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谱序三:高姓谱牒沿革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9-07 09:36:46

来源:系统录入

                    《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


 


高姓谱牒的撰述,有史料记载可考的,最早是先秦《世本》,记载了春秋齐国上卿高傒一系高氏世系。然后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同六世祖族兄高谅编纂《亲表谱录》40余卷,《隋书》《经籍志》所录《后齐宗谱》1卷和《新唐书》《艺文志》所录《齐高氏谱》6卷。三者应一脉相承。其次当数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此书记载了渤海高氏,特别是北齐一宗的发展变化情况。


出自北齐皇族高氏旁支的唐太宗时宰相高士廉主持编纂当代望族谱牒汇编《贞观氏族志》。其中高氏部分应沿袭北齐谱牒。虽然武则天下令焚毁,但因早己刊布流传,其内容多已被收入各姓私修族谱之中而得以保存下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保存了丰富的谱系资料。其中包括自春秋齐国、北齐至唐高士廉一系的比较详尽的世系



《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记载,高士廉之子高贞行就纂有族谱手稿。高士廉13世孙、北宋太尉高琼曾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主持修谱。哲宗元禧六年
(公元1091年),高琼5世孙、崇政殿说书高公辅(字光弼)曾予以续修。靖康末(公元1127年),公辅之子世美死守汴京祖墓,由公辅叔父士卫(字永
翼)之孙世英(字仲伟,谥文端)携谱南渡,子孙居浙江海宁岩门。世英裔孙、明代
石公又一次予以整理
各分支也不断续修,因而浙江高氏谱牒例如《萧山谱》、温州《盘谷谱》、《海宁谱》至今颇为完整,最有代表性的是高世则一系《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其
完善、翔实、可靠程度堪称已发现国内现存高氏族谱之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称为“高氏名谱”,并在《声威显赫的北宋“高家将”》(1997)一文中
把高琼为代表的这一家族称为
和历史上名扬天下的高怀德家族并列的“北宋高家将”,认为可与杨家将媲美



建、广东等省高氏族谱普遍保存较好,世系完整,多可追溯到唐末。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吉安、湖南中北部也相当完善。尤其是苏南锡常澄一带于民国初期合
修的《高氏大统宗谱》内容丰富,保存至今。今藏国家图书馆的江苏扬州《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保存了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一支后裔迁徙、世系资
料,多有明确年代。例如,本书考证属高怀德16世孙、高姓始祖高傒68世孙的团练使高明三兄弟于元末辞官归隐金陵(今南京),子孙分迁扬州等地

对探讨其他支系的世系、年代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参照物”。 安徽《安庆高氏族谱》记载祖先是高怀德次子处俊,始祖于明初辗转自扬州、丹徒迁来。和《维扬
谱》可相互补充、印证。湖北鄂州《沙窝谱》的世系表显然是比较严格根据史料制订的,故和《萧山谱·原系图》以及笔者所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
(1997)的《高氏世系》基本属同一体系,但史料中缺少的阶段有修谱者填补的迹象。



间传颂最广的古代高姓名人、北宋开国元勋高怀德,《万姓统谱》称其后裔自北宋亡后南迁,广泛分布在苏浙皖赣闽粤等东南地区,也得到残存族谱和民间传说的印
证。然而,本来很显赫的高怀德家族,留下的族谱甚不完整。除了确知在“文革”中损失的以外,估计和《维扬高氏族谱》所说,南宋末遭奸相贾似道排斥,被迫
“归隐”、避祸有关,因而族人离散,丧失族谱。以致家族情况扑朔迷离,甚至由于遗忘或故意隐讳家族来源,一部分可能以联谱的方式加入附近的新兴望族,例如
苏南的高彻家族、浙江的高琼后裔家族、江西的高崇武高崇文后裔家族、广东潮汕的高东溪后裔家族。尤其和高琼后裔关系错综复杂。而且确实发现了实例:浙江长
兴李家巷高湾里高氏世世代代传说祖先是高怀德,村民讲述高怀德的故事如数家珍,族谱和调查表明,高怀德后裔沿淮阳—淮阴高家堰—扬州—丹徒—(常州)—宜
兴丁山—长兴高湾里—德清—澄海,恰呈南北直线型排列。然而高湾里族谱却上接高琼家族,而且确有衔接的痕迹。
实际上高湾里村民无人知道是“高琼后裔”。
头澄海高氏老族谱序记载:“宋初始祖怀德公”, 堂号“渤海堂”。始祖是南宋末“死节崖山”的节度使泰和公。但是新谱把此南宋末“节度使”和南宋初的温州
节度使高世则(字仲贻)联系起来。史载,“死节崖山”的宋末武官有枢密使高桂(一作贵),祖籍祥符(今开封),南渡后寓居丹徒

和高怀德后裔迁徙路线恰好一致。据《荷塘高村高氏族谱》,高桂族弟、同期抗元将领高肇端(字维伯、号应冒)隐居马滘,后裔聚居地高村现属广东江门市荷塘
镇。江西赣州客家高氏先祖高文辉、高十郎,在《赣吉高氏联修族谱》中,列为高崇武(唐将高崇文兄)、高怀德、高颐(北宋进士)直系后裔。而广东汕头普宁林
惠山高氏祠堂号称“怀德堂”。这些,都值得注意,有待挖掘新材料予以解释和验证。



传在江西吉水等地的《皈仙高氏族谱》、《龙边高氏族谱》、《赣吉高氏联修族谱》(1995年修)属于同一体系。《赣吉高氏联修族谱》“序”说,春秋子羔公
始修《高氏世宝》,北魏高允又修《高氏世传》,唐高崇文命甥韩愈续修名为《高氏世宝录》。《赣吉高氏联修族谱》保存了《皈仙谱》中的北宋司马光奉高太皇太
后懿旨续修的《高氏世宝实录》的大量珍贵资料

看来具有不尽完善的“统谱”性质,可能曾广泛流行,至今东南一带不少族谱既称“渤海高”,又以子羔公为一世,可能是受此系族谱的影响。存在的疑问是据《新
唐书》、《萧山谱》,子羔公并非渤海高始祖高洪的直系先祖。《皈仙谱》、《赣吉谱》世系以传说葬于吉水皈仙的唐将南平郡王高崇文及其兄崇武为始祖。自崇文
以下世系颇为完整,很有参考价值。此谱提出:称渤海堂,是崇武后裔;称南平堂,是崇文后裔;称渤海郡,则是两派的统称。但所列崇文以上世系和正史差异较
大,似乎是各代均选一位名人做代表,而非严格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可能是有意作为全国高氏的“统谱”,而非只代表某一家一支。如果明确说明此意图,避免误
会,倒也不失某种优点。许多姓氏历史上修谱都有如此处理的。桐城柳峰《渤海家乘》中的世系,主要涉及江西鄱阳、饶州和安徽贵池、婺源、桐城等地,并辐射
豫、鲁、川、苏、浙、闽、湘、粤
,也具有囊括大半个中国的统谱性质,但所列世系也与史料差异较大。


唐代文武全才的“边塞诗人”、西川节度使高适,一支后裔现居今浙江玉环、黄岩等地。



原地区则由于金元时期异族进占,战乱不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蜂涌南渡,形成历史上最大一次南迁浪潮。世家望族多携谱南下,因而今天南方各姓家
谱普遍比较完善。留在北方的世家子弟、官吏学者,不是在抗战中殉节,就是隐姓埋名,辗转避难,谱牒自然难以保全。因而北方地区各姓氏元代以前世系多已失
传,族谱一般为明代以后重新修纂,世系大多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许多都追溯到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现存北方这一类族谱资料比较丰富的有山东胶州大行
《高氏世德录》、山东淄川《高氏家模》、河南新郑《东里高氏世恩录》、天津《静海高氏族谱》、陕西《米脂高氏族谱》、辽宁《义州汉军镶蓝旗高氏族谱》等。
例外的是,河南商丘大高营存《骊山高氏族谱》世系可追溯隋唐,迁自山西,也联系到高士廉、高崇文、高琼,又记载说古代分别分迁今江西吉水和江苏句容

似乎和江西吉水《皈仙谱》、安徽《合肥高氏族谱》(记载始祖来自句容)、桐城《渤海家乘》可以建立联系,似和赣皖一带的古谱具有一定渊源关系。可见自唐高
崇文至北宋高太后可能曾修有一定范围的统谱,但各地均未能完善保存而各自经过修补,因而互相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全都与正史多有不合,故难以
直接用作标准世系,需要重新考订。 



氏族谱的内容,以《高氏大统宗谱》为例,包括历次修谱序言、凡例、列祖列宗像、宗祠图、墓图、列传、祖训、家训、氏族原始(源流)、上古世系图、各分支世
系图、世表、辈序文等。《萧山谱》还有纶音、诰命、五王祠记、碑记、祭文、匾对等。江苏宜兴《任墅边庄高氏族谱》等还附有家族文士的部分诗文。



前各地如粤东、闽南、台北、浙南、陕南、黔、豫等高氏修谱所采纳的《高氏世系》,最初由笔者制订于1996年,收入同年由广东揭西高氏内部发行的《高氏源
流》小册子,又收入拙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于1997年公开出版,逐渐直接或间接辗转广泛传播,并产生小的讹变。2008年该书增补再版,改名《高
姓全史》,《高氏世系》也做了修订,尽量做到符合史料记载



于高姓史,2000年还出版了两本著作:《中华姓氏谱·高姓卷》(陈国灿、范平、刘学峰合著)、《中华姓氏通史·高姓》(杨群红著)。后者的特色是有许多
附图。前者的特点是主体内容基本是从《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取材编写,却缺乏说明。经法院调节,陈国灿等三人已向笔者表示感谢和道歉。《经济日报》于
2004年12月30日第十版作报道
。已得出定论和共识。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姓群众寻根访祖,重修族谱的热情。20061月,徐州高超和秦皇岛高有德合作创建《高氏家谱网》,主要宗旨是讨论寻根问题。510日,笔者在网上提出:要寻根,就要开展全国范围的族谱抢救性普查;要想组织普查,就要成立组织来部署和指导。遂建议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同年1125日,经笔者策划,于高琼后裔的主要聚居地温州召开了“高琼逝世一千周年纪念暨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20071130日至121日,在厦门连续召开了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全国大会和世界高姓宗亲首次联谊大会。


20089月,在全国普查族谱的基础上,《高姓全史》出版,向于1025
在黄山召开的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三次全国大会献礼。笔者于会上发布《中华高姓大通谱》修纂计划草案。至此,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已遍布全国所
有省市区。许多省市已经或正在成立分会。香港、台北和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的高氏宗亲会已和我们建立联系,决定每三年共同举办一次世界大会。


200922122日,在广州花都召开了“《中华高姓大通谱》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高姓新一轮纂修全国统谱的工程已经启动。会议决定,通谱《总谱卷》将于2010年完成,向在山东召开的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五次全国大会献礼。从2011年开始,陆续启动各地分谱编修工程。


本谱名为《中华高姓大通谱》,是表示涵盖中华全国范围各种来源的高姓宗族,和传统的以严格血缘群体为单位的一家一支各自所修《高氏族谱》有所区别。


《中华高姓大通谱》既继承传统族谱的基本特点,又有所革新,例如要求严格注释,言必有据,注重考证,杜绝臆造。又如,《世系表》兼采传统欧苏两式之长,予以改革,既具垂丝形式,又有详实信息,叙述文字以从左至右横排为主。



通谱分为《总谱卷》和各地《分谱》两大部分。《总谱卷》只收具有全国意义、全国影响、全国地位的人和事。例如人物传记只收各界足称楷模的一流、顶级人物。
内容包括总序、凡例、总字辈、源流、总世系表、宗规、仪礼、传记、宗族文献、艺文、文物、附表、玉照芳名等篇。待《总谱卷》完成后,各地才启动《分谱》编
修,统一按《总谱卷》的模式,按统一的《凡例》编修,体例、规格、装帧、封面均统一,形成整体,争取十余年基本完成。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兵火、动乱、天灾,资料匮缺,《总世系表》事实上已难以做到理想的完全准确,但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相对合理。


 本通谱《总谱卷》之《总世系表》,系《高姓全史》所载古代人物、家族世系的汇总,由于一部分亲缘关系不明,故区分为直系、旁系;直系从始祖开始每页十世,用倒箭头符号表示父子关系,无倒箭头则仅表示辈分关系。


历史人物凡所属世代不明者,按其出生年代暂定其辈分,作为旁系列入世系表,加“约”以示区别,例如“约45”。


每个人物的资料均注明《高姓全史》页码,例如(65)。若《高姓全史》中该条资料原来引自某族谱而非史料,则在《总世系表》里加注该族谱,以示不能确定是信史,仅供参考。


为使《总世系表》具有完整性,选取若干族谱完善、传承无缺漏、延续至今、有代表性的家族世系列入其中。例如唐宋崇文公、怀德公、琼公三支高家将后裔,闽粤钢公、曦公、登公、颐公(客家)以及山东淄博等支系。


非汉族各支高氏世系均单列,其中包括高句丽高氏、渤海国高氏、女真高氏、大理国高氏、满族高氏、济州岛古眈罗国高氏(少量后裔迁入中国成为朝鲜族成员)。


《总谱》还附有《全国高氏分布简表》。


上述各条,构成新时代“高氏谱法”的基本特征。





 见《世本八种》。


 见《魏书》、《北史》《高祐传》。


 《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见《旧唐书·高俭传》、《新唐书·高士廉传》。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南渡重修家谱叙》,敦睦堂1915年续修;《海宁岩门高氏家谱》,清光绪三年(1877年)六修。


 见高路加:《声威显赫的北宋“高家将”》,《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光绪三十三年重修。


 《长兴高湾里高氏家谱》;高齐鸣:《高湾里考察记》,《渤海藏真》总第一期,2007.


 见《新修祥符县志》,卷十六,清光绪二十四年修。


 《皈仙高氏族谱》,高家协提供;《赣吉高氏联修族谱》,1995年修,高国勇提供。


 见桐城柳峰《渤海家乘》,高峰、高清爱提供。


 见商丘《高氏族谱》。


 见高路加、高少明:《高氏源流》,1996年印刷;高路加:《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高路加:《高姓全史》,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


 见《经济日报》20041230日第十版《高路加著作权案达成调解》。


 见《高氏大观》(韩文),2003年版。2008年卢武铉经卢德勇转交。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