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王全斌后裔樟树横溪村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研究员王雄文2017.6.28撰
樟树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美誉。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后改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在新喻县始设临江军(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治平三年(1066)移置清江县。黄土岗,是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文荟萃的乡镇。这里是宋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刘敞、刘攽、刘奉世的故乡。鲜为人知,这里还有一个北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后裔的横溪村。敝人得知截止本文脱稿之日,横溪村拥有280余户,1100余人。它地处我省樟树市的西南(距市中心约90里)。东北向距新余市66里左右。原属新喻县,公元1066年划归清江县管辖。2016年春,樟树市史志办王剑平主任给我来电话,接着还发来了他们村的《横溪王氏族谱》。同时,邀我共同探讨该村上源诸事。不久,江西省政协王林森常务副主席来我家串门,才知道横溪王家是他的老家。他与我同宗同源,同为王全斌一脉。下面转入研究课题。
一、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横溪王氏族谱》梗概
我反复拜读了《横溪王氏族谱》。其中重点关注到清·乾隆五十六年《横溪王氏重修世系源流序》、清·道光六年《横溪王氏重修族谱序》和清·光绪五年《横溪王氏重修族谱》的三张残片。
(一)我将几篇序文综合归纳的大意是:“……王子乔迄,(44代)全斌仕赵宋太祖朝,任忠武军节度使……渝水人钦若,临川人安石,(与)全斌公之一脉相承。全斌公奉宋太祖之命平川蜀,昶具降表,全斌公莅守此土。又以其子克昌,少习儒,戎道艰难,未易参赞。命归家诵读。不意道途间,适逢王禹锡公赴任临江知军州转运使,遂吝于其署后……”。“……至全斌祖生子克昌,因王禹锡知临江军,寄居署中,览渝之山川,见渝东横溪环山绕水广田肥,因家焉(宜卜居)。横溪之有王氏,自克昌始祖之后,有远徙者,有近徙者……”。
(二)《横溪王氏族谱》世系(一线简图):“王子乔-王全斌-1世王克昌(横溪村始祖)-2世王端-3世广乐-4世肇庆-5世开光、开椢-6世少白、季朋-……”。
(三)总谱行传载述(摘录):“第一世(全斌之子)克昌,字继大。于后周显德三年(956)丙辰二月十八日丑时生。世居山西太原。宋太祖朝同父平川蜀。娶刘光仪之女,隐居不仕终。第六世(开光长子)少白,字绍李。于元祐七年(1091)五月初七日午时生。第六世(开光次子)季朋,字信友。崇宁四年(1105)十月十五日酉时生。娶周子文之女。少白、季朋兄弟,往来太原归祖未回。
(四)谱冠“三槐堂”。村1-33世,生、殁、葬记载清楚。
二、王全斌及其后裔村落概况和主要考证依据
(一)简介:北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晋阳营西古城(今山西太原晋源区)人。出身世代相府将门。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为释父嫌,以己为质,投庄宗帐下受宠信。事唐、事晋、事周,宋初,功迁忠武军节度使。乾德二年冬,宋太祖命王全斌挂帅,总率宋军5万,用66天时间,巧打硬拼灭亡了建国31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创立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为力图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非但未受封赏,反以“违戾约束侵侮宪章”被废黜。开宝末,车驾幸洛阳、召全斌侍祠,复武宁军节度使,赐银钱千万之巨。至镇数月卒,年69,废朝三日致哀,赠中书令。当今,四川省广元市剑门关的城楼上,高竖着“王全斌大战剑门关”的铜浮雕,缅怀这位稀世大帅的丰功伟绩。其后裔之一的子实,为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王村始祖。目前,在北方属唯一发现的全斌后裔之村庄。其大都在南方繁衍生息,主要在江西省的南昌、新建、安义、樟树、宜春、抚州和吉水。湖南省沅江市的赤山王氏,是明代景泰年间,吉水发生瘟疫,从该县某乡镇一个古称鸟窝村迁到赤山去的。其南昌市新建区的樵舍镇有白石砻和波汾王家。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有石潭等六个王家村庄。湖北省的荆门、贵州省的遵义、仁怀等地,也都分布着王全斌后裔的村落。
(二)主要考证依据:1,《旧五代史》汉书、周书5/119/1581,王禹锡。周书16第5王继弘。2,《宋史》卷255,列传第14“王全斌传”。3,《宋史》卷2,本纪第二。4,《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1“王中书全斌传”。5,《钦定四库全书》“隆平集”卷16,371-158、159页。6,《钦定四库全书》苏颂著《苏魏公文集》卷20/11,1092-356页、30/4下“皇命内殿承制王克昌,可供备库副使”。7,明·崇祯版《清江县志》卷之二20页公署附府治载:“宋淳化三年,知军事王禹锡创建军州廨在富寿岗东……”8,《临江府志》卷之九秩官五,王禹锡。9,《太原王氏考证文集H“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10,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11,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12,笔者撰《王全斌源流世系名人要事再考》。13,笔者撰《我对“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的赞同与建议》。14,笔者撰《北宋王永昌生平事迹考析》评述(大意):宋德威所杀王永昌,不肯定就是王全斌之子。
三、王全斌的其他后裔村谱提要与笔者点评
(一)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世系(摘):子乔-翦-威-霸-咸-正雅-全斌-贵-子实(始祖)。笔者评语:“此谱,是我所见百多部族谱中最接近国史,基本正确的范谱。但上源存在严重漏代,尤其将王贵列后王全斌4代,是错误的,应核实纠正。”
(二)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家村《三槐王氏宗谱》序(摘):“予读王氏家乘,祖居金陵。世以祖业厥后,全斌公任豫章剌使至彦德公袭父参戎丰城,姑迁徙三槐村……”。笔者评““三槐王氏”村祖彦德应为王全斌的11世裔孙。废除1999年修谱时,个别人胡乱套用“豫章王”的“镇邦威武齐(老)联奏星云会(新)25个混杂字辈。恢复老祖宗留下50个字辈尚剩的奕祀征祥远,本源万代清30个字辈,以便与同宗对谱接轨。”
(三)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序(摘);“……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果60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吉水县,遂为我始祖……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笔者评语:“谱叙王全斌被解释兵柄的废黜初期,隐居吉水县鸟窝村,再生四子,填补了国史空白,可采信。但是,我拜托吉安市庐陵王氏研究会前会长王宝岩,前、现秘书长王磊晶、王义和诸宗亲几次开车下乡串村照意境四下帮助寻觅鸟窝村未果,该古村系今何乡村暂不知晓。”
(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氏族谱》载王全斌世系(摘):“理…寿-全武、全赋、全斌……”。其行传又载:“(寿三子)全斌,官居四川都督,晋爵安远侯,光禄大夫。公于后唐明宗年间,由锹溪觅太匠旧址属焉。子三:伺、师、侲。”笔者评语:“质疑王全斌上有此两兄,下有此三子。所任职官不予采信。由锹溪觅太匠待考。”
(五)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西山前泽《三槐堂王氏宗谱》世系载(摘):“37世彦超,38世全斌,39世鲤,39世安石。”其序述(摘):“(村)始祖均政公为47世,官至翰林侍讲。徙居西山前泽,子孙遍居水南、筠阳、石潭、西源、沙溪、官庄(六村)。”笔者评语:“彦超、全斌、安石都非“三槐王氏”,也不一脉同宗。”
(六)“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上池王氏族谱》世系载(摘):“(来复次子)54世彦超,娶施氏,生子55世全斌(忠武军节度使)生子56世鲤,任河东经略。娶张氏,生子:佐。56世安石。”笔者评语:“全斌大彦超8岁,不可能是后者的儿子。安石比全斌晚出生百余年,不止晚1辈。均以否定。正史找不到全斌之子:鲤之说,暂存疑。”
四、拜读黄土岗镇《横溪王氏族谱》的心得体会
吾接受该村宗亲一道探讨的邀请后,反复研读其族谱,然后针对性翻阅了敝人多年积攒《王全斌论文集》中的对应章节和相关族谱等手头资料,还专程江西省图书馆,查核了大量国史、方志、族谱史料。以此为主要参考依据,正野结合,认真比对反复验证和推敲,所获心得体会如下:
(一)樟树市横溪王家,是“三槐王”?还是“太原王”?
家谱载明:王克昌系王全斌之子,而王全斌籍贯: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区人,肯定系“太原王”。根本就不是“三槐王”,同理,应当弃用“三槐堂”标识。
(二)横溪始祖王克昌,是王全斌之子?还是王全斌之孙?
王全斌908年生,王克昌956年生,即王全斌于48岁时生下王克昌,单纯从年龄上来说,可以是儿子。但考虑到与永昌同“昌”等综合因素,王克昌更可能是王全斌的孙子,王审钧的次子,王永昌之弟,或王审锐之子。
(三)王克昌参加过王全斌征蜀或平叛战争否?
没有!理由是:乾德四年(966)王全斌镇压全师雄率十万众叛乱时,10岁的王克昌不可能参加平叛。乾德二年(964)王全斌奉旨挂帅征战后蜀时,8岁的王克昌更不可能参加征蜀战斗。故王克昌同父平川蜀说不予采信。
(四)苏颂笔下的王克昌,不是横溪王克昌
苏颂著《苏魏公文集》“皇命内殿承制王克昌,担任供备库副使”,我以为这是份由苏颂拟就的调令或称任命书。苏颂1020年出生时,横溪王克昌已去世17年。当他庆历二年(1042)22岁中进士时,吾祖克昌已仙逝了39个年头。他在北宋中晚期的宋哲宗朝才任吏部尚书,不可能为北宋初期的官员拟任职文书。其二,家谱中载曰:“王克昌……隐居不仕终”。因此,苏公笔下的王克昌,不是王全斌之子。
(五) 两个王禹锡,谁是王克昌落户横溪的人证?
先列举三祖的生卒:1,克昌公,显德三年(956)生,咸平六年(1003)卒。2,克昌之妻刘氏,乾德二年(964)生,淳化二年(991)卒。3,克昌之子王端,雍熙四年(987)生,嘉祐八年(1063)卒。排除历史上的其他王禹锡之后,剩下入围的两位,一位是北宋中晚期的王禹锡,他就任临江知府的时间是992年。一位是北宋初期的临江军州转运使王禹锡,他是975年到横土岗的。前者是地方官,临江府虽有秩官载录,但他带来的王克昌,却是36岁的中年人,其妻刘氏已去世一年,不合王全斌命其归家诵读等谱载。后者是朝廷派出官员,地方上无册。他符合王全斌卒前的975年,拜托后周同僚王禹锡,护送19岁的王克昌归家诵读等谱载。与落户横溪第六个年头的980年,娶16岁的刘光仪之女为妻,七年后的987年生下儿子王端等吻合。但暂未找到这位王禹锡任职佐证。同名同姓的俩个王禹锡,时空易位。一个是临江知府、一个是临江转运使、又易混淆,张冠李戴扑朔迷离。千年迷雾,谁来拨开?
(六) 北宋中晚期临江府志上的王禹锡
这位王禹锡,行十六,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他与苏轼有姻连,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55。宋词发展第一时期“小令”主要作者……。《清江县志》艺文载(大意):苏东坡在(樟树)大观楼上题镌“金刚经碑”,有可能是他来临江走亲戚,看望王禹锡时所作。
(七)符合逻辑的后周-宋初王禹锡
王全斌与王禹锡系后周、北宋同僚,有过交往。五代周世宗柴荣麾下的那个王禹锡,他与王全斌共主同僚。有周书为证,其载曰:“壬子,车驾发雄州,还京。泉州节度使留(刘)从効遣别驾王禹锡奉贡于行在……”。两王同从周世宗柴荣,均涉足过瓦桥关(雄州)。王全斌时任右厢都指挥使,后改相州留后。
(八)王克昌何故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横土岗?
1,王克昌来横土岗,按家里交待的本意是经过,他的目的地,应该是可以安居乐业的吉水鸟窝村。那里有他在南方的家,有二房及其铨、锡、钱、钧四个小父辈。又有任广西富州刺使、广州钤辖的审钧亲生父亲在邻省,有事好照应。《赤山王氏族谱》序(摘);“……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果60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吉水县,遂为我始祖……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可以佐证。
2,从国史相关章节得知,显德年间中期(957)王禹锡为泉州别驾,奉贡于行在,时年35岁左右。开宝七年(974)被废黜九年的王全斌,得悉宋太祖将在洛阳召见侍祠。考虑到年事已高,一旦复出,又要东征西战,此时北方战乱,太原老家又在外敌“北汉”手中,居无定所。家中大男子都在外,府中只剩下妇人。身旁的克昌儿,少习儒书、从军戎边道途艰险,使他揪心。命其归吉水二房家专心攻读以谋前程。适逢比自己小15岁的老同僚王禹锡,要赴任临江军州转运使。王全斌便拜托他一路护送回吉水,了己心愿。
3,王克昌为何没有去吉水,而自作主张选择落户横溪呢?推理原因:可能考虑到一是自己的母亲没有来此。一是二房母亲仅大己十多岁,其子小己十多岁,亦从未谋面,感情上觉得寄人篱下,而不愿意前往。
4,据《宋史》和湖北方志·恩施万人坑的太祖二载述:“三年春正月癸酉朔,以出师,不御殿。甲戌,王全斌克剑门,斩首万余级,擒蜀枢密使王昭远,泽州节度使赵崇韬。……癸巳刘光仪取万、施、开、忠四州,遂州守臣陈愈降。”证实刘光仪是王全斌统帅帐下的一位副帅。如果横溪刘光仪就是征讨后蜀的、又叫刘廷让的那位东路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仪的话,这对亲家公就是老相识,而且是出生入死的搭档。那么,王克昌来横土岗,原本就是奔刘光仪而来。由此联想到九年前,王全斌被黜,落户数千里之外、毫无瓜葛的吉水山乡鸟窝村,刘光仪是否从中牵线搭桥?待考。
(九)要确定王克昌与王全斌的辈分关系,必须在太原地区下大功夫!一是弄清楚刘家堡王家的上源及与其同宗的其他王家村史。一是千方百计找到横溪村的第六代少白、季朋兄弟往返太原未回,去到了太原乃至山西的那个村庄。
(十)推理不是结论,虽然族谱上明白无误写着(大意):“王克昌道途适逢临江军州转运使王禹锡……”,王禹锡(又在耄耋之年)赞至咸平六年(1003)在谱中为王克昌题“卜居焉·像赞:座上一老翁,隐居不仕终。德容昭日月,浩气满乾坤。”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站不住脚:淳化三年(992)才设置临江军,后周那个王禹锡,来黄土岗时的天宝八年(975)还没有临江军建制。即便992年又来了个与苏东坡姻亲的王禹锡,但那时王克昌早已上了天堂。《临江府志》、《清江县志》、《新余县志》虽都有王禹锡任职记载,但都未找到王禹锡的生平事迹。剩下质疑,最终难以拍板定案。建议领导充分运用主持方志工作的行政优势,深入多方寻找,从当地名人刘敞、刘攽、刘奉世、刘光仪和王钦若的诗词文杂中,寻觅两王来横土岗的蛛丝马迹,尤其要从国史遍寻王禹锡的生平事迹。以供进一步研讨再作结论。
(十一)2017年3月份,林森主席百忙抽空率夫人及两侄(剑平主任、根林村支书)诸宗亲专程去了太原刘家堡王家,受到族长宗亲们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业经对谱确认同宗同源,系太原王氏晋阳支,从此排除了误说千年的“三槐堂”。并建立了对口联系,该村谱委们还表示:一定发挥周边丰富的太原王氏文化优势,“继续尽力帮助问祖寻亲。”回乡后,外访组向横溪村谱委递交了《关于恢复太原堂的说明》等材料,从此,新一届精准三维数字修谱拉开了序幕。
五、王禹锡带领王克昌来横土岗的推演
开宝八年(975)春,一天的正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在护卫的伴随下,年过五旬的候任转运使王禹锡,带领着年方十九的王克昌,来到了临江军州衙门。换了公文,州里的官员在花厅设宴,为新任转运使接风洗尘。席间,频频举杯彼此寒暄。王克昌被王禹锡带在了身边,也高兴地痛饮了一场。本来,王克昌还要继续前行,上溯赣江180里,回到目的地的吉水鸟窝村。然而,王禹锡公事繁忙,一接交还要到新喻、新淦、清江三县去走看。送到家里一事,只有等办完公事回来,再亲自或托人或派衙役护送。于是,就安排王克昌暂居己署清闲。这段时间,王克昌闲得难过,就到外面去散散心,于是,他乘袁水小舟饱览喻东两岸风光,尤其羡慕距署40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黄土岗。回到居所,思来想去,若回吉水鸟窝村,寄人篱下受陌生亲人拘束,不如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由此,萌芽了卜居之念。王克昌把此想法告诉了接交完毕回到衙门的王禹锡。开始,王禹锡为没能完成同僚托付送他到家而感到为难,但又觉得王克昌有他的道理。最后,还是得到了王禹锡的理解和支持。不过,他坚持书告王老帅应允后方可付诸行动,王禹锡也从中做了些工作。王全斌也体谅晚辈苦衷,只得再拜托地方官友帮照应。此可能也是影响初衷因素之一。府君点过头,王禹锡就帮王克昌物色了一处佳境,于是在此搭建茅芦,落户横溪。次年,复职武宁军节度使的王全斌,给克昌儿汇来了大额交子,王克昌拿这大笔钱,大兴土木,建宅围院。卜居的第六年(980)娶了当地豪门刘光仪之女。数十桌的大婚酒宴上,刘光仪特意告假,从汴京赶回来出席。王审钧披星戴月扬鞭跃马千里走单骑,从广州赶来参加爱子的婚礼。王禹锡又领来了当地众多官员。场面壮观!他们三人在那里无休止谦让,最后还是王审钧强行把刘光仪、王禹锡按坐在首席上首的左右主席位置。自己坐在右边,与王禹锡对角紧挨着。然后,笑咪咪地双手高举酒杯大声曰:“诸位光临寒舍参加犬子大婚,蓬荜生辉啊!请君高升尽欢痛饮!”一片欢腾。王克昌不依仗官场的优越条件,始终隐居不仕,乐意躬耕生活。他在这里繁衍生息,绵绵瓜瓞人丁兴旺,为当地一大族群。(此文依据诸多族谱推演,暂未获得国史方志的全面支持。笔者意在抛砖引玉招关注,仰迎凤凰来仪帮释疑)。
更正:刘光义(929-987)宋太宗即位后,避讳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一说深州,一说彭城人。北宋重要将领,宋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军征战后蜀,诏令王全斌挂帅,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亲率三万主力,从陕西南下。刘光义任副都部署与都监曹彬率两万步骑,自归州沿长江西上,连战皆捷。刘由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功迁镇安军节度使。从这位刘光义的籍贯看,他不是本文所说的当地豪门大户刘光义,王克昌也不是他的女婿,其原来相关推断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