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德庆县古蓬陈氏源流

作者:陈雄耀 2019-11-05 18:53:01

       古蓬陈氏源流诗

古蓬陈氏乃望族,追根溯源归义门;
亦属颍川陈世系,祖上名人芳流传;
陈胡公满是始祖,霸先皇帝创陈朝;
陈恕执中两代相,儒子思恭又为将;
仁兴之后迁德庆,自此枝繁奕叶长;
古村悠悠溢古韵,蓬山日日气象新!

   一,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
自陈朝灭亡后,陈姓险些断根,押解在关中一带的陈姓子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终于又光大了陈家。其中陈宣帝的第6子宜都王陈叔明在隋灭陈后,隐居婺州、泉州等地,后奉诏入隋为鸿胪少卿。陈叔明的长子志高的后人陈旺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始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陈旺家族以孝义治家,聚族而居,盛而不乱,到唐朝中和四年已是数代同居150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氏”共受到唐宋两朝9任皇帝27次旌表,闻名遐迩,在朝中出仕为文官武将者众。
到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已达3900余口,延绵330多年,19代同食同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坊间流传着“义门陈氏有龙气聚集”之说。是年,宋仁宗出于抑制“义门陈氏”,维护封建统治考虑,采纳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禀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七月派人监护分拆291庄,遍布全国各地,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二,名门出将相,世儒蒙世冤
在宋朝,义门陈氏的后人又再一次攀上国家权力体系的中枢位置,先后出了两代宰相,分别为陈恕和陈执中,均为北宋名相,《宋史》有传。
陈恕曾任盐铁使,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升为参知政事,位居副相,主管国家财政达十余年之久,《宋史》赞其为“能吏之首”。
陈执中,陈恕之子,曾在广西任梧州知府,主政梧州16年,后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等职,为官清廉,深得宋仁宗器重。
陈世儒乃陈执中独子,官至国子博士太湖县令,因王安石变法导致新旧党争,宋神宗十分介意执中为相时高度介入皇室事务,为打击以执中为代表的一派旧党,便以“世儒之妻与群婢杀世儒生母,世儒与谋”为由诛杀世儒,被部分史学家喻为“北宋第一冤案”。
陈思恭,世儒之子,以“娶宗女补武官”,后成为一名将军,领神武后军。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为南宋的建立和初期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朝廷倚重。但陈思恭因受世儒一案影响,为人刻意低调,个性谨慎内敛,朝庭亦因其是“罪臣”之后,对其战功不表,故世人知之者少,《宋史》中也没有单独为他立传。
三,名门望族之后,书香门第世家
古蓬陈氏奉宋贡士陈仁兴为本族支太始祖。追根溯源,古蓬陈氏乃江州义门陈的支脉,同属颍川陈氏世系,尊陈胡公满为受姓始祖;并尊北宋名相陈恕为本支脉太始祖〔据仁兴公墓碑“落花流水…江淩江州…晋国公(陈恕)八世孙是也”〕,原籍江西南昌。在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时,由南渡公(陈思恭之子,陈仁兴的第四世祖)因固石洞贼变,迁居广东省南雄府保昌县。然后南渡公生子:升;升生子:优;优生二子:世兴丶仁兴。
陈仁兴则在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自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随胞兄世兴,携长子民聊迁居广州府顺德大良。后因元兵入侵广州府,其曾孙尚远于公元1274年~1279年间携子孙后人又再迁肇庆府德庆州儒林坊暂避战乱,继而转迁悦城乡平安寨(即今古蓬村)。
族谱同时又载,仁兴的第九世孙陈文庆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5元)正式落籍古蓬村。此述导致后人误解,认为古蓬陈氏自陈文庆始才正式定居古蓬村。是什么原因使仁兴后人定居古蓬接近300年才正式落籍呢?结合国史分析,陈仁兴及其后人转迁顺德、德庆,正是南宋濒危,元兵入粤之时。而仁兴及其后人乃宋朝将相之后,为避元朝当局追杀前朝重臣遗后,故一直以流民身份隐居乡野,不敢向当地官府报户。到了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陈友谅故里“义门陈”遭到朱的报复洗劫,“义门世家”被定为疍民丐户。因此,元末明初,隐居岭南的仁兴后人当然也不敢向当地官府扬名报户了。直到明成祖朱棣给“义门陈氏”平反后,义门陈氏后人才有机会扬眉吐气。因而,仁兴后人直到明世宗嘉靖年间才敢向当地官府报户定籍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此,古蓬村至今至少已有738年历史(2017-1279=738)。
陈仁兴后人定居古蓬村后,依然保持着勤耕苦读的良好家风,依然人才辈出,世代有鸿儒!据族谱收录记载,明清期间获得进士功名的有3人(民洛、月奇、闲堂),获得贡士、贡生、监生、国学生等功名的族人近百人,获受各类官职吏员的族人达50多人,较高职位的有朝瑄,布政经历职衔,正六品;显夫,布政使司理问衔,从六品;秉坚,功军六品带顶等等。其中贡献突出的有:陈月龙,字伯甫(文庆子,仁兴十世孙),明州庠生(秀才),任陕西河州卫库使(相当于现管军备的副师长),生卒于嘉靖年间,卒时年仅26岁,生一子维相,传其在河州前线抗击蒙古兵入侵期间受重伤,回乡后殉国,明政府为褒扬和纪念他,在古蓬建起宏伟的伯甫陈公祠,并保存至今;陈家广(仁兴十七世孙),贡生,在按察司(相当于现省级检察院)照磨厅工作,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敕授承德郎(正六品)壬午特科孝廉方正(现有郎官第和孝廉方正牌匾存于端遐陈公祠内);陈秉九,字居扬(仁兴十九世孙),江门守府(五品顶戴),鸦片战争年间,英军船坚炮利,入侵珠江口,其他守军纷纷败逃,唯陈秉九指挥将士英勇抗击,最后撤离,载入史册。
到近现代,古蓬族人崇文尚学之风不减,自民国以来,就读国学、大学的古蓬陈氏后裔达到500多人,历履各类公职的族人达到1000多人。其中较为有名的有:民国时期陈锦富(廿二世),曾任民国某团团长;现代有陈荣森(廿三世)父子三人,相继任职过中共德庆县委常委,其中一子先后任德庆县政法委书记、德庆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另一子先后任德庆县委副书记、肇庆市人口计生局局长、肇庆市林业局局长,现任肇庆市政协副主席。现在,陈仁兴的后人已由最初定居的古蓬村,历经七百多年,28世的繁衍生息,定居点发展到永丰、莫村两镇的24个村庄,部分族人远迁散播至广宁、新会以及广西钟山等地,族人总人口超过1万人。在落籍定居的地方古蓬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太平楼1座,古祠堂15座,镬耳屋38间,古民居300多间,供我们后人敬仰,追思。
(陈汀州录)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