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四个代表人生故事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9-07 10:39:15

来源:系统录入

一、敢于表现  上天眷顾


赵匡胤的童年倒也不是一片空白,有两件事被史家挖空心思地记载了下来。大概因为他的少年时代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所以只好拿这两件事来"填补空白"。其一,赵匡胤小时候曾练习骑马,可能他的天赋比较高,学得比别人要快一点。终究年轻人冲动,好显摆,赵匡胤自恃"艺高人胆大",有一次就非要去骑一匹烈马,而且不用马嚼子和马笼头,不顾死活地非要露一回脸。这烈马没有了马笼头和马嚼子约束,开始撒欢四处乱跑,碰巧就把赵匡胤的脑袋""
了门框上,赵匡胤当即掉下马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脑袋碎裂、一命呜呼的时候,赵匡胤却又爬了起来,若无其事地追上那匹马继续折腾。这件事情如果不是
讹传或有所夸张的话,想来是那块门框年久失修,已经腐朽,或者说赵匡胤当时撞得很巧,碰巧没有撞在致命处。不过这总是险事一件,倒也蛮有意思。


至于他的第二件"奇事"就更是不值一提了。有一次他与伙伴在一间屋子里玩耍,突然听到屋子外边有麻雀的动静,估计赵匡胤嘴馋,于是就和伙伴从屋子里跑出来抓野味,就在他们刚踏出屋子的时候,那间屋子就塌了。


这就是赵匡胤的两件"奇事"了。其实,哪个人小时候没有过惊险的经历呢?赵匡胤的这两件"奇事"根本不足为奇。


 


二、黄袍加身  阴谋篡权


谈起宋太祖赵匡胤,人们总不免要以极大的兴趣提起兵变陈桥黄袍加身的段子。后世皇家文人都认为赵匡胤是个仁德之主,而民间的某些演义更是把他描写得神乎其神!


据史载: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儿子柴宗训只有七岁,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既掌握着禁军又统帅着出征军;以帅师御汉的名义兵至陈桥,被诸将黄袍加身”“拜呼万岁,他在实在无奈的情况下而成为宋朝第一位皇帝(他从出兵到返回汴京接受后主禅位仅用五天时间)。



后人的心目中,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绝对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因为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弑兄取得政权,并且把自己的侄子挤兑到一边,甚至害死自己的
侄子;他更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在与辽朝和党项拓拔部这些势力强敌的对垒中,均以失败而告终(赵光义在跟其兄的权术上比确实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而笔者
认为这些恶迹都是老天给予赵匡胤的报应!


事实上陈桥兵变是赵匡胤的彻头彻尾的大阴谋(是赵匡胤自己亲自策划的军事政变),他是十足的伪君子。


 


三、解除政敌  稳坐宝座


据史料记载: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锅,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
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
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
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
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
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四、斧声烛影  终有报应



宋有一部《续湘山野录》,作者是一个叫文莹的和尚,这是最早对“斧声烛影”案做了描述的史料笔记。书中说开宝九年十月的一天夜里,开封下起了大雪,赵匡胤
派人把弟弟赵光义请来,兄弟俩一起喝酒。两人喝酒的时候,把太监啊、宫女啊等服务人员都支开了,接下来有这样一段: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
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段文字开头是“但遥见烛影下”,意思是远远地看到烛影在那里晃来晃去的,赵光义多次起身推辞喝酒,“有不可胜之状”,就是实在不能喝了的意思,这句话暗示
着什么呢?暗示着酒里有毒,弟弟推三阻四不喝,光让哥哥自己一个人喝。推来推去的,这屋子里的空气流动,把蜡烛的火焰带动得左摇右晃的,这下子“斧声烛
影”中的“烛影”有了;接下来就是赵匡胤用玉斧戳雪,不过《续湘山野录》的记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本来哥俩在屋子里喝酒喝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之间出
现用玉斧戳雪这样的情节?



然也可以解释成哥俩半夜想出来看看雪景。大冷的天,这个诉求有点怪异。我认为,这里作者最想传达的不是用玉斧戳什么东西,而是自赵匡胤身边传出玉斧戳东西
的声音,这才是重点,这样的话,“斧声烛影”里的“斧声”也有了。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我随意解释史料,实际上宋代后来的历史学家,也是这么处理
的。



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在描述“斧声烛影”案的时候,他就直接这样写,“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继而上引柱斧戳地”,这里
斧子戳的就不是大雪,而是地了。李焘当然也不敢直接写斧子是砍在赵匡胤身上,他想传递的信息也是斧子反正砍东西了,到底砍了什么,作为宋朝的子民,他可不
敢说出来,你们后人研究去吧。虽然史料都要在描述完“烛影”和“斧声”后,往往都要强调一下赵匡胤还活着,甚至睡觉打呼噜打得像雷声一样,但接下来赵匡胤
就驾崩了,这是史料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二天,赵光义在哥哥的棺材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见,史书上说他“号恸殒绝”——意思是又哭又嚎,死去活来,不过赵光义再怎么表演也摆脱不了谋杀哥哥的嫌疑。
人们就是通过这种看起来模模糊糊的表达,揭示了“斧声烛影”这样一场宫廷血案。“斧声”和“烛影”就暗示着两种赵光义使用的两种谋杀方式:用“玉斧”砍,
所以有“斧声”;往酒里下毒,所以总是站起来推辞喝酒,搞得蜡烛光影晃来晃去,所以有“烛影”。


顺便说一下,赵匡胤手中常有一把玉斧,这种玉斧是封建帝王的一种礼器,类似于权杖之类的东西,确实不是什么兵器。有学者说赵匡胤手中的“玉斧”实际上是个类似拂尘那样的东西,经常拿在手里赶赶苍蝇赶赶蚊子的,根本没办法杀人。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因有两条,第一,在五代到赵匡胤时期,皇帝手中拿个玉石打磨的斧子并不稀奇,他们有时候还把这个玩意儿赏赐给手下大将,以示恩宠。第二,赵匡胤五大三粗
的,又是一个皇帝,整天甩着一个拂尘,也确实不太像,倒是影视作品中的太监常拿着这个东西。还有人说,就算赵匡胤手中有玉斧,但这个东西跟个玩具差不多,
根本杀不了人,怎么可能当作“斧声烛影”的凶器呢?



个问题我必须辨别一下,首先根据史料记载,赵匡胤曾经用手中的玉斧把大臣的牙齿打掉了,可见“玉斧”虽然是一种礼器,但毕竟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另外,自从
我接触了“斧声烛影”这一课题后,走到什么地方都特别关注当地博物馆所藏的玉斧原件,结果我发现,留存到现在的大部分玉斧原件,都有现在一到两个手机这么
大,那沉甸甸的好大一块石头,如果拿过来杀人,在技术上完全可行。不过,虽然“斧声烛影”暗示了两种杀人手段,但相对于“玉斧”来说,赵光义使用毒酒的可
能性更高。赵光义绝对是个毒酒达人,李煜、钱俶这些原割据政权的领导人,就是这老兄下手毒死的,“斧声烛影”弄不好就是一起食物投毒案。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