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王姓概况
1、王姓来源 王姓现在是中国大陸人口最多的大姓。人口近亿。目前全世界总人口上亿的国家共14个,只有这14个人口大国的人口才超过中国王氏一个姓的人口。王姓不但人口多,得姓历史也很悠久。虽然不是原始古姓,但早在夏商时期就开始有王姓了。王姓的来源很广,传说王氏的得姓源头多达几百种。其中大部分与王家王子王位有关。如妫姓之王是舜帝后裔从舜帝的妫姓改姓而来。子姓之王是黄帝后裔契因辅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子姓。经数传后至商末纣王昏庸无道,将犯颜强谏的叔比干挖心处死,比干是王子,其后裔为怀念比干,便改子姓为王姓。再如姬姓之王,东周灵王(泄心)与其子太子晋对防洪抗洪意见分歧,太子晋被贬为遮民,其后英年早逝,周灵王本姓姬,太子晋的后裔因怀念王子太子晋便改姬姓为王姓。如此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改姓使王姓人口大増。逐步成了全国的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姓。
2、王姓排名
各个姓氏究竟有多少人口,排名多少,国家公布的数据往往都有两个不同的数字。就王氏而言,第六第七两次人口普查李姓第一王姓第二。而公安部 每年公布的数字都是王姓第一李姓第二,这是因为统计的范围不同。人口普查包括境外和海外华侨,而公安部是根据大陆户籍人口统计的,所以数字不一致。这两种统计数字王姓人口都在一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7%以上。全国有16个省王姓人口居第一。这说明王姓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手屈一指的人口大姓。在广西,根据最近网上的数据,广西王姓排名第16位,人口95.3万,王姓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9%。根据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桂林市11县和临桂区共有王姓人口15.2万,占同地区总人口的3.4%。至于我们全州县,历史上流传有“一唐二蒋三姓王”之说,据民国24年(1935)《全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总人口38万多,一共108姓,其中唐、蒋二姓占总人口50%,王姓居第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唐蒋二姓已换位,蒋姓已成为全州和灌阳两县的第一大姓,目前王姓在本县排名仍保持第三。据2014年底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全州县总人口81.7万(现在户籍人口 总人口84.5万)王姓人口共5.18万 ,占总人口的6.34% ,由此说明,全州县王姓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全国高于广西区和桂林市。
3、全州王氏十最
① 最早入住全州的王家人是才湾上白石的王兴清,于公元1O53年定居全州。至今已960余年。
②开基始祖官位最高的是下白石王永禄,曾任平乐府知府。立宅时身为朝议大夫(正四品)。
③ 人口最多的家族是第七玻王氏家族(包括二房石田),共约9000人。
④聚居地最多的家族是茅埠王氏家族,共分布在9个乡镇的47个自然村。
⑤ 清朝以前全州王氏最大的官是王贻德,茅埠人。据巜全州县志》介绍王贻德最高职务于明朝任云南布政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⑥ 民国期间全州王氏最大的官:军界两少将:两河王家王啸丶王彝,政界两县长:王竹斋(南宅)丶王潜(两河)。
⑦ 解放后最高职务的官。已去世的有王少白(正厅、茅埠)丶王辉(原名王友修,正厅、南宅)。在世的有王本余(正师,南宅)丶王玉屏(正师,龙水)丶王志强(正师,上白石)、王林(市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茅埠王氏才湾八甲)丶王大平(副市长,石塘第七陂)。
⑧ 博士、硕士最多的家族是两河王家。博士有王建国、王默、王淳、王晓路、高劲。硕士有王璐、王磊、高力。
⑨ 参加抗日受奖人数最多的家族是两河王家。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台湾当局马英九政府对参加抗日有功人员进行了嘉奖,对两河王家王啸、王彝、王潜、王逸非、王霖发给了抗战胜利纪念章和证书。
⑩ 最大的祠堂是南宅王氏定国公祠堂。该家族原有祠堂6座,已毁4座。其中定国公祠堂原有面积2067m2。包括副房587 m2 (已折除建了村委会办公楼)。主房上中下三进共1480 m2,现保留完整。
二、家族源流
(一) 母亲随军卒全州 儿子追敌得凯旋
上白石王氏家族族谱记载:先祖王兴清祖籍山西太原府白露州上党县。公年幼丧父,靠慈母抚养成人。公少年勤奋学习,但屡试不第。后弃文从武,中取武魁。从军后英勇善战,于宋皇祐时荣升京门指挥。此时全州山川吉龙寨绿林聚义,歹徒猖狂,民不安宁,官无能治之。经呈报上奏,朝廷派王兴清率队来全州清剿。此时王兴清之慈母已年迈,不忍心母子分离远征。为顾全忠孝,便母随子行军来到全州。经过一年征剿,匪患肃清。紧接着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反宋,攻占全州,宋皇朝派狄青将军率部来全州阻截追击。王兴清参与该部并为指挥人之一。正在紧急关头,公之慈母卒于全州。为了不误战事,王兴清将母亲停厝上白石附近后立即回军追剿侬智高所部。王兴清在追剿中因立战功驰封将军。战事告成后返上白石安葬母亲,并在此立宅安家,开基了上白石王氏家族。现有人口约80O人。分布在上白石和羊福宅。
查证情况。
1.全州山川吉龙寨录林聚义无资料可查。
2.追剿侬智高起义军:经查有关历史资料,侬智高系广西靖西县人。少年时,因家人及家乡受到交趾(越南)的欺负而反抗。并请求朝廷保护。宋朝廷拒绝。因而激起侬智高愤怒,于皇祐4年(1052)4月在靖西县安德州宣布起义反宋。5月初破邕州,建立大南国,侬智高自封仁惠皇,取年号启历。接着东进广东直逼广州,力攻两月未破,后改北上欲占荆湖(湖南湖北,包括全州)。九月攻占昭州(平乐),后来乘胜经恭城丶灌阳进全州。朝廷得知情况后即派数万大军由狄青带队赶赴全州堵截。侬智高闻风不战而溃,退途在多地数败。皇祐5年(1053)皇军直追到宾邕二州交界处的昆仑关将侬智高部打败。侬智高逃至云南大理。后被杀。以上说明确有侬智高起义军占领过全州,朝廷派军队到全州阻击追剿。到全州时间是1052年,在昆仑关打败侬智高为1053年。因此。上白石王氏家族入全定居时间可确认为宋皇祐5年即1053年有历史事实所证实。这是王家人入全定居时间最早的家族。
3、历史上的上党县曾属潞州,无白潞州。上党不属太原府,现属山西省长治市。对兴清公上源因时间远久无法查证。
(二)王巩避难来全州 隐居十年立南宅
才湾镇南一行政村村民人口最多的是南宅(又称湘浦)王氏家族。该家族的开基始祖是王巩。据巜湘浦王氏家乘》(民国八年族谱)记载,王巩,字定国,行一,号曰关,宋神宗时赐进士及第,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纂修玉牒,居官清正,弹劾无私(弹劾在此是办事坚持原则之意),与苏轼、司马光公辈志同道合。以元祐党祸(此处应为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戍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寻白得还,至元丰间(此处应为元祐党祸,谱书把元丰和元祐两个年号的时间顺序写颠倒了,应是元丰在前元祐在后)党人更得志横行。公因劾权奸谪全州,杨补之兄弟从游,公尝访其家。寻白复诏。梦神语云“逢湾则止,逢浦则居。”公因不乐仕进,遂隐于湘浦之南(立宅名为南宅)。卒葬磨盘山,残碑断碣,磨灭于沧桑递易之餘。迄今山向莫稽,实属遗憾。配戴氏生卒无考,葬与公合。子六长得全,其(余)5名未纪。继配张氏生卒葬失考。
经查有关史书和资料证实,王巩的家世和身世如下:王巩家族的上源是太原王氏。他的上五代(天祖父)名言,唐时任滑州黎阳令,从此定居大名府莘县,(明大名府被撤销,大名府各县分别划归河北丶河南和山东,其中莘县划归山东至今未变)。言生彻,彻生祜。祜办事公道。因办案不合皇帝心意,许官未就,言一气之下在自家庭院植槐树三株,并断言子孙中必有“三公”之人。后其子王旦果然拜相成了三公之首。此家族因此便称三槐王氏。王旦生三子,其中第三子王素曾任工部尚书。王素育9子。其中第四子便是南宅王氏的开基始祖王巩。王巩青年得志,20多岁走上仕途。初任大理评事,京师秘书省正字丶太常博士。官职不高。但他善诗会画,得到大文豪苏轼和黄庭坚等的尝识。所以,苏轼每次被人指控受惩罚时王巩均受牵连。第一次于元丰年间的乌台诗案,苏轼以讥讪皇帝被贬,王巩则被控谤讥文字不缴贬宾州监盐酒税,三年后得还。还朝后曾通判扬州。先后知海州、密州、宿州,元祐年间因党祸谪荣州签判,元符年间被送全州编管。建中靖国年再复朝任散官。第三次被陷害是崇宁1一4年苏轼等309人被打成元祐奸党并列名刻碑示众,王巩名列余臣类第八名。据史料记载,凡被打成奸党的人及其家属重者被关押,轻者被贬谪,并且永远不得录用,未经许可不得内迁更不得入京,连子孙也不得留京,不得参加科考。朝廷还在京城周围各州屯兵8万,以镇压反抗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官员们自然会产生潜逃或在被贬途中隐居。大观年间(1107)王巩潜逃。当路过全州时在船上作神梦云“逢湾则止,逢浦则居”。经下船打听,此处正有地名黄龙湾和湘浦,王巩便下船先住湘浦庙,后在庙的南面立宅名为南宅。自此便有了南宅(或称湘浦)王氏家族。王巩在此隐住了10年,大约于政和7年(1117)去世。谱记王巩卒葬磨盘山,老辈们曾去拜坟。但解放后基本无人挂扫。加之坟地周围都垦荒种地,因此坟墓被剷为平地,残碑己成块片状碎石。2002年已将巩公墓剷土迁到南宅垌中心位置安葬。族谱对王巩身份進士及第和武英殿大学士无资料证实。对王巩之子的记述,有关资料证实王巩子4即奇、时、由、皋。由于王巩后十余年是隐居,外界对其子女情况不了解,数字不一致很正常,但谱书把在南宅所生之子“得全”排行写为行一是有误的。对王巩的妻妾有关资料证实王巩之岳父是张方平,妻应是张氏,与谱记继配张氏的姓氏一致。王巩被贬宾州时带去歌女(实为妾)宇文柔奴,说明王巩的配偶有多名。谱记配戴氏无法查证。
王巩立宅定居南宅以后,其后代人口发展不算很快。因前十一代都是单传。现有人口约4600人,历史上的官员有知府王国辉,武德骑尉王国章。聚居地分布在才湾等5个乡镇的29个自然村,即才湾镇的老村子丶大房村丶毛竹山、团结塘丶碗塘丶竹园屋丶松毛屋丶报木源丶脚山丶以牙口丶大坝头丶王家山丶大地里丶龙门口丶松山边丶架子田丶大车头丶半边丘丶新房子丶香园屋、大盛村丶三里桥丶新村六工田丶楠木山。龙水镇的寨脚底丶绍水镇的底宅丶大岭脚丶凤凰镇的连前丶建安司丶咸水镇的大溪丘。
(三)国祥全州为官立家 文楚洪源访友投亲
1、三个开基始祖是怎么来全州的?
茅埠王氏家族开基始祖王国祥丶第七陂和石田的一世祖王文楚丶贤山开基始祖王洪源都是吉安府庐陵县(现属江西省吉安市)人,与抗元英雄文天祥是老乡。根据茅埠王氏族谱记载,三位先祖来全州的时间和原因是不一样的。其中王文楚,王洪源来全与文天祥抗元失败有关。据谱书记载,王国祥“库使公生于宋季来自江西宦于全遂家焉”。“公自江西官于全乃家焉,未详江西何郡,故厚家资方庄有田二十余顷,创恩之茅埠,宜之车田靖川田宅庄舍”。这些记述说明王国祥在全州任库使时就已在全州立家。在全州立家的原因是“未详江西何郡”,此语字面意思是不知老家具体地址,也可理解为国祥公离家已很久,不知老家情况了。如此,便在全州斥厚资购置田宅庄舍了。因有两个儿子便分两处立宅。
第七陂王氏家族一世祖王文楚因抗元失败后深感独力难支来全州。据石田新谱转载王氏家乘记载:“迄宋季,任广东雷州剌史钦加太守讳文楚公系江西人氏,视宋室衰微,度力薄难以匡复,解组来全,与茅埠国祥公同居,不数秋,徙寓石塘墟东偏之第七陂”。又据《全州王氏石田家谱》记载:“王文楚宋末任雷州剌史钦加太守,系江西庐陵县(一说鹅公大丘人,一说迁自江南省苏州市)人,文天祥在南方抗元失败后,他深感独力难支,于是弃官到全州投亲与国祥公共居全之茅埠,后迁居石塘之第七陂”。上述记述的意思说明王文楚原在雷州任最高长官,后因(同乡)文天祥抗元失败而来全州投亲到茅埠王国祥家同住。
贤山王洪源因惧罹元祸而来全州。据贤山王氏族谱记载:“宋季,我先公亦属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人氏,任鄂属保康(今属湖北省襄阳市)判部郎之孔长,公悉因元扰,度力薄,难持,恐贻幕禄之诮,故尔致职返梓居,未几,惧罹元祸,挚子文通文达遯迹湘源之茅埠与库使国祥公同居数年,复徙石塘东偏之右家塘,数载再迁贤山家焉”。意思是说洪源公本在北方的保康县判部任官。因元祸,担心连工资都没有保障,便辞职回原籍老家居住了。不久,又害怕元祸,便携子秘密来湘源(全州)与国祥公同住数年后迁右家塘再到贤山定居。
2三个家族的发展及现状。
三个家族来全州已700多年。至今,各家族都有长足发展。在人口方面,第七陂丶茅埠是全州县王氏人口最多的两个家族,住地分布很宽广。各家族目前状况如下:
茅埠家族:国祥公生二子,长子住茅埠,次子住车田,现有人口约8000人(含单独修谱的长井分支世系)。分布于9个乡镇47个自然村。具体村名如下;枧塘镇的茅埠丶水西丶留贤丶瓦窰岗丶广山脚丶塘安背丶新车边丶大溪洲丶上东。全州镇的上尹家塘丶下尹家塘丶集才王家丶排楼边丶西门前丶江口丶套子口丶莫家塘。才湾镇的嘉祥塘丶八甲丶鲁板桥丶驿马白水脚丶永佳洞磨子田(后两村从长井迁出)。绍水镇的码沙江(靖川王家)丶华荣村。咸水镇的车田丶白竹拉丶唐师湾丶山口丶古留。凤凰镇的拉口丶吉水塘丶黄沙江、堰头上。石塘镇的大里山丶水源头。安和镇的大塘大天井(上七下八)丶平岗头鸟塘丶广塘狗爪山。龙水镇的石燕岗王家丶王家庄丶水源头丶湾屋井丶油搾头丶毫猪冲丶沙子田丶大江背丶长井。资源县的沙洲坪。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长井王家是怎么从茅埠王家分出来的。因为长井的始迁祖离开茅埠时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穷苦人家。为了维持生命,离家游耕,先后在贡陂堰丶桥渡丶白地拉丶大家山头,历经5代游耕共约一百年,后来有个叫金略的后人与长井一女子结婚。有了姻亲为基础,王氏族人便可入住长井村了。入住长井后各方面发展很快,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出现过辉煌的岁月,后来长井逐步成为以王氏为主的村落。经过王家几代人的努力,长井的房屋建设独俱一格,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出现了一批能人名人。据族谱记载,在清朝时代,长井王氏被诰授五品武官武德骑尉的有王义顺丶王槐樽。敕授六品武官有王灿基。考取举人的有王灿本。还出现过一些优秀学子。在这些岁月中长井与茅埠基本上失去了联系。所以茅埠以前修族谱时因长期失联,加上当时交通不便,所以一直没有合修过族谱。茅埠已无人知晓长井王氏是他们的分支世系。而长井人却永远记得茅埠是他们的根,是共血缘的亲族。以前由于互相早已失联,族谱也未合修了。现在他们协商,今后如果续修族谱,他们打算共同编修,并联合祭拜共同的香火
第七陂王氏一世祖王文楚生二子:长子王焕卿住第七陂(大房),次子王宣义移居石田(二房)。现在大房二房的人口和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现共有人口约9000余人。分布于石塘、蕉江、绍水三乡镇37个自然村,其中大房分布于石塘镇的第七陂、石塘墟老街、蛙蝈塘、俊比拉、背竹、麻全塘、观江地(官江地)、田尾地、水埠头、田家、大口岩、下庄(原名雅樟村或雅家村)、磨术田(磨书田)、余粮铺,蕉江的烟竹浸和锣鼓坪,绍水溪洲田。二房分布于石塘镇的石田、铺里(绿树村)、矮岭脚(小岭脚)、厂里、粪箕塘、烟竹窝、桥背(桥培)、牛埠塘(牛骨塘)、江边、兴和村(三公里)、华子拉(麻子拉、发子拉)、脚盆井、杉木塘、料塘、鸭鹊村(鸦石村)、田峒里、白石山、窰高头、清凉山、大口岩(两房合住一村)。
贤山家族的开基始祖王洪源携二子在贤山立宅后长住该村。后来人口发展了才有少数人搬离本村在附近另立宅场。现有人口共约3000人。分布于3个镇11个自然村。村名如下:石塘镇的贤山丶攀莲窝丶马山丶本子拉丶水埠头丶下乐丶燕竹山丶水澄丶象力山。安和镇的堰头上。咸水镇的黄沙。
3丶几点見解
修族谱要坚持传信不传疑的原则,现在编写姓氏溯源仍然要以求真传信为原则。只能减疑不能加疑。为此,说明几个问题。
①没有证据证实三个家族是王皋的后裔。王皋是三沙王氏的开基始祖,他的后裔都称三沙王氏。全部分布在江苏。据江西研究姓氏的人士了解,江西没有三沙王氏,在宋末更不可能有三沙王氏外迁。认为王皋护驾南渡(江苏)就认定从江西来的王氏是王皋之后裔实为牵强附会。
②王文楚来全州投亲,是投谁的亲?谱书写明了:“于是(王文楚)弃官到全州投亲与国祥公共居全之茅埠”,这说明王文楚投亲是投王国祥的。并且,在事实上也没有王文楚投亲到南宅的传说。根据上述理由,认为王文楚投亲到南宅并与南宅是亲戚没有证据。
③石田族谱记述:“根据同治年间建成的文楚公祠童堂碑文记载:文楚公迁自江南苏州府。”经实地查看,该祠堂无祠碑。又经召集參加修族谱的老人座谈。他们说没有看到祠碑也没有听说文楚公迁自江南苏州府的传说。
(四)钟灵毓秀全州聚 叶茂枝繁世代雄
一 0 l 一
下白石王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名为王永禄。他的原籍是一个高官之家。谱载他的前六代先祖(烈祖)王宪頂吉安府庐陵县(现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白竺田人。官拜翰林院侍讲学士,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文书,这种职务古称知职诰,现在称为秘书。后人奉他为本家族的一世祖。宪顶公之下的二、三、四、五世祖谱载只有名,而生、殁、葬均失考。尽管这几代人未写官职,按照当时的规矩可以门荫补官,或称恩荫,现在叫顶职。最小的官可受荫1人,最高的官可受荫6至几十人。所以,王宪顶之家可受荫多人,乃属官宦世家。
开基始祖王永禄也是一名高官。根据谱书的记载,王永禄生于南宋嘉熙2年戊戌年(1238),宝祐6年参加戊午科进士考试赐进士出身,当时规定参加进士考试赐进士及第者从六品,赐进士出身者皆正七品,赐同进士出身者皆正八品。王永禄被赐进士出身,取得了正七品官阶,具有担任县官的资格。时年已到宋末,他的一生于考中进士前在南宋渡过20年,20岁能考中进士这在科举考试年龄上是很少有的(一般是30多岁)。考中进士后在宋末渡过21年,在元初渡过20年。估计王永禄考试赐进士出身后开始几年是在县的位置上任职的。
元初选任官吏多为保举方式,元代不重科举,王永禄既有科举考试的老底,也可通过保举推荐任用,所以元初被授任广西平乐府知府。当时朝庭规定,官员三年一易,当官三年要换个地方。官员的任期没有届别,就是任内满三年就要离开那个地方。王永禄在平乐府任职期满后必须易地,按异地任职办理。如果到了退休年龄即依规致仕。宋、元二朝退休年龄都是70岁。王永禄在平乐府任职期满时尚未达到致仕之年(引年),本可易地续任。但谱书记载“在广西平乐府知府期满后他不愿还乡,入籍湘源立宅下白石焉”。为什么不愿还乡?当时时局对朝廷官员有很大影响。元初,抗元斗争不断。特别是文天祥在广东抗元失败对他的影响更大。王永禄与文天祥都是庐陵县人,两人年龄接近〈文比王年长两岁),故互相了解。文天祥于1283年就义,抗元失败,这对王永禄必然会引起震惊。并且王永禄还会担心自身的安危。考虑是否辞职、退让、隐居等问题。另一方面,当时致仕可以享受很多待遇,俸禄按原职一半发给,官品可以提高一级,还可享受荫补待遇。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永禄便申请提前致仕,致仕前得到官加一级即诰授朝议大夫。按品位等级朝议大夫属正四品,比知府高一级。虽然享受这些待遇,但因朝代形势问题,但王永禄致仕不敢还乡,便来到全州,寓于县治,访得此地青山绿水胜地腴田,立宅下白石焉。来全时间估计是他60岁左右,在他去世前1至5年。具体年份大约是至元——大德年间,即公元1295一一1299年间,至今己730年左右。
王永禄退休后来到清湘,谱记“寓于县治,访得此地青山绿水,胜地腴田,入籍清湘,立宅下白石焉”。其地名是与上白石相对应而得之。原隶属长乡四十五都一甲。此地原本只有王氏一家,后陆续入迁蒋姓、刘姓等多姓人氏。村名也由“禁山里”逐步取代。所谓“禁山”是指封山育林,禁止砍伐之意。禁山里是指封山育林好的地方。该村能得此名说明禁山颇有成就。
下白石王氏家族现有人口200多人。与蒋氏、刘氏、唐氏等姓人合住下白石村(禁山里)。
一 0 2一
两河王家先祖来自江西。据该家族的老族谱和族人王玉峰的墓志铭记载,始迁祖王忠礼系吉安府安福县金田人。根据有关资料提供的线索经与原籍地联系寻源,找到了上源安福县金田乡金谿王氏德载公家族。此家族这是一个大家族,人口近一万人,分布于金田乡5个行政村。其始迁祖王德载是唐朝进士,曾任吉州刺史。该家族老族谱记载有王宗礼之名,未写该人身份,写明他有一子师舜寓居潭州(今长沙等地),说明王忠礼也可能住过潭州。师舜以下无考。
王宗礼与两河王家开基始祖王忠礼名字基本吻合。两河王家族谱和王玉峰的墓碑记载,宋末时,金田当地的指挥使王忠礼,接待过朝廷官员,对外地情况有所了解。知道荆湖南路很多地方有待屯垦开发 。当时全州与潭州同属荆湖南路 ,他便宦游来全州。所谓宦游就是官派外出求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外出考察、应聘丶求职旅游。王忠礼宦游全州后卜居两河。先居炭白岭(此地在鲁水与文市交界处)丶福田(此地在现镇政府附近),最后定居王家现在所在的湘浦(现只称王家,不再称湘浦了),开基而成如今的两河王家。
忠礼公共生3子,其中两子无继。前5代都是单传,从第6代起人口逐步发展。忠礼公定居两河至今己700余年,传承20多代,现有人口约1500人。除少数人散居外地外,绝大部分聚居两河,故称两河王家。
本家族自古至今虽无大的辉煌岁月,但人才辈出。古有进士王极昭,生于康熙癸丑年(1673),康熙戊戌年中进士。曾知山西赵城县。今有博士王建国等多人。王建囯在武汉大学毕业。于1980年代获得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最早获得此学位的博士。现移居美国。其父王洪江1960年代在武汉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曾参加过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研制。退休后随子王建国居美国。
本家族有一个传奇色彩的大家庭。即15世的王玉峰及其后裔。王玉峰生于1852年(咸丰2年),于宣统2年(1910)在两河老家病故并安葬在老家祖遗山场。他家庭原来并不富裕。靠读私塾刻苦学习成材,成年后先后到恭城丶桂林设馆办学。后与资源县两水刘石妹结婚并在两水立宅定居。婚后共生6子1女(另收养子1人)。子女生逢民国和日冦侵华的动乱时期。乱世出英雄,玉峰公的后裔在乱世或逆境中出了不少命运不同的能人丶名人。具体情况如下:
1丶各自奋战奔前程,目标不同皆努力
① 出了两个少将:王玉峰的子女从军的出了两个少将。长子王啸读书时加入了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丶抗日战争。最高职务为中华民国陆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教导师少将参谋,民国时的国大代表。
次子王彝,沦陷时曾任资源县县长,广西第八游击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任桂北四县联防办事处少将主任。
② 出了一名县长:王玉峰第四子王潜从政,曾任多县副县长,两任资源县县长,最后在兴安县任县长时于1947年辞去公职。
③ 3人进过黄埔军校。他们是:王玉峰第六子王逸非,曾任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政治教官,少校。王啸之长子王森,曾在黄埔军校纳溪分校17期化学兵科任职。王啸之次子王霖曾入读黄埔军校独山分校19期。
④ 5人抗日,王玉峰的子孙们投入到抗日战争第一线的有王啸丶王彝、王潜丶王逸非丶王霖。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台湾当局马英九政府为他们颁发了抗日胜利纪念章和证书。
⑤ 3人打游击。广西解放前夕,王潜长子王锦章丶女儿王锦琳丶王玉峰外孙女邹晓映参加地下党丶游击队。王锦章是资源县游击队的主要负责人,是资源县第一个共产党员。解放后长期在北京工业学院(后改理工大)工作直至离休。王锦琳在桂林地下党游击队身份暴露后改名黄萍转移到广东继续坚持地下斗争。解放后一直在广东韶关工作至离休。邹晓映解放后在全州县工作,曾任全州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至离休。
⑥ 6人参军3人抗美援朝。王玉峰的孙辈们在解放初期踊跃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共有6人入伍,他们是王锦章、王锦琳、王锦翠、王锦华、王建国(与博士王建国同名)、邹权政(王玉峰之外孙子)。其中王锦翠、王锦华、邹权政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王锦章参加四野部队到十万大山进行过剿匪。
2、变革时期受打击 非常时期受委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大变革时期,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对阶级敌人实行杀、关、管。在这场大变革中,王玉峰的后裔受到了冲击,酿成了悲剧。受到打击的有:
① 王啸丶王彝丶王潜被判死刑。
② 被判有期徒刑劳改的有王玉峰之子王逸非丶王逸奇。王逸非在武鸣县当教师时肃反定为历史反革命并被判刑,在服刑期间自杀。王逸奇在家务农,因家庭历史问题被判刑劳改。
③ 划为右派和反社会主义分子。王啸之女王宝珠(原在南宁晚报社工作)丶王明珠(原在广东工作)反右时被划为右派分子。王啸之子王彬原在云南日报社工作,因家庭和历史问题划为坏分子被劳教。
④ 长期被审查。资源县第一个共产党员王锦章虽在北京工作,但对其领导的游击队以地主武装丶假游击队审查了20多年。并株连了家属和亲友。
⑤ 文革中受迫害。王玉峰之女儿王德贞及其丈夫邹昌达本在家种田,因家庭和历史问题被残酷批斗后双双自杀身亡。王逸奇之子王锦军丶王锦诚自小就是农民,但在文革中王锦军被打死,王锦诚被打残。
3、时代重大转折 家庭又有希望
1989午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工作重心作了重大调整。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开展各种政治运动,平反冤假错案。党中央这些决策对王玉峰的后裔们是最大的福音,也是他们政治上丶生活上丶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重大转折。主要体现:
① 平反冤假错案方面,王啸丶王潜被判死刑案得到平反。由死刑改判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② 被划右派分子的全部得到平反。
③ 对王锦章久拖不结的审查,当地党委于1985年5月发出平反通知书。通知书指出:把地下党及其所领导的游击队当作地主武装、假游击队进行了错误的审查,使你在政治上受到迫害,身心上受到摧残,并株连了家属和亲友,这些都是错误的。现予以彻底平反……
4、家庭事业再起 贡献社会提升。
王玉峰的后裔们尽管受到过严厉打击,但他们不消沉对抗,与广大群众一道努力拼搏,重建美好生活,取得了重大成果。现在这个大家庭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主要表现:
① 培养了高水平的人才。至当前为止有博士4名,他们是王啸曾孙王默、王锦新之女王淳、王锦中之子王晓路,王锦萍之子高劲。有硕士4名,他们是王璐、王劼、王磊、高力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必将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② 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原来工作地区分散,现在王玉峰的后裔共100多人,分布在北京、广州、西宁、南昌、昆明及广西的南宁、桂林。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住地分布在各大城市己成为发展经济的优势。分居在各大城市的人员经济都有较大发展。今后他们将在各项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03一
大西江锦塘王家是军人驻防开基的家族,全州县大西江镇古称青瑶峒,是全州古时通往湖南东安丶新宁丶宝庆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曾住有12姓瑶民。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8)这里发生天灾人祸,瑶民抗交皇粮国税。明初,湖南广西周边瑶民起义。洪武7年(1374),朱元璋派兵赴全州镇压。时任靖江王(驻桂林)护驾指挥参将的王朝奉(字庆二)奉命驻防并屯垦青瑶峒。王朝奉在部队结拜的异姓兄弟共6人全部出征。他们在驻地青瑶峒既率兵御匪而安乡,又屯垦种植以给饷。后来这6名异姓兄弟除了刘纪一无后裔外,其余5人便成了5个家族的开基始祖。他们是:锦塘王家开基始祖王朝奉丶满稼鹿呜村陆氏家族开基始祖陆亚珪丶沙子坪江家村江氏家族开基始祖江原、月塘胡氏家族开基始祖胡成丶香花徐家徐氏家族开基始祖徐林。这些家族现有人口最少的400余人,最多的近1000人。王家村约有人口500人。该村除聚居本村外还有少量移居龙水镇大联王家。
这6个异姓兄弟来自不同的地方。据锦塘王家朝奉公的碑文记载,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宜封县人,明洪武7年(1374)任靖江王护驾指挥参将时奉命屯垦青瑶峒,后落基全州万乡五十四都即现在的大西江锦塘王家。但经查考,王朝奉的上源江西古今都无宜封县,只有宜丰县,此县从宋至清都称新昌县,民国3年改称宜丰县,现属宜春市,旧不属吉安府,现不属吉安市。原吉安府有个永丰县,原属庐陵县。由于无法确认原籍地址,所以上源情况不明。
本家族历史上没有名人。当代出了一个有名的学者:民国时期族人王魁读完初中后曾在县乡政府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潜移香港,易名王恢。当时他在香港举目无亲。在困难的环境中他勤奋学习,文化水平提升很快。1957年他应聘到马来西亚师资训练班任华文教师。1962年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专授中国历史地理。1981年应台湾文化大学之聘任文学系教授。并任台湾国史馆地理志特约簒修委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编著了《中国历史地理》等多种著作。1979年获得台湾最高学术奖一一中山学术著作奖,成为台湾有名的学者。他虽身居境外,但他盼望祖国统一,怀念家乡。回居大陆后于2002年病故于广州。生前他为本村撰写了抒情诗一首:
豫章敬天秀
甘泉涌地灵
务宜勤耕读
大发启人文
本诗首句的意思是不忘祖,祖宗来自江西(豫章)。第二句写本村,本村村中有口好井,泉水长流,既供人饮用又灌溉良田,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第三句是期望,未句是前景。现在族人己以此诗作为家族的辈行使用,意义深远。王恢的两个儿子也是名人。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于1950年考取了大学。长子王甫世当过解放军军官,后在上海戏剧学院当过教授。次子王甫骅是广东省水电厅高级工程师。他们对社会対家乡都做出过贡献。
一04一
才湾镇的江湾村王氏家族始迁祖王廷秀是江西人,由江西来全州任州牧时就在全州定居了。所谓州牧,就是一州之长,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据该家族族谱记载,廷秀公原籍广信府贵溪县(现江西省鹰潭市的贵溪市),“授王廷秀广西桂林府全州州牧”。谱书上的这句话的“授”字是给予职务授予权力的意思,而谁才有资格和权力把职务和权力授予某一个人呢?有史以来原籍的县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原籍县只能荐举。被荐举的官一般都是品行优秀的人才。荐举以后还要得到朝廷的认可,由朝廷任命。任命的方式五品以上用诰命,六品以下用敕命。王廷秀应该属敕命来全州当州牧的。所以,我们要把“授”字理解为荐举丶推介。王廷秀能夠得到原籍地荐举说明廷秀公非常廉洁奉公。也正是他具有优秀的品质,在全州任职后对全州有了深厚感情。便在全州定居了,定居的时间没有写明,但谱上那句话“授王廷秀广西桂林府全州州牧”,“广西桂林府”就可以推断时间。全州原来是属荆湖南路(后来的湖南省)的,明初洪武年间才划归广西桂林府管辖。这就说明他是明初以后来全州的。谱书讲明了致仕(退休)后先住城西黄土坡,后迁长乡沙龙村(江湾村),后来及后裔分布到同乡的秦家塘丶中白石丶湾屋山等村,现有人口约1100余人。从人口和班辈代数推算至今己500多年了。由于年代已久,王廷秀上源情况不明。
一05一
白宝北山王氏家族开基始祖王庆古原籍吉安府太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元末荐举孝廉服官楚南,擢升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古代选抜官吏的方式一为科举一为荐举。荐举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孝廉”是古代荐举官员的科目名。孝指孝子,廉指廉洁。庆古公荐举孝廉后于明洪武3年(1369)迁居全州城西。任道州知州后往来于全道两州步行要路过北山。对全州的人居环境有所了解。看中了北山等地可立宅长住。后来王庆古在任上卒葬道州,其家属便卜居北山。王庆古现有后裔约4000余人,分布于37个自然村。具体村名有:白宝的北山、大西江(村名)、平福、水晶坪、挂鱼山、宅州丶塘边丶秧达坪丶宅沙坪丶四口井丶栗树脚丶塔坪、桥基丶宅南丶妙背。全州镇的集才王家丶马家丶唐家丶大贵王家丶桃溪园丶大门前丶火龙岗丶长地里丶老屋场丶粒家田丶落家塘丶田伟王家丶筛子塘丶绕山老村子丶新村子丶渔家铺丶江边丶北门王家,石塘镇的游观山丶吟山尾丶螺蛳山,枧塘镇的面里洞。庆古公的上源情况不明。
(五)只知先祖名和字 不知何故来全州
一01一
石塘大井头王氏家族开基始祖王晚十原籍是吉安府庐陵县鹅公大丘金田村。由于鹅公大丘是一个无法查证的地名,所以,只知道祖先名字,不知道他为什么来全州定居,更不知道他的身份和上源家族情况。王晚十定居后经过500多年发展,现有后裔2000多人。分布于石塘镇的大井头、白露、毛竹山(属白露村)、塘底、大巴地、磨把湾、蒿草坪、双井拉、社公丶两河的调广丶烟竹水(共11村)。本家族没有因当官而出名的族人,但有一名教育战线的名人。即大井头村的王纯国在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任校长时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广西八桂名师、全区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一02一
白宝茅兰王氏家族开基始祖王承科。祖传只知道他的名,不知道他的家族信息和为何来全州。传说他于明万历年间来到全州,先后在恩乡的茅埠丶沛田丶源东、田尾岭居住过,最后在茅兰定居。定居50O多年来现有后裔2000余人。分布在白宝乡的茅兰丶栈底丶木叶铺丶水浸坪丶木林山丶大石弄。两河镇的新田丶茨塘。枧塘镇江东王家(共9村)。
一03一
才湾镇南一村黄龙湾自然村居住着一支人口不多的独立的王氏家族。其始迁祖名为王继田。原籍零陵县隆庆里乡,现属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大庆坪乡,村名叫景福坪又叫蚂拐塘。此家族上源情况不明,只知先祖王继田于清康熙49年(1710)迁来当时属恩乡的南宅村即现在的才湾镇南一行政村黄龙湾自然村。迁移原因不明,也未与原籍联系过。迁此后,经过300多年繁衍,现有人口约300人,分布在黄龙湾王家及同镇的百税田、新宅门口。民国18年该家族自行修编了族谱,编排了辈行。据了解,景福坪老家14世王仲迪于乾隆年间迁灌阳县文市勒塘金鸡岭自然村。其辈行与黄龙湾王家相同。
(六)改姓得姓成王姓 全州王氏一家亲
一01一
凤凰镇有一个王氏家族。他们的老祖宗叫王锦绣,原姓唐,本县黄沙河镇水车村人。后随母改嫁到凤凰镇一个小村随继父姓王。这个村原来的王姓人不大发人,王锦绣随母去之前人口就很少了,王锦绣去后原来的王家后继无人了,王锦绣为王家接了代,延续了王家的香火,现有人口80余人,分居在相距不远的两个村。这80余人本应姓唐,只是因王锦绣随母改嫁到王家改了姓才得王姓的。这种改姓过去叫冒姓。冒姓与现在的冒名顶替是完全两码事。所谓冒姓有其特定的含义,《辞海》丶《辞源》都有解释:是指因被人收养或因母亲改嫁或为赘婿而改取他人的姓叫冒姓。近代史上宋庆龄兄妹的父亲就是冒姓的。他本姓韩,后因过继给一个远房舅父为嗣便冒姓宋,姓名由韩教准改为宋嘉树,此为收养关系的冒姓。王锦绣是随母改嫁的冒姓
一02一
另一个改姓的家族是石塘镇一个近两千人的大村全姓王,其实这些王姓人中有一支原来是姓汪的。汪氏人家入住该村的时间比王氏人家还早,但人口发展汪氏远远赶不上王氏。汪家人认为姓汪的不发人,便将汪字去水留王,由汪姓改为王姓了,并且与王姓人合为一个家族共同修谱。现在还保留有汪姓痕迹的只有汪姓人的几个老祖坟的墓碑还刻有汪字。不仅此支汪氏人家改了姓,连由该村迁到安和的一支汪姓人也同样改姓王了。这两村汪姓改王姓的现有人口共约300人。
(七)“鹅丘”地名是虚构 无法查证源不清
全州有些家族把原籍地写为“鹅公大丘”等,因为没有其他证据证实,故无法查证。属此类情况的王氏家族有:
1、石塘镇祥屋村,约1400人,分布在祥屋和两河李家山两村。有资料称明万历年间从江西庐陵县鹅公大丘先迁大塘坝后迁此。
2、石塘镇大塘富上村和下村,现有人口约500人,有资料称从江西鹅公大丘迁来。
3、石塘和两河的上田尾岭和下田尾岭,人口约150人,有资料称明万历年间从江西庐陵县鹅公大丘迁来。
4、两河镇白水王家,人口约600人,有资料称明初从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此
5、两河镇载福村,人口约500人。有资料称是江西人,明初从江西省庐陵县迁此。
以上五个家族的上源资料是最难溯源的家族,研究姓氏文化的行家称这种家族是断头家族丶无头家族,有的给它美其名曰称寻源家族。但要寻源实为不易。在全州,实际上真正属断头家族的又何止这五个家族。前面写的那些大家族有几个找到过上源?真正找到上源并有联系的目前只有两河王家和南宅王家。其他的只知道其始迁祖的名字丶官职或来全州入住的原因。为什么会如此呢?主要是过去家族成员文化程度低下,不注意传承家族的世系资料。有的家族只历经几十年就成了断源家族了。对那些历经几百年近千年的家族要找到原来的根确实是很难的事,对多数家族来说简值是不可能的事。
各地的家族都存在一些难以破解的难题:我家祖先哪里来?这个难题各地有不相同的传说。在北方,流传的是我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在南方,我家祖先哪里来有多个不同的答案,其中最无法解释的是来自江西鹅公大丘这个谜。作者发现全州以及其他地方很多家族包括其他姓氏的家族都有来自江西鹅公大丘的传说,名称虽然有差异,有的称鹅公大丘,有的称鹅颈大丘,但都带有一个“鹅”字,一个“丘”(繁体字为“坵”)字,作者把这些不同的称呼简称为“鹅丘”并曾多次向江西研究姓氏文化的朋友请教,但对是否有“鹅丘”之地名未得到正面回复。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有好心朋友把吉安府各地的古今地名全部列出清单,结果,在近百个地名中“鹅丘”没见踪影。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作者便写了一篇文章《我家祖先哪里来》在一家姓氏文化研究机构的网站和刊物《通讯》上发表。后又编入巜桂林王家人》一书正式出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列出了一些数据,从这些数据就说明所谓的“鹅丘”地名是虚构的。为什么能虚构这么个地名,必须要经过深入的调查才能回答。现将收集到的一些数据列出如下:
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州县共有自然村屯3300多个,其中42个自然村的不同姓氏的祖先原籍写为迁自江西吉安府及其所属的县,其中写为“吉安府”8个,写为“庐陵县”的5个,写为“安福县”的1个,写为“鹅公大丘”的28个。“鹅公大丘”又分“江西鹅公大丘”20个,“庐陵鹅公大丘”7个,“吉安鹅公大丘”1个。按迁入全州的时间,宋代4个,元代4个,明代30个,清代3个,不明时间1个。按姓氏分,王姓6个,刘丶唐各4个,蒋、李、盘各3个,胡丶马丶张各2个,廖、罗、吉、陈、周、曹、袁、庾、肖、颜、傅各1个。按民族分,除盘姓为瑶族外,其他都是汉族。
作者当时还阅读了邻近县灌阳的有关资料,他们也有类似情况。据统计,灌阳县各家族始迁祖来自江西吉安府的一个,来自太(泰)和县的9个,来自庐陵县的7个,来自“鹅丘”6个,其中“江西鹅丘”2个,“太和鹅丘”3个,“永新鹅丘”1个。
这些数字说明,这么多的不同姓的家族开基始祖都来自一个不同地址的“鹅丘”有可能吗?因为这不是王氏一家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姓氏都遇到这个寻根问祖的不解之谜,所以,有必要再听听其他姓氏的行家是如何解释的。最近在网上流传着[星歌说庐陵(21)]李梦星著文的《“鹅颈大丘”在哪里》一文。文章指出:“在明初连续数十年的江西填湖广浪潮中,吉安一直有个谜团至今无法解开,就是近些年西南各省,尤其是湖南丶广西好多人来吉安寻找祖籍,都说原籍叫鹅颈大丘(邱),或鹅掌大丘丶鹅形大丘丶鹅颈头丶鹅颈塘等,但都说不出古代属于哪个乡或都,更说不出村。湖南许多族谱里都有类似的记载。如永州唐氏谱说先祖在明代建文年间卜居于江西鹅公大丘,胡氏谱载先祖出自吉水鹅颈大邱,湘乡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鹅颈大丘,武冈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梅子坡鹅颈大丘,张氏谱载其祖凤公迁泰和,与陈氏合葬鹅掌大丘,还有李氏丶刘氏丶肖氏等大姓和人数较少的古姓丶益阳邹氏以及湖北部分刘氏,都谱载祖先来自鹅颈大丘……可是,这个鹅颈大丘究竟在哪里?属于吉安现在哪个县哪个乡?湖南丶湖北等西南各地姓氏为此煞费苦心,可寻遍有记载的古今地名,去疑似地点探访,都没法确定。还有的学者做了专题考察,也说不出个结果,成了他们寻找祖源无法破解的难题……”
既然如此,所以,不要老是坚持把“鹅公大丘”之类的地名当成自己祖先的原籍地了。也不要再在吉安市这个县那个区去寻找你的祖先所在的“鹅公大丘”了。只好让这个不解之谜永远不解吧。
(八)邻县族人来全州 全州王氏人口增
在全州周边地区有些大的王氏家族由于人口多住地分散,历史上有不少先辈因各种原因徙居全州。这些家族在原地是一个完整家族,迁徙来全的先辈又分多人多次。对这种情况我们仍保持原地原家族名称,迁入本县的后裔不作独立的家族,只作原家族的分支世系。
1.永州积厚公在全州的分支世系
根据民国38年修编的《永郡王氏续修通谱》的“源流志第一房 ”等资料记载, 积厚公原籍江西省,以武略将军任湖南省永州之总营。改组(退休)后(居)于城南。现发展为一个王氏大家族,估计人口二万左右。其中大多数人口分布在现在的永州市零陵区和东安县,也有部分迁到桂林的全州丶兴安丶平乐等地。其中迁居全州的如下: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东安县高峰上文村王海良、王汉良兄弟二人迁居两县交界处的夏屋村(现属庙头镇仁街行政村)。定居500多年来其后裔人口发展很快。全州境内己传衍30代,共有人口3000余人。分布在庙头镇的夏屋丶马家弄丶黄土井丶兆村丶龙源丶渡头丶庙头街王家丶文桥紫岗等村。是为庙头支系
积厚公十一世孙王大高于康熙5年(1666)携子登云丶登霆丶登震从永州府零陵县(现永州市零陵区)隆庆里开善乡九家湾(现属大庆坪乡)迁居全县恩乡屏山渡。康熙42年(1702)王大高去世,三个儿子扶棺回老家安葬其父。次年3兄弟再来全县。在万乡47都价买打石塘(现称大喜塘)场地立宅。至今已300余年,共有人口600余人。分布在全州镇大新行政村的大喜塘丶新屋里丶龙安岭丶花水井丶周家坪丶张家丶谭家。是为大新支系。
本支系大喜塘村有祠堂一座。主要支柱用的是石柱。这是我县唯一的石柱祠堂。
个积厚公十四代孙王化直于明未清初从零陵县隆庆里拱门村迁全州建乡十一都玩高山。即现在的凤凰镇望高行政村。后由望高分迁到同乡的白竹山丶大湾里丶豆子滩和溪塘。是为凤凰望高支系。
积厚公14代孙王化试和17代孙王昌文迁居凤凰的小洞村。17世的王昌辉王昌熙迁居凤凰的早禾坝。其中王昌熙又再迁咸水古留的六工田村。16世的王国桢迁居安和镇的马村田。另有一支迁入东山雷公岩拦石峒(南石垌)。但始迁祖已失考。王积厚后裔迁徙全州现有总人口约5000人。
2、资源王忠泽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
资源县王忠泽家族是该县最大的一个王氏家族。据民国20年所修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该家族的开基始祖原籍山东青州府白杨县人,宋时随父台鼎公从原籍逃难来到广西兴安县严关隐居。台鼎公不久即去世。去世后四个儿子各迁一方。其中第四子忠泽公首迁全州黄泥底铺复迁西延(现资源县)车田湾暖水塘定居,是为资源县忠泽公王氏家族。该家族于民国二十年编修族谱时全州的蒋继伊为其写了一篇序言巜资源县忠泽公王氏族谱序》。蒋继伊字伯文,是民国时期全州最大的官员,曾任广西省财政司长、政务厅长、广东省财政厅长、广西省财政厅长、广西省参议会议长等,1953年在台湾病故。他在序言中说“西延王氏钜族也,其先蓋出宋宰相王文正公后有名忠泽者为其西延王家村之始祖”。该家族现有人口近一万人。其中移居全州共4个支系。一支由20世王仁鲲从抱财丘迁到绍水大惠的大弯村。一支由25世王其材从庵堂冲迁到咸水洛江的堰头村。另一支是王仲贤于明朝从梅溪咸水洞迁到全州大西江,现分居大西江镇的沙子坪、石源江和龙水镇的杠口村。还有一支由王民泗从咸水洞迁沙子坪的芳岭头村,此支系现大部分住户已从芳岭头迁到山下的锦林村。以上4个支系现共有人口800余人,分布于4个镇6个自然村。此外,还有一些零星户迁居咸水古留的麻子石等村,人数较少。
结束语
1、这次编写王氏溯源,经过调查统计,王姓在全州分布于17个乡镇102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为了溯源,作者根据各家族情况分成8个类型,对21个家族的历史及现状作了简要的记述。这21个家族分布在225个自然村。占王氏家族居住总村落的73.4%,人口数估计达到了90%以上。剩下的81个自然村的王氏家族有的作过调查,但没有作简介。有的村因各种原因未作调查。情况不明,但人口不多,不影响对整个王氏的溯源。请这些没作调查或未作简介的王氏家族族兄们理解和谅解。
2、多数家族对家族的字辈未写,主要是为了减少本文的编幅。J
3、为什么各家族对本家族的堂号都未写。大多数家族都写为三槐堂,没有别的堂号,既然如此,写起堂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全部未写。
4、作者在调查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亲朋好友的支持,无任感谢!
2021.8.20.
附件
全州县各乡镇王氏人口聚居地分布表
乡 镇 行政村 自然村 乡 镇 行政村 自然村
全州镇 14 41 枧塘镇 4 14
庙头镇 7 9 黄沙河 2 4
文桥镇 2 3 大西江 5 7
龙水镇 10 17 才湾镇 17 44
绍水镇 5 8 咸水镇 7 21
凤凰镇 7 16 安和镇 4 5
蕉 江 5 10 石塘镇 20 63
两河镇 6 14 白宝乡 8 21
东 山 4 7 永岁镇 0 0
合 计 127 306
说明:城镇散居王姓人口未统计分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