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开国功臣陈秀甫纪念秀甫公获朱元璋赐建“皇恩宠锡”牌坊
陈秀甫字国奇,明朝惠州府长乐县横流渡大河背(五华县安流镇万塘村)人,明开国功臣,官授光禄大夫。陈秀甫少怀大志,有施为,重义轻利,乐善好施,为地方百姓所爱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特令汤和为征南将军率兵平定南蛮杨子亮,陈秀甫随军征战福建、广东等地,并以解运公粮有功,被朱元璋封为光禄大夫,赐田碣石(今陆丰县)。
人物生平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赐建牌坊于棉洋镇联西村天柱山下并颁大铜鼓,以资表彰。后陈秀甫率兵在广东边境和沿海征讨叛贼和盗匪
陈秀甫少年时代,正处于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潮起云涌。 陈秀甫秉承陈氏先祖“德为先、重教化”的理念,胸怀大志、揆文奋武,忠义刚勇、乐善好施,持身治事、克遵典型,为地方父老所爱戴,年青时代就成为闽粤间反抗元朝外族统治的社会团体首领。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部队征伐福建、广东等地,陈秀甫筹集了4 亿多市斤粮食献之。随后,他又参与了征剿边境匪寇等多场战役,取得战功,与兄均甫、弟祥甫因功觐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朱元璋见陈秀甫兄弟才貌超常,文武兼备,敕赐陈秀甫兄弟“难兄难弟”的称号(“难兄难弟”非今意,乃称兄弟俱贤)。朱元璋建国后大封功臣,陈秀甫获敕封光禄大夫,赐田碣石,并获赐建“皇恩宠锡”牌坊。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陈秀甫率领军队到惠来葵潭堡山区剿匪,不幸中伏,以身殉国,葬于今惠来县葵潭镇。
史料记载,陈秀甫明初受封光禄大夫后,曾荣归故里,“自建立生像祠于棉洋约天柱山下,并鼎建玉泉寺庙相连。祠门竖立圣旨牌坊。此不特名扬一时,实徽著千秋。”
五华发现朱元璋赐建牌坊
广东梅州市五华县政府2010年4月22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县近日发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赐建牌坊。
640 年前,即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的第四年,在当时的长乐县棉洋约 (即今五华县棉洋镇)雄伟而美丽的天柱山下的玉泉水边,竖起了一座高约4.5米、宽约3.8米,主体为石柱、石梁、石匾等构成的牌坊。石匾长约1.8米、宽约0.5米,从右至左镌刻“皇恩宠锡”四个大字,左边竖直镌刻“明朝洪武四年恩封”八个小字。
五华县方志办存清朝编纂的《五华人物传》首篇《陈秀甫》传中记载,明朝开国,陈秀甫以功 “封光禄大夫”,“奉旨赐建牌坊,并颁大铜鼓乐器,以资表扬”。史料证明,这座牌坊是朱元璋为表彰明朝开国功臣陈秀甫而赐建。这在当时只有三千人左右的长乐县,是一项重大的事件。而这座牌坊,是迄今为止,梅州市境内唯一有据可查的由皇帝为朝廷命官赐建的牌坊。
惠来县发现明初陈将军墓
五华县陈秀甫文化研究会调研组在揭阳市惠来县发现,当地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明初“陈流光将军墓”的墓主人身份与五华籍明朝开国功臣陈秀甫的身份非常吻合。
农业部原部长陈耀邦回五华寻根省亲
2012年11月19日至20日,国家农业部原部长陈耀邦,携其夫人万崇翠,在国家审计署驻农业部审计局原局长、五华县华城镇人赖瑞华等陪同下,专程从北京到五华寻根省亲。陈耀邦,1935年12月生,广州长皽村人,祖籍五华县安流镇龙中村耀祖堂。
台湾陈秀甫公后裔回五华访亲祭祖
2012年12月14—15日,台湾桃园、新竹陈秀甫公后裔一行22人回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开展访亲祭祖活动,受到五华县陈氏宗亲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
陈秀甫公后裔居住地:广州长湴村广州白云区长湴村村民全部都姓陈,全部讲客家话。先祖是300多年前从广东五华县迁移而来。据陈家族谱记载,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陈氏先祖陈秀甫的第十一代孙陈文烈、陈文盛带着侄儿陈正君从广东五华县万塘大河背村耀祖堂前来长湴村定居,一直繁衍到现在。现在村里建有太公祠作为纪念。
(陈氏文史研究员陈汀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