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高氏与高姓宗族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9-05 14:45:55

来源:系统录入

渤海高氏与高姓宗族


高路加



就人口而言,高姓现居中国姓氏第十五位,约15万。当代高姓的分布重心在中国东部,西部的陕北也较集中。除朝鲜、白、满、回、哈尼、锡伯、蒙古、高山等少数民族也有少量高姓成员外,高姓绝大部分属于汉族。

见诸史籍的第一个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1。黄帝还有两个重孙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然而此三位先贤后嗣情况不明。后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炎帝出生在今陕南渭水北支流姜水,因而得姓。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8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支望族。

除汉族高姓外,我国古代兄弟民族高句丽也有高姓,且为王族。高句丽国为唐高宗所灭后,部分遗民北上和粟末靺鞨人联合建立渤海王国,源于高句丽的高氏为地位仅次于王族大氏的渤海国贵族。渤海国高氏和本文所述渤海郡高氏无关。



一、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25世孙,其19世祖高止由齐国投奔燕国(都于今北京一带)10世祖高量为宋国(都今河南商丘南)司城,后宋国被楚国兼并,因而成为楚国人。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县(今河北景县)。蓚,又作脩、蓧、条,音tiao。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郡内最强盛的家族,也是到今天为止,景县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原有墓冢近百座,现仍有封土的16座,最大的一座高30米,直径130米。1982年定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洪之后,直到南北朝以前,家族事迹在史籍中记载不详。只知道高洪的4世孙高褒字宣仁,为东汉太子太傅;6世高承(一作丞)字文休,为国子祭酒、东莞太守;7世高延字庆寿,为汉中太守;8世高纳字孝才,为曹魏尚书郎、东莞太守;9世高达字式远,为吏部郎中、江夏太守;10世高约、高义、高隐、高汉,其中高隐为西晋玄菟(治今辽宁抚顺)太守。高隐之子、11世高庆于后燕慕容垂时任太子詹事、司空。12世高展、高敬、高泰,其中高敬后裔事迹湮没无闻,高展、高泰二支后裔均活跃于北朝政治舞台2

汉晋渤海高氏世系

1世                        12

高洪─│



─│





1、 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早在东汉时期,吴郡无锡高彪、高岱父子皆为江东一代名儒。汉灵帝曾命在东观殿悬挂高彪的画像,用来作为儒士的楷模。高岱则精通《左传》,德行高洁,30岁时为避难迁居余姚(今属浙江)3。然而高彪后嗣情况不明。三国至两晋,是后世晋陵高氏产生、形成时期。晋陵高氏出自东吴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高瑞,因而又叫作广陵高氏。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把高瑞列为高洪之后,据此,晋陵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分支。高瑞的4世孙高悝迁居秣陵(今江苏南京南),成为晋陵(治今江苏常州)高氏始祖。高悝早年丧父,以孝顺母亲著称。史籍中记载着高悝匿孤的故事。晋元帝司马睿嘉勉他的义行,任命为参军。高悝后来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高悝之子高崧,字茂琰,少年时好读史书,元帝任命他为中书郎、黄门侍郎。简文帝辅政时,高崧任辅军司马。高崧后来于哀帝时官至侍中(宰相),其侄高耆官至散骑常侍。隋朝时,高瑞13世孙高子长任秘书学士4高子长之子高智周于唐高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5。然而南宋以后的晋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庐陵(治今安徽合肥)的晋陵令高彻(号琼台)6

晋陵高氏世系

1 4 13

高洪 ……─│

……子长智周



2、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贵族高氏成员、高傒7世孙高止(字子容)及高无丕先后在和政敌斗争失利时逃往北燕。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世家大姓纷纷南迁,发展成汉民族自形成以来第一次移民高潮。处于北部地区的汉族大姓因受到进入中原的五胡”(匈奴、鲜卑等)的阻隔,距离长江又路途遥远,因而只能滞留原地或向北方逃避。这一时期,渤海高氏就主要是大规模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这是自春秋末期田氏篡齐高氏外迁燕鲁等地以来,又一次向北方的扩展。这次北徙的为首人物是高瞻(萧山谱列为高约之子)和其叔父高隐。高瞻,字子前,生得英气勃勃,身高八尺二寸。西晋光熙年间(公元306),高瞻补任尚书郎,永嘉之乱发生后,回到家乡蓚县和父老们商议说:“眼下皇室衰微,兵荒马乱,渤海郡位置优越,必为争夺之地。现大司马王浚(字彭祖)占据幽蓟,兵势强盛,可以依托。族人一致赞成。于是,高瞻就和高隐一起率领乡亲数千家北徙幽州,和当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汇合,形成渔阳(治今北京西南)高氏7。雍奴(属渔阳郡,今天津武清西北)人高原为西晋上谷太守、关中侯,其五世孙高闾文才超卓,于北魏明君孝文帝时担任中书监(宰相),和名相高允并称二高”8



3、渤海高的又一北方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高瞻率族人迁居幽州后,因王浚政策多变,难以相处,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崔毖想联合高句丽和鲜卑宇文、段二部攻打鲜卑慕容鬼,高瞻极力劝阻,结果崔毖果然大败,仅带数十名骑兵逃往高句丽。高瞻被慕容鬼所俘,被委任为将军。高瞻称病卧床不起,拒绝合作,后因忧愤而死9。高隐曾任晋玄菟(治今辽宁抚顺)太守,其6世孙中有一个就是北齐王朝高氏政权的奠基人高欢。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的高氏族人成为高姓五望之一──辽东高氏的源头。辽东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冯跋属下任散骑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为北魏建德公,后率500余户向北魏太武帝投诚,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定居蓚县。高玄子高道悦于孝文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10。隋相高颍先祖出自渤海蓚县,至边塞为官,子孙留居辽东,至高颍曾祖高高,于太和年间投奔北魏,世代为官11



4、河南高氏的渊源

宋代韵书《广韵》中列举的高姓五望族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中,前四望均源于渤海,且至两晋之交均已发祥。唯有河南高氏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河南指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虽然今河南境内,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高克、高渠弥,卫国有高柴;东汉时有南阳叶人高凤,但南北朝以后河南高氏的内涵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时改为高氏的鲜卑族是娄氏和羽真氏。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洛阳,逐渐采取汉化政策,于公元496年把内迁的鲜卑各部姓氏一律改为汉姓,史称河南虏姓”12。内迁鲜卑人均以洛阳为籍贯。河南高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归于河南高氏。然而后世河南一带高氏极为兴盛,尤其北宋时,高怀德、高琼二支高家将迁至都城汴京(今开封),后裔成为河南高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其他高姓分支

除《广韵》等古籍列举的上述高姓五望外,历史上还有其他源于渤海高的高氏分支。例如:

高句丽高氏 出自渤海高的高顾、高抚兄弟(萧山谱列为高义之子)也是在永嘉之乱中逃往高句丽,北魏献文帝时,高抚之孙高潜归来居于辽东。高顾4世孙高飏、高乘信也于孝文帝时回归北魏。高飏的女儿和一个孙女成为皇后,高飏之子高肇、孙高猛则成为驸马。高肇还位居尚书令(宰相)的高位,一时权倾朝野13。高顾、高抚家族累世居留高句丽,与当地人通婚,子孙有留在高句丽的,成为高句丽乃至今日朝鲜半岛高姓的一支。此外,高句丽王族高氏则是土著。

北海高氏 渤海蓚人高轨随鲜卑南燕主慕容德迁至青州(治今山东临淄北),此后定居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东南)剧县,成为北海高氏开基祖。高轨4世孙高聪颇有文才,又兼习武艺,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赏识提携,历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将军等职14

京兆高氏 唐德宗时任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蓚县迁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又迁至京兆(今陕西西安)。高郢4世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古渤海郡治)长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遗,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参军15



二、渤海高的兴衰

渤海高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

首先,北魏及东魏时期涌现出北齐皇族所自出的高湖(高泰子)家族、一代名相高允(高湖侄)家族、猛将高昂(高展4世孙)家族,还有自高句丽回归的国舅高肇家族等豪门望族。随后,相继任大丞相的高欢(高湖孙)、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分接受东魏孝静帝(高欢婿)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北齐共传三代六主,立国28年。北齐一朝,高姓有帝号者8人、封王者53人。皇族高氏门风尚武,几乎人尽为将,尤其文宣帝高洋、安德王高延宗、兰陵武王高长恭,均为勇冠三军的盖世英雄。北齐亡后,皇族尽被北周俘虏西去,三十王几乎全遭屠杀,高欢孙辈幸存者仅3:汝南王高彦理,因其女被纳入北周太子宫中而获免;高平王高仁英因清狂,安乐王高仁雅因瘖疾”(哑巴)16也获免。这是渤海高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遭到的又一次沉重打击。此后,渤海高的主流是高欢堂弟高岳一系。高岳为北齐一员大将,官至尚书左仆射、太保、清河王,其子高劢为北齐尚书右仆射、乐安王,后为北周仪同三司、隋洮州刺史。

隋代国祚短暂,高姓人物只有几位北周遗臣。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名相高熲,还有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劢之子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先后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宰相)。高士廉三代担任仆射一职,成为一时佳话。高士廉为高洪18世孙、高柴33世孙、高傒42世孙、姜尚50世孙。高士廉长子高履行为太宗女东阳公主驸马,袭爵为申国公17。然而好景不长,武则天当政时,大肆迫害太宗子孙和元老重臣。高士廉子孙也不能幸免,多被贬至边远地区,因而渤海高又一次散向各地,如蓟州(治今北京西南)、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卫州(治今河南汲县)、蕲州(治今湖北蕲春蕲州镇西北)、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巫州(治今四川巫山)、渝州(治今四川重庆)等地。后世各地高氏多为高士廉之后。唐代除高士廉外,还有4位高姓宰相。高季辅,高士廉族弟,曾两度为相:太宗朝任中书令,高宗朝任侍中。高璩,高士廉8世孙,于懿宗朝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郢,京兆人,出自渤海迁卫州一支,于德宗朝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智周,晋陵义兴(今江苏宜兴)人,祖上出自渤海高支系广陵高氏,于高宗朝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代渤海高文武齐飞,涌现6员名将,其中4人封王。高开道,沧州(渤海郡治所)信阳人,隋末群雄之一,自称燕王,一度受唐封为北平郡王。高适,渤海蓚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才兼文武,为唐代边塞诗人代表。高崇文,先世自渤海迁幽州(治今北京),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衔,先后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霞寓,高崇文乡人、部下,历任右卫大将军、振武节度使、司徒,受封感义郡王。高禹,渤海蓚人,历任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太子少傅、检校右仆射等职。高骈,高崇文之孙,历任淮南节度使、中书令、检校太尉等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衔,封渤海郡王。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没落。现存河北景县(即古蓚县)高氏墓群下限为唐代,就是上述历史事实的反映



三、渤海高的后嗣

五代时期十国之一的荆南政权创建人高季兴自称为北齐勇将高昂之后,因而也是出自渤海高。荆南高氏和北齐相似,也是以尚武为家风。荆南国共传45主,历时57年,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

北宋以后,作为渤海高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流传至今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中保存着下署皇宋龙飞至道元年归义节度使兼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六世孙琼的《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序文说:“()太宗时,高氏遍山东,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今奉为一世祖……大父讳霸。《海宁谱·大传一》中又说:“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长子也。可见申公就是唐太宗时任宰相、谥号文献的高士廉。据《海宁谱》,高琼为高登6世孙,高士廉13世孙,高洪30世孙,高柴45世孙,高傒54世孙,姜尚62世孙。高琼子嗣甚多。据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 1077)宰相王珪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自高琼起,五世七人追封为王:高琼为武烈王,子继勋为康王,孙遵甫为楚王,重孙士林为普安郡王、士宏为武安郡王,玄孙公绘为咸宁郡王、公纪为新兴郡王。公纪之子高世则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后扈跸南渡,金兵渡江南侵时,一直护从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任元帅府参议,后担任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后裔居山阴西(在今浙江萧山)。据《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北宋靖康年间,高世则及同辈兄弟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一带,家族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高世则家族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湖州、海宁、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今浙江高姓的主体。建炎年间(公元1127 1130),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内祀高世则五代先祖高琼、高继勋、高遵甫、高士林、高公纪。绍兴初(公元1131),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起,又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18。钱塘高仪于明代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据广东澄海《华窖高氏族谱》,高世则子孙有分迁闽南漳州、粤东澄海一带的。据广东陆丰《高氏族谱·流源》,高琼之子高继伦之孙高耀祖和高继和之重孙高重光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因逃青苗倩自山阴避居福建,分别居福清、漳浦。漳浦开基祖高耀祖之孙高登(号东溪)为进士、迪功郎、古县令,其第四子高拂聘岳飞之女银瓶小姐为妻。高登长子高扶后裔有迁居粤东潮阳和惠来等地的。闽南、粤东高氏子孙又大批移居港台和海外泰、马、新等国。

此外,据民间族谱,浙、湘、鄂、川、赣、皖、闽、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

1926年修《府西高氏族谱》,浙江衢县府西高氏一世祖高俨为北齐神武帝高欢6世孙,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任福建永平县令,5世祖高德文居于邵武城南。12世高询,于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任衢州推官,后居于府西,其弟高谋居于洪都(治今江西南昌)丰城。

据渤海堂1936年修《资阳高氏六修族谱》,湖南益阳十一里外城山口高氏系五代南平王高季兴裔孙,于元代经湖南宁乡横塘冲转迁而来,后又分迁宁乡、沅江、华容、湘乡、桃花江、湘阴、常德、吉水及湖北、四川等地。《宋史》记载,高季兴4世孙高怿饱读经史,曾在终南山豹林谷隐居,屡屡拒绝为官,要其弟高忻去就任。高怿后在京兆府学讲学。

据《合肥高氏族谱》,本支出自南宋参知政事(副相)高若纳,而高若纳7世祖高重(字文明)又是唐相高士廉5世孙(《新唐书》作6世孙)。高若纳4世孙高良为避元兵之乱隐居江西九江府城西山中,此山就叫高良山,元末,有4兄弟为避陈友谅之乱由九江德化迁居江苏勾容县勾曲山中,不久又迁居庐州(治今合肥)城内,后散居4乡,现发展到一万余人。

安徽绩溪、宿松高氏均称源于唐威武王高崇文。据1934年修《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高崇文5世孙高戬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
新安绩溪县令,因战乱不能返回原籍,故留居绩溪。据宿松《高氏宗谱全编》,剑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之子高承简有后裔世居成都崇庆,传至高祖一,于元代担任淮
南行省都事,其子高瑞甫定居安庆府治西门外,明初,高仕贤、高仕贵兄弟迁至宿松,分别居于城南和城东。另一说是高承简之后有继尧、继周自蜀迁居江西铙州,
其后有
4兄弟分居九江德化湖口彭泽、福建建宁、广信(治今江西上铙)上清、宿松和黄梅(今属湖北)。谱中还说:成都高氏始于高崇文,皖(安庆)之高氏始于高瑞甫,宿松高氏始于高祖一。


云南白族高氏源于宋代大理国世袭清平官(相国)的白蛮高氏。据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年手抄本),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先世也是上溯至唐代高崇文,及其孙、唐安南都护高骈,重孙高芳。自高芳之子高望奏始,皆如同今彝白等族实行父子联名制,例如高奏晟、高晟君、高君补……暗示着从这一代开始融入白族之中。直至清末,白族高氏世袭鹤庆土司之职。可见高崇文后裔广泛分布于川赣皖闽滇等地。清平官高升泰于宋元祜九年(公元1094)受大理国王段正明禅位,称大中国表正帝。这是渤海高氏族人所建第三个王朝。高升泰去世后,其子高泰明遵父亲遗嘱还位给段氏,但仍世袭清平官,称高国主19

《十国春秋》记载,自认为唐代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裔孙的高讽,前蜀时即居于西川,后蜀时位居高官,随后主孟昶降宋后任太府卿。


据河南淮阳、项城等地1990
续修《高氏族谱》、江苏扬州清光绪三十三年《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及江苏宜兴丁山丁南高氏族谱,三地高氏均出于北宋开国元勋、太祖赵匡胤妹夫、渤海
郡王高怀德之后。后二支均于北宋亡后辗转南迁而来。有材料表明,和高崇文一样崛起于幽燕地区的高怀德家族也是系出渤海,且可上联高士廉
, 12世孙。明相高拱出自和项城等地高氏同源的新郑高氏,高榖则出自扬州兴化。



于广大北方地区,由于历代战乱,动荡不已,尤其金元时期,世家望族多携谱南迁,滞留中原的或在抗战中殉节,或隐姓埋名,辗转避难,谱牒自然难以保全,故今
北方高姓谱牒中世系一般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和渤海高氏的具体渊源关系已难查明,但和南方高姓一样,世世代代保留着出自渤海高的传说。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


括上文所述,形成于东汉的渤海高成为后世高姓的主流,晋唐间高姓名人和分支几尽出于渤海。渤海高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唐以后解体,散向全国,
金元时期又大规模南渡。近代以来,明确记载出自渤海高氏名人之后的高姓家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省分和河南。实际上,今天几乎所有高姓家族,即使族
谱中世系记载不全,也是众口一辞自认系出渤海高。因此可以说:“天下高姓出渤海。宿松《高氏宗谱全编》还说高崇文为唐相高士廉5世孙。《合肥高氏族谱》则把先祖高若纳列为高士廉12世孙。如以上二谱之说确有实据,则可看到,出自渤海的北齐皇族旁支高士廉一系高姓,除北宋武烈王高琼一支于靖康年间南渡后成为浙江等地高姓主体外,也形成后世整个南方高姓的主干。


注释:

1 见《世本》。

2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

3 见《后汉书·文苑传》、《万姓统谱》。

4 见《晋书·华轶传》、《晋书·高崧传》、《新唐书·宰相世系》。

5 见《新唐书·高智周传》。

6 见常州守愚堂《晋陵高氏支谱》。

7 见《晋书·高瞻传》。

8 见《北史·高闾传》。

9 见《晋书·高瞻传》、《晋书·王沈传》。

10见《魏书·高道悦传》。

11见《隋书·高熲传》。

12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13见《魏书》《高崇传》、《高肇传》。

14见《魏书·高聪传》。

 15见《新唐书·高郢传》。

16见《北齐书》《幼主纪》、《武成十二王》。

17见《新唐书·高士廉传》。

18见《萧山谱》。

19见《元史》卷61

载《河北学刊》1998年第5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