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新王氏始元万公传(祖凤凰山下)
作者 | 艾玉 转自 | 威商
王姓自一世祖晋公始,历经三千多年的繁衍,至今已有一百数十余世代,王姓子孙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内外。据2007年4月25日“浙江日报”消息,公安系统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王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二五,是全国第一大姓氏。
始新王氏一世祖元万神景寺里安了身
公元97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位廿二三岁的年轻后生,披蓑戴箬,挑着一担箩筐,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来到了始新源凤凰山下黄畈的小溪边。
暮色中的黄畈,目之所及,尽是一片葳蕤的茅草,茅草深处传来一阵轻轻的木鱼声。
后生涉过溪水,顺着木鱼声寻去,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寺庙。近前细看,门头上有“神景寺”三个大字。
后生站在“神景寺”门口,朝着远处看去,月色朦胧下,只见四面环山,中间地平开阔,整个田畈像是一艘巨轮,溪磅酷似巨轮的船舷,而“神景寺”正处于巨轮的前舱部位。元万不由从内心感慨:真是好地方啊!
走进寺庙,一位道长在长明灯下诵经,边上一个小和尚敲着木鱼,四周摆放十八罗汉。后生上前拜见道长,问:“能否在寺里借宿一晚?”道长听了连忙叫后生把箩担挑进寺里,并吩咐小和尚打水做饭。
当晚,后生与道长相谈甚欢。交谈中,后生把自己的身世和想法,一一细说与道长。
后生姓王,名元万,家住江西婺源武口王村,是王姓六世祖元字辈一百个兄弟之一。王姓来源于山西太原,先祖本姓姬,始于黄帝,姬充是周族统祖。传至灵王(姬泄心)生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避地山西太原城都塘畈里。其子宗敬官至司徒,因有功于朝廷,被授王姓。
由于战乱,王姓人家历经屡次迁徙和逃难,曾定居过河南及安徽宣州、黄墩。公元880年,因避黄巢乱,希翔领着族人逃到江西婺源武口王村。经过近百年的繁衍,希翔一支迅速发展到千余人口。
由于人丁兴旺而物质匮乏,生活一时陷入极大的困境。晚辈们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纷纷要求外出谋生。
清明前的一天,思虑多日,去意已决的元万,肩挑一担篾箩洒泪出门,踏上了漫漫求生路。那前箩放着一点衣物被卷,盖上一顶箬帽,后箩是一件蓑衣。蓑衣箬帽用于避雨,衣物被卷用于露宿防寒。
他挑着箩筐翻过休宁界山,经屯溪过歙县,沿着新安江直下。到了两山夹一水的街口,他曾有意停留,但看到山高险恶,两岸少有可耕良田,觉得不可迁居,就继续下行。
元万顺着新安江边走边看。到了清溪县永平境内,地盘豁然开阔,商船南来北往好不繁华,永平街上行人喜气洋洋,布店盐铺南北杂货应有尽有。
他开始探听永平附近的村落情况。一位经商的长者告诉他:过江是南村赋置,南是梓桐,东临宋村,北有环水源、始新源、德教源三源汇流。
就在这时,一位飘然若仙的道士悄然走进店里,听了两人的谈话,他对着元万一笑,漫不经心地说:“我在始新源的凤凰山寺庙,凤凰山下有一片风水宝地,你去那里看看。”说完,道士出门不见了。
道长听了元万的话,默然想了一下,眼前这后生外貌堂堂,言行举止忠厚诚实,不愧是名门世家之后,就殷切地问:“既然想外出立业,就留下来吧。这里有一间空的厢房,还有一个堂主殿也空着,寺里有祭田十几亩,你可以租种一部分,到收获时缴纳田租就是。”
元万听了,欣慰地点头答应。从此,他就栖住在黄畈神景寺,成为始新王氏一世祖。
元万公死后葬在神景寺前的槐树下
凤凰山上古寺庙,时常有道士来神景寺,或切磋或传教。从他们的言谈中,元万渐渐得知,凤凰山古寺庙建造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唐太宗崇佛,派唐僧去西天取经,演绎了一场经久不衰的“西游记”。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有个云游四方的和尚,来到了始新源,在高高的凤凰山上落地生根。
仙境飘渺的凤凰山,从此成了香客的膜拜之地。
多少年后,又一个和尚路过此地,看中了凤凰山下这片巨轮型的黄畈,并在船舱部位,建造了一座飞檐翘角的“神景寺”。
一时间,凤凰山下的神景寺里,也是香客云集,香火常年缭绕不断。
吕香花是安川村的一个小女子,她母亲因为身体缘故而信了佛,为此,经常陪母亲来神景寺烧香还愿。
时间一久,吕香花就与住在神景寺里的元万相识。元万不但勤劳好善,而且人品又好,很讨小女子母亲的喜欢。
在道长的撮合下,元万和吕香花成了亲。并有了三个孩子,头两胎都是女儿,老三是个儿子,取名叫俞抱,生活很是美满。
元万是个很有抱负的男人,他目光炯炯,视野开阔,农闲的时候,就上下四处走走看看。
在元万眼里,整个黄畈无疑是一艘巨轮,他坐在前舱——神景寺里,操纵着整艘巨轮的方向盘。但要使巨轮稳妥航行,还须在前后舱的两边,各布好一页“浆片”。
所谓“浆片”,就是指有人居住的小村庄。他还断言,作为“浆片”的村庄,永远只是个小村庄,不可能壮大。
他目光所定两页前浆的位置,一是溪滩外的邵家村,一是邵家对面的杨家村。
杨家村,古时也叫王村,是十一世孙大安、大申等兄弟的发祥地。传说王村当时有十三口井,供生活用水,可见人口之多。经方腊造反以及沧桑变化,至今传承下来的水井仅存一口,人家也只剩下两户。
两页后浆,一是溪滩外的铁石崖,当时住着一户从别处迁来的徐姓人家。另一页指的是凤凰山脚下——樟里,那时,始新里半源人要上凤凰山求神拜佛,必从樟里经过,坐下歇歇脚再上山。
香客中,那些达官贵人,就需要轿夫抬他们上凤凰山。
聪明的元万,就带着儿子、孙子等人,在这里搭建了几间石头屋,然后,找来几个轿夫住在这里,专揽抬轿上凤凰山的生意。
几年后,一户姓徐的人家,从外面避难到凤凰山下——樟里隐居。渐渐地,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小村庄。
巨轮有了四页“浆片”,稳稳地朝着未来破浪而行。
元万公死后,就葬在神景寺前左侧的槐树下。
公元1025年,宋仁宗时代,元万公四世孙和昇,立志学佛,出家广明寺。其母亲甚是疼爱,让他学成回来在神景寺主持道事,以表王氏对佛家收留的感激之情。
元万定居黄畈,一晃就是百来年的时光,寺内僧人换了又换。元万的子孙,因为心地善良、勤劳诚实,也因人口不多,更因为寺内山主对王家的厚爱,所以一直住在神景寺里。
王氏终于迁出了神景寺
到了第五世上,王家出了个教书人,名荫,号梓溪,娶了一位姓宋的女子为妻,连着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文政,次子文晃,三子文德,四子文综。后来宋氏一病不起走了,梓溪公继娶宋氏妹为妻,并再生下两子,文翼和文忠。
生龙活虎的六个儿子,让长眠于九泉之下的元万公发出了笑声。然而,寺里有规定:佛家圣地不宜迁居村落。世事通达的梓溪公,就利用外出教书的时间,察看好地形风貌,然后,让成年的孩子一一迁出。
长子文政迁到了环水;次子文晃远迁到遂安凤林东山;三子文德,是梓溪公的最爱,所以就放在隔壁洪圻村,当时的洪圻村只住着三五户姓朱的人家;四子文综迁到横塘高山,五子文翼迁至湖东(今称湖边),六子文忠迁湖西(今称侯川口)。
六个儿子,号称六族,各自在自己的安顿点成家立业。
进入晚年的荫公,根据祖上的传说以及自己所获悉的一点资料,起草了一份王氏家谱。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整理完好,他就离开了人世。
住在洪圻的三子文德,膝下一子,名叫守满。然而,守满生不出儿子,这让文德公急坏了,怎么办呢?
迁住环水的长子文政,家里却是儿孙满堂。得知文德弟弟的苦情后,身为大哥,就亲自把一个三岁左右的孙子,送到洪圻,过继在守满侄儿的身下。孩子送过来的时候,还在他怀里放了一只金茶盅。
为此,文德公就把孩子取名为金忠。就是这一粒宝贝种子,多少年后,洪圻的王姓人家发遍了大江南北。
六族兄弟,迁居在外没多少年,王姓的子孙后代,就再一次不断向四处繁衍。虽然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族大分流,这都是自然规律,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与祖上是否选好风水宝地,有着莫大的关联。
外迁湖北的子孙和昌化的“九里十三祠”
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20年),万年镇碣村青年方腊,因对朝政不满,组织农民起义。起义之火一燃烧,队伍越滚越大,到处都是方腊的兵马。
浩浩荡荡的起义军,沿着弯弯曲曲的溪滩而出,途径黄畈,有兵马驻进了神景寺。一时间,这里成了起义军的演练场。安享清净的佛门圣地,哪经得起如此折腾?纠纷一起,神景寺就被起义军洗劫一空,继而砸了个稀巴烂。老谱称起义的方腊为寇,可见当时愤慨之深。
神景寺被砸,寺里的道士、和尚都逃上了凤凰山。葬在神景寺边上的王氏祖坟,起义军也不放过,砸的砸撬的撬。住在洪圻的王姓子孙不忍其辱,抡锄持棍纷纷走出与起义军闹上了。
元万的十一世孙大荣,就是在这次战乱中,被人追杀,离开了故居远走他乡。历经几个月的风餐露宿,他远避到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他先在淮河一带暂住下来,后又辗转到了湖北省咸宁县一个小山村,成为那里的一世祖。
几个月后,方腊起义军被朝廷镇压,始新源又恢复了宁静。王家子孙四处筹集资金,将神景寺修整一番,因为官府有文不允许私置庵寮,王秉义等人就出面请来魏公像入住神景寺。
王初,是元万十七世孙,居洪圻,父亲过世得早,年纪轻轻又好吃懒做,家里穷得时常揭不开锅,为此,族人都看不起他。
有一年,老祖宗归坟,照理是每个子孙都拿一份钱,才给一把祖宗的骨头,然后把骨头扎成包,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按统一的时辰日期归坟,最后封上墓门。可怜的王初,就连这点钱也拿不出来。有个好心的叔公,教他去菜地里瓣一些棕丝,扎成包代替。
那天的归坟时辰是半夜,王初却一觉睡过了头,待醒来跑去,见墓门已封。一种被人抛弃的感觉,让他顿时泪流满脸。他捧着棕包,气愤地连夜离开了洪圻村。
他独自一人,走走停停,也不知走了多少天。直到一天夜里,他到了昌化一个叫田干的村子。看见路边有家豆腐店,还亮着灯,他就把手上的棕包,放在店外的苎麻园里,然后走进店里想讨一点吃的。
老板很热情,连忙招待他吃了豆腐花,并让他在店里睡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王初告别老板出门,到苎麻园取棕包时,发现棕包上已长着一片绿幽幽的盘蛇藤。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情景,王初激动得心花怒放,这可是一片风水宝地啊,留下来吧!
他立即转身跑回豆腐店,向老板请求,留下来给他们做帮手。老板听了欣然答应。恰好,这老板家里还有个未出嫁的女儿,一年后,老板娘把豆腐店和女儿都交到了王初的手里。
王初在那里安定以后,不忘自己的根在洪圻,每年都带着孩子到祖宗之地,祭祀膜拜,从未间断过。
如今,在昌化田干村,有个“九里十三祠”的传说,说的就是王初的故事。大意是,王姓人家在田干一带已住了九里的路程,而一支一座的祠堂,也有了十三座。可见那里王姓子孙,真是不少!
神景寺东侧建起了“孝思堂”
洪圻村的十三世祖梅严先生,是当时王氏家族的文化人。祖辈荫公的家谱遗稿,他一直收藏在身。待到公元1264年,时间稍一空闲,他就带上家谱,亲自去了一趟江西婺源,探证祖宗来历。从主簿先生展开的百世图上,梅严先生确认始新源一世祖元万公,始迁于江西婺源武口。
传到十九世,也就是公元1334年,散居在外的六族之长,汇集在一起商议,集资在始新源黄畈神景寺东侧,建一座祭祀先祖的“孝思堂”。
落成后的孝思堂,六丈多深,三丈宽,坐北朝南,大门八字排开,门口一对旗杆石,门内竖石碑于门左右,名曰“孝思堂”。
堂内二十四柱,大梁上雕龙画凤,有天有井,上案头摆有元万公及魏晋历代神像,柱联是“万派支流归一本,六宗祀典享千秋”。
孝思堂,是王姓后裔议事和祭祀的场所。每隔三十年,六族主簿,就从各地赶来孝思堂,小修宗谱一次;间隔六十年,又汇聚一起进行一次大修。
汇聚古人遗风的孝思堂,为每一个迁徙的王氏子孙,收藏下奔波的足迹,让每一个走散的孩子,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找回自己的寻亲梦。
当时,有一位叫刘彭寿的先生,路过永平时,特地拜访了孝思堂,并为它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孝思堂记”。
元朝一场战乱,兵马闯入黄畈,焚烧了祠堂庙宇,致使碑石损坏,祀典缺失。之后,恰遇横塘万之二十二世孙王魁为官不顺归故里访宗族,见此,遂与洪圻宗泽宗厚等兄弟商议,筹资重修了孝思堂。
孝思堂边上还有一座莲云堂,莲云堂里住着一百个和尚。这一百个和尚,都是给孝思堂做事的,据说他们会飞檐走壁,个个武艺高强。
清朝某年的一个黄昏,一帮强盗闯进了孝思堂。这帮强盗来自安徽的一个小山村——庙坞。据知情人说,他们也是王姓六族里的一支后裔,是从湖西迁移去的。那时的庙坞是个强盗窝,这帮姓王的不肖子孙迁去以后,也跟样做起了强盗。
他们听信谣言,说孝思堂里有宝贝,竟然斗胆来祖宗祠堂里抢劫。
师傅见他们大摇大摆地走进来,也不怠慢,赶忙吩咐和尚端茶送水。
一个和尚端上茶水后,就蹲在一旁,拎起半爿石磨当扇子摇。另一个和尚见窗口飞来一只苍蝇,一口唾沫将苍蝇粘在了屋檐角,继而,一个箭步飞上,将自己也粘附在屋檐上。
强盗们见了,个个心虚发抖。这时,师傅从屋里走出,边走边说,你们坐下,我去对岸摘点菜来。强盗还以为他要逃走,就尾随而出,到了溪滩边,见师傅一伸腿就跨过溪滩,不见了。
强盗们看得是直冒冷汗,待清醒过来,赶紧一个个溜走了。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朱元璋夺取了天下,佛教再次蓬勃兴起。洪圻村王姓子孙集资出力,在凤凰山的下一个山谷,建起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庵堂庙宇,简称下庵。
葬在神景寺前槐花树下的元万公坟,历经三百来年的风吹雨淋,尤其是黄畈外侧的溪滩,每到端午时节,溪水就满过溪磅漫延至黄畈,元万公的坟墓浸淹于水中,时间一久,那坟墓就渐渐地下沉。
宾公,是迁居横塘的文综的子孙,他是明朝的进士。在一次回乡祭祖时,发现元万公的坟墓下沉了许多。他就亲自请来人马,打算把坟墓挖开,再把坟基重新填高一些。
墓门刚一撬开,从里面飞出一条鲤鱼。这鲤鱼,飞到前头的“杏型坟”停了一下,接着又飞到松茂岭的“高地坟”停了一下,然后,就飞到凤凰山寺庙不见了。
宾公见此,连忙叫人封了墓门。他瞥见墓里面全是水,而且水里还有一条鲤鱼,怕它也飞出来,无奈,只好叫人在原墓基上,重新叠上一个。
飞出墓门的鲤鱼,在“杏型坟”和“高地坟”暂停了一下。王氏后裔据此认为,是元万公在指点适宜安葬的墓地。这两处,后来果真成了王姓人的下葬之处。
凤凰山脚的王氏村落
时光到了公元约1440年,元万公二十二世孙王銎,也即是文德公这族,从洪圻三亩丘世泽堂,迁居东坡黄泥湾。
王銎迁居到黄泥湾,是因为祖上分给他的那块山地。从洪圻到黄泥湾,挑一担粪到地里,要走一两个钟头。天一旱,他借一只尿竹筒去地里浇水,等下一担粪水挑到地里时,那只扔在地里的尿竹筒,已裂成两半。
出于无奈,王銎就在自家山地的磅沿边,用石块盖了一间小屋,然后带着老婆和孩子,常年吃住生活在黄泥湾。
銎有两个儿子。长子桂,成年后从黄泥湾迁下住在杨家畈坑上,成为上杨家畈王氏之始祖;次子槐,则选中了与黄畈相毗邻的凤凰山下的岭脚,成为岭脚王氏之始祖。
二十九世孙学增和学仁,是一对叔伯兄弟。学增在上杨家畈祖辈那里玩时,看中坑下杨家畈也是一块好地盘,就从洪圻村迁来定居在此。学仁呢,则选中了距离杨家畈不远的狮畈安居。狮畈,就是现在的下店村,之所以叫下店,据传说,是因为村里开了一家专卖香火纸的小店。
凤凰山寺庙常年香火不断,一年四季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很多。香客们到了凤凰山,就打听哪里有香纸买?寺庙里的道士就指着下面的狮畈村,说:山下小店里有。时间一久,人家就习惯把这个小村,叫作“下店村”。
元万刚到黄畈神景寺时,曾指着狮畈对人说,狮畈是一艘小船,要在黄畈这艘巨轮的带领下,才能起航,才能稳稳当当地驶向未来。
从溪滩沿着狮畈,一直到下店村的村口,乃至大半个村庄,原先都由一片古老的柏树包围着,这些柏树的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
老祖宗种下这片柏树林,既有可能是为了防洪抗涝,也有可能是出于对子孙后代的庇护。
茂密而苍绿的树枝,把整个村庄遮蔽得严严实实。在这样的环境里住久了,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让人感到压抑,终日浑浑噩噩。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把四周的柏树砍得一根不剩。村庄,一下子变亮堂了,人也一个个变精神了。
殿苟公,名成锋。公元一九一八年二月出生于东坡岭脚村。幼年丧父,天资聪明好学,从小学到大学,成绩优异,是村里第一代大学生。
一九四五年,成锋毕业于重庆民治新闻大学,上学期间就兼职黄炎培先生创办的国讯社、胡伯周先生创办的中国儿童报社,还兼任浙江省东南日报特派记者。抗日胜利后,任武汉中华人民日报社编辑,不久又连任南京大同晚报社禳理兼编辑,他文才蹈略,思想进步,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九四八年解放前夕,成锋回到岭脚,一时兴起,在威坪街上创办王氏福利社(后改名为“贯三”公司),因资金缺乏,大量砍伐祖宗坟山硬木树,烧乌炭出售筹集资金,后被人告发,抓进班房反省六个月。
次年,土匪头子徐震东来岭脚成锋家,力劝他参加队伍,动员民众入黟,同扛枪杆反共,被成锋婉言谢绝。在成锋的影响下,全村民众勤于耕读,以诗书为伴,无一人踏入歧途。
湖北咸宁的王氏后裔终于在“孝思堂”里找到了根
古老的神景寺,几次遭损,几易其主,但有王氏子孙的维护,肃穆的钟鼓声始终不断;神圣的孝思堂,既是王氏后裔敬拜祖宗的朝圣之地,也是祖宗对子孙后代心灵的庇护所。
湖北咸宁大荣的那支王氏,后裔又历经几次迁徙。到了明朝,也就三百来年的历史,其人口已发展到两万多。枝叶再繁茂,不知自己的根在何处,心里的痛还是依旧不减。
看着修整好的家谱,他们总是在问:自己的祖宗在哪里?
他们只是听前辈说,祖上是从浙江逃去的,具体方位就不知道了。因为当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后人也就无处可查了。
但他们不甘心,为了找到自己的根源所在,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走路出发。那年月,没有车船可乘,他们就凭着两条腿,风尘仆仆来到浙江寻根。经过三年多的询问,最后才找到了凤凰山下。
从湖北咸宁到凤凰山下,古时候走一个单程,就要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来,就为了在孝思堂的谱牒上,补上丢失他们的那一笔,然后,再把谱牒的源头资料带回去,从此,心就了无遗憾。
民国34年,始新源孝思堂的子孙,与龙潭钱姓人家,发生了一起宗族纠纷——祖坟事件。
说的是住在湖边的王姓人家,在五都的龙潭村,有三五座祖坟。文翼的后裔子孙,每年的清明和冬季,都要去那里上坟祭祖。
那年清明,王家人再去龙潭村上坟,却奇怪祖坟不翼而飞了。正纳闷时,看到山角地磅散落的几块砖头上面,刻着王氏祖宗的名字,这才一下醒悟过来,原来祖坟已被龙潭村人给掘了。
祖坟被挖的消息,一传到孝思堂,所有的王姓人都忍不下这口气。
族长曾派人去龙潭村跟钱姓人交涉,商讨解决方案,可是,对方态度既傲慢又强硬。被激怒的王姓人,决定借枪攻打龙潭。
一时兴起,几个情绪比较激进的年轻人,就四处借来枪支弹药,以待开战。族长忧心忡忡地说:不急,先打开孝思堂,看看元万公肯不肯。
那天下午,孝思堂大门一开,族长点燃一炷香,朝元万公一拜。只见元万公的脸上立即发出红光,一股怒气冲上眉梢。
族长立刻发话:祖宗也不肯。打!今晚就打!
到了夜晚,凤凰山下的王姓子孙,背着枪支弹药聚集到孝思堂。正准备出发,只见夜空中有两支队伍,举着若明若现的火把,已经朝着五都方向蜿蜒而去。那是元万公派出的阴兵阴将,已在前方带路。
到了龙潭,这边的山头由六都王姓人守候,而对面山头,则由横塘的王姓人把守。龙潭村人只要从屋里走出一个,就打一枪,吓得村民们连门都不敢出。
这件事僵持了一个星期。后来,还是皖南游击队队长张爵一出面,把双方都教训了一通,然后,强制把王姓人手里的枪支弹药,全收缴了。
都说孝思堂是块风水宝地,即使再炎热的夏天,坐在堂内,也依然凉风习习,没有一点闷热的感觉。更令人惊奇的是,存在了几百年的孝思堂,堂内竟然连一丝蜘蛛网也没有。
孝思堂自从造好的那天起,就有和尚和管事一直在里面住着。最后一个和尚是从七都来的徐义元,他从小就被王姓人买到了孝思堂,直至解放后土改,他还俗在岭脚村里,分到了土地和房屋,并且娶妻成了家。
解放初期,孝思堂每到七月十五鬼节那天,天井石上就晒满了米粿。里面住满了各路“神仙”,有卖狗皮膏药的,也有卖绣花针线的,还有拔虫牙的凤阳婆子,简直成了外乡人的集聚地。
一套幸存的谱牒,让王氏血脉再一次融汇
幸存六百多年的孝思堂,逃不过“文革”那场动乱,孝思堂毁了,所有的砖块都被掘地三尺,挖出送到六都源里去修河村水库了。
祠堂没有了,族谱落难了,堂内所有的谱牒,烧的烧,撕的撕,踪迹全无了。
万幸的是,到了公元1972年,洪圻村元万三十五世孙金和,在他病逝的那天,家人取柴做豆腐时,从楼上的一堆干柴里,突然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木箱,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套完整的王氏家谱。
认识金和的都知道,早年间,他一直在孝思堂管事。是他在文革动乱的关键时刻,抢先藏了一部在家里。
直到今天,他的家人才恍然想起,多少年了,他宁可让顽皮的孩子,把祖传的医书撕了糊灯笼,也不让这些谱牒损坏一角,他总是说,这些东西,以后有用处的,留着。
“王氏家谱”幸存的消息不胫而走。
有一天,消息传到成之的耳朵,他立即想了个法子,将“王氏家谱”悄悄借回家里琢磨。成之,是岭脚村元万公三十七世孙,对村民的姓氏、家族情况,素来喜欢收集。
有了这套谱牒,成之利用农闲时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它们一字不漏翻看了一遍,并且做了摘记。
2002年深秋,以厚祥为首的四位王氏代表,从湖北咸宁赶来始新源凤凰山下考证祖先故居。同时,他们还到了横塘、环水等地,并将洪圻村幸存的“王氏家谱”复印带去。
就在同一个时间里,杨家畈村的三十七世孙绍水,从学校退休后,一直也在默默的为王氏家谱的事,乐此不疲地忙乎着。
2007年的某一天,当成之和绍水不期而遇,并且得知对方都在为王氏家谱忙乎时,这两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兴奋得像个孩童似地手舞足蹈。
从那以后,他们经常走到一起,面对这套将近一百年没再续修过的王氏家谱,琢磨个不停,为了考证六族支脉地名和人名的确凿性,他们自掏腰包,经常跋山涉水去查询。
2010年底,他们组织了文政公、文晃公、文德公几个后裔,专程去了一趟江西婺源武口王村,考证始新一世祖元万公的故居。
武口王村原本纯姓王,村庄很大,由于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蹂躏,尤其是解放战争,王村是国民党97军的主战场,对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军一交战,村里百姓逃得精光。战后,重新回来定居的王姓,只是一小部分。
目前全村只有两百来户,居有王、汪、胡三姓。一座高大的王氏宗祠,早已被改建成大会堂。由一家地主保管的王氏宗谱,被当地一公社书记拿走后,说要出一千元赎金,在集体化困难时期,一千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没有赎成,再后来就不知去向。
站在婺源二世延钊公的墓地,墓地虽说没有老谱上所说三万林,但是,历经千年的沧桑,至今还有上千株密集粗大、高耸入云的古柏,简直是奇迹。坟前一弯月塘,塘水流入碧波荡漾的江河,翘首对岸,一座青山展现眼前。鸬鹚展翅有山有水,确是一方风水宝地。遗憾的是,坟穴尚存,墓碑已损。
难怪,元万公来到始新源,要选择黄畈船形,鸬鹚离不开水和船。鸬鹚飞到哪发到哪,船开到哪也发到哪。联想凤凰山下的王氏后裔,繁衍到现在数以万计,那说法看来不无道理。
几年的寻觅和奔波,王氏宗谱的来龙去脉,在他们的心里渐渐明朗起来。为了不再让王氏的宗族文化断层,他们牵头成立了“淳安始新王氏协会”。并计划在孝思堂旧址附近,重建孝思堂。
香火冷寂多年的凤凰山,如今又开始热闹起来。拟建中的孝思堂,门口还打算开一条盘山公路到凤凰山,乡村旅游即将起步!
我心存感激,同样作为王氏的后裔,有必要把成之和绍水考证来的王氏迁徙图,在这里做一个记录,也算是为始新王氏做个文字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