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陈氏最大的脉派:颍川陈氏

作者:陈雄耀 2020-07-27 13:47:11

中华陈氏最大的脉派:颍川陈氏
         陈姓在中国百家姓排名中名列第五位,总人口约7000万,全球人口约8000万。在南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位。陈姓主要有:开封陈留、柘城陈吴、太康陈亢、田齐陈完、阳武户牖陈衍和固始陈全温等六大支脉。其中,陈完、陈衍和陈全温三个支脉随着联宗统谱活动深入进行,逐渐融合统称为颍川陈氏,目前约占陈姓总人口的80%,6000万以上。
颍川郡陈氏是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历史悠久,声名显赫,帝王将相,人文鼎盛,影响巨大。颍川郡陈氏,枝繁叶茂,德荫遐荒,后世子孙遍天下,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颍川陈氏始祖陈寔生平:德行泽乡里,美誉传千古。
       陈寔(104-187),字仲弓,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德高望重,誉满朝野。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陈寔在颍川四长中排名第一。东汉桓帝时,陈寔隐居在今长葛市西后河镇纸坊村。因他平心率物,中庸旷达,深受乡民爱戴。乡民遇到争讼,便去找陈寔裁决。只要是由陈寔出面处理,争论双方均无怨言。后世也便有“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谚语。“梁上君子”的典故。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混进了陈寔家,躲在了梁上,想等陈家人熟睡后行窃。陈寔发觉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召开家庭会议,告诫儿孙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听后,从梁上跳下叩头请罪。陈寔对其进行教育后,送了两匹绢给此人后便放其离开。此事流传出去后,陈寔辖区内的盗窃事件便很少发生了。
       东汉灵帝时, 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内有贤人焉。” 汉灵帝派人查访,是退隐的陈寔常率子孙和号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游于许昌西湖。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寔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纪、四子谌(因难分别二人之高下,故称难兄难弟),与寔合称“三君”,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寔84岁而终,“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制蓑麻者以百数”。长葛市市志记载,陈寔去世后,相邻府丞郡县的官吏士民都来吊唁,朝中也是“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众人为其刊石立碑谥“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蔡邕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后在许昌建“太丘祠”专祀。虽然遗迹湮没,陈寔的美誉却流传至今。
       370多年后, 南朝陈文帝于天嘉五年(564年),追封寔为康乐侯,陈宣帝于太建元年(569年),加封为颍川侯,后世尊为颍川陈氏之始祖。为纪念陈寔,氏人以“德星”为堂号,以“颍川世泽、太丘家声”为堂联。
二,家族简介—颍川陈氏世系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汉晋间颍川郡望族,著名代表人物有:汉太丘长陈寔,汉大鸿胪陈纪,魏司空陈群,魏尚书左仆射陈泰,晋太尉陈准。
第一代:陈寔
陈寔(104-187)字仲弓,谥号文范先生。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事迹见前列生平。)
第二代:陈纪、陈谌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进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陈谌,字季方。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时受到朝廷的辟召。陈寔曾评论他们俩兄弟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陈谌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陈忠,字孝先。
第三代:陈群
群(?-236)字长文。陈纪子。少时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其父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改与陈群作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也由此显名。初平四年(193)刘备为豫州刺史,辟陈群为别驾。第二年,徐州陶谦病死,陈群谏阻刘备去徐州,刘备不听,果然被袁术、吕布所打败。陈群与父亲陈纪暂时避乱徐州。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吕布,辟陈群为掾属,后转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荀彧、荀攸、钟繇、郭嘉、司马懿等并为曹操帐下的计谋之士。曹丕为魏王太子时,对陈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礼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为魏王,封陈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及代汉称帝,又进爵颍乡侯,徙尚书令。黄初六年(225)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遗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为司空,故录尚书事。青龙四年(236),陈群去世,谥靖侯。
陈群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根据曹魏政权要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220)在吏部尚书任上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晋以后沿用,至隋始废。这一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形成了著名的门阀政治,流风余韵,其所养成之门第观念更是影响深远。史载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称颂他是长者。
第四代:陈泰
陈泰(?-260),字玄伯。陈群子。明帝青龙中,除散骑侍郎,嗣父爵。齐王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以怀柔政策管治边民,恩威并举。后回朝廷任尚书。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陈泰曾出马为司马懿劝说曹爽归罪罢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升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当时关右雍、凉诸州是魏、蜀交锋的最前线,在关右六七年间,陈泰与郭淮、邓艾等一起曾多次打败蜀国大将姜维,在征战中表现出沉稳勇敢、果于决断的大将之风。甘露元年(256)吴国丞相孙峻入侵,陈泰又任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击退吴军。以后陈泰官至尚书左仆射。当时人们将陈泰与其父陈群比较,认为在学问造诣、教化天下方面,陈泰不如其父,若论练达世务、建功立业,则还超过他父亲。甘露五年(260)皇帝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的部下所杀,司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能不能找一个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陈泰回答:“只有找比贾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不久陈泰去世,有说是因哀痛呕血而死的。东晋王羲之评价陈泰“垒块有正骨”,意思是说他胸中郁结不平而有刚正的品格。陈泰死后追赠司空,谥穆侯。儿子陈恂、陈温先后嗣爵。魏末咸熙中开建五等,改封陈温为慎子。陈泰这一支系以后名位逐渐衰微。
陈泰同辈中著名的有陈佐,是陈谌的孙子,官至青州刺史。陈佐的弟弟陈坦,官至廷尉。
第五代:陈凖(准)
准(?-300)陈佐子。早年居乡,有声望。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官至中书令。当时皇后贾南风擅权,皇帝痴愚,诸王虎视眈眈,但由于有大臣张华、裴頠、贾模等人共同辅政,朝野还算安静。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氐人齐万年反叛,关中震荡,陈凖多次指斥负责指挥战事的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等雍容骄贵,不任军事,荐举由大将周处、孟观指挥作战。陈凖的意见开始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果然梁王由于私隙忌恨周处,让周处为先锋,却只给少数兵马,又断其后援,致使周处力战而死。后来朝廷接受了陈凖的建议,改派孟观督师征讨齐万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发动政变,废杀贾后及其亲党,事后陈凖以剪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不久赵王伦阴谋篡夺皇位,淮南王司马允发兵讨伐,将赵王伦围困在其相国府东宫内。陈凖暗地里支持淮南王,诓骗晋惠帝派人打出督战的令旗白虎幡,以便淮南王名正言顺地攻入赵王府。可是,派去的人半路上却被赵王收买,假传圣旨,诱杀了淮南王。陈凖本有心袒护淮南王允,到头来擎出的白虎幡反而救了赵王伦。赵王伦不知其中缘故,还以为陈凖有功,提升他为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公。不久,陈凖病死,谥号为元。赵王伦篡夺皇位,自然是大逆不道之事。围绕当时在朝诸大臣的表现,评价也是大不一致。陈凖死后议谥,就有人认为谥号太过了,第二年梁王肜去世议谥的时候,陈凖却又被作为不附伪朝的榜样加以赞扬。这样的争论一直到东晋末年时还在继续。
陈凖的弟弟陈戴、陈徽及从弟陈堪,也都官位显赫。陈戴,一作陈载,早年辟太保掾,后改国子助教。陈徽,任东宫卫队长官太子左卫率,淮南王允讨赵王伦,曾集结东宫兵在宫内响应淮南王。
第六代:陈眕
陈眕(伯轸),陈凖子。晋惠帝元康初年贾后专政的时候,其外甥贾谧最受骄宠,权势过人,贾谧同时又喜好文学,善为文章,当时洛阳的名门豪族贵游子弟竟相与之结交,石崇、潘岳、陆机、刘琨、左思等二十四个人与之过从最密,号为“二十四友”,陈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为贵戚,或为名门子弟,或本人即为名士。同时,“二十四友”又是一个才士集团,几乎每人皆有相当才气,“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几占当时文坛之大半,他们经常在一起宴游题咏,元康六年(296)时的金谷雅集更是蔚为文坛一大盛事。
经过“八王之乱”的几次变异,“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归宿也各不相同。永兴元年(304),陈眕任左卫将军,当时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以皇太弟、丞相身份遥控朝政,东海王司马越联合陈眕要求晋惠帝免去成都王颖的皇太弟身份,复立惠帝养子司马覃为皇太子,同时护持惠帝御驾北征讨伐成都王颖,讨伐大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被成都王击败,惠帝被扣邺城,东海王退回东海,陈眕则奉太子覃退守洛阳。不久,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许昌,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军在胡族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眕也败退江东。
东晋立国后,在元帝、明帝间陈眕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眕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
陈眕有弟弟陈匡、陈规。陈匡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当太子司马遹的陪读。
第七代:陈逵 陈达
陈逵,字林道。陈眕子。小时就表现出优秀的才干,为人文雅而有风采,以清纯敏睿知名。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为给事黄门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镇戍历阳。征北大将军褚裒北伐,陈逵领军进至寿春。八年(352)中军将军殷浩再度北伐,进军许昌、洛阳,陈逵担任前锋。不断的征战,最终也难以恢复北方故土。陈逵在淮南的时候,京都建康的一些朋友曾共同邀约到位于当涂的牛渚山聚会,由于陈逵谈论事理非常精妙,众人争着想和他辩论,那知陈逵用如意支着面颊,眺望着远处鸡笼山三国古战场只感叹地说了一句:“孙伯符(即孙策)志业不遂!”于是满座的人都谈不下去了。这则故事被记在《世说新语》“豪爽”篇中。陈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当时人们将他和谢安、谢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长行草,其书法有羲献之风。陈逵袭父爵封为广陵公,死后追赠卫将军。
陈达(世达、显达),陈匡次子。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他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在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域)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里。陈世达历官丞相椽、太子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他迁家大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同时,陈实长子元芳一脉的后代迫于隋乱,也从颍川迁来吴兴郡。使吴兴成为颍川陈实裔孙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
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自陈霸先“自云汉太丘长陈之后”以来,天下陈氏大都以颍川为祖。
三,颍川陈氏是如何从东汉的寒门成为魏晋一流高门,天下士族领袖的?
         颍川陈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至曹魏时已经是一流高门士族。三国之际,传承自东汉的世家大族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龙亢桓氏等都已经衰落,真正的士族领袖都是参与曹魏政权建立,位高权重的新贵家族。其中最显赫的就是在曹魏集团内部可以与诸夏侯曹并列的颍川士人,也即天下士族以颍川荀氏为首,其次即为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兴起于陈寔,在陈群手里发扬光大,是魏晋时期的一等高门。陈泰因为高贵乡公一事与司马氏决裂,他死后颍川陈氏中道衰落,不复汉魏时的胜景。但颍川陈氏毕竟是衣冠旧族,永嘉之乱后,颍川陈氏部分成员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家族一直保存了爵位承袭到刘裕代晋。留在北方的家族分支则继续繁衍,到北魏孝文帝定天下族姓的时候,还被定为颍川首姓。
唐长孺先生认为,士族基本上全起源于东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是每一个世家大族都能成为曹魏的世族和两晋的士族,不很东汉传承数代的世家大族因为三国混战而最终没落了。所以颍川陈氏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颍川陈氏兴起至鼎盛的过程是就是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四代人。陈寔是东汉晚期时候的人,那时已经出现世传经学、垄断仕途的世家大族和注重品性道德的清议了。社会虽然看重家世,但舆论更重经学才干和品性高洁。也就是说,靠儒学出仕从寒门变成大族的的上升通道并没有完全封死。陈寔虽“出于单微”,但少年时任劳任怨、有志好学,被县令赏识而送到了太学读书,从而获得了士人的身份。也就是从此,陈寔开始进入了一生的名士路线。
陈寔在地方任职的过程中,以德为政,名声极佳。重德行,道德之名传扬天下,为天下楷模,“荷天下重名”。“修德清静,百姓以守”见其行,梁上君子见其仁。但与一般名士不同的是,陈寔虽然品德高雅,但并不迂腐,相反他眼光独到,头脑灵活。第一次党锢之祸时,陈寔自请入囚,赢得士人阶层的广泛尊重。后来在宦官与士人日趋尖锐斗争时,十常侍之首的张让父亲病死,同郡名士无一人前往,只有陈寔独自吊唁,张让感激涕零,缓和了双方的矛盾。陈寔同时又是士人领袖大将军窦武的手下,往来之人都是李膺、李固、钟皓、荀淑等当世名士。荀淑为当涂长,韩韶为嬴长、陈寔为太丘长 、钟皓为林虑长,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在重名德的后汉,积累了极高的名声和政治资本。
陈寔以儒学和德行名重天下的同时,还与其他颍川世家大族荀氏、钟氏互相联姻,结成同一股地域政治集团,这也就是后来曹魏集团内部仅次于诸夏侯曹的汝颖集团前身。所以后来陈寔死时,谥文范,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执子孙礼,因为他们按身份本来就是与陈寔同辈相交的颍川士人后辈。
第二次党锢之祸,名士大多被杀被废,残存的名士和其家族躲过杀身之祸后想要重新出仕,就需要一个家族名望声誉良好,依然在前台出仕的家族延续社会关系。而曾被张让多有保全的颍川陈氏就符合这样的角色。连凶残暴戾如董卓,也拜了陈寔的儿子陈纪为五官中郎将,后升为尚书令。至于世家大族领袖四世三公的汝南袁绍,也甘愿把太尉职位让出给陈纪。这个时期,颍川陈氏完成了从地方世家大族向中央世族的转化。
十常侍乱政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
陈纪官至大鸿胪,与父亲陈寔、兄弟陈湛并称三君。“兄弟孝养,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董卓专权,肆意横行,他畏惧袁绍等关东联军,想要迁都长安,陈纪直言进谏“谦远朝政,专精外任”,董卓虽然敬重,但并没有采纳。后来陈纪见天下将乱,自请外任平原相。也就是是这个时候,陈纪的下属时任平原令的正是刘备,后来刘备多次向其请教乱世之教。在《后主传》里有
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纪)、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的记载。
陈群则是颍川陈氏发展成高门的最关键人物,也是在形式上开启了士族时代的关键人物。陈群年轻的时候就折服过名士孔融,让孔融愿意与比他小十多岁的陈群平辈相交。后来刘备在豫州的时候,征辟陈群第一次出仕,也就是说陈群的举主是豫州牧、左将军,后来的蜀汉皇帝刘备。陈群在刘备手下时,曾经劝谏刘备不要接手陶谦的徐州。刘备败后,陈群避乱隐居,直到颍川系领袖荀彧推荐,和荀攸、钟繇等人一起投入了曹操集团。曹操世子曹丕极为敬重陈群,与其以朋友礼相交。等到魏王曹丕通过“禅让”成了魏文帝,接受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从而在形式上开启了整个士族时代。这个时候,整个强大的世族阶层都要感激陈群。至曹丕死后,托孤的四位重臣就是曹真、曹休、司马懿和陈群。陈群最后官至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
曹魏开国重臣司空陈群
到陈群儿子陈泰的时候,已经俨然是天下世族领袖了。但陈泰其人更多在军事方面建功,他镇守曹魏西线防线,多次击退姜维,参与平定淮南三叛的诸葛诞之乱。连权倾朝野的河内司马氏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都与陈泰交好。但贾充指使成济在光天化日之下弑杀皇帝,这让世受曹魏厚恩的陈泰极为不满,要求杀贾充以谢天下,与司马昭当面翻脸,不久后就呕血而死。陈泰死后,陈氏开始衰落,但由于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惠及天下士族,以及逐渐形成士族无下品寒门不上品格局,颍川陈氏虽然不受皇家青睐,但也没有骤然衰落,依然在政坛持续了近200年,直到寒门刘裕登上帝位才彻底淹没。
颍川陈氏是如何从东汉的寒门成为魏晋一流高门,天下士族领袖的?
尚书左仆射、镇军大将军陈泰
历数颍川陈氏的兴起过程,不难看出颍川陈氏能成从东汉的世家大族变成魏晋士族,绝非偶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第一,陈寔依靠个人的才能和高洁品德,成为名动天下的名士,海内士人领袖,为家族的兴起打下了足够的政治基础,“天下服其德”。当时选官制度的察举和征辟都以清议为基础,以儒学道德为标准,陈寔作为天下闻名的名士,直接打通了家族的上升通道。
第二,广泛的门生、联姻,名士间的欣赏。陈寔与党人领袖李膺、钟皓等为友,互相交游往来。颍川陈氏从陈寔起与颍川荀氏世代交往,陈寔拜访荀淑时,陈纪驾车,陈群坐于车内,荀氏八龙或应门,或行酒,荀彧坐于膝前。后来陈群娶荀彧女儿,结为姻亲。名士间的社会网络,在政治上互相提携,社会上互相表扬,操纵舆论,成为声望远播的世家大族。
第三,灵活的政治态度,顺利使陈氏一直紧靠了中央的政权更迭,成功从世家大族进化成了高门世族。陈寔在党锢之祸后,隐居授课,折节张让,从而保全家族;陈纪接受董卓任命,成为中央高官,完成由地方向中央的过度;陈群在看到颍川士族领袖荀彧悲愤而死后,转而支持曹丕篡汉,成为开国元勋;陈泰作为世族出身,在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夺权,又在镇压淮南三叛过程中击败诸葛诞。
第四,颍川陈氏始终保持了进取的儒学精神。东汉一代,外戚、宦官、士人三架马车支撑朝政。虽说论治国里面最靠谱的莫过于士人,但对东汉王朝侵蚀最大的也是世家大族。作为天下知名的大儒士,陈寔始终是站在党人一边的。党锢之祸的时候,连大将军窦武都被杀了,士人惶惶之际,陈寔依然保持儒学的精神气概,让陈氏始终饱有了进取之心。
最后则是出色的家庭教育。颍川陈氏十分重视族内子弟的培养教育,从小很早就开始进行教育培养,所以才能连续四代人名震天下。同时家族内部不断强调和标榜,也可以激发家族成员的荣誉感,为提高门第而不停努力,维持门第不衰。
四,天下陈氏出颍川
颍川,即颍川郡。秦统一六国后,全国设立三十六郡。而在历史上,颍川郡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过去,民间嫁娶的名帖上、官宦人家的大门上,往往在表明自己的姓氏之前都要冠以一定的名号。而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某一姓氏家族则被称为郡望。在科举制出现以前,选拔官员主要靠察举制。而郡望是身份的象征,在品行相同的情况下,往往郡望决定着人的仕途。
颍川陈氏在东汉乃至以后的历史上,都被认为是陈氏中的望族。陈氏盛于颍川,而颍川陈氏的发迹,始自陈寔。陈寔是东汉时人,生于今长葛市古桥乡的陈故村。陈姓传至陈寔,不仅稳定了以陈为姓,而且逐渐形成望族。东汉时,不管在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陈寔都以德高望重而名倾天下。史书记载,豫州百城户户挂其像,以其为榜。如今,陈寔就睡在陈故村村西的一座名叫“陈园”的陵园里。园内松柏森森,大冢之前的石碑上写着“颍川始祖汉太丘长陈寔公之墓”。陈寔出生地的乡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将村子的名字改为陈故村,沿袭近两千年没有变化。如今的陈故村,与豫中地区的普通村庄没有什么区别,但在陈寔后人的眼里,这里是他们心灵的朝圣地,不少迁居海外多年的陈寔后人,经常前往陈故村陈园拜谒祖先。
张良,郭嘉,司马徽,徐庶,荀彧,荀攸,钟繇,钟会……没错,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全部来自长葛。根据“长葛名人排行榜”,这些人最多只能排在第二位。长葛陈寔,凭借他对后世巨大的影响,牢牢占据排行榜的第一位。
五,陈寔的后人中影响力巨大的几位后裔。
第一个有巨大影响的陈寔后人叫陈群。陈群是陈寔的孙子,陈纪的儿子。一个曾经被刘备放弃的人,没想到最后会成为曹魏的三朝元老。陈群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为曹丕制定了官员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一出来,世家大族在魏晋南北朝的地位牢不可破,从曹魏到隋唐三百年,门阀制度就像泰山一样稳固。直到隋唐科举制的诞生,才让门阀制度开始衰落。
第二个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陈寔后人叫陈霸先。他建立南朝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分封了64位陈姓王侯,使陈姓子孙向全国强势分布,南朝派中以宜都王陈叔明一脉最为著名。叔明公的11世孙陈伯宣,从福建泉州仙游县迁江西庐山,其孙陈旺于公元832年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义门陈氏后裔遍布全国,繁衍人口3000多万,占据中华陈氏家族的半壁江山,为颍川郡陈氏最大望族。国民党元老陈其美、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等,共和国将帅陈独秀、陈潭秋、陈赓、陈毅、陈云等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第三个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陈寔后人叫陈元光。唐高宗时期,陈元光带兵驻扎在光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潢川县。有一天,闽南地区的土著起义了。那个时候的闽南完全没有开化,除了乌烟就是瘴气。陈元光受朝廷之命,带兵来闽南平定啸乱,在这里建造城池,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开垦农田,把偏远的闽南和中原第一次连在了一起。在闽南,人们一直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也就是开辟漳州一带的圣王。陈家四代开漳,成为佳话。"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第四个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陈寔后人叫陈邕。陈邕(陈忠之子),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其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即南山寺。初居兴化,后移漳州,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闽粤台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为颍川陈氏一大望族。
第五个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陈寔后人叫陈润。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板荡,“江左衣冠望族八姓入闽”,福建陈姓入闽始祖为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陈润,于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府尹,居福州乌石山下。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隋炀帝大业13年,陈润第12世孙陈迈领泉州兵马镇莆田,首任莆田县令,为陈氏入莆始祖。 迈公后裔著名的有“涵江十八陈”十八个支脉,遍布莆田仙游地区,衍成闽粤陈氏望族。其中以玉湖派(陈仁)、原父派最负盛名。
         在闽粤台地区,只要是姓陈的人家,必定在门楣上贴上一个横幅,上面写着“颍川衍派”,或者“颍川世泽”,或者“颍川流芳”,总之必有颍川二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闽粤台走一趟,那里遍地都是颍川陈寔的后人。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先祖是东汉末年颍川郡的陈寔,但是他们一定知道自己这个姓氏发扬光大的祖地——颍川。
        吴兴陈氏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陈世达第12代(陈寔第18代),出了个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武帝在位三年病薨,因只一子被困北周,由皇兄陈谭先长子临川王继位,先后传三代五皇帝,享国33年。陈宣帝大建五年(573),第六皇子叔明封为宜都王。曾自吴兴下若里迁家宜都县(今湖北宜昌市附近),他先后出任过东扬州(辖今浙江、江西、福建)、南徐州(辖今江苏、安徽)刺史及安右将军等职。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亡于隋,为避隋乱,陈叔明举家迁回吴兴,之后他与第三子铉入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居十余年后,被隋文帝召入关中,隋炀帝大业中(605~618),封他为鸿胪少卿。颍川陈氏中世系明确、见诸史册较晚的还有陈茂先,他是陈凖的七世孙,陈寔的十一世孙,东晋安帝时袭封广陵公。义熙九年(413)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说陈凖在赵王之乱中对淮南王遇害负有责任,要求削除陈氏的广陵封国。陈茂先上表自辩,封国得以保存。但这时距东晋灭国也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大约在刘宋代晋的时候,和其他前朝旧族一样,颍川陈氏一族的封爵承袭才从此断绝。
        陈寔的后人今天有多少呢?从最近的一次全国姓氏统计可以知道,陈姓排名第五,人口7000万,仅次于李、王、张、刘。而这其中,颍川陈氏的后人占了5000万,加上海外华侨华人约1000万以上,也就是说,陈寔一脉的后人就是6000万以上。在中国的南方省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还有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陈都是绝对的第一大姓,他们也基本都是陈寔的后人。
(陈氏文史研究员陈汀州)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