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系统录入
第四回 金刀王义释难民 高顺励开仓放粮
话说潼关大捷传入長安,京城军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民众自觉的上街打起锣鼓,扭起了秧歌,跑起了旱船,以示庆祝。
兵部尚书左丞相高璩接到潼关大捷报告,心中大喜,赶忙进宫向皇上报喜。
懿宗皇帝正与韩明太监宫女在后宫饮酒游乐,值班太监来报,兵部尚书左丞相高璩向皇上报喜,言说潼关大捷,全歼来犯贼寇。懿宗听后,心中高兴,传旨停止游乐,传高丞相进见。
高璩进宫三呼万岁,正要行礼,懿宗忙说:“老爱卿免礼,看坐,快将潼关大捷讲来。”
高璩急忙呈上潼关捷报说:“楊信、髙顺利在弘农沟用伏兵之计,全歼厐勋左路先锋郭魁五万大军,俘虏贼冦万余,战马兵器无数,大获全胜。”
懿宗看完捷报,听高璩讲后,心中万分高兴说:“传旨,宣楊信、高顺励进京面圣,朕要当面封赏,明天大开宴席,宴请群臣,共同庆祝。”
传旨已毕,高璩辞退回府。
高璩走后,太监总管韩明对懿宗说:“臣闻高顺励私放万余贼冦归乡,如此刁民如何不杀,厐勋未除。放归贼寇犹如投奔厐勋,这不是放虎归山,养成后患吗?所以对高、杨不能奖,只能罚。”
懿宗昏庸听韩明一说,心中不快,但圣旨已下,只有等明天上朝时问罪。
高、杨二人接到圣旨,连夜进京,一路快马加鞭,第二天晨时赶到京城。
在京城东门外,正遇丞相高璩亲自来迎接。三人相互见礼,互相祝贺,并辔进城。
高丞相带高、杨二位功臣来到金殿。
此时文武百官已齐,懿宗高坐龙椅之上。
高、杨二人上前三呼万岁,叩行大礼。懿宗微微抬手说:“二位爱卿免礼。”
二位功臣由高丞相倍同首席上坐。
待众臣坐定,懿宗端起龙杯说:“众位爱卿,今日潼关大捷,除却朕的心头大患,朕与众爱卿共同庆祝。”
首先朕向高、杨二位功臣敬酒,众臣同饮。
高、杨二人忙离席谢恩。
酒过三巡,菜尝五味,懿宗问高顺励:“朕听说俘获贼冦万余,不知二位爱卿如何处置?”
楊信、顺励见万岁问话,急忙离席跪倒说:“秉万岁,臣以为贼冦军中大部为普通百姓,为生活所迫才插旗造反。臣所俘兵士并不是首恶贼寇,皆为普通军卒,并无大恶,因此经过臣的教育,叫其回家安份生产,全部遣散归农,不知万岁意下如何?”
懿宗闻言大怒,马上变脸说:“大胆楊信、高顺励,俘获贼冦,并不上报,如此刁民,本该全杀,今你私放万余贼冦,放虎归山,养成后患,该当何罪?”
大喊御林军,将楊信、高顺励给我拿下,交刑部审理。
庆功宴上如此突变,众臣大惊。品行刚正的高丞相直立而起,倔脾气大发。上前手指懿宗问道,万岁!臣问万岁,楊信、高顺励为安怃百姓,收卖民心,释放无恶俘虏,有何罪过?
在今天的庆功宴上,当众问罪有功之臣,有失龙颜,万岁的脸面何在?
再说,厐勋贼寇未灭,今将高、楊二将问罪,由谁来守潼关?保卫大唐江山?臣请万岁收回懿旨,请万岁三思。
此时众大臣纷纷离席,跪倒一地齐喊,请万岁收回懿旨,释放有功之臣。
懿宗被倔丞相问的哑口无言,情形十分尴尬,坐龙椅如坐针毯,又想到厐勋贼冦未灭,心中大患未除,朝中却无良将可调,见众大臣为高顺励求情,心中怒气虽未消,也只好就坡下驴。
懿宗站起身,对高、杨二人说:“今看在众大臣为其求情的份上,免高、楊无罪,功过相底,不奖不罚。”
命高、楊待罪立功,继续坚守潼关,待灭厐勋贼冦后再论功行赏。
说罢拂袖退席,众大臣见此情景纷纷不欢而散。
这真是,昏君无主见,轻信奸臣一句话,害得忠臣待罪刑,好好的庆功宴,变成了问罪席。
高丞相见众大臣散去,携高、楊二人回到相府。
高
丞相语重心长地对二人讲到,如今朝庭更加昏暗,宦官当权,皇上昏庸,皇上昨天还高高兴兴的,今天突然变脸,我估计宦官韩明又在背后进了谗言。今日二位贤侄
受屈,回去后不要有怨言。我们高、楊两家世代忠臣,不要为此冤屈事,坏了两家忠臣名声。但在今后行事要多加小心,免遭奸人陷害,如今我也老了,不久我也要
告老还乡,望二位贤侄好自为之,说罢送高、楊二人各自回潼关、华州任上不提。
话说厐勋闻听左路军郭魁全军复没,攻取长安无望,虽退兵回徐州。
第二年春季起兵,由淮水南进攻取淮安,被镇海军节度使高骈十万大军围困在泗水。
高骈帐前猛将张璘,乘夜间天黑风大,火烧厐勋营栅。这时晋阳节度使李国昌带十万沙陀兵及时赶到,高、李合兵围歼,厐勋战死乱军之中,全军复没。
这支从桂阳起义的义军,征战一年零八个月后被唐军镇压,但也动摇了唐室江山。
时光如梭,转眼间,到了唐咸通十四年七月十九日,荒淫昏庸的唐懿宗皇帝归天。
在田令孜、秦明等众宦官的拥立下,懿宗第五子李儇,柩前登基,是为僖宗,改年号乾符。
僖宗登基时年仅十二岁,是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孩子。他从小生在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一直由宦官田令孜侍侯长大,对宦官田令孜在感情上有些倚赖,称其为“阿父”。 登基后封田令孜为神策军督尉。
僖宗生性好玩,只知斗猫斗鸡,吃喝玩乐,对朝事不懂,所以一切朝政大权落到宦官田令孜手中。
田令孜掌权之后,大斯培值亲信,结党营私,组成宦官集团。对各地官员隨意任免,朝中高璩、王铎、崔彦昭等一些忠良之臣大都遭贬,对各地增加税收,中饱私囊,使朝政更加昏暗。终于在乾符三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从
乾符元年到乾符三年,河东之地三年大旱,粿粒无收,尤其是山东、河北、安徽、河南等地灾害最为严重。农民生活极其困难,树皮草根早已吃光,中原大地一片赤
黄,农民已无食可寻,到了人食人的境地,再加之各地官府崔粮要款,不管农民死活,农民已无生路,不得不走上了官逼民反的道路,先后有王仙芝在河南濮洲举起
了起义大旗,黄巢在山东寃句领导农民起来造反。
农民起义军抢州夺县,队伍迅速壮。由原来的几千人迅速发展为几万人,几十万人。
由于中原大地到处灾荒,起义军无军粮可征,在军内也发生了一些食人事件,再加各地官府的造谣诬蔑恶意宣传说,黄巢贼寇杀人而食,开办人肉作坊。一时坊间谣言四起,各地农民纷纷逃亡,毎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农民逃向长安,行成了浩浩荡荡的逃难队伍。
长安城内,大街小巷拥满了难民。一天恵安皇太后去滋恩寺降香,鸾驾行到长安大街,御林军正在驱散街道两旁衣不遮体、面黄肌瘦、沿街乞讨的难民,到处是哭喊之声。
恵安皇太后常住后宫,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难民,心想长安城内,京都之地,本是升平世界,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难民。
当鸾驾行到滋思寺后,只见寺门两旁架起十余口大锅,在向难民施舍米粥。因是佛门圣地,御林军不敢造次,面告皇太后,是否驱散难民?恵安皇太后回懿旨说:佛门圣地,救苦救难是佛门盛事,由他们施舍吧。
一路所见难民情景,使得恵安皇太后心情很不安。进得庙来草草进香,做完善事,赶忙起驾回宫。
回宫之后立既召见僖宗,将今天降香所见之亊,对僖宗一一学说,并责问,长安京都之地,为何街道如此混乱,皇儿,你这个皇帝是怎么当的?
僖宗本是孝子,见母亲责问,急忙跪倒说:“母亲息怒,是孩儿失职,明天早朝孩儿一定严加整治,请母亲安心。”
第二天早朝,僖宗登殿,对众臣子大发雷霆说:“近来京城为何如此多的难民?昨天惊扰皇太后进香。”
众
大臣见壮,低头哑口无言。此时田令孜上前奏曰,京城难民之多,实为黄巢造反,杀人而食,建造屠人作坊,实实可恶。河东百姓怕被黄巢屠杀,才结帮逃难到京
城。臣以为要阻止难民进京,必须关闭潼关大门,命潼关守将楊信,关闭潼关大门不放一个难民进关。对已来京之难民,可命御林军将其赶岀京城,分散到京城以外
的州县乡野,任其自生。
僖宗听后大喜说,准奏。并命田令孜代朕下旨,急速发往潼关,退朝。
楊
信接到关闭潼关大门的圣旨后,心中很不是滋味,暗想,河东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无奈,才逃向长安,朝庭应该妥善安置,加以慰问才是上策,才能获得民心。如果
关闭潼关城门,就等于将难民推向深渊,逼的农民无路可走,只有起来造反,参加义军。如此后果不堪设想。但圣旨已下,皇命难违,只得命军士关闭城门,阻止任
何人岀入。
话说潼关城门连续关闭十多天后,关外几十里地内,聚集难民几万人。因关外黄河滩地域荒僻,难民无食可寻,每天都有上百人冻饿而死。关外一遍哭喊声,叫骂声,一些餓急了的人见死人相争而食,景况惨不忍睹。
人常说;物极必反。事急时必有英雄岀头。这时,有兄弟二人,兄长叫夏书棋,善使一杆银枪,人称“神枪将”; 其弟名夏书湮,使得一杆好钢枪,人称“花枪将”。 其二人祖籍洛阳夏家莊人氏,为人行侠仗义,武艺高强,枪法骁勇,人称绝技。平时靠走江湖卖艺糊口,身旁常聚集一些众江湖朋友,因洛阳一带兵荒马乱,卖艺已无法糊口,准备西去长安京城谋生。
这日行至潼关城下,见难民如此困苦,不由产生侠义之心,要救难民脱离苦海。于是招集身旁一些江湖朋友商议说,我们想法打开潼关城门,放难民进城西去逃难,你们看如何?
众江糊朋友一致同意,但有一人提出,就我们这几十个人恐怕力量不够。
夏书棋说:“这好办,难民中有的是人,只要我们振臂一呼,难民为了生存,难民中的青壮年都会踊跃参加。”
于是夏书棋站在高坡之上,振臂高呼:“众乡亲们,潼关城门已关闭十多天,我们等官军开关放行已不可能,只有我们自已想法打开城门才可逃生,如愿参加我们计划打开城门的青壮后生,请来报名。”
难民听后无不高兴。青壮年难民纷纷前来报名。不多时,夏书棋身旁已聚集几百人之众。
夏书棋见民众踊跃,人手已够,便将众人分为两队,一队由夏书棋带领江湖人氏和难民中会武功会水之人今夜趁天黑人静从潼关北门偷越城墙,打开城门。
一队由夏书湮带领剩余之靑壮年难民,帮助广大难民进关。进城后如遇官军拦阻,两队合一抵档官军,帮难民全部逃走。
现各自寻找掍棒武器,今夜三更后集合行动。
潼关北门为水门,出北门就是黄河码头,城墙沿黄河而筑。站在北门城头,可观波浪涛天的黄河景色。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洛阳王世充凯旋之日,班师回朝。路过潼关,看到潼关地势险要,但城池破烂不堪,回朝后,就命尉迟敬德监修潼关城。
敬德在监修潼关时,常遇黄河洪水冲毁潼关城墙。当时敬德召集能工巧匠,问如何才能扺档黄河洪水冲浸城墙?
有一常住黄河岸边的水利工匠回答,要扺档黄河洪水,必须有坚实的防洪基础,可用石条从河床低部,浆砌成坚固城墙根基,岀水面后做一防浪墙,可保黄河水再也不会冲毁城墙。
敬德听后觉得可行,就按水工的设计施工。潼关北城墙水下二丈多深,全部用石条浆砌,所有石缝全部用米汁拌石灰灌缝,岀水面后,用石条做防洪墙。防洪墙做成宝塔形状。毎块石条收缩一寸,墙高一丈,防洪墙以上才的砖城墙建筑。
潼关城墙的砖也与一般民房用砖不同,砖长一尺八寸,厚九寸,宽五寸,重三十余斤,非常坚实耐用。
唐太宗李世民在修长安城时就用此砖,后历代王朝在筑城时都用唐砖,在建筑史上形成了有名的“秦砖汉瓦”。
夏书棋夜间带领三十余名好汉,从黄河潜水来到北门。此时,更深人静,北门没有任何军士把守,只有二名打更军士手提灯笼来回走动。
因为城墙毎块石条都留有一寸宽的伸缩缝,登城就象爬楼梯,毫不费力。三十余人很快登上城墙,控制住打更军士,悄悄下城来到街上。街上寂静无人,只有两队巡更军士沿街巡逻。夏书棋等人避过巡逻军士,来到东门。东门守城官兵正进入梦乡,只有几名站岗哨兵来回走动。
夏书棋带武艺高强的好汉以急快的动作控制了哨兵,围困了箭楼兵营,打开城门,放岀信号。
夏书湮看到信号,知到劫城已成功,马上带领难民蜂拥进城。
一时潼关城内,满街都是难民,有些饿急了的难民,见商铺就抢,见食物就吃,城内大乱。
巡
逻军士赶忙报楊信得知,楊信闻报,并不着忙。因杨信看到城外难民实在太困苦了,这几天正在想如何放难民过关无计可施时,现在难民自已打开城门,正好借机放
难民过关,但城内之乱要很快阻止。想到此,楊信传命,命楊勇带两营官军上街阻乱,并命楊勇上街只能维持秩序,不准伤人,劝难民离开潼关军营。
楊勇带领官兵上街正要维持秩序,阻止乱抢时,只见夏书湮带领百名青壮年难民档住去路。楊勇见壮,命军士大声摇旗吶喊,并不与难民真打,而是步步紧逼难民后退。
夏书棋见难民进城后,大肆抢劫民众商铺,这是他未想到的。现见官军已出兵镇压,心中着急。于是带领众艺人齐喊:“乡亲们,现在官兵已围上来了,你们再不要乱抢了,赶快岀西门各自逃难去吧。”
众难民听说官军打来,立即停止了抢劫,蜂拥岀西门各自逃难。
夏书凐带百余名青壮年难民,边与官军对抗边后退,待难民全部逃岀西门后,他们也退岀西门与夏书棋的人马相会合。
只
见官军待难民全部退岀西门后,紧闭城门,并不派兵追赶,夏书棋、夏书湮二人见官兵沒有岀城追赶,就想,杨信是个有名的英雄大将,朝庭命他带重兵镇守潼关。
今夜偷渡劫城如此顺利,官兵全不防守,难民抢劫潼关时,也不镇压追赶,看来是楊信有意安排放难民过关,也不怕朝庭怪罪。楊信为了拯救百姓,今后可能要丟官
了。
不说金刀王义释难民,单说高顺励如何处理安置难民之事。
自从皇上下旨封闭潼关以来,高顺励心中暗想,封闭潼关不是长久之事,如何安置难民才是正理。如有某一天难民破关而入,蜂拥而至二华地域,我该如何处治?还不如早作准备,以免到时引起动乱,给二华治安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想到此,高顺励就命华州各衙备足粮食,到时救济难民。又亲自来到华阴,命华阴知县备足粮食,以应难民之急。又到国库“西汉粮仓” 察看。
说起西汉粮仓,可有几百年的历史。
原
来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乃是朝庭的总税口子。河东各州县给朝廷进贡的粮响都经潼关运入京城。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渭河水系滞阻不通,船楫难行,漕运
不兴。刘邦派大将曹参领兵开通漕渠直通黄河。漕渠开通后在渭、洛、黄三河交汇之地河口,有一地名叫双泉的地方,建立“水运码头” 。在码头以南凤凰岭上建立一座大型国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汉粮仓”。
此粮仓建立以后,河东之地所贡粮食全部存入粮仓。距粮仓以东二里之地,有一南山支流叫白龙涧。涧水清澈盛旺,梯落台阶相次嶙峋,形成多个小瀑布。官府利用水流形成的梯落台阶修建九座水磨,用以加工粮食,将加工好的面粉运往长安。当地人称此河为“磨沟河” 。有一民谚形容磨沟河当时盛况,民谚曰:
磨沟河内水连天,九朵莲花昼夜转。
精粉细面运长安,百姓只把糠菜咽。
磨沟河水磨实际是粮仓的面粉加工厂,由西汉粮仓派兵直接管理,毎天加工十余担粮食,毎十天运往长安百担面粉,从不间断。
高
顺励在视察完西汉粮仓和磨沟河后,就想,西汉粮仓是大型国库,直接由户部管理,地方官是无权过问的,但国库地方官有责任保护。国库的粮食是绝对不能动,动
用国库粮食要犯杀头之罪,所以要加強保护,但磨沟河加工厂的粮食已出国库,就可临时动用。想到此,高顺利就命将加工好的面粉暂不运往长安,存放库房,并派
兵加強了国库的守卫。
时不几日,难民果然破关而入,蜂拥来到华阴。因高顺励早有准备,见难民蜂拥而至,立即组织众衙役、乡兵维持秩序,给难民开仓放粮。
首先将磨沟河库存百余担面粉分给难民,毎人三升,并动员领到粮食的难民不要进京,可渡渭河北去同州、蒲州、韩城等地谋生,南去商州、洛南等地谋生。
难民见遇到如此好官,感激不尽,个个按序领粮,并未发生骚乱亊故。
磨沟河库存面粉放完后,又打开华阴官仓放粮。在华阴境内的大部难民得到安置。领到粮食的难民各走南北,自谋生路。
剩余小部分难民,高顺励领到华州打开官仓,使难民全部得到安置,并引导难民从渭州北去耀州、延州等地谋生,南去兰天、汉中等地谋生。
对于一些老弱病残,实在走不动的难民就地安置,治疗养伤。使难民在渭州以东全部得到安置速散,并未惊犹京城。
高顺励这一为国为民的高尚举措,并未得到朝庭的认可。
要知高、楊的命运如何,切听下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