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邱(qiū)姓同源,邱姓由
丘姓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自
姜姓、吕氏的
姜尚,故
姜太公为丘(邱)姓太始祖。邱姓望出
河南,称“河南衍派”。21世纪以来,尤以
四川、
湖南、
广东、
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中国
汉族邱姓人口的50%。丘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51位。丘(邱)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5位,是中国姓氏人口较多的一个大姓,约占中国汉族总人口的0.30%。
历史上丘(邱)姓的重要人物有:
南朝梁文学家
丘迟;唐朝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
丘行恭,诗人
丘为;南宋学者
丘富国;元朝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丘处机;明朝
礼部尚书、
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大将
丘福;清朝戏曲作家兼画家
丘园,作家
丘心如,诗人
丘逢甲;当代教育家
邱椿,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
邱少云,译制片配音演员
邱岳峰等。
起源始祖
丘、邱(qiū)姓同源,邱姓最迟出现于汉代
[3] 。汉以后,偶有丘姓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
邱光庭为其一。
清朝雍正三年之后,这个家族大多都用“邱”为姓,源出有四:
出自
姜姓,以地名为氏,是
姜太公的后裔。
西周初年,太师
吕尚(
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
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出自
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
鲜卑族复姓丘林氏、
丘敦氏、丘穆棱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南北朝北魏王侯拓跋嗣将鲜卑王族丘敦氏·豆真始改为丘氏。见模公墓志铭:“豆真将军、镇守来国、归而命氏······”。
[6-9] ;
匈奴族丘林氏族改为丘、林、乔三姓,也成为河南丘氏的一部分,这些外族后文化上汉化,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西汉初东胡族乌丸部为匈奴所灭,余部东奔内蒙古与晋冀辽相接的地区,称乌桓,乌桓山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
乌桓人有丘姓;东汉末十六国西秦时
羌人中有丘姓。
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穆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穆,丘穆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穆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穆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丘、邱二姓同源,故而丘姓传播迁徙历史亦是邱姓传播迁徙历史。
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开基始祖为
丘穆公,世居河南
卫辉府封丘县。春秋时,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有大夫
丘弱,鲁国(今山东西南部)有孔子学生
丘吾。
先秦时期,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地区,后向西进入陕西地区。
秦汉时,丘姓南迁到
江淮地区,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姓。如西汉有
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
丘欣;
汉平帝时有扶风人
丘俊,持节安抚
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
江左,居
吴兴(今属浙江),后成吴兴一带望族。东汉有
乌程人(今浙江吴兴)
丘滕,还有
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
丘季智。此期,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
上杭县。
魏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丘氏除上述地区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河南光州
固始丘姓为避战乱,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
莆田,后分支
长汀、
上杭等地
[11] 。丘穆一支传至四十七世
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后人又有迁河南,转福建汀州宁化等地,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另外,此期陕西扶风一带丘姓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
宋代,丘氏称盛于福建,分布相当广泛,同时已有迁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者。北宋中叶,河南丘休秀一支迁福建
莆田,其子丘成实,徙广东
饶平。
明代,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点。如世代执掌
新添卫军事长官的丘氏家族(入黔始祖系山东
即墨人丘安),出名的后裔有云贵两省第一位
翰林院检讨、官右庶子的
丘禾实和
山海关上立有塑像、官至右佥都御史、辽宁巡抚的
丘禾嘉。丘休秀后人又有迁福建长汀、上杭,转广东
镇平等地者。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树丘姓移民入居。
从清初开始,闽、粤丘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二地丘姓又多属丘休秀派下,后又有移居海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