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原创
《史记》说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蒙恬(?—公元前210年),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史籍称蒙恬其先齐人,但具体无载。从蒙姓氏之源查考;依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齐国疆域纬度与今蒙阴县经纬度对应;按《左传·庄公九年》管仲堂阜脱囚处记载;可知蒙阴属齐。蒙恬之先“东蒙主,以蒙山为氏。”而蒙山周围仅蒙阴独具属齐条件,可知蒙恬祖籍蒙阴。东蒙主即颛臾国国君,风姓、大昊(伏羲)之后。由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知,风姓、伏羲“二族最初合居之地,当在泰山以东,蒙阴、莱芜一带。”无论颛臾国存在或灭亡之后,蒙氏居住蒙阴都有史料证明。广西《蒙氏祖谱》及明、清当地有关史料,蒙阴现存祠、墓、庙、台遗址,出土文物及民众口碑也能证明蒙恬祖籍为蒙阴。[1]
《论语》载:“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颛臾原为伏羲氏,周成王封其为颛臾国君,主祀蒙山,因推崇蒙山以地为氏。蒙氏祖谱称“始祖蒙山公为东蒙主”,“蒙阴县为蒙氏发祥地”。蒙氏祖籍考证后,时任中共蒙阴县委书记刘宗元指示,要进一步确定蒙恬故里,立碑纪念,广为宣传,载入县史。为此,蒙阴县文体委和史志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落实。他们寻线索于浩瀚典籍,考物证于断墙瓦砾,访口碑于众多村民,拂去历史尘埃,终于考证出蒙恬故里遗址。围绕颛臾庙遗址,考察人员又发现了蒙家宅、蒙家林。同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一样,蒙恬故里府院、祠庙、林墓亦一应俱全,且布局合理,既符合蒙氏昔日身份又和当地当时民俗。古时的蒙家宅,即蒙恬故里,位于现在联城乡边家城子村。[2]
现考证明确蒙恬故里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镇和恬村,联城镇地处蒙阴县西南,东与蒙阴镇、桃墟镇,北与蒙阴镇、常路镇相邻,西与新泰市、平邑县接壤,为三县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阴县人民政府在联城乡树立了“蒙恬故里碑”,在县城修建了“将军亭”;2000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在临沂广场为他树立雕像,列为临沂“十大历史名人”之一。[3]
2015年6月27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华蒙氏宗亲联络办”研讨会上,部分宗亲进行了初略分工,记得当时即与蒙剑等约定,2016年暑期先去蒙恬故里寻根问祖,2017年暑期到陕西榆林绥德蒙恬墓地祭祀追思。一是调研整理相关资料;二是评估论证今后在此两地举办全国性活动的可行性;三是完成自己一个蒙家子孙的心愿。
2016年7月20日下午,蒙剑(中华蒙氏宗亲联络办联络工作组组长)、蒙美生(海南宗亲会副会长)和我(注:原计划还有江西蒙奇荣和上海蒙海生等,因故未能前来)相约各自抵达山东济南市并入住华能大厦,在泉城工作的蒙旭东宗亲(重庆籍)设晚宴接待我们,在品尝胶东海鲜和痛饮蒙状元酒中,大家热情高涨,酒酣耳熟,东南西北,不知不觉到了店家打烊。回到酒店房间,大家制定了蒙阴县的寻根之旅安排,因蒙旭东和蒙剑之前已与当地政府对接,行程很快敲定下来。
7月21日上午十点多,蒙剑、蒙美生和我三人怀着无比兴奋、虔诚的心情,租车前往蒙阴县,全程高速,沿途观景,欢欣鼓舞,心潮澎湃,一路竟忘了午餐时间,临近蒙阴,可见高速路边可见大型宣传栏“蒙恬故里——蒙阴”,下午两点到蒙阴县高速公路出口。此时,蒙阴县联城镇委书记程刚已在高速路口迎接我们,非常热情,寒暄几句,程刚书记即带我们到汶河大酒店,蒙阴县联城镇政协主任公琳(今年5月劳动节曾参加广西贵港举办第二届蒙氏中青年交流会)已在酒店等候我们,当我们把寻根意图向程刚书记汇报后,程刚书记介绍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并征求我们意见进行寻根行程安排。
喝杯茶休整片刻,程刚书记带我们先坐车游览县城,途径蒙恬路,他下车专门给我们介绍了蒙恬路的由来并合影。为纪念蒙恬,蒙阴以蒙恬而命名的蒙恬路、蒙恬将军亭、蒙恬武校、蒙恬宾馆……应运而生,成为蒙阴的一道亮丽风景。随即到了蒙阴县图书馆,县文化局姜兆修局长和苏建军馆长热情接待我们,陪同参观蒙阴县历史文化展示室,展示室主要收集各个时期蒙阴县的发展变迁。蒙阴县历史悠久,自西汉初建县距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置县前后,在此境域内诞生并活跃着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开启先河者当推蒙氏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蒙阴县现是山东省临沂市下辖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南北最大长距65.4公里,东西最大宽距45.8公里,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占临沂市总面积的9.3%。蒙阴县自西汉初置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截至2012年,蒙阴县辖8镇、1乡、1街道,总人口55.10万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17个(回族、苗族、傣族、满族、蒙古族等)。而联城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麦饭石、金刚石、花岗石、木鱼石、黄金储藏量很大,以蒙山麦饭石矿泉水为原料研制的银麦啤酒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用酒。
历史文化展示室在一楼,并不大,却留有很大的空间专门介绍中华第一勇士蒙恬的家族背景,印象较深的是颛臾国的文化历史及蒙恬故里遗址出土的货币、蒙家林残碑等,有一展示柜中竟然还摆列着蒙状元酒和蒙氏家藏酒。
参观完蒙阴县历史文化展示室,我们又启程往联城镇虎头崖,程刚书记考虑很周到,先带我们到虎头崖的侧面远眺,站在一处山坡上望去,虎头崖栩栩如生,就像一头金黄的大老虎趴在远方,山下即是颛臾国遗址——蒙恬故里。两千多年了,当我们高喊着:“我们回来了!”蒙剑、蒙美生已是热泪盈眶。到了蒙恬故里遗址广场,后为一文化宣传墙,大型蒙恬骑马画像、秦国千军万马及万里长城为背景,写着“蒙恬伟名千古传颂十二联城人杰地灵”,广场有两块新旧石碑,旧碑文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蒙阴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八月立,承建单位:边家城子村委1995年10月建”;新碑文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人民政府2006年12月27日公布,临沂市人民政府2015年3月26日立”。广场路口竖立有两路牌,其一标注有五个方向(千年黄连树、颛臾庙遗址、城子河湿地公园、蒙恬故里遗址、汉蒙城遗址),另一标注有四个方向(休闲文化广场、蒙家林遗址、虎头崖山脉(臾崮)、古汉井遗址),广场旁边右侧一排围墙为蒙恬文化宣传栏,分几个板块介绍蒙恬生平、辉煌战史、造笔、造筝传说等。
在广场合影后,我们一行到了颛臾庙遗址,遗址处仅竖有一块大石碑,碑上刻写着“颛臾庙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蒙阴县人民政府公历一九九五年八月,丁乐春书”。颛臾庙遗址始建年代不详,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为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此后,清代康熙元年(1661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多次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被侵华日军炸毁。[1]据说,1952年,颛臾庙被改建为学校,文革后遭受破坏。如今,颛臾庙已荡然无存,原址已经成为大片的桃林。
再往前几十米即是一棵生机盎然的千年黄连树,黄连树要三四大人才能合抱,黄连树历经千年风雨,曾遭受过大火焚烧,树干有很大的空心洞,黄连树见证着颛臾庙繁华衰落,现又老树春华,郁郁葱葱,老农把它当风水树神祭拜着,树头前还可见有些点过的香烛头和两个酒瓶子。据当地群众说颛臾庙原有一株柏树,据说树龄有三千余年,1937年日军轰炸此树燃烧了八昼夜,柏树的树龄与颛臾国初封至被毁时间吻合。[1]遗址不远是汶河,河对岸左侧为青龙山,右为虎头崖,当属左青龙右白虎风水宝地,遗址处平坦开阔,人站在千年黄连树下自觉心旷神怡。据蒙阴县文体委和史志办考证,遗址周围发现蒙家宅、蒙家林与颛臾庙(亦称蒙庙)各占地近二十亩,呈“品”字形排列,颛臾庙在南,蒙家宅、蒙家林在北,南向蒙山,西屏青龙山,东依虎头崖,中间有玉带河流过,环境优美,山拥水抱,虎踞龙盘,当地人称“藏龙卧虎,帝王皇土”。蒙氏在此建村立庙,即以“蒙”命名,是与蒙氏悠久的历史相符的。
参观完两处遗址,我们返回联城镇政府接待室,县政府周荣副县长(女)和文化局姜兆修局长专程赶来会见我们三人。周荣副县长和文化局姜局长对当地姓氏文化较为了解,关于蒙姓,周荣副县长对古代蒙恬蒙家军及现代百家讲坛中的蒙曼都能娓娓道来,谈及曾有北京某电视台来联城拍摄颛臾古国等资料,希望能有专业学者来挖掘遗址的历史文化。据当地户籍调查,全县没有一人姓蒙,较为遗憾。
7月22日早上,联城镇政协主任公琳陪我们上蒙山国家森林公园考察。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94年12月被原国家旅游局、林业部批准设立,1995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9月被省旅游局颁为“山东省十大新景点”。2013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拥有兽类10科15种,鸟类28科76种,植物100余科900余种,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课堂"之称。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雄踞齐鲁,东西绵亘百余里,横跨蒙阴、费县、平邑三县,森林茂密,逶迤茫茫。我们半天时间只能攀登蒙阴县境内的蒙山,纵观蒙山,似乎唯有山上蒙恬点将台景点和颛臾峰与蒙氏有关联。
蒙山见于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书经》和《诗经》,《书·禹贡》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说淮沂二水经过大禹的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区已能种植作物了。但据考证,《书经》内容多系后人伪托,《禹贡》一篇也是后人追述之作,成书时间不能肯定。《诗经·鲁颂·閟宫》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诗句。据袁梅《诗经译注引言》,《诗》的创作年代基本在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閟宫》一诗是歌颂鲁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政绩的,其创作时间当在公元前七世纪或者更晚一些。由此知道,蒙山之名见于《诗经》迄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了。
东蒙一名,见于《论语·季氏》孔子和学生冉有的一段对话:“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邢疏》:“蒙山在东,故曰东蒙”。蒙山在东的“东”字,当指鲁国国境的东部,鲁国境内只有一个蒙山,且颛臾城就在蒙山脚下,毫无疑义,孔子说的东蒙,就是《诗经》上说的“蒙”,在“蒙”字上加一“东”字,意在指明其方位,因此说“东蒙”不过是当时的俗称而已。
《论语》中记载颛臾王曾主祭蒙山。蒙山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世人注目。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书·禹贡》称:“蒙羽其艺。”认为早在夏朝时期,蒙山、羽山带就已种植作物。建国以来,蒙山麓区先后发现的几十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对此作了印证。西周时,成王封颛臾于蒙山之阳,主祀蒙山,说明当时蒙山已跻身于我国名山之列。春秋时期,鲁大夫莫斯的颂诗《閟宫》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他把拥有泰山和蒙山,视作鲁国的荣耀。
古人有祭山敬神灵的习俗,尤其是帝王。故因蒙山的存在而有了颛臾王及其后裔蒙恬。西周时,周成王为了祭祀蒙山,封伏羲之后,风姓之人,以蒙山为中心设立颛臾国,以主祭蒙山,其国土主要辖现在蒙阴县南半部,平邑县北半部,费县东北部的蒙山周围地区。都城在平邑县柏林乡固城村北,其遗址尤存。古人一年四季祭蒙山,春东,夏南,秋西,冬北。费县上冶镇的台子沟村,平邑柏林乡固城村,蒙阴联城乡吕家庄子村,台顶村都筑有祭坛,现遗址尚存。
颛臾王距今三千余年了,蒙山周围至今还流传着歌颂他的传说和诗文:天旱了他为百姓向天祈雨;百姓有病,他用山上的草药为百姓治病;外敌入侵,他的家人英勇作战,壮烈殉国……。明正统年间住山东副史的彭勖诗赞颛臾王曰:“蒙山突兀鲁城东,巨大如龟镇上峰。为问颛臾今有祀,季孙空富过周公。”可见,他是位深受民众爱戴的好国王。
本来周成王封颛臾王是主祭蒙山的,可由于他在人们中的威望很高,死了以后蒙山周围的人们历代都祭祀他,尊崇他为蒙山神。宋熙宁八年,神宗封古颛臾王灵显潜应侯,宣和五年徽宗又封他为英烈昭济惠民王。从此,蒙祠改祭颛臾王,祠名改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庙。联城乡边家城子村民边立凯等人记得颛王庙门匾写着“东蒙之主”,庙正中脊梁上写有“威振东蒙”字样,并清楚记得题写人为陶振宗(清光绪年间蒙阴知县)。《蒙山志》记载:周时颛臾王主祀蒙山,一年四时设祭,蒙祠为其夏祭坛,原祀蒙神。蒙山角下的前城子村,从古时候流传下来四副歌颂文显嘉惠昭应王(颛臾王的封号)的对联,其中一副为:位镇东蒙主,号禅颛臾神。
根据明万历《兖州府志》,清朝康熙《沂州府志》、《费县志》、《蒙阴县志》和光绪《费县志》中关于颛臾及颛臾王庙的记载,可以推知颛臾国疆域主要位于今平邑县北部,鼎盛时还包括今平邑县中部、费县北部和蒙阴县西南大部分地区。[4]为何颛臾王从蒙山之阳迁往蒙山之阴呢?《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对于孔子的诘问,冉有一会儿说“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就是说伐颛臾系季氏的主意;一会儿又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振振有词,显然是支持季氏攻伐颛臾的。颛臾国的命运如何,未见记载。面对季氏的虎视眈眈,势单力薄的颛臾国是无力与之抗衡的。颛臾国的国君一族蒙氏大部分到哪里去了呢?最大的可能是由蒙山之阳迁往蒙山之阴安家立业。除了距离较近这个因素外,春秋时的蒙阴一带属于齐国,蒙氏迁去,可避鲁国季氏迫害。据清代费县郭翘楚(古蒙神祠考》一文指出,平邑张庄村《三庙碑》(明崇祯时作)记曰:“颛臾王世守蒙阳,君长斯民,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王薨,葬于蒙阴,岁时墓祭,民哀怜之如考妣。”可见他的威望之高。这就是说,早在春秋时颛臾国被季氏灭掉之前,颛臾国君死后即葬于蒙阴。边家城子有祠有墓,葬地即在于此。1982年蒙山地区发现一春秋早期铸有“蒙”字的青铜戈。能够铸造青铜器并在器物上铸有“蒙”族(国)徽,说明蒙族部落或方国曾经创造过较高的物质文化。[4]
因赶时间,我们中午即下山,钟灵毓秀、卓尔不群的蒙山愈行愈远了,迟迟吾行,三千多年前这可是我们中华蒙氏的祖山啊!
下午我们返回联城镇和恬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乔良芝是位六十多岁的善良长者。他向我们介绍村庄情况,和恬村,原名边家城子村,2002年,为纪念蒙恬,改名和恬村。现由山下四个自然村组成行政村,2016年改为和恬行政村,村子305户,人口885人。
村支书乔良芝按照当地风俗,早早就帮忙买了鞭炮、纸钱金银香烛、水果点心等祭品,带上锄头铁铲,和我们一起到了颛臾庙遗址祭祀及取土。乔支书三人(其中年岁稍长老乡为村支书乔良芝堂哥、另一为姚姓老乡)带我们钻进桃林中的一处(离千年黄连树南约三十米)平地,为何在这个地方祭祀,我认真观察附近,发现有一粗大石墩,直径一尺有多,应是颛臾庙大殿的柱子支撑石,可见当初颛臾庙的规模,这个大石墩可能是乔支书几十年前认定的一处重要位置吧,当地很多年长者都曾在颛臾庙遗址上过小学,因为桃林长势太好,周围已看不到什么残石断柱了。
完成拜祭仪式,趁着点烧纸钱祭品功夫,我和姚大哥聊起来,姚大哥65岁,向我介绍,当地人守住蒙家老祖宗发源地,对蒙恬及后人都很有感情,他也知道曾有蒙庆棠、蒙军全、蒙旭东等人来过,村子的人都很热情,他们也想知道蒙氏后人分布情况,希望各地蒙家子孙常回来看看。姚大哥还记得六几年汶河发大水时,河床曾冲出青铜器皿,遗址附近曾发现有很多秦砖瓦砾、铜戈、陶鼎、陶壶、铜械、铜剑及春秋时期的古陶器碎片等诸多文物。村民们在盖屋挖地基时,发现过很多油篓坟,且多用秦代的子母砖砌造,子母砖、油篓坟是秦代墓葬的重要特征,这些资料证明边家城子在春秋及秦汉时期是人群集居及经济发达的地方。据当地群众讲,族老相传,此地历史上曾出过大官,后来被抄家,所以四散逃走。联系到蒙恬被迫自杀的遭遇,专权的赵高派人到山东蒙恬的祖籍抄家,不无可能。边家城子村及蒙阴县境皆无蒙氏后裔而两广却有,或许从侧面说明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1]遗址北原为玉带状环绕的汶河,现人为建设堤岸后,遗址附近河段稍有拉直改道了。当地百姓以种植农业为主,经济状况一般,居民大多近一两百年来迁入,兵荒马乱,时过境迁,也没有什么古建筑和老民居了。
完成祭祀及取土(注:蒙剑取土带回钟山拟建新祠堂奠基、蒙美生带回海南蒙氏大祠堂供奉),依依不舍离开颛臾庙遗址,回到联城镇政府接待室,与程刚书记、公琳主任研究当地拟在遗址建设蒙恬纪念馆的构想和蓝图。联城镇和恬村也希望立足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历史文化名村,深挖蒙恬故里人文资源,结合蒙恬忠孝文化和颛臾帝王文化,积极与蒙氏后裔沟通对接,突出虎头崖和蒙恬故里特色品牌,现已完成蒙恬纪念馆的项目用地征用及图纸设计等基础工作,力争打造集山水游玩、田园观赏、历史追忆、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万亩休闲观赏园,趟出一条宜居宜业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蒙恬纪念馆规划图纸效果尚好,据了解现主要困难是省市县三级没有立项,若仅以联城镇政府来主导,筹措项目资金尚有较大困难,也希望蒙恬后人为蒙恬纪念馆的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
下午4点多,在联城镇政府大院,我们与程刚书记、公琳主任一一辞别,返回济南。晚上,蒙旭东宗亲带我们去王府老街游览,在王府池子四号院的忠泉、义泉品鉴经典鲁菜,在美食中沟通寻根之旅的感想。后蒙旭东宗亲又请我们转移到曲子亭街泉水边品茶议家族事,小桥流水,垂杨依依,潇洒雅致,意犹未尽,直至深夜。
7月23日下午,与蒙旭东宗亲告别往机场,蒙剑、蒙美生和我三人在济南遥墙机场出发厅内,临行前一一熊抱分手道别,再见了,好兄弟!寻根问祖之旅完成了!
回到南方,我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蒙姓较少,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现百度上蒙姓溯源不知何人所为,竟然不科学地把蒙氏之源查考归为八个之多,诸如源于高阳氏、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改姓、唐朝时期南诏蒙氏以国名汉化为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等等,都是不负责任所为,例如其中糊涂一说,“明洪武年间,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兴、巫贵兴、巫宁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远县长河堡,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贵兴、巫必子,逃往江西安远县长河堡,所遗田产尽粥,用费结绝军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发、巫成、巫新拆立民户各当差。巫贵兴,字法贵,迁江西安远县东营脑(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人和村),生子巫万承,从此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作者此说最大的误导就是把巫万承认定是蒙万承,蒙万承生三子:蒙念四、蒙念五、蒙念六,我本人即是念五公的第三十三代后人,族谱追溯蒙万承公及三子乃宋神宗元丰年间南迁途径珠玑巷,蒙万承与巫万承乃不同朝代之人,记载时间跨度相差最少也有百余年,海南蒙氏始祖乃念五公第八代,也比巫万承爷爷早出很多,所以巫罗俊后裔改姓没有任何依据,此说法严重困扰赣州、梅州等地的部分所谓由巫改蒙姓的宗亲,不能再以讹传讹了。又如其中一说,“蒙姓始祖为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作者原意应为夏王朝时候,为敬重古代的伟人——著名的部落首领颛顼(黄帝的孙子),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双蒙城,今山西交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双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的误导为把蒙双城与蒙山混淆,把蒙骜三代引为颛顼的后代(目前完全没有支撑材料,尚无法考证到颛顼与颛臾有同宗关系),其实蒙骜三代为东蒙主颛臾后代,后齐国迁入秦国,定居安定郡,所以此说法有误。至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也要具体追溯族谱而后确定。倒是入乡随俗,如念五公的一些后人迁往广西等地后就顺应属地改民族以融入社会!
众多资料证明,颛臾王(又称东蒙主、蒙山公)是蒙氏的始祖。《康熙字典》释蒙姓:“东蒙主以蒙山为氏,秦有将军蒙骜。”清朝王相《百家姓考略》载:“蒙,系出东蒙氏。秦有蒙恬,世为上将。”《中华万姓溯源》释蒙姓:“因主持蒙山祭祀之人,遂以蒙为氏。”广西蒙氏族谱记叙:“始祖蒙山公,周成王在位时,封蒙山公为东蒙主。安居蒙阴县,此地为蒙氏发族之圣地也。”可见,周成王时封为颛臾国,附庸于鲁,主要职责代周王朝祭祀蒙山。人类活动的初期,原始宗教一般都有崇拜山神的习俗,认为山有神灵,周王朝亦仍沿俗。历史上的颛臾国是何时消亡的,颛臾王生于何年,卒于何年,尚未见有关资料。但是颛臾王以蒙山为氏却明明白白载入了历史,载入了古今姓氏研究书籍。蒙氏名人中的佼佼者,当数《史记》一书的入传者,即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读《蒙恬列传》,可见蒙骜祖孙三代披坚持锐,攻城略地,气壮山河;也能见其足智多谋,运筹帷幄,贤良方正。他们的忠勇泣鬼神而动天地,他们的业绩昭日月而垂千古。他们是东蒙主的后裔,这是毋庸置疑的!蒙山、颛臾、蒙骜、蒙武、蒙恬、忠信、安定郡、长城、秦直道、毛笔、古筝等就是中华蒙氏的关键词!望出安定,姓启蒙山是中华蒙氏的根源。
美哉蒙山!壮哉蒙山!伟哉蒙山!
参考文献:
[1]李大晋,李明.蒙恬祖籍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2(1):47-48.
[2]李大晋.蒙恬故里记载
http://www.lxmengyin.com/html/jiyi/gwym/201501261614.html,2015-01-26.
[3]李大晋.蒙山·蒙氏与蒙恬[J].春秋,2011(01).
[4]李常松.颛臾国史迹续探——兼论东夷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J].蒙山文化研究.2008(03).
附古诗两首
颛臾祠
〔明〕胡缵宗
空勒颛臾名,不见颛臾城。
可怜东海月,独照杏坛明。
颛臾城
[清]杨仪廷
颛臾城畔旧经过,北望东蒙古意多。
臣向鲁邦称社稷,国先夏甸辟山河。
缭垣岁久成墟陇,野径春深秀麦禾。
借问后来畴作主,白云终古满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