子孙发派之所” ,尊奉李雄为始祖。
(3)从大陆迁往台湾。李姓人迁台湾开始于清朝前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出于政治原因,部份李姓人追随郑成功、郑经入台抗清;二是移民垦荒。自康熙至道光
鸦片战争前,经政府批准,闽粤两省李姓迁台者绵延不断,入台后多聚族而居,形成侯宾李氏、蒲坂李氏等大族。至今,李姓在台湾人口数量中位居前列,世俗流行
“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的说法。
(4)下南洋、赴西洋。清代以来,以出国当佣工为主流,伴以出洋经商等其他因素的移民,汇成一股远赴南洋的移民浪潮。闽粤沿海居民到南洋当佣工始于明代,
但作为契约华工出国(俗称“卖猪仔出洋”
)则是19世纪以后的事,到19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潮,至20世纪30年代才告一段落。李姓华侨多分布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一带。
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美国人到中国东南沿岸招募华工前往开采,并随之建造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铁路,造成华人远赴西洋开矿筑路的高潮。李姓子弟
不少人远涉重洋移民美洲,其中以侨居美国三藩市及纽约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