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先人灵魂的那块栖息地

作者:匿名 2020-06-23 12:09:55

为了先人灵魂的那块栖息地

——记东沙祝塘王氏祠堂(上篇)

2月22日,读到王菊如宗亲《我记忆中的北山头(须里)王氏祠堂》一文,很有感触,勾起了我对东沙祝塘王氏祠堂的思念。在主编续修《东沙祝塘王氏宗谱》(2013年)期间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研读,对东沙祝塘王氏的祠堂有所了解,很想把我所知道的家族史与宗亲及朋友们分享。

江阴祝塘镇北山头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原称须里,现有人口约千人中绝大多数姓王,他姓只是个别几家。王皋公十世孙士珍(字允中)公于明初由常熟徙居于此,其弟安一(字仁侯)公带长子道戍辽未归,安一公次子通卜居须里村东南两公里多的南山头。由此繁衍生息,遂成东沙祝塘王氏,后分成北山头、南山头两个大支。谱称北山头为民支,南山头为军支。东沙祝塘王氏现已枝繁叶茂,后裔遍布江阴、锡山、张家港、常熟、宜兴、溧阳、原吴县的广大地区,部分族人散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以及海外各地。2013年续修宗谱采集信息较民国版1946宗谱新增18000多人(含媳妇和女儿),可谓大族。

我家离须里祠堂约3.5公里,但不在同一行政区。我们过去是河塘公社,北山头属于祝塘公社,所以平时跟北山头往来甚少。须里祠堂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颗大树,高大挺拔,如伞如盖。站在村后就能清晰看到,但从没近看。当时大人告诉我说“那里是王家祠堂”,可惜那时竟没有半点想了解的意识,也不知道自己的祖根就在须里(北山头)!

今修谱主任根良公告诉我那是一棵长在祠堂屋后的椿树,直径70多公分,围径2米多,约有30多米高。印象中当时在目力范围之内再没有更高的树木或其他建筑了。树龄应该不算小了吧!传说它曾是飞机航线标记。1970年为造祝塘公社三大队办公室需用建材而拆了祠堂,约1980年村里又需木材而把树也砍了,至今想来真的可惜!

2013年启动续修宗谱,从老谱上看到须里祠堂图,我第一时间就走访了祠堂遗址。须里祠堂坐落在北山头老基东南约半里观音堂河水墩里,四面环水,西南出入。东面还傍着一个笔形水墩,据说树木茂盛,周围没有别的建筑,视野开阔。祠堂占地面积约三、四亩。祠堂前后堆有土岗,栽上树木,大概古人取意为“后有靠山”又“开门见山”吧!传说是为造就好风水。我以为这确实是风水宝地,祠堂连同周围的观音堂河就如一本翻开的书本,东边条状水墩就如一支开封的毛笔放在书面上,象征着耕读治家,又寓意着紫气东来!

祠堂的建筑布局我只能从图看到了,前后两进各是五间房,左右各有三间厢房,那是过去江南小康之家较常见的传统样式。祠内装饰布置唯菊如宗亲说得清楚,他在里面读过小学,比我熟悉。

家谱记载清楚,这须里祠堂实际是第三次翻建了。它的前身是三沙十八世裔孙世叶(号惟一)公大约于明嘉靖间首创于家庵听松庵后的家祠,有厅屋三间。乾隆辛丑年遇风灾,祠宇倾圮。

乾隆壬寅(1782)年二十三世云倬公组织移建寝堂五楹于基东,首创的祠堂在使用240年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此次移建可谓艰难,资金紧缺,一时无法完善。嘉庆己未(1799),友成凯文二公又倡捐增建前埭五间。癸亥年又协同映轸等族贤接造两照厅六间。经过多年努力,新祠终于竣工。但至咸丰庚申(1860),长毛(太平军)袭来,家庵家祠俱遭兵火。悲矣!

同治丁卯(1867),玉田宗长与诸尊长再次协力集捐,合全族之力重建宗祠于观音堂河上,该祠一直使用至新中国成立,解放后利用其办小学,直至1970年被拆除。

须里祠堂经历三次翻建,数代接力,坚持不懈,备受艰辛,最终还因历史原因被拆除,让人嘘吁!其实东沙祝塘王氏还另有四个祠堂:遥泾岸祠堂、草荡支祠、华墅支祠、马嘶遥泾支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些祠堂我将在下篇中继续介绍。

             东沙祝塘王氏三十一世裔孙  国平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