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八大姓

作者:匿名 2021-02-20 12:00:14

上古八大姓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姓,这个姓大多都是从父亲那里传承而来,只有少数因为种种原因是从母亲那里传承或者其它方面得到。但是真正知道自己的姓最初是怎么得来的人却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少之又少。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应归类于姓氏文化学科。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就“姓”这个字来看,拆开来看就是“女生”,用以“正姓氏,别婚姻”。也就是说,姓氏的出现最初就是为了厘清家族血脉关系的脉络,方便一个族群内部建立更为紧密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方便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区分和交往。

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索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在那个时期,由于当时的生产工具极其粗糙、生产力极端低下,孩子们出生以后只能是如同其他动物一样跟随着母亲过着群居的生活,每个人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便形成了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母系氏族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步在各氏族组织中出现了简单的劳动分工,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侵害等劳动,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劳动,老人和小孩从事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劳动。从这些简单的劳动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相对稳定,是更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劳动在氏族集体的利益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若干个以一个母系祖先为核心的母系氏族部落。而标识这些母系氏族部落的血缘符号,也就是当时这些个母系祖先的名字符号,便是最早形成的姓。

就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遵循优胜略汰自然法则,在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时候,最终合并为八个最为强大的母系氏族部落,同时他们的姓氏符号也就成为了我们今天姓氏文化研究中所说的上古八大姓。

所谓上古八大姓,即产生、积淀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的姬、姜、姚、妫(gui)、赢、姒(si)、妘(yun)、妊(ren)这八个姓,当然在姓氏文化学术界也有说第八个妊姓应该是姞(ji)姓。至于上古八大姓中第八个姓究竟应该是那个,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奥的问题,这里还是把它交给那些专门研究姓氏文化历史的专家们去研究吧。我个人观点倾向于前一种说法,这是因为如果是“姞”姓的话,那么在读音上来讲就与第一个的“姬”姓成了同音字,在当时文字文化并不发达的当时我想这种可能是很小的。但不管第八个姓究竟应该是哪一个,这九个姓的汉字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个汉字当中都带有一个“女”作为偏旁,或含在其中,带有浓重的女性特点。

这带有浓重女性特点的上古八大姓在经过漫长的传承与演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姓在经过数千年之后,有的当今依然存在,而有的姓当今已不再存在。但不管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繁衍、演变出了许多新的姓氏。在北宋成书的姓氏专著《百家姓》中共有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这些姓氏几乎都是繁衍于这上古八大姓。

就今天而言,我国现有单字姓6931个。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共计23813个。而这些姓氏的绝大多数也都是源于这华夏上古八大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这古老的八个姓氏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姬姓(ji)

姬姓得姓于轩辕氏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因长居在姬水,故改为姓姬。姬姓位于北宋版的《百家姓》第297位,现今人口54万余人,在全国各姓氏人口数量排列为237位。

姬姓就现今来说,人口并没有多少。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当皇帝的后裔周武王伐纣成功并建立了周朝,于是姬姓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国姓,同时分封的鲁、晋、燕、韩、魏、吴、郑、卫、虞、虢、随、巴等53个姬姓诸侯国,再后来这些被分封的子孙们均以国为姓,逐渐分化发展出了更多的姓氏。于是从姬姓直接分化发展出的姓氏竟高达411个,占北宋版本《百家姓》中504个姓氏的82%。而由这411个姓衍生出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现今在全国各姓氏按人口排名的前400名当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就有120多个。所以说姬姓可称为是华夏的当之无愧“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因此黄帝也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通常我们很多人把自己称之为“黄帝子孙”。

二、姜(jiang)

姜姓得姓于神农氏炎帝。炎帝本姓伊耆,名石年,因生于姜水,故后改为姓姜。位于北宋版的《百家姓》第32位,现今人口约440万余人,在全国各姓氏人口排列为62位,在全国各姓氏人口数量排列为60位。

姜姓裔孙姜子牙,因助周伐纣有功被封于齐,也就成了齐、申、吕、许等诸侯国的国姓。到战国中期齐国被田氏所灭,故子孙分散,其一部分以国名为氏改姓为齐,另一部分仍以姜姓为氏继续姓姜。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因连年征战而缺少的人口,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据考证,姜姓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子牙开始,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齐、吕、许、谢、纪、邱、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由姜姓繁衍的姓氏虽不及姬姓的多,传说中的炎帝地位也不及黄帝,但炎帝依然是与蚩尤、黄帝并列的华夏三大始组之一,今天我们更多的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三、姚(yao)

姚姓与妫姓同根同源都是得姓于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属于以出生地为姓。舜帝名重华,因生于姚墟,他便以其出生地名为姓。姚姓位于北宋版的《百家姓》第101位,现今人口410余万,在全国各姓氏人口排列为64位。

姚姓自舜之后,因封国、避战乱等原因,衍生出陈、胡、田等60多个姓氏。

注:《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四、妫(gui)

妫姓与姚姓同根同源都是出自于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姓。

当舜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很有德望,部落首领尧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她住在妫水之边,后舜帝随父母迁至妫水,并加以妫为姓,之后舜帝部分后代也以妫为姓。

妫姓是胡姓、陈姓、袁姓、田姓、陆姓、车姓、王姓、占姓、满姓、孫姓等舜裔姓氏的源头之一。

注:《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五、姒(si)

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据史料考证,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在历史上夏朝的国姓就是姒姓。当前姒姓在中华各姓氏当中可以说是一个小姓,由于分化成了许多个姓氏,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姒姓人不足2000人。

姒姓衍化出去的有夏、廖、曾、相、鲍、欧阳等姓氏。

六、妘(yun)

妘姓是中国传说时代的祝融八姓之一,也是八姓之祖。周朝的鄅国、夷国、逼阳国都是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七、赢(ying)

赢姓的始祖是皋陶。皋陶本来是大禹选定的接班人,不过后来意外死亡了。赢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没有出现,在现今的各姓氏人数排名中也很难查到。据了解现在全国姓赢的人数很少,大约现有近万人。

赢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战国时期赢姓为秦朝和赵国的国姓。赢姓繁衍的分支姓氏有三十多个,其中李、黄、梁、徐、廉、江、秦、赵、马、葛、谷、种、费、缪14个姓被后世合称为“赢姓十四氏”。

赢姓最著名的人物及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

(1)、妊(ren)

妊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黄帝之子禺阳。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其禺阳得姓为妊,属黄帝赐给自己孩子的姓。现有总人口不足千人,属稀有罕见姓氏。

(2)、姞(ji)

姞姓是我国最古老姓氏之一,源于黄帝之子伯。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其伯得姓为姞,后来也有部分子孙改为姓吉。之后的“燕、须、雍、鄂、、光、杨、孔、尹、蔡、鲁”等多姓都是由姞姓演变而来。现今总人口不足千人,属稀有罕见姓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姓氏根深叶茂,交错攀生,许多的姓氏都是多源流姓氏。本文中所述的只是就这八个姓氏直接繁衍的一些情况,并不代表当今所有姓氏的唯一源流出处。就这八个姓来讲,它们繁衍出了当今中华姓氏的绝大部分,但在历史长河中也有其他姓氏的人因种种原因加入到了这八个姓氏之中。这就是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我们每一个华夏后裔、炎黄祖孙都要坚持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从小进行教育,铭记历史,方能创造未来。而这历史的源头就是从炎黄开始的中华民族的兴起与发扬。而最早标志着一切的就是这些古老的血缘符号——姓氏,姓氏是所有炎黄子孙最直观又不可否认、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当有人问起你的尊姓大名时,背后一定是积淀的家族的勾连与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的记忆。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是在出生时由父母或者其他更高的长辈给自己定义的,也可以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某个原因而更改的,但姓氏却是从远古形成后一步步走到今天而轻易不会再有更改的。知道了这些,你是否会觉得自己的心情会因自己的姓氏变得沉重了起来?你是否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血液是从五千年前开始流淌,又随浩瀚的中华历史延绵至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识我们血脉传承的姓氏,就是这样一种跟随人一生的本真符号。这就是姓氏传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姓氏文化的重要意义。(来源:海纳百川)

注:在本文书写过程中,因引用的资料版本较多,笔者也是眼花缭乱,难以取舍,所以文字部分在今后仍可能会有修改,望读者见谅。本文纯系一家之观点,望各位能批评、指正、切磋。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