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枢密使高桂公五嫡孙后裔寻宗概要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6-15 11:25:39

来源:系统录入

南宋枢密使高桂公五嫡孙后裔寻宗概要

高若敏

    


     高桂公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公生二子长金﹑次玉,金公生三子安邦、安国、安民﹑玉公生二子安兴﹑安泰。高桂公父纯公曾随虞允文守瓜州(今甘肃瓜州县),祖父高和公知英州,高祖高壇公知枢密院。世代官宦供职北宋﹑南宋朝廷。桂公仕宦知高邮府累官枢密使。南宋末祥兴二年二月(公元1279年)宋、元两军决战广东崖山,宋兵败,桂公随皇帝赵昺、丞相陆秀夫等蹈海殉职,并十余万众军民同死海上。           


    一百九十年以后,明成化年间获准在崖山行宫遗址建“大忠祠”,以纪念临危受命、坚贞不屈的相国文天祥、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士杰。 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34年),在原址又增建了“忠义坛”,以纪念抗元死难的将士义勇,供奉“故宋忠义同死国事诸臣之神”和“故宋同死王事于广诸臣之神”的牌位。坛内设专文介绍枢密使高桂的生前事迹。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58年)在“忠义坛”设牌位增祀高桂公等六位重臣。清光绪年间“忠义坛”改称“义士祠”,祠内祀奉“故宋忠义同死众官军士等之神”和“故宋忠义同死众官军士妇女等之神”的牌位。

    理学大儒陈献忠题联“宇宙万年无此事,春秋一例仿诸公”

    南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柴公48世孙桂公在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省开封县)城东高家岭出生。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5年)元兵大举进犯金地。元兵所到之处是屠城烧、杀、掠、抢,无数的军民被杀,或被掠为奴。桂公父纯公亲历了蒙古铁骑军的残暴和大金王朝的败局,为摆脱异族的蹂躏,确保身家性命和安全,无奈将家眷老幼托付在大宋的远亲和挚友,寓居南宋境内的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寓居即侨居),桂公时年四岁。正是因为这次迁徙,给桂公创造了一个相对太平和安定的环境,使桂公的聪明与才智得以充分显现和发挥,于宋理宗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首次参加科举就中了进士,时年仅十七岁。后历任庐江主薄、高邮知府‚在国家危难之时擢升枢密使。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国家栋梁一代忠臣高桂公予广东崖山殒国,成就了桂公的一世英明。没有这次迁徙,在当时元、金交战,朝代交替、战火纷争的环境中,不可能有桂公科考中举的结果,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一代忠臣枢密使高桂。没有这次迁徙其桂公后人,不会是现在的分布状况。正因为这次迁徏影响了后世数百年。

    在我氏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忆吾先祖其中桂公是本支高氏古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精神、品德和作风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特别是他忠君为国、为民、为国家献身的豪迈情怀,彻底的改变了后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后人的爱国热情,坚定以异族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我们后世要永远缅怀这位伟大的先人,要承前志,励后人。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桂公时任高邮知府(今江苏省高邮市),当年春节元军已兵临城下,桂公叮嘱长子金公﹑次子玉公﹕“高邮城难保,城破元军烧杀抢,掠特别是对大宋朝官员眷属更是残暴,要尽快逃避以防元军迫害。”二子金公、玉公请求父亲同逃,桂公坚定并语重心常地对二子及众家眷道:“吾身为宋臣负卫国之责,吾族四代在宋为臣,先祖教诲:‘为臣者当忠,为人者当信,为子者当孝’先祖遗训不可违。你兄弟二人要照顾好全家老幼,教育后世子孙要严守祖上遗训,要念书习武家传不可失,要牢记国仇家恨,不要服务异族,不要助桀为虐。从此以后你们要隐姓霾名,一定要千方百计活下来,给先祖留一脉传承”。父子泪别。金、玉二公于正月中旬携眷外逃避元,开始了长达21年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据老谱记载和各支祖上口传,自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逃出后,先后漂泊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南的兰阳(今河南兰考县)等地。于元成宗二年(公元1296年),暂居山西洪洞县城东35里处高庭弼家庄,当年又迁居直隶真定路冀州府枣强县(今河北枣强县),金公一支居县城南关外西胡同道。玉公一支居县城西北3里之高家堡。

     金、玉二公在携眷长达二十一年的流亡生涯中,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和险境。据祖上口传再流浪至河南兰阳(今河南兰考县)时,由于元朝廷缉拿前朝未降官员和高官后裔的告示遍布县城和乡村,在无奈的情况下改姜姓,在兰阳渡过了一段较平稳的日子,时间久了怕官府发现,又开始了流浪漂泊和躲避的逃亡生活。在流亡二十一年间,二公五子中的四子安邦、安国、安兴和安泰都在流浪和每时每刻无不惊恐地险境中已长大成人,四公亲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异族对前朝忠臣和忠臣之后裔的无情追捕和残酷杀戮,在四公初步形成的人生灵魂中深深地埋下了对异族的仇恨与复仇的种子。

    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元朝廷为提高盐产量增加盐业收入,开始从其他地区向盐产区——盐场移民,以充实盐业生产劳动力。此次移民金公一支奉诏迁移,玉公一支未移仍居枣强。金公父子被安置在北平大都河间都转运盐使司(司署在长芦镇今河北沧州市区前身)所辖海丰盐场(场址:今山东惠民县、河北海丰县一带)定居济南路武定府厌次县(今山东省惠民县)。

    当时朝廷把盐民划分为灶籍,凡属灶籍子承父业,不得改行他业世世代代永为盐民,盐民生产由官兵看守,实际上已失去了人身自由,变为了“二等公民”。金公父子不甘心做异族朝廷的奴隶,开始策划劫夺朝廷官银(朝廷征收的盐课税银,宋朝时称皇纲)投奔他乡,结果事情败露金公及长子安邦公被官捕遇难,其后裔分散逃往各处避祸,其中一支逃亡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今山东省昌邑市)。玉公一支居高家堡成为了明洪武初年第一次大迁移的枣强原住民,迁往山东各地,后裔又分迁他乡。历七百余年,各支间较少有往来。

    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300年)再次迁徙时,桂公五嫡孙安邦公、安国公、安民公、安兴公﹑安泰公堂兄弟五人及后裔分手时,商定以“安寿堂”堂号为记,凡“安寿堂”后人均出自一祖桂公。若干年后,“安寿堂”族人在走访或寻根问祖时自称山东“五祖高”后裔。

    “五祖高”后裔寻宗依据:

    1﹑主要宗支族谱同载有(元朝后期)安国公生前考证手抄遗稿之祥载。从战国时期高柴公至安邦﹑安国﹑安民﹑安兴﹑安泰五祖世系,共50世;

    2﹑上述“安寿堂”之约;

    3﹑金公后裔谱载访求(玉公之子)叔兄弟安兴﹑安泰,说明了金﹑玉公两支首先分离,然后才是支内各小支系的分离;

    4﹑金公一支从根源上看,同有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枣強县迁往武定府(今山东惠民县)记载;

    5﹑金﹑玉公两支同为元朝中期从山西迁来枣强县,而玉公后裔,成为了明洪武二年时枣强县的原住民;

    6﹑玉公后裔在洪武二年从枣强县(原住民)迁出,又辗转迁徙有序,族谱记载(或口传)迁徙路线淸析;

    7﹑从山西迁到枣強县,除桂公后裔,再无其他高姓族支同期同迁情况;

    桂公后裔五祖高氏分布:

    后裔主支分布在山东﹑河北﹑天津一带。

    1﹑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无棣居北高庄等十余村庄、庆云居崔口等十余村庄

    2﹑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青州、昌邑;

    3﹑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青州—又迁天津居南和顺等三十多个村庄;

    4﹑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昌邑----又迁山东即墨县—再迁河北黄骅县同居村等十多个村庄;

    5﹑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天津市大港区居东抛庄村等十多个村庄;

    6﹑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昌邑—又迁河北海兴、沾化、盐山、沧州、山东无棣、庆云等地居近三十个村庄;

    7﹑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昌邑—----又迁山东即墨县—再迁天津静海居小中旺等十多个村庄;

    8﹑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昌邑—又迁河北黄骅县居高家口村等近二十个村庄;

    9﹑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山东昌邑—又迁山东胶州居大行等一百八十多个村庄;

    10﹑从枣强----首迁武定府----再迁河北孟村县居高寨等近十个村庄;

    11﹑从枣強----迁临淄长胡同----再迁广饶(当时称洛安)县陈官乡高斗村﹑高店村;  

    12﹑从枣強县----迁山东省临淄区敬仲鎮白兔丘等八村;

    13﹑从广饶(当时称洛安)县陈官乡高斗村(常公)----迁天津市静海高村,再迁当城村;

    14﹑从广饶(当时称洛安)县陈官乡高斗村(兴公)----迁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王二庄村。 

高桂公之五孙安邦、安国、安民﹑安兴﹑安泰诸公后裔,据不完全统计现居住村庄超300个,有人口达30万之众。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