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孙中山先生与陈姓的前世今生

作者:陈雄耀 2019-05-20 21:08:46

孙中山先生先祖.兵圣孙武

孙中山先生先祖.三国吴国大帝孙权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 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主脉为战国军事家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孙权,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系,源于妫陈田氏,是陈田的一个主要分支。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姓源于妫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联谊会),《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孙武为田书之孙)”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县,并赐姓孙氏。妫姓的孙氏早期则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氏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氏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孙武之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富阳县,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后因齐国内乱,孙氏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繁衍乐安的孙氏,后成为了孙氏主要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国父孙中山先生与陈姓的前世今生
      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陈氏宗族的训词,国父对我陈氏都另眼看待。他的团结理念,我们应该铭记在族谱内,大力宣扬!
            国父训词:
譬如姓陈的人,原有的组织,在一乡一县一省中,专向陈姓的人去联络,我想不过两三年,姓陈的人便有很大的团体。中国最多不过四百姓,到了各姓都有很大的团体之后,再由有关系的各姓,互相联合起来,成许多极大的团体,更令各姓的团体,知道大祸临头,死期将至,都结合起来,都结合起来,便可以成了极大中华民国的民族团体,有了民族团体,还怕什么外患,还不怕不能兴邦吗!
孙中山先祖原姓陈氏(祖籍在开封陈留)(转载:南方网,我们重在分享,不代表本站立场)
        孙中山先生祖籍在开封陈留的说法,据考证,孙中山先生为孙俐(应为言字旁的利字,因电脑字库无此字,暂用俐字代替)第28世孙,孙俐在唐朝末年家居汴州陈留,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在唐僖宗年间(公元873年—公元888年),由于黄巢、王仙芝聚众起义,战争频起,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俐,由汴州陈留迁居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孙俐的后代,又辗转由江西迁移到福建,再迁至广东。孙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人,根在中原,脉在河洛。
        《三国志·吴书》中“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今浙江省富阳市),盖孙武之后也”记载为突破口,查阅了《左传》、《史记》等历代重要文献和一些孙氏谱牒,并多次前去富阳孙氏的故居探访,证实《三国志》这一记载的可靠性,印证了孙坚的儿子孙权正是三国时吴国的吴大帝,孙权正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的兵家孙武的第22代世孙。褚教授还研读了《三国会要》、《魏书》等史书以及大量的唐代宫廷诏令和墓志铭,并查阅了各地图书馆珍藏的孙氏族谱和民间保存的族谱,证实了孙俐是孙权的第25代世孙,终于解开了孙权至孙俐这一段世系源流中的种种疑团。据褚教授掌握和证实的现存史料的综合考证,孙权为孙武的第22代孙,孙俐为孙权的第25代孙,孙中山为孙俐的第28代孙。由此可见,孙武至孙权和孙俐至孙中山这上下两段世系源流脉络清晰可信,也就是说孙中山先生不仅是兵圣孙武的第75代世孙,而且其先祖孙俐居汴州,孙中山先生还是根在中原开封的客家人。
        陈留与陈姓(孙氏)
        陈留历史悠久,其建都置邑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时期。据《竹书纪年》中记载:“帝宁居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自迁于老丘。”老丘即在今开封陈留附近。帝宁史称季杼,是帝少康之子,为夏王朝第七代君主。帝宁在位期间曾东征王寿国(一称三寿国),帝宁在位17年,把夏王朝的疆域扩展到东海之滨。以后夏朝在老丘(陈留)历经槐、芒、泄、不降、扃诸帝,至夏王朝第13世君主胤甲即位,再迁都于西河(今安阳东南),夏王朝在老丘建都约157年。因此,老丘(陈留)作为夏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而彪炳史册。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立梁孝王五子,次子刘明被封在济川国,治济阳(今兰考县东北)。公元前122年,废济川国改济川郡,后郡治由济阳迁陈留,改称陈留郡。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各地姓氏郡望相继出现。据唐贞观八年《敦煌残卷》及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载,阮、谢、卫、何、虞、吴以及孙姓,历史上在陈留名人辈出,为陈留郡氏族大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陈留孙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周武王灭商,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妫满的子孙以国为氏,得陈姓。春秋时期,妫满的12世孙陈完(即陈敬仲)避难,于公元前672年逃亡齐国,因居于田,改称田姓。敬仲的4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即田书)为卿,因“伐营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至孙书之孙孙武时,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往吴国为将军,其子孙明居于富春(今浙江富阳),后成为富春孙氏大族。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即为富春孙氏后裔。
        孙武之孙孙膑,战国时著名兵法家,早年曾同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将孙膑骗至魏国(今开封),施于膑刑(挖去膝盖骨)。后孙膑被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破魏军。孙膑所著《陈氏孙膑兵法》总结、继承和发展了《陈氏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成为古今军事名著。
      战国以来,妫姓孙氏世居中原,在陈留成为大族,其后人名人辈出。唐朝时期,陈留孙氏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官右卫胄曹参军。垂拱三年(687年),自撰《书谱》二卷六篇,提出“执、使、转、用”四法,入《三希堂法帖》,今仍为台湾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唐朝僖宗年间,唐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陈留孙氏孙拙,其子孙俐,因唐末乱起,以武才被选为佰将,带兵作战于闽、越、江右之间,后以军功封“东平侯”,于公元884年迁居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其后人相继迁居赣、闽、粤、台及东南亚,孙俐被赣、闽、粤等地人尊为始祖,其中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陈姓(孙氏)孙中山先生即唐东平侯孙俐公之直系后裔。
        孙中山为孙武后裔,苏州有考证
        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根据搜集到的93部孙氏族谱进行研究,汇集成32万字的《孙氏族谱世系源流》一书。其中,一项重要成果是发现孙中山先生系我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70世系孙。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研究孙中山先生祖系源流。当时,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撰《国父家世源流考》,考证出了“至明永乐间,有讳友松公者,再迁广东紫金,是为国父上世入粤始祖。”又十二传,孙 (一作连)昌起兵反清,兵败流散,于康熙间自紫金迁居增城,旋再迁中山县涌口门村,又二传,孙殿朝自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是为中山先生高祖,即中山先生父亲孙达成为孙殿朝的曾孙。罗香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当时政要孙科、吴铁城、陈立夫的肯定,并为之作序。 
  1971年,《(台湾)乐安孙氏族谱》出版,时年已81岁高龄的孙中山之子孙科在其《先世述略》中说:“我们的远祖,时为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的孙拙,有子曰孙 者,甚贤能……以军功封东平侯,屯于虔州虔化县……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孙科还写道,孙 五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的河田。在《(台湾)孙氏族谱》一书中,有从孙 到孙承事的世系,也有孙承事至孙友松的七世相传的世系。这样,从孙 到孙中山先生的世系就十分清楚了。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在江西省宁都县搜集到藏于该县田头孙屋村村委会的《宁都孙氏族谱》。该谱现存两册,年代不详,内收文天祥所作的序,内有“中书舍人拙,拙生百将 (按:百将为孙 之字)”句。在《新唐书·审相世系》内,详细记载了孙武至孙拙的世系。但由于孙拙为后唐人,没有记载孙拙的后世子孙。除文天祥的《孙氏族谱序》外,元代《黄学士集》中有《嘉仪大夫金宣徽院事致仕孙公墓志铭》一文,内有“中书侍郎拙,避地南迁,家于虔化,虔化为于都。于都之有孙氏,自中书始,中书之子 ”之句,可为佐证。计算下来,从孙武到孙中山共71世,孙中山先生为孙武的70世孙。据了解,这一考证新成果在台湾、美国孙中山先生的亲属中,已传为佳话。(引用文献出书: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孙氏族谱世系源流》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