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源流研究动态】尹氏先祖晋来公世系谱

作者:尹惠英 2016-08-24 10:44:18

尹氏先祖晋来公世系谱(崇珂公——武仲公——晋来公)

尹晋来,号余光,妻李氏,携子应龙避难于木朗。晋来是东莞尹氏始祖烈(武仲公)的六代孙,武仲公长子嗣宗的后裔。他的直属世系:一世武仲——二世嗣宗——三世椿叟——四世元质——五世应祥——六世晋来。晋来在木朗立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逐渐发展成为繁盛的支系。到了明代之后,晋来位下五代孙玄受迁居江门白沙第发里;九代孙参迁居江门接龙里,奇迁居和厚里。晋来位下七代孙受美、九代孙灵秀先后徙居新宁(即今台山市)赤溪。晋来位下十二代孙彦荣徙居西宁城(即今郁南县城)。除上述派衍到其他市县之外,在新会市(今新会区)有木朗(今属蓬江区)、古井、深涌等地定居。
(一)木朗尹氏:
木朗村位于新会市区会城镇(今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以北八公里,属杜阮镇(今蓬江区杜阮镇)辖境。地势以丘陵为主,有公路与会城镇相通,交通方便。聚落呈不规则块状,民居原多砖瓦结构平房,近年新建多为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现有人口2793人,其中男1288人,女1505人另有港澳台同胞千多人,海外华侨八百多人。
木朗村总面积6.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3亩,鱼塘380亩,水果240亩,山林地5919亩。该村农业、工业、商业都有较好的发展,兴办工业小区,茶坊,还有小圩市,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村民人均收入约6000元,生活一般还较富裕。
木朗立村以来,经历七百多年的历史,已孕育了二十多代人。目前该村在晋来公位下的最高代为22代,最低代为28代(即武仲公位下的27代和33代)。
(重修后的尹氏宗祠,村民称为“大祠堂”)

(二)第发里尹氏:
第发里位于江门市区西南0.5公里,面向天沙河畔,属蓬江区白沙乡(今蓬江区白沙街道),背靠新会市国家森林公园圭峰山。与江鹤、中江高速相距1公里,村落呈块状分布。过去多为砖瓦平房,开放改革后,被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所更替。环市路和西区大道(今白沙大道)在村旁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始祖玄受,字以载,号南岳,在明代初叶由新会县木朗迁居于此。原仅是在县内分居,后因行政区域的变化而改属江门市区。玄受是武仲公位下十代孙,晋来的玄孙,即:六世晋来—七世应龙—八世黾—九世方宝—十世玄受。
玄受在第发里立村至今,已有六百多的历史,繁衍有二十多代,目前该村最低代为武仲公位下三十三代。现有人口12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另有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300多人。不少人已转向从事第三产业,村内有皮鞋、皮革、服装、铸造、五金等工业。村民生活已进入小康或较富裕的水平。
(三)接龙里与和厚里尹氏:
接龙里与和厚里两村位于原江门市区边缘。1983年实行以市带县,江门改为省辖市,在开放改革中,经济发展迅速,市区日益扩大,由此两村均纳入市区扩大的规划范围内。在十多年前,两村所在的地方已变成了高楼林立,村民变成了城市居民。由于居住地迁移,职业变更等原因,原村落已无存,原村民也分散在城市之中。为此,仅将原村庄始迁情况记述如下:
接龙里的始迁祖参,系武仲公位下十四世孙,即晋来公位下的九代孙,从木朗徙居于此。他的直系先祖世系是:晋来一应龙一黾一方宝一玄机一华彦一帝念一斌一参。原村庄有人口200多人(现已分散居住)。
和厚里始迁祖奇,他与接龙里始迁祖参同一辈分,同是武仲公位下九世孙,晋来公的曾孙方宝的后裔,其直系是:方宝一玄道一宏达一美成一旋一奇。奇,号松涧。原村庄人口约200人(现已分散居住)。
(四)会城尹氏:
会城尹氏始迁祖是晋来公位下1 1世祖龙生,约于明末清初自木朗迁居会城。他在城区中繁衍发展,与其他姓氏混居,人数无法弄清。据说在会城中的尹氏族人,约有三、四百人,是龙生公的子孙后裔。

(五)古井尹氏:
始迁祖是晋来公位下17世维能,于清中叶自木朗徙居古井村,在该村繁衍发展,据说该村有一百人左右,是维能公的子孙后裔。
世系:
109世
显长子 崇珂 字文仪,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岁次壬辰(932),卒于北宋开宝六年岁次癸酉六月初七(973),享寿四十有二。先世秦州天水人,后徙山西太原,又徙河南。公初仕后周世宗(955-959在位),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宋初,出为淄州刺史。讨湖南,克广州,擒南汉主刘鋹;录功迁保信军节度使,钤辖吉州兵马,遂家焉。麦汉琼等据五州以叛,崇珂公讨之尽平,还吉州。卒赠侍中,宋太祖遣中使护丧勒葬洛阳。
配潘氏,卒于北宋开宝三年岁次庚午(970),葬安城(今安福县)蔓家岭,墓今已平毁。子三:长昭 吉、次昭辑、三昭棻。

110世
崇珂子 昭吉 行金一。西京作坊使,领会州刺史至洛苑使。初随宦吉州,寓家吉之旧市。配李氏,子二:长经、次绛
(下略)。后随父丧归洛,子嗣仍留居吉州之吉水、泰和等地。
昭缉 行金二,官阁门祗侯。初随父归葬洛阳。子三:长纪、次纲、三纶。
昭棻 行金三。东头供奉,吉州兵马监押。以父遗命,留吉州封母祀,因家安城(今安福县)尼山下石门,配姚 氏,合葬黄屯冷水坑子山午向。子二:长绍、次缮(下略)。宋初欧阳文忠公序庐陵志曰“尼山下有大姓,尹氏居焉是也” 。至宋季文信国公易石门为“高门”,书匾遗之,及江古心丞相守吉州,易名曰“诚 门”,遂称至今云。

111世
昭缉子 纪 行玉二,东头供奉,郑州兵马参军。子一:宗契。
纲 子三:长宗傅、次宗伊、三宗益(下略)。
纶 派衍江西乐安、吉水等县市。子二:长宗夷、次宗毕(下略)。

112世
纪 子 宗契 行俊二,唐州团练推官。子一:公轼。

113世
宗契子 公轼 字德倚。配曾氏,子四:长咸辅、次咸济、三咸悦、四咸明。

114世
公轼子 咸辅 官兵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大学士,朝散大夫。子一:革
咸济 世袭广西奉议卫指挥使。(无考)
咸悦 世袭广西浔州卫指挥使。(无考)
咸明 世袭广东清远卫指挥使。子一:华(下略)。

115世
咸辅子 革 字格非,授宣议郎,佥判中州。配李氏,子一:烈。

116世
革 子 烈 字武仲,号罗所。生于北宋元符戊寅年(1098),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34)。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公随祖父咸辅,父革公一起护驾南渡,授惠州海丰尉,南宋绍兴四年 (1134),任广东博罗县令,六年任满,调署东莞,随家东莞立业,后殁于莞城象塔街,葬山鸡萌鹦鹉岗 坐辛戌向乙辰。配罗氏,葬博罗黄竹沥坐丙向壬。子一:嗣宗,奉母祀,居博罗县城米仓巷。继吴氏,黄旗岭将军帽丙丁向。子三:师渊、俊卿、左,俱居东莞城。

117世
烈 子 嗣宗 号念一,宋迪功郎。奉母祀,留居博罗县城米仓巷。配罗氏、继陈氏、钟氏,子一:椿叟。
师渊 号念四,官司里。居东莞城,子二:椿令、椿老(下略)。
俊卿 号念五,官里司。由莞城徙始兴、南雄等地。配吴氏,子二:椿华、椿秀(下略)。
左 号念六,宋迪功郎,学长。居东莞城,殁葬七都香柚田百劳(今清溪镇)。配曹氏、刘氏、张氏,俱葬红
粉岭。子三:墉、骐良、豹变。(下略)
118世
嗣宗子 椿叟 卒葬惠州白沙堆梅湖村蒙鼠下坐丙向壬。子三:元质、元极、元植。

119世
椿叟子 元质 子一:应祥。
元极 子一:祖老。(下略)
元植 子一:应仪。(下略)
120世
元质子 应祥 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子三:鼎来、泰来、晋来。

121世
应祥子 鼎来 南宋咸淳甲戌年(1274)进士,官金紫光禄大夫,御史中丞。于宋末由博罗县城米仓巷迁长宁镇黄竹沥村立业,景炎三年(1278)在新会县涯海殉难。子一:从龙。已传烈公29代,传至144世,154人。
泰来 南宋景炎元年(1276),官司马参军。祥兴二年(1279)宋亡,公携家逃到东莞槎湖之滨避难,遂在槎
湖(今常平镇司马村)立业。配熊氏,子一:攀龙。后裔子孙为纪念其先祖泰来公,以其官名命村名“司马乡”(今名司马村)。后裔分居司马、大埔、土塘、叶边等村,已传烈公32代,传至147世
晋来 讳余,号余光。南宋末年兵马参军,祥兴二年(1279) 宋亡后,为避元兵追杀,逃难至新会马山望火楼,结寨于山下,因名“木蓢”,后称木朗(今名木朗村)。配李氏,合葬本村塘田山坐丙向壬。子一:
应龙。今杜阮木朗村已传烈公33代,传至148世,2793人,徙居港澳台1000人,海外华侨800人。
(摘自《中华尹氏通志·地理志》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