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氏起源与客家之关联之一

作者:匿名 2019-04-16 12:00:37

百家姓氏起源与客家之关联之一

 

客家博览园之客家姓氏(起源)碑廊

泱泱华夏,源长流远;族群繁富,人口大观。吾客家先祖,根属中原汉民之邦。故客家姓氏之由,包容于汉族姓氏渊源之中。

姓氏乃个人及家族之符号。其形成、发展、演变,进程漫漫,已成中华文化之重要内涵。

姓氏,为姓与氏之合称。起源可追溯至母系氏族制时期。春秋战国始,姓与氏合一。吾国姓氏大致类别为:或以姓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或以邑名为氏;或以乡、亭之名为氏;或以居住地名为氏;或以次第为氏;或以职位为姓;或以技艺为姓;或以谥号为姓;或因赐姓、避讳而改姓;或以爵位称号及爵系为姓,等等。吾等客家姓氏之来历,亦在上述之范畴。

客家,乃汉民族优秀民系一脉;闽西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而永定客家,则以创立世间建筑奇迹——巍然土楼而格外引寰球瞩目。当今客县永定,民泰政通;经济振羽腾翔,人文勃勃兴盛,社会和谐向荣。为汲取土楼底蕴,提升姓氏文化,光大客家精神,于此辟客家姓氏碑廊,遴选一百六十六支姓氏,录其渊源、繁衍、播迁等,简洁镌碑,撷取历代书法名家之字,依姓氏之笔划,次第铺展。

开卷收益。阅此高天厚土、青峰碧水间之煌煌卷帙,不亦悦乎!

是为题记。

1

丁姓起源:一出自丁侯。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伐商纣时,丁侯被灭,子孙散居各地,以丁为氏。二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姜伋系周成王重臣,继辅佐康王,去世后,康王赐谥号为丁,此后子孙遂以丁为氏。三为孙姓所改。

三国时,吴国大将孙匡不慎烧毁粮草,孙权开除其族籍改姓丁,子孙遂成丁姓。四为西域人名中,翻译后尾音多带丁,进入中原汉化后多改姓丁。丁氏于秦汉时自中原迁徙江南。三国、西晋时,散居江西高安、抚州一带。

丁济,名雕,任昭信将军,守虔州(今江西赣州),唐高宗咸亨年间,因剿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密石寨土寇,卜居宁都,三世丁元弼徙宁都州西门。五代时期,其后裔迁福建建宁、宁化,广东梅州、潮州,江西赣州、宜黄,湖南安乡及云南、贵州等地。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江西抚州丁十二郎迁居上杭县钟寮场,为丁姓入长汀、上杭始祖。清代,丁姓有后裔移居台湾,并发展至新加坡、泰国以及美国、加拿大诸国。

丁姓郡望有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

2

卜姓起源:一为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其后代遂有卜氏。二为商、周时期,朝廷中专管占卜之长官称太卜,后裔中有以卜为姓者。三为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子叔绣后代有卜氏。四为少数民族人改姓。

卜姓南迁始于晋末唐初。卜弼世居山东巨野县,于宋宁宗嘉定年间肇基上杭县胜运里太古村,系卜姓入闽始祖。卜弼传下玄孙卜善,出任广西太平府知府,生子纯明,入广东松源肇基,继迁饶塘,后定居松口山口村,为卜姓入粤始祖。卜姓人数虽然较少,但分布较广,湖南、安徽、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内蒙古等省区有此姓。

卜姓郡望有西河、武陵、河南。

3

刁姓起源:一为周文王时有雕国,国人多姓雕。因刁与雕同音,简改为刁。二为周朝时齐国有貂勃,其后代子孙简写姓刁。三为春秋时齐国大夫竖刁,系齐桓公宠臣,与管仲同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竖刁之子孙遂以祖先名字为姓。古时刁、雕、貂三字同音而宗异,后统称为刁姓。

刁姓发源地在山东。汉末至魏晋时,刁姓在渤海郡和弘农郡繁衍兴旺,成为大族。刁氏南迁始于西晋五胡之乱,先居苏浙,复入湘赣。宋元两代,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有刁姓人入迁。南宋初入闽,居邵武,分迁顺昌、将乐、宁化石壁。

元末明初,刁清携妻及四子迁汀州府。其后裔除留居长汀外,一支于明太祖洪武三年迁潮州大椹村,一支于明末清初迁广东揭阳蓝田村。刁清为刁姓入汀与入粤始祖。清代以后,其后代又向广西、四川等地发展。

刁姓郡望有渤海、弘农、河西。

4

于姓源自姬姓。周武王次子叔分封于邘国(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后代子孙遂以国为姓,称邘氏。后去邑旁成为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此外,北魏时,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迁居代州,改姓为万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恢复于姓;唐代淳于氏为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改姓于。

河南沁阳北部是于姓的发祥地。秦汉时期,于姓向周边播迁至山西、河北、安徽、山东、陕西、甘肃一带,形成三大郡望:河南、东海、河内。晋永嘉之乱,为躲避战乱,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于姓繁衍昌盛起来,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于姓以山东为最多,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于姓迁居赣闽粤地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

于姓郡望有河南、东海、河内。

5

万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之后论功行赏,封姬高于毕,建立毕国。后来,毕国为犬戎所灭,后裔毕万领族人迁晋,成为晋国大夫,裔孙以毕万之名为姓。二出自春秋时芮国国君伯万之后,以先祖之字为姓。三出自芈姓。楚大夫食采于万(今山东莒县),其后代以采邑为姓。

万姓发源于山西、陕西。汉代以前,万姓有入迁山东者。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姓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迁,奠定了万姓盛于南方的基础。唐时,浙江、安徽万姓较盛,万姓名人多出南方。宋元时期,北方时有战争,致使万姓举族南迁,南方万姓陡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万姓散居点。明清时期,四川、江苏、广东、广西亦有万姓足迹。万善郎,官居南昌吏部郎中,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入闽,为入闽始祖。

万姓郡望有河南、扶风。

6上官

上官姓起源:一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少子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上官乃楚国之名邑(今河南滑县),子孙遂以邑为姓,并尊子兰为得姓始祖。二为春秋时,楚大夫靳尚食邑于上官(今河南滑县上官村),后裔以地名为姓。

上官姓于唐末之乱南迁,散居江南。唐代名相上官仪六世孙上官偕,于唐宪宗元和四年自陕入闽,任福州户曹参军,为上官姓入闽始祖。上官偕四世孙上官洎,唐僖宗年间任邵武镇将,为邵武始祖。宋哲宗时,上官洎十一世孙上官潘自邵武迁宁化泉上开基,为宁化始祖。宋至明代,上官姓后裔分迁江西宁都、广东兴宁、福建长汀河田、官坊,后迁徙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广东梅县、潮州、深圳,浙江遂昌乃至香港、台湾,并远徙东南亚地区。

上官姓郡望为天水。

7

马姓源自嬴姓,祖先系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后代于战国时建立赵国。秦赵战争中,赵王子赵奢受命征战,打败秦军,受封为马服(今河北邯郸西北)君。子孙遂以马服为氏,后省为马氏,并尊赵奢第三子扶风讳拔为马氏始祖。复姓马服源出一宗。

晋永嘉之乱,中原马姓自陕西扶风南迁江西。唐末,马徽任邵武府尹,后迁汀州。马徽之子马发龙,唐文宗大和年间,迁居宁化安乐。唐昭宗大顺年间,马发龙四世孙马益郎迁长汀四堡赖家圩(今属连城县)。五代时,另一支马姓的马殷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马殷之子孙分布于湘、鄂、皖等地。

北宋初,马益郎之后裔马二郎、三郎迁宣河,马四郎迁清流,马五郎、七郎、九郎迁连城四堡折桂乡,马八郎迁长汀童坊马罗。明成祖永乐年间,马十三郎任广东惠州千总,后裔留居梅州、兴宁。明思宗崇祯年间,马盛崇自福建宁化迁江西宁都固村老禾村背坑。明末清初,马兴元自建宁迁江西宁都大沽游屋。明清以后,马姓后裔不少移居国外。

马姓郡望为扶风。

8

王姓源头众多。一支出自商朝比干之后人。比干葬于汲都(今河南卫辉),其后人久居该地守灵,称为王氏。一支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高。高受封于毕国(今陕西咸阳),其后裔因先祖为王族,遂自命王氏。一支出自周朝姬姓之后代。太子姬晋直谏周灵王,贬为庶人,其子宗敬辞官避居太原,时人呼为王家,遂为王氏。宗敬为太原王氏始祖。

西晋永嘉之乱,王氏南迁至赣、江、浙等地。唐高宗总章年间,有三位王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王氏族人随其入闽。唐末黄巢之乱,王姓人大致分三路进入赣闽粤地区:一路出鄱阳湖逆赣江而上,进入赣中南,再转闽西;一路出鄱阳湖,逆抚河、盱河进入赣东南之宁都、石城及闽西宁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等地;一路自浙江越仙霞岭,沿武夷山东麓南下,进入闽西。

王氏受姓六十九世王继宗,字用章,居长汀,生三子:黼、黻、猷。黼墓在上杭回龙,黻墓在永定瑶上。明末,王氏始移居台湾。清代以来,闽、粤、台王氏有许多人徙居海外。

王姓郡望有太原、琅琊、东海、北海、陈留、京兆、河东等二十余个。

9

韦姓起源:一为夏帝少康封大彭氏之裔孙元哲为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侯,称韦国。夏为商汤灭后,韦国子孙遂以韦命姓。二为西汉初年,韩信为吕后所诛,丞相萧何暗中命蒯彻将韩信之子送往南粤,取韩字中之韦为姓,其后代随之姓韦。三为汉代西域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亦有韦姓。

汉代韦姓已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有避战乱南迁者。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陕西一带为盛。唐末,有韦姓南迁至江苏、四川、安徽等地。从五代以后到清代漫长的历史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少。宋初,韦姓一支由赣入闽;一支由赣入粤,再自韶州(今广东韶关)、南海转入广西。南方韦姓以广西居多,其他省区少而散。韦姓郡望为京兆。

10

毛姓起源:一为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受封于毛地(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属公爵位,世称毛公,其后代以国为姓。二为周文王另一子姬明受封于毛(今河南宜阳一带),为伯爵位,故称毛伯明。毛伯明于周朝任司空之职,负责管理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其后代以封邑为姓。

春秋时期,毛氏家族发生内乱,开始徙居,少部分迁江南,大部分留在北方。以后毛氏迁安徽、山东、浙江、四川等地为多。汉唐时期,一支毛姓人迁居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开基繁衍,后裔分迁福建、广东等地。唐贞观进士毛俦任岳州太守,成为湖南平江毛氏始祖。明朝初年,毛太华从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迁居湖南湘乡。清代,毛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也有人向海外发展。

毛姓郡望有西河、荥阳。

11

文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裔以祖先谥号文为姓。二出自姜姓。周文王封炎帝之后太岳之裔姜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其子孙以文为姓。三出自春秋时卫国将军孙文子之后代,以祖先字文为姓。四出自妫姓。战国时,妫姓齐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逃往魏国,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五为五代时,敬姓为避后晋高祖石敬塘之讳,去苟为文姓。

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姓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汉代,文姓再南迁。唐代以后,文姓于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并称盛于山西与河南,逐渐移迁赣闽粤等地。清代,文姓部分后裔移居台湾,也有人迁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

文姓郡望为雁门。

12

方姓起源:一支出自炎帝神农氏后裔雷,助黄帝伐蚩尤有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带),子孙以地名为姓,称为方氏。一支出自姬姓。周宣王大夫姬方叔,因讨伐叛乱有功,封采邑洛(今河南洛阳),又赐其子孙以方为姓。另一支系翁氏所分。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四子处朴受姓方,后代沿袭之。

隋炀帝大业年间,方尚南下,居建康。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君岐以功封南唐将军,子方肃隐于江西抚州崇仁。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唐末,歙人方廷范官长乐,后居莆田坊巷。宋太宗雍熙二年,方伟自江西吉郡万邑上泰迁居武平帽村刘公坑,为方姓入闽西始祖。

宋英宗治平年间,方开宣至宁化开基,为宁化方姓始祖。方姓后裔经多次南迁,广泛分布于赣闽粤地区等江南诸省。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少方姓人相随入居。清以后,方姓又陆续移居香港、澳门,并走向世界各地。

方姓郡望为河南。

13

尹姓起源:一出自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之子殷。相传,殷任工正官,受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殷之子孙世掌其职,遂以尹为姓。二出商贤相伊尹。商朝初年,设尹官,伊尹担任此职,其后代以尹为姓。三为周宣王时,尹吉甫为天子丞相,东迁后,世掌其职,后代以尹为氏。

尹姓发源于河南一带。西汉时,尹姓已遍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东汉,发展至浙江、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两汉之际,在贵州发展成大姓。魏晋南北朝,天水、西州尹姓繁衍旺盛。隋唐之世,河南尹姓成为宗族大户,湖南、湖北亦多发展。

宋代,尹姓始南迁入闽。开始留居汀州、宁化,后向清流、明溪繁衍。明清间,一支回迁江西,一支入闽南漳州、泉州一带,一支入广东兴宁、梅州、潮州等地,而后向世界各地发展。

尹姓郡望有天水、河间。

14

孔姓起源甚多:黄帝之史官孔甲,其后代称孔氏;春秋时期,卫国孔悝,出自姞姓;陈国孔宁,相传系帝舜后代,姓妫;郑国孔叔,姓姬;齐国孔虺,姓姜。此外,出自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思想的地位至高无上,故该支系成为孔姓最重要的支系,以至其他支系孔姓归附之,故有天下无二孔之说。

孔姓南迁始于汉代。西汉时,孔子八世孙孔襄任长沙太守;三国时,孔竺任吴南昌太守;唐代时大批进入赣闽粤地区,至北宋末遍布全国,成为显赫之家族。

南宋初,孔传自河南开封迁江西临川,复迁福建建宁。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孔子第四十九世孙孔琬,任临川县(今江西抚州市西南)县丞。因金兵南侵,原居临川县孔家渡九龙桥之第五十四世孔思铭,于元英宗至治年间调福建汀州府任职,寓居上杭西门宣德坊(今孔巷),成为孔姓入闽西始祖。

上杭、永定孔氏后裔部分南下广东。明清以后,孔姓向台湾及海外拓展,以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美国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亦不少。

孔姓郡望有鲁国、东鲁。

15

邓姓起源:一为夏朝时帝仲康封子于河南邓国,后世以国为氏。二为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字德阳于邓(今河南南阳附近),建立邓国称邓侯,以国为姓,通称曼为邓姓远古太始祖。三为南唐后主李煜之第八子李从镒封为邓王,南唐亡国后,宋太宗赵光义诏捕南唐宗,李从镒之子天和逃亡,改用其父封号邓为姓。

邓曼十九世孙邓侯名宣字吾离,励精图治,使邓国屹立于列国之林,史称吾离为邓国中兴之君,邓氏得姓始祖。越周而秦至汉,第四十七世邓禹,为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

西晋永嘉之乱,邓姓族人为避战乱,随众南迁,徙江西、江苏居多。唐末,辗转入闽,邓绾为邓姓入闽始祖。宋代,御前侍卫第九十世大猷为宋国子监,加授将军印。邓大猷长子邓简被招为驸马,生三子,长子俊,上杭邓姓始祖;次子佐,生子显,为入粤邓姓始祖;三子俦。其后裔散居赣南、闽西、闽南、粤东、湖南、四川等地。明末清初,闽粤赣邓氏族人大批移居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邓姓郡望有安定、南阳。

16

甘姓起源:一为黄帝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子孙以国为姓。二出自甘盘。商朝武丁,年轻时就学于甘盘,后继位,拜甘盘为相。甘盘后代遂以上祖名字为姓,并尊甘盘为创姓始祖。三出自姬姓。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称甘氏。四为春秋时,周惠王少子太叔带食采于甘,为甘昭公,其后代以甘为氏。

三国时,有吴将甘宁,其族分播于中州等地。唐宋时,有一支迁入江西,后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石壁葛藤堡,继而回迁江西信丰县。明清时,其后代除留居江西、福建外,还迁往广东长乐(今五华)、惠州、陆丰等地。

甘姓郡望有长安、渤海、丹阳。

17

古姓起源:商朝时,周族部落领袖古公亶父,系周文王祖父。原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因戎、狄侵逼,迁于岐山下周原,开始建筑城郭,发展生产,使周族逐渐强盛,奠定东进灭商之基础。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封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其后人为纪念古公亶父,取古字为姓,并尊其为古姓始祖。

唐宪宗元和五年,山西平阳人古云应以明经荐任江西洪州(今南昌市)通判,举家入籍洪州。先迁赣南,继定居南雄珠玑沙水村。赣、闽、粤、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宋代后,古氏后裔迁江夏、惠州、梅州、五华、寻乌、大埔、增城、香港等地。上杭县有古姓,人口不多。清康熙年间,古氏从广东五华迁台湾开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多。

古姓郡望为新安。

18

艾姓起源:一出自夏王少康时大臣汝艾,其支孙以王父名之字为氏。二出自商代之艾侯,武王俘之,艾侯后裔以国名为氏。三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艾孔,封邑于艾(今山东沂源),其后人以艾为氏。四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封艾邑(今江西修水),子民以封邑为氏。

艾姓早期在河南、甘肃一带发展繁衍,后逐渐向山东迁徙。经东晋、唐末二渡南迁,艾姓族人散居于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北宋时,一支艾姓人自江西抚州东乡迁往宁都青塘艾屋坝。南宋时,自江西迁入福建宁化,散居石壁各地。元明时,逐渐外迁,现石壁镇立新村仍有艾姓聚居地。

艾姓郡望有陇西、汝南、天水。

19

左姓起源:一为古有左国,子民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属臣左彻为左姓之始。二为以职官为氏。西周及春秋时,各诸侯国设置左史官,周穆王有左史戎夫,楚威王有左史倚相,其后人以左为姓。战国时,左姓人多居河南、山东一带。

秦汉时,自中原南迁至安徽、四川、江苏等地。另有河北清河、河南平阴两支左姓家族风光显赫。魏晋南北朝,左姓在山东、河南繁衍迅速;隋唐间,四川左姓发展颇快。宋元以后,两湖、两广均有左姓入迁,湖南、广西出现望族,部分后裔陆续徙入赣闽粤边地区。清以后,左姓向台湾、香港及海外发展。

左姓郡望为济阳。

20

石姓起源:一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系卫国贤臣,其子孙以石碏为始祖。二出自郑国大夫石癸,宋国公子段字子石,魏国太史石申,他们后代均称石氏。三出自他姓加入或改为石姓。

石姓后裔于唐代开始南迁,徙入福建、广东、广西。唐僖宗时,石螽扈兵驻金陵,奉命征剿黄巢,南下至江西,复引兵入福建驻扎,留居泉州同安。南宋淳祐年间,石螽扈十四世孙石宗盛从龙岩龙门里长塔迁入武平中堡,后裔播迁福建武平、上杭、长汀、宁化、龙岩、将乐、宁德、福州及湖南、广东、浙江、江西、四川、云南等地。

南宋末,石氏三十七郎自宁化经长汀、上杭入广东,留惠阳。明洪武年间,分迁梅州、兴宁、海阳。清康熙年间,长汀石琳奉诏领兵东渡台湾,后以收剿海寇阵亡,诏赐祭,其子荫封千户,后代于台湾定居。

石姓郡望有渤海、武威。

21

龙姓起源:一出自董父。相传炎帝时,董父善于养龙、驯龙,赐姓为豢龙氏,后代世掌豢龙之职,后人以龙为姓。二为帝舜时,纳言官名龙,专门负责出纳王命,其后代亦姓龙。三为夏朝帝王孔甲时,帝尧后裔刘累向豢龙氏学习驯龙技艺,赐姓为御龙氏,其中一支姓龙。

龙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广西、四川、云南等省,以江西、湖南两地为多。元泰定三年,龙八郎、九郎兄弟两人,自浙江迁汀州宁化城,住地以姓命名,曰龙家弄。

龙姓郡望有武陵、天水。

22

卢姓起源:齐太公姜子牙后裔高傒,拥立齐桓公有功,受封为齐上卿,食采于卢地(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子孙以封地卢为姓,傒为卢姓始祖。海内外视此支卢姓为姓源主体。此外,有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卢者。

唐代中叶,卢姓南迁始祖卢宗泰任江西虔州(今赣州)刺史,后代留居赣州、吉安。因安禄山造反,卢宗泰偕三子明、达、显迁往虔州清音里韶坊(今江西宁都县境内)开基。南宋淳熙年间,卢宗泰后裔卢处信卜居宁化石壁,为该支入闽始祖。

卢处信之子迁上杭县胜运里合溪,生三子:天禄、天佑、天宝。天禄之子县尹,移居太平里大路下白石井,天佑移居金丰里陈东,天宝移居广东。处信后裔播迁闽、粤、桂、云、贵、川、台、港、澳,及东南亚、欧美等地。有一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朝大学士卢穗为避祸东渡朝鲜半岛,而后子孙不断繁衍,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卢武炫皆为卢穗后裔。

卢姓郡望为范阳。

23

叶姓起源:叶姓源自沈姓。沈尹戌先居河南南阳,春秋时任楚国左司马,与吴国交战时殉难,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旧城),史称叶公。后裔以叶为姓,并以诸梁为叶姓始祖。

河南南阳叶姓初迁汴梁,唐昭宗时迁洪都武宁(今江西九江市境内)。南宋时,叶大经避兵乱入福建,曾留居汀州宁化石壁,后分迁清流、长汀。复南下广东,分居梅州、兴宁,后裔散居大埔、龙川、河源、博罗,远者徙居湖南、广西、四川。叶姓九十五世叶映玉,号五郎,自河源迁上杭中都开基,其后裔派衍闽、粤、赣、川等地。明末清初,部分叶氏随郑成功收复台湾,遂定居焉,叶姓逐渐发展成为台湾大姓。还有不少人迁徙东南亚等地。

叶姓郡望有下邳、南阳。

24

田姓源自妫姓。陈姓为妫满之后,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字仲敬,任陈国大夫,因避内乱到齐国。齐桓公早闻陈完贤声,任命其为工正官,另赐田邑为食邑。陈完抵齐国后,以食邑田为姓,为田姓始祖。另有出自官名者,其先人职赋田,因之为氏。

汉代,川鄂湘黔交界一带已有不少田姓人。南北朝时,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宁夏、天津等地。唐至宋代,南迁至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宋代,迁入福建、广东,田希圣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汀州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长汀,其后裔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大埔、程乡(今梅县)、惠来等地。明宣宗宣德年间,浙江余姚田氏七十世千一郎,在上杭县胜运里丰朗赖家塘定居。

千一郎后裔播迁福建龙岩、永安、建宁、邵武、泉州,江西瑞金、吉安、吉水、泰和、兴国、大余、新干,湖南常德,广东梅州、南雄等地。清乾隆年间,田姓有人迁入台湾,并移居东南亚等地。

田姓郡望有北平、雁门、京兆、河南。

25

史姓起源:一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之仓颉。仓颉为史官,其后裔有一支以官职为氏,称史氏。二出自西周初年太史史佚之后。史佚为人严正,其终生任周朝太史,子孙遂以官名为氏。三出自隋唐时期。古西域康国支系史国,史国有人徙中原居住,以国名为氏。又,唐朝时,北魏有阿史那部前来归附,改姓史,其后代沿袭之。

西汉,鲁国人史恭之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西汉末,史氏已迁入广东、广西;东汉,迁入四川。史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时,湖南、浙江、山西等地有史氏。宋朝,江西、河北有史氏。明朝,史氏还分布于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朝以后,史氏有人迁往海外,迁居东南亚等地。

史姓郡望有建康、宣城、高密、京兆。

26

丘姓源自姜尚。姜尚辅佐周武王有功受封于齐,初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后迁临淄东北,史称姜太公或齐太公。其第三子穆之后裔遂以营丘之丘为氏,尊姜太公为太始祖,尊穆公为丘姓开姓始祖。清雍正皇帝诏令尊孔,避讳丘为邱。辛亥革命后,有恢复丘姓的,亦有未改者。丘、邱并存。

丘穆六十一世丘文仲迁江西宁都定居。六十六世丘国宗入闽讲学,留居邵武禾坪。七十世丘三郎法言,自江西南迁至福建汀州宁化石壁丘家坊。法言之子丘三五郎偕同兄弟扶母亲至上杭县胜运里太拔城前坝肇基,三五郎为闽西丘姓一世祖,生十子,后裔播迁海内外,国内遍布各省区市,国外散居世界五大洲。

丘姓郡望有河南、吴兴、天水。

27

白姓起源:一出自炎帝神农氏大臣白阜。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作出贡献。子孙遂以白为姓,尊白阜为始祖。二出自蹇氏。春秋时,秦穆公右相蹇叔之子丙,字白乙,系秦国名将,其后代以其字中白为姓。三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惠王封芈胜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其后代以邑为姓。四为古代南方有白民国,唐代于其地置白州(今广西博白县),当地有人以地为姓。

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秦始皇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唐代诗人白居易是白仲后裔,迁洛始祖,分衍河南等地,枝繁叶茂。隋唐时,白氏有迁宁夏、甘肃、广西者。唐末,白姓有人随王审知兄弟入闽;五代时,有部分迁入赣南。宋代,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等地。元末明初,四川利州(今广元县)白姓随朱元璋部队入闽。清以后,闽、粤白氏有人迁台湾,也有移居海外者。

白姓郡望有南阳、太原。

28

包姓起源:一出自风姓,为上古太昊伏羲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又名庖牺或包羲。包羲氏后有包氏。二出自申姓,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后裔,又称王孙包胥。申包胥后代以其名包字为姓。又,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一支。

唐末之乱,包姓南迁,留居安徽合肥一带,一部分向浙江宁波发展。后经数次南迁,落籍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至宋代经饶州(今上饶市)入闽,辗转至宁化泉上,后迁居汀州城。宋末,包纯白四世孙千一郎自上杭下都小陈坑迁上杭庐丰,生五子。各支裔孙近者迁长汀、连城、永定、武平,远者南下梅州、兴宁、大埔、潮州乃至香港、台湾。

包姓郡望有上党、丹阳。

29

邝姓起源:一出自古邝国,其后人以国为姓。二出自方姓。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生三子,长子以平,讳询,改邝姓。

宋高宗建炎三年,邝询任朝廷内侍,思忖朝政动乱不安,全家南迁广东南海县大镇乡尚书朗里,构庐建业,成为广东邝氏始祖。邝询生四子曰谚、让、诚、谆。邝谆带领全家南迁广东惠州河源县,子孙繁衍分居广东新会、开平、台山等县,有迁徙江西、福建、香港、台湾,乃至海外者。邝姓郡望为庐江。

30

冯姓源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高,助兄武王姬发伐纣,受爵于毕,称毕公高。其孙毕万之后裔食采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县西),后代以封邑为姓,称冯氏。又,春秋时,郑国大夫简子封于冯邑,其后人以冯为氏。

春秋战国至秦汉,冯姓播迁河北、山西一带。唐代南迁入赣,系最先迁入石城四十三姓之一。唐末,广东冯业后裔迁宁化石壁。其后裔冯万八郎从宁化迁武平象洞开基,冯四十郎迁上杭胜运里冯石村开基。宋宁宗嘉定年间,冯硕任汀州郡军事推官,定居长汀,后裔迁梅州、兴宁等地。

江西兴国进士冯之图,其子孙自兴国迁居长汀,后裔分迁闽南、粤东。清初,冯龙福自兴国高坑迁宁都大沽内横龙。冯天极自福建邵武迁宁都大沽丘坊。冯庭郎自福建连城文亨迁宁都黄陂大田。清康熙年间,冯姓部分后裔于移居台湾、澳门、香港。之后,又有人远徙东南亚、欧美。

冯姓郡望有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

31

邢姓起源:一为周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于邢地(今河北邢台市),史称邢侯,而后建邢国,后裔遂以国名为姓。二为春秋时期,晋大夫韩宣子族人封于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其子孙亦以封地名首字为姓,世代相传。

邢氏于唐末南迁,宋初入福建,留居汀州宁化石壁。宋末入长汀,复迁连城、上杭、永定等地。明代南迁广东,分居梅州、兴宁、平远、长乐。另一支于明清间自赣南入汀州。邢姓后裔有人迁移漳州、厦门,东渡台湾,远播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邢姓郡望为河间。

32

吕姓起源:一出自姜姓。炎帝神农氏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唐尧时,炎帝后裔伯夷号太岳,辅佐帝尧掌管四岳;帝舜时又任命为秩宗,掌管礼仪,后封为吕侯(今河南南阳西南),赐姓吕氏。吕氏尊伯夷为得姓始祖。二出自魏氏。春秋时,吕为晋国所并。晋侯将吕地赏赐魏氏,魏氏后裔以吕为姓。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春秋战国时期,吕姓后裔散居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等地。秦国时期向西北诸省播迁。至汉代散居西南诸省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

西晋末年,安徽人吕谦为避战祸,迁居浙江金华,成为当地望族。南宋时期,原籍河南之吕太德登进士,敕授漳郡司马,致仕后定居永定灌洋,为吕姓迁闽始祖之一。

元庚寅年间,吕大正从江南宁国府迁汀州府上杭县金丰里大陂头吊枧村居住,生二子,长子良簠迁南靖县书洋,次子良簋迁古竹溪口。明清之际,吕姓有后裔迁往台湾,不少人徙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吕姓郡望有河东、淮南、东平、金华、晋江。

33

朱姓起源:一为颛顼之后。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姓曹。周武王封曹安后裔曹挟于邾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建邾国,邾国后人以国名邾为氏,后简为朱氏。二为舜之大臣朱彪后裔以朱为姓。三为宋国微子启之后。春秋时,宋国为齐国所灭,后代逃至砀(今安徽砀山县),改宋姓为朱姓。四为外族改姓。

西晋永嘉之乱,朱姓大举南迁。东晋元帝建武元年,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江西南康郡任刺史。至七世朱宽,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徙居吉安府,又传十二世,至唐武宗时,朱继贤任徽州府正堂,于江西婺源开基。再传十一世至朱熹,寓居福建建阳。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任参佐,朱铨五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徙居吉安安福县。朱铨六世孙朱小四郎,避乱迁居武平丰田中心岗开基。元军南下,朱氏后裔播迁赣粤闽湘桂等地。其中一支徙入长汀、宁化、上杭、建宁。清康熙年间,移湖广入四川,赣南、粤北一带朱姓亦入四川。朱姓亦有人迁台湾、香港,远徙东南亚、欧美等地。

朱姓郡望有吴郡、沛国、钱塘、河南、凤阳、紫阳。

34

乔姓起源:主要出自姬姓。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姬姓子孙中留桥山护陵者以山名为姓。东汉时有太尉桥玄,其六世孙桥勤于北魏时任平原内史,随孝武帝入关居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至后周时,皇帝命桥勤之孙桥达改姓乔。后代因之。

秦汉时,乔姓从陕西、山西等地迁徙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江苏高邮和浙江东阳的乔姓发展较快,成为乔姓在江南的播迁中心。宋代以前,乔姓主要分布陕西、湖南、山西、江苏等地。宋元时期,分迁河南、浙江、云南。明清时期,又分迁至江西、山东、河北、湖南以及上海与东北各地。部分乔姓后裔走出国门,徙居东南亚及欧美。

乔姓郡望有梁郡、冯翊、浚阳、浚义。

35

伍姓起源:一出自轩辕贤臣伍胥,系楚国望族伍姓始祖。二出自芈氏。春秋时,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楚国大夫芈伍参,仔细分析楚军有利条件与晋军弱点,力劝楚庄王进军攻晋,终使楚军大胜。伍参因功受封于伍,后裔以封地为姓。

伍姓世居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晋末向南迁徙。唐后期,伍德晋先迁福州,再迁汀州宁化鱼龙村伍家坊,生六子,第四子伍愿为唐宣宗大中十年汀州第一位进士。伍德晋为入闽始祖。元末,伍姓后裔自长汀、宁化等地经上杭迁居广东梅州、兴宁、蕉岭,尚有部分伍姓后裔于明成化至天启年间迁入江西宁都、石城,而后转居赣州、南康等地。伍姓族人除留居赣、闽、粤地区外,向台湾、香港及海外发展。

伍姓郡望有固原、武陵、安定。

36

任姓起源:一出自远古妊姓。妊姓为母系社会古姓之一,后传为任姓。二出自黄帝赐姓。黄帝有二十五子,有十二子赐他姓,任姓为其中之一。此支任姓影响最大。三为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国,其后裔以国为姓。四出自风姓。周朝时任(今山东济宁东南)为风姓之国,居者以国为氏。五出自元代王信之子王宣,为避难改姓任,后代沿袭之。

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汉代,任姓散居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魏晋南北朝,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至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迁入福建者。唐末黄巢之乱,任姓人南迁赣南,留居丰城一带。

北宋时,任文荐入闽,任汀州郡参军,其子留居汀州城。南宋末年,任文荐裔孙随文天祥抗元南下广东。明代汀州府同知任良,其孙任吉留居汀州,后随郑成功大将刘国轩东渡收复台湾。任吉后裔定居台湾基隆一带。任姓族人自清代起陆续拓展至东南亚等地。

任姓郡望有乐安、南阳、东安。

37

华姓起源:一出自子姓,系汤王后裔。汤王裔孙微子启,西周时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宋戴公时,其子考父食邑于华(今陕西华阴),子孙繁衍,以食邑地名为姓。二出自姒姓。相传夏王仲康,曾封禅于西岳华山,后代中因此有人姓华。

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吴、卫、齐等国。两汉时,遍布山东大地,形成望族。永嘉之乱,华姓南迁至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唐末黄巢之乱,华姓分徙浙江、江西,系唐至五代迁往江西石城开基的十五个姓氏之一。

宋绍定年间,华京一郎由江苏无锡武陵卜居连城姑田乡龙坑村,为该支华姓入闽始祖,后裔分迁长汀、上杭、永定。清代,华姓后裔散居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台湾等地。

华姓郡望有武陵、平原、沛国、东平。

38

伊姓源自尧帝后代。尧帝原姓伊祁,生于伊水之滨,族人多以伊为姓。尧之裔孙伊尹为商时相国,伊姓多认伊尹为古代始祖。

汉唐时,伊氏播衍山东、山西一带,陈留(今河南开封)伊氏成为望族。伊姓南迁始于唐僖宗乾符二年,伊文敏偕弟文景,避乱渡江南下,自赣入闽,留居汀州宁化永丰里(今河龙乡)。至宋时,伊必豪、必富兄弟开垦上伊,必稳开垦下伊。后裔景宗开辟泗州湾。

元明间,伊崇本经长汀留居上杭,后分居长汀、清流、明溪、连城与江西石城。清代及民国时期,伊姓播迁闽、粤、赣、桂、浙及台湾诸省。

伊姓郡望有太原、山阳、陈留、河南。

39

危姓起源:一为三苗之后。三苗系苗族别称,自古遍布于四川、云南、西藏、贵州、湖南、广西、江西及海南等地,尤以江西最为集中。历经几千年,苗裔危氏渐为汉族同化。二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一庶子的后裔,到春秋时称为危姓,其族人自洛水流域徙汝南,又徙江南。

危姓唐代已达江西。抚州南城人危全讽,唐末任讨捕将,其弟仔昌为信州刺史。宋代,临川人危稹,先后出任潮州、漳州两郡知州,危姓迁徙至闽粤一带。元代有江西南丰名医危亦林,医术精湛为世人称道。危姓有一部分后裔因战乱随军迁入福建武平,乃至广东平远、河源、梅县一带。

危姓郡望有晋昌、汝南、齐郡。

40

邬姓起源:一出自妘姓。颛顼之裔陆终第四子求言,以功封于邬(今河南偃城西南),子孙以封地之名为氏。二出自姬姓。晋大夫邬臧食邑于邬(今河南介休东北邬城店),子孙以食邑之名为氏。

春秋时,邬氏发源于山西。汉代,已经播迁到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主要繁衍于南昌、抚州、崇仁。河南颍川邬思荣,唐代登仕翰林院,官升巡检御史,后任福建巡抚,兼理军务,唐末之乱,定居汀州。其子邬成化迁居宁化石壁村,后裔分迁福建长汀、武平,江西会昌丰城、石城,后向广东发展。闽赣粤邬氏尊邬思荣为始祖。

邬姓郡望有颍川、南昌、抚州、崇仁。

41

刘姓起源:一出自帝尧陶唐氏之后,为祁姓之刘。二出自颛顼之裔陆终之后,为陆终之刘。汉高祖刘邦即自此出。三出自周成王封周文王兄弟于刘邑(今河南偃师),以邑为氏,为姬姓之刘。又,娄敬有功于汉,赐姓刘,为娄姓之刘。项伯归汉,高祖赐姓刘,为项姓之刘。汉武帝以宗女嫁匈奴冒顿,其族贵者皆从母姓,为少数民族改姓之刘。

刘姓部分后裔于东晋时渡江南迁。唐德宗贞元年间刘宗臣为官迁居江西宁都,系宁都刘姓开基始祖。唐末,刘祥避战乱携子刘天锡入福建,避居宁化石壁,号称东派;刘祥之兄刘翱,官知建州(今福建南平),肇基于此,号称西派。宋宁宗嘉定元年之后,东派后裔又自宁化经上杭徙广东兴宁、平远,播迁赣、闽、粤、湘、桂、滇、川、台诸省。清以后,刘姓后裔播迁深圳、香港及世界各地。

刘姓郡望有彭城、沛国、河间、长沙、河南等二十五个,其中彭城最为著名。

42

江姓源自嬴姓,乃颛顼玄孙伯益之后。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嬴,伯益成为嬴姓始祖。春秋时,伯益第三子元仲十一世孙济,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受封于江(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建立江国。战国时,江国为楚国所并,其后裔以国名为姓,并尊元仲为江姓始祖。又,汉代名相萧何部分后裔也因变乱而改姓江。

江氏入闽始于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军而行者六十余姓,其中有江姓。唐末,部分迁徙至江苏、浙江。五代,又因战乱转迁江西。

宋末元初,江氏有一支迁至浙江杭州;有一支迁至江西都昌,其后裔八郎江晔生子三:万里、万载、万顷。江万里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国,其弟江万顷妣钱九娘偕长媳丘十六娘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厦门同安汤板里转宁化石壁,宋祥兴元年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三坪村,后裔分迁长汀、连城、永定。明清时期,江氏散居赣南、闽西、闽南、粤东、四川。清康熙年间,江氏迁入台湾、香港。此后,渐次移居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江姓郡望有济阳、淮阳。

43

池姓起源:一为上古时有池国,子民以国为姓。二出自嬴姓。战国时,秦国大司马公子池之后代以先祖名字为姓。三为祖先居住城池附近,因而姓池。

汉朝末年,池瑗官授中牟令,生二子,长居西平,次迁西河。东晋,池姓南迁,自浙江徙入江西。同族一支居赣州,一支居会昌。唐乾符初,池瑗后裔池可祖从光州随军入闽平黄巢乱,入武威军今福州,后全家迁同安县永安乡。池可祖为入闽始祖。

可祖生孝、悌、忠、信四子,后裔分迁泉州、永春、汀州、漳州、兴化、莆田、仙游、延平等地。宋元时,池姓入长汀,定居汀南宣成一带。清代,分迁上杭与广东梅州地区。广东揭阳、大埔、饶平、梅州等地池姓皆来自宁化石壁。

池姓郡望有西河、西平。

44

汤姓源自商朝始祖成汤。成汤又称商汤,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夏桀昏庸无道。成汤与有莘氏结盟,娶有莘氏之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仲虺辅佐,使部落发展壮大,终于灭夏,建立商朝。成汤去世不久,子孙遂以其名汤为姓。又,后唐明宗时殷崇义官至宰相,后仕宋,改姓名为汤悦,其后人因之姓汤。

秦以前汤姓主要居住于河南省境内。汉以后始向四周迁徙。五代时,江宁府贵池县汤国豪迁汀州宁化县,为闽粤汤姓脉祖。南宋高宗年间,汤姓分两路南迁:一路自河南光州固始县等地,经湖南、江西、江苏、浙江至福建宁化,而后进入粤东梅州、蕉岭及揭阳、潮州一带;另一路自河南商丘经湖北、湖南至广东西南各县,继而向广西柳州、贺县一带发展。

明朝,汤益隆迁居长汀童坊。清朝乾嘉年间,汤益隆有多支后裔迁台湾。汤姓后裔蕃衍至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大利亚等国。

汤姓郡望有范阳、中山。

45

安姓起源:一为黄帝之后。黄帝之裔安,封于西戎,建立安息国。东汉灵帝时,安息国太子安清来到京城洛阳定居,成为安氏得姓始祖。二为少数民族改姓安。三为隋唐时,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人迁至中亚阿母、锡尔两河流域,九姓成立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安地,其后世子孙以国名安为姓。

中原安姓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甘肃、湖南安姓繁衍迅速。两晋南北朝,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唐代,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各地。宋元时期,金兵犯中原,元军南下,安姓多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明清时,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有安氏居汀州宁化县城,明成祖永乐年间,安姓人将城东五里之坟山一片,捐施建为祝厘万寿之寺。清代,闽、粤沿海之安姓渡海入台。

安姓郡望有姑臧、河内、武陵。

46

许姓起源:一出自许由之后。相传,尧欲将帝位传许由,许由拒之,逃往箕山下农耕而食,故箕山又名许由山(今河南登封县东),其地名为许地(今河南许昌东),许姓亦自此而来。二出自姜姓。周武王封伯夷后人文叔于许国(今河南许昌市东),战国时,许国为楚所并,许文叔后代以国为姓,并尊许文叔为许姓始祖。

东汉时,许氏渡江南迁。唐高宗总章二年,许陶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其后裔散居闽南及广东潮州等地。许姓后人奉陶为开闽始祖。黄巢之乱,许十五郎于乾符乙未年自洪州(江西南昌)迁居石城乌都陀。五代时,许孝康携族人南迁,留居江西分宜、万安一带。

宋代,许云峰自浙江绍兴避乱入闽,分居汀州宁化、长汀、连城等地;另一支南迁江西龙南一带。宋末元初,许陶后裔许十四郎从大埔党坪迁上杭稔田开基。明洪武年间,许万麟自宁化入广东大埔开基。明末,许有嵩自长汀入梅州兴宁开基。明清两代,许姓人主要自福建迁入台湾。有许姓后裔迁居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越南、缅甸、文莱等国。

许姓郡望有高阳、汝南。

47

阮姓起源:一出自古阮国。远古东夷族首领皋陶裔孙于商时建立阮国(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周文王灭阮国,阮国王族遂以国名为姓。二出自偃姓。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周朝中叶,皋陶裔孙受封为阮乡侯,后代以阮为姓。三为石姓所改。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

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东汉,陈留阮姓繁衍成望族。晋永嘉之乱,阮姓避乱南迁,到达江苏、浙江一带,并有一支远徙广西合浦。此后,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逐渐迁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成为大族。

阮姓入闽始于唐朝,天祐四年,阮安所任邵武教谕,迁居绥安左街巷(今建宁左家巷),为入闽始祖。传六世阮文富,迁居汀州宁化上进贤坊;十三世阮子福,号逸叟,迁汀州上杭丰田里湖雷开基。唐末五代时,有阮姓入居四川、广东。清代,有渡海赴台者。

阮姓郡望为陈留。

48

阴姓起源:一出自女娲氏之后阴康氏。其后裔曾建立阴国,子民以国为氏。二出自姬姓。尧帝子朱丹逝世后葬于苍吾山之阴,其后世子孙以地貌特征为氏,称阴氏。三出自姬姓。周王裔孙管修辅佐楚国有功,封为阴大夫,世称阴修,子孙随之姓阴。

春秋时,河南是阴氏的主要繁衍中心,南阳阴氏是一个大家族。南北朝时,阴氏在甘肃武威地区成望族,其后世子孙陆续向外迁播。阴姓于唐末南迁。宋时入福建,留居汀州清流、宁化。明代,宁化阴姓发展较快,有贡生十一人,后裔外迁江西、广东等地。明宁化阴启旦,任郴州同知,署理州事,因而得罪权贵,被诬贬谪衡州,后阴启旦借故归隐故里。阴姓零星散居于黑龙江、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南迁人数较少。

阴姓郡望有南阳、始平、西河。

49

揭姓起源:原为史姓。汉武帝元鼎六年,发兵平定东越王叛乱,时四川眉山史定任揭阳(今广东揭阳)令,降汉,诏封为安道侯,赐姓揭,赐名猛。揭姓后裔奉揭猛为得姓始祖。

揭猛传至三十七世有揭漳、揭钺。揭漳任南昌录路事,同弟揭钺卜居南昌。唐僖宗时,因黄巢起义,揭姓后裔避居黄墩。宋太祖乾德三年,揭原郎因江闽寇乱,携家自广昌迁至邵武禾鹳锁树下定居。其后裔先迁将乐,次迁泰宁苦水下堡缙墓窠,再徙建宁生坊官常坪。

元朝时,复迁宁化招贤水茜大岭背开基立业。揭姓一支后裔迁归化,发展较快,明朝,归化县揭姓有贡生十九人。清以后,揭姓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

揭姓郡望有潮阳、豫章。

50

孙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代卫康叔九世孙卫武之子惠孙,其孙以祖父之名命为孙氏。二出于芈姓。楚蚡冒之子蔿章之裔蔿敬,字孙叔,为楚尹令,其后人以先祖字为氏。三出自田姓。齐国田完五世孙名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征战有功,齐景公赐姓孙,以乐安(今山东惠民)为食邑,后裔随之姓孙。

春秋时,有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三国时,孙坚、孙策、孙权父子等,于江东建立吴国。唐末,河南陈留籍孙誗为唐朝官军百将,追剿黄巢起义军南下转战赣闽,随后定居赣南虔化(今江西宁都)。孙誗传五世孙承事,由宁都迁长汀河田开基,传八世孙浩,偕弟孙深,于明永乐年间迁广东紫金县忠坝,为孙中山之上祖。孙誗为赣闽粤孙姓始祖,其后代陆续迁徙赣南、闽西、粤东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孙姓子孙繁衍遍布江南各省及台湾,还播迁海外。

孙姓郡望有太原、东莞、吴郡、乐安。

51

严姓源自庄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王芈熊旅驾崩后谥号庄王。其后裔遂以谥号为姓。战国时,东汉永平元年,明帝刘庄继位,避讳庄字。庄严因此上书,明帝以犯上为由杀之。庄姓人纪念庄严,取其名改为严姓。汉王朝灭亡后,部分族人恢复为庄姓,有部分族人继续姓严。庄、严两姓属同源同宗之姓氏。

唐懿宗咸通年间,严州府(今浙江省建德市梅城)桐庐籍人严天明,任朝廷司天监中顺大夫,为躲避黄巢之乱,携家带小随逃亡队伍南下江西虔州水墨洞(今赣县)隐居。其长子节用,移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密石寨(今宁都县);幼子节卿定居虔化县清太乡东韶村(今宁都县),此后裔孙繁衍昌盛,尊称严天明为宁都严姓肇基始祖。

宋元间,严天庠由兴国经宁化石壁迁长汀万福村(馆前)开基,初留居馆前严坊,后分迁胡坑与濯田、汀州城,并向上杭、永定及广东省发展。清代,严、庄姓迁居台湾,位居台湾二十名大姓之列。

严姓郡望有冯翊、华阴、天水,庄姓郡望有天水、东海、会稽。

52

苏姓为黄帝嫡孙颛顼之后。颛顼后裔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忟封于有苏,其地在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叫苏忟,为夏伯。苏忟为得姓始祖。

周武王时,苏忟的后裔忿生任司寇,掌管刑狱司法,受封于河内(今河南北部),建立苏国,产生了苏氏最早的望族。汉唐时,陕西武功、扶风、蓝田,河北武邑,河南洛阳是苏姓重要发祥地。唐末,光州固始人苏益,为山西隰州刺史,随王潮入闽,其子苏光晦为漳州刺史,择同安葫芦山下定居,兴建大宅,名芦山堂。苏益为入闽始祖。

宋代,苏姓形成眉山、芦山、铜山三大族支,名人辈出。宋末,元兵南侵,闽族苏姓第十一世苏留义,为保护少帝昺殉难,其妾王氏避乱于广东饶平清远都枫朗乡,生下遗腹子君万。君万娶蔡氏,生三子,一子名毅,号九三郎,于元皇庆年间随母迁汀州上杭县金丰里苦竹定居。九三郎为永定苏姓始祖。清末民初,苏姓已分布在全国各地。芦山苏姓,则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广西、海南、台湾、香港等地及海外。

苏姓郡望有武功、武陵、扶风等。

53

杜姓起源:一出自黄帝时大臣、发明酿酒术之杜康,其后人以杜为氏。二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帝舜时,尧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子孙于夏商时任诸侯国君。周成王时,唐国被灭,原唐王改封于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杜唐氏。周宣王杀杜唐国君杜伯,其子孙一部分外逃,留居杜城者以杜为姓。三出自鲜卑族独孤浑氏,南北朝时入居中原后改姓杜。

杜氏于唐代早期迁入福建宁化县。唐代中期,一支杜氏移居江西石城上柏。宋代,杜濬任汀州太守,其子三郎,留居汀州城,后在莆田、惠安为官,部分子孙向广东梅州、潮州发展。裔孙杜晖于元初迁居闽南,子孙散居惠安、诏安、厦门等地。另一支后裔杜显,原居邵武,传至杜天启,迁于建宁,后代迁徙宁化、江西丰城。宁化杜氏裔孙播迁闽西北、赣东南、浙江金华等地区。明末清初以后,杜姓有人迁往台湾。

杜姓郡望有京兆、汉阳、南阳。

54

巫姓系远古因职业演变而成之姓氏,乃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相传巫彭系黄帝时之医相,为中国医学及祝祷占卜之鼻祖,亦为巫姓始祖。又,巫人,名乾,帝喾之裔高辛氏之子,封于巫,为巫氏封姓始祖。

上古巫氏主要在平阳(今山东邹县)繁衍。巫氏很早便到达闽、粤一带,东晋时,巫逻为避乱自山西平阳迁山东兖州,后转徙福建剑津(今南平市)。隋炀帝大业年间,巫昭郎携子巫罗俊迁宁化石壁,为巫姓南迁始祖。后裔分迁长汀、上杭。南宋时,巫大一郎携七子分迁广东曲江,孙巫禧兄弟迁广东梅州、兴宁。清初,巫氏后裔迁入深圳、香港、台湾,部分渡海至南洋群岛。

巫姓郡望为平阳。

55

李姓源自嬴姓,由理姓所改。理姓始祖皋陶系颛顼之后裔,尧、舜时任专司刑狱政务之官大理。皋陶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理为姓。商纣王时,皋陶裔孙理征因屡屡进谏,遭杀身之祸。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疲惫饥饿,采野树木子充饥,母子得以保全性命。自利贞起改理姓为木子李姓,利贞为李氏始祖。

唐代皇帝姓李,王室子孙众多,繁衍昌盛。且皇帝赏赐有功之臣及归附之少数民族为李姓,有众多少数民族主动改为李姓,李氏宗族大为扩展。此后,李姓支系繁盛,播迁频繁,遍布全国各地。唐至五代,李姓大批徙居越南与朝鲜,发展成大族。宋淳熙年间,李珠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开基,生六子一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姑七娘。木德、火德迁上杭丰朗村开基。李火德后裔播迁闽粤赣台等省。明代初期,李姓部分后裔徙居日本及世界各地。

李姓郡望有陇西、赵郡、顿丘等十二个。

56

杨姓起源:一以邑为姓。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裔晋武公,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伯侨后裔叔向受封于杨邑,叔向之子伯石,以食邑为姓,称杨姓。二以国为姓。周宣王姬静之幼子尚父受封为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侯,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尚父后裔遂以国为姓。

晋顷公十二年,晋国六卿之乱后,杨伯石后裔逃至华山仙谷中,落籍弘农华阴。东汉时期太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皇族、唐代杨贵妃家族、宋代杨家将等,相传皆出自弘农华阴。此支为杨姓最大支派。杨姓后裔之播迁,最初只限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诸地。唐末,为避黄巢之乱,杨氏后裔逐渐迁往江南。五代时,杨辂的后裔分迁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宋朝,福建成为杨姓后裔播迁中心。宋末,杨广义由将乐移居连城,广义后裔迁播江西、广东、浙江等地。杨氏后裔还远播四川、湖南、广西、海南、台湾等省,亦有远徙越南、南洋群岛等地。

杨姓郡望为弘农、天水。

57

连姓起源:一出自黄帝后裔陆终三子惠连,其后人以祖字为氏,惠连为得姓始祖。二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之后。东周时,周庄王赐连称姓连,连姓后裔尊连称为太始祖。三出自春秋时楚国官名连尹、连敖,任此官之后裔以官名首字为姓。

北宋初年,连姓始迁福建汀州、广东梅州。宋时,连仁业从魁城(今三明大田县内)迁龙岩平寨井亭巷开基。宋乾道年间,连谦从魁城迁龙岩城内,其后裔分居龙岩、长汀、武平等地。元明时期向连城、建宁及赣南、闽南一带迁徙。清朝以后,更向香港、台湾乃至海外发展。

连姓郡望有上党、冯翊。

58

吴姓源自姬姓。殷商后期,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宠爱季历之子姬昌,意欲季历继位,以便传位姬昌。泰伯、仲雍顺从父愿,远奔江南,建立句吴国,都梅里(今江苏无锡境内)。泰伯无嗣,仲雍继位。仲雍子孙尊泰伯为吴姓开姓始祖,尊仲雍为吴姓传代世祖。

吴姓于唐至五代南迁赣南。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吴宣移居抚州,后裔分迁江西各地。吴宣之孙吴宥字承顺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又迁龙岩石牌前,再迁永定箭滩。元、明两朝,其后裔向闽南、粤东迁徙。吴宥成为闽、粤吴姓始祖。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吴光斗奉元主之命,率六千大军渡海守台湾。明、清以后,大批福建、广东吴姓人移居台湾开垦。吴姓往海外拓展者甚众。日本松野姓多属吴王夫差之后。东汉时,吴佑任乐玡郡(今朝鲜平壤)太守,定居朝鲜,吴姓遂迁入朝鲜开基。唐代中叶,吴纳南任安南(今越南)刺史,此后吴姓陆续迁入。明代以后,吴姓后裔渡海至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尼等地,并发展至欧美。

吴姓郡望有渤海、延陵、濮阳。

59

何姓起源:一出自归姓,系黄帝时东夷之一支,以荷为图腾,建立何国(今山东荷泽)。二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韩,建立韩国,子孙原以国为姓。韩亡于秦,后裔为避仇逃往江淮一带。当地韩与何二字读音不分,随之转为何氏。姬姓这支何氏影响最大。三出自外族改姓。

晋永嘉之乱时,何王钰自陕西扶风南迁,后入闽,留居福州。唐末,何姓裔孙迁汀州府,后分迁上杭、连城、永定。另一支裔孙何循辙于唐末自广东兴宁迁江西兴国衣锦乡何家塅,再徙清溪(今宁都青塘镇),成为当地大姓。又一支裔孙何旦,号太郎,于唐朝末年南下福建宁化为官,留居宁化石壁后择武平狮岩,后裔散居闽西、赣南、粤东十余县。清初迁入深圳,后入香港。何姓遍布赣、闽、粤、桂、湘及台湾诸省,并播迁美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诸国。何姓郡望有庐江、丹阳、东海、齐郡、陈郡。

60

余姓源自姬姓,系黄帝之子玄嚣后裔。春秋时,晋国人由余,初奔西戎为官,因才华过人,为秦穆公所器重而转仕秦,受封为秦国上卿,遂使秦国逐步强大。由余后裔遂以其名命姓。

余姓于秦汉时开始南迁,唐宋时已遍布赣闽粤地区。唐初,有余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而至赣,后辗转入粤。唐玄宗开元八年,余钦出任太常博士,其子余让为太守,居四川,后迁江西饶州白塔。唐玄宗天宝年间,因避安史之乱,余焕随其父余青自江西饶州鄱阳至福建建阳做官,复至上杭古田杉洋开基。

唐末,余瑶避乱邵武,其子分迁光泽、长汀、清流。余戭自安徽歙县入闽,卜居大同场(今厦门同安),后裔分迁广东曲江、梅县、大埔等地。南宋隆兴年间,余戭后裔余九郎从宁化迁上杭金丰里,其后裔居湖坑洋多,分迁南靖、同安等地。余姓分支自江西临川、赣州进入广东东北部。后裔移至台湾成为大姓,部分远徙东南亚诸国。

余姓郡望有下邳、吴兴、新安、高阳。

61

邹姓起源:一出自蚩尤之后。黄帝败蚩尤,迁其民于邹屠,为邹屠氏。后邹屠氏又分邹、屠两姓。二出自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春秋时,微子启后裔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之子曼父以邑名为姓。曼父为邹姓开姓始祖。三为上古时有邾娄国,颛顼裔孙曹挟所建,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邹国为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国名为姓。

东晋时,邹姓大批南迁至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唐德宗贞元末年,邹恒携族人自安徽经江西南昌取道赣南入福建,后裔分居邵武、泰宁、建宁。北宋时,邹姓后裔散居赣闽粤地区。泰宁邹应龙,南宋庆元二年状元,官至工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其子沿武夷山南迁而入连城四堡,六郎居雾阁,七郎居上堡,八郎居双泉,成为望族。子孙分迁长汀、上杭,江西瑞金,并向广东、广西及台湾等省迁徙。另有一支系自金陵、安徽南迁湖南株州、江西豫章(今南昌)一带,后裔散居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及东南亚、欧美等地。

邹姓郡望为范阳、太原、广陵、南阳、渤海、丹阳。

62

闵姓源自春秋时鲁庄公之后代。庄公薨,其子姬启登位,为其叔庆父所杀,谥闵公,其子孙以祖谥号为姓。

战国时,闵氏子孙散居山东。秦汉之际,逐渐迁于陕西、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两汉时,陇西闵氏成为望族。东汉,陇西闵氏部分后人迁山西太原,昌盛为太原大族。两晋南北朝,闵氏避乱南迁进入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等地。唐宋时,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播迁开来。闵姓于南宋末南迁入江西,后又徙福建。南明时,唐王聿键于福州登位,改元隆武。清兵入闽,隆武帝逃至汀州,闵时奉命保卫汀州,浴血奋战而殉难。清朝长汀闵遇亨,为知府延聘主教龙山书院,其部分后裔迁往广东定居。

闵姓郡望有陇西、东鲁、太原。

63

汪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成王时,鲁成公庶子文成为鲁上大夫,食采颍川,封汪侯,因以为氏,为汪氏始祖。二出自古诸侯汪芒氏之裔。战国时,汪芒氏受越国统治,越亡后西迁今安徽南部歙县一带,去繁就简而姓汪。三出自宋初,福建莆田人翁乾度,生六子,俱进士,誉称六桂联芳,后六子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第六子处休,分姓汪,后裔随之。唐末,汪姓成批南迁,分布于浙江、江西等省。唐时汪道安奉命镇守江西婺州,遂定居于赣。

北宋时,汪姓一支迁徙入闽。南宋高宗绍兴五年,汪氏自邵武迁居汀州宁化,复迁长汀。明神宗万历年间,婺源一支南迁入广东,分居梅州、兴宁、惠州等地。清康熙年间,汪姓陆续徙入台湾,又远徙东南亚等国家。

汪姓郡望有平阳、新安。

64

沈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后。周初,周武王封胞弟聃季于沈国(今河南汝南),子孙遂以沈为姓,并尊聃季为得姓始祖。二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曾孙名戌,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境内)县尹,又称沈尹戌,后升任楚国左司马,其后代亦为沈氏。

河南沈氏家族南迁,始于东汉顺帝年间。南迁始祖为沈荣昌,顺帝时移居苏州,传十一代之后,又迁至武康(今浙江)居住。至第三十四代沈启承,随宋室南迁,定居福建建宁,后汀州为官,住汀州。生子廷辅,官拜谏议大夫,去世后安葬于建阳武夷山下,被尊为入闽始祖。

沈廷辅生八子,分居建阳、宁化。后裔散居今新罗、长汀、宁化、南平、连城、上杭、永定及广东梅州、兴宁、大埔、平远等县区。另有一系为唐末随王潮南下入汀州,后裔散居清流、连城及江西宁都、兴国等地。清代,有沈氏后人迁居台湾。沈姓后裔向海外拓展,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等地。

沈姓郡望为吴兴。

65

宋姓系黄帝子孙,始祖为西周初年建立宋国者微子启。微子启乃商朝国王帝乙子、纣王之兄。纣王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所匡正,孔子誉为商末三仁。商朝灭亡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宋为齐国所灭,宋国王室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姓。东汉时,有宋姓后裔自中原南下迁入江西。

唐玄宗天宝元年,宋梅衡自河南开封徙江西宁都湛田。唐代名相宋璟之曾孙于唐末入闽,任建州尉,留居建阳。南宋时,宋六郎从河南游学到汀州连城定居。宋末,宋元东由吉安府吉水迁赣州瑞金青草湖开基,后裔分迁广东五华、梅县蕉岭等地。明成化元年,宋才备携五子自庐陵(今吉安)樟溪徙居宁都县赖村,人丁昌盛;第四子宋忠遂迁广东。宋姓自东汉南迁以后,衍播赣、闽、粤、琼、台等地,并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宋姓郡望有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京兆。

66

张姓起源与弓箭有密切关系。发明弓箭者为挥,乃黄帝与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第五子。黄帝成为中原盟主之后,将挥封官为弓正,赐姓张。张挥为得姓始祖。

西汉末年至宋朝,张姓南迁,有三次大潮:第一次始于王莽篡位之时:一支渡江后渐次抵达浙江衢州,江西抚州、赣州,福建福州、汀州,广东韶州(今韶关)等处;一支迁往福建建州(今建瓯);一支迁往浙江湖州;尚有一支远至演州(今越南境内)。第二次为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张姓族人纷纷逃难南迁。第三次起于宋末金兵入侵,后蒙古族入主中原,张姓后裔大量向四川、江西、福建、广东等地迁徙。张姓南下祖先有来自陕西者,有来自河南者,亦有来自江苏及其他地方者。

北宋重和年间,张端由陕西宝鸡迁至宁化石壁开基。传至五世张化孙,南宋时由石壁迁上杭北乡深坑尾官店前开基,为一世祖。张化孙生十八子,一百零八孙。张姓后裔不但遍布全国,且海外许多国家与地区亦为数甚众。

张姓郡望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等二十四个。

67

陆姓起源:一为颛顼之孙吴回,尧帝时任火官祝融。其子名终,封于陆乡(今山东乐陵县西南),称陆终,子孙以陆为姓。二出自田氏。春秋时田敬仲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山东平原县陆乡(今山东乐陵县西南),子孙遂以陆为姓。三出自古代允姓戎族,称为陆浑之戎。周景王二十年,陆浑之戎为晋国所并,子孙以族名命姓。又,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步陆孤氏改为陆氏。

陆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大多为陆通的后代。西汉时,陆通四世陆烈,字伯元,为豫章都尉,其子孙居吴郡吴县。其后裔分为颍川、荆州、乐安等支系。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隋唐时,陆姓迁入江西、福建。明清时,陆姓部分后裔迁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陆姓郡望有平原、河内、吴郡、河南。

68

黄帝第九世孙舜,为陈姓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文王长女太姬。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妫满薨,谥号陈胡公,后世称陈满公,为陈氏始祖。东汉陈实,为颍川始祖。另一支陈姓源于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后,将鲜卑族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

南北朝后期,陈霸先为陈武帝,后为隋所灭,族人流散各地。唐开元二十九年,陈实二十二世陈雍从吴兴入闽,定居沙县固发冲,传十五世陈论迁上杭南阳茶溪开基。唐高宗年间,陈实三十三世陈旺居德安县常乐里永清村,唐大顺二年诏赐义门。

江西江州义门(今九江)陈氏传十三代未分家,成为举世闻名之望族。由于声望过盛,引起朝廷关注。宋仁宗嘉祐七年,下旨分散。翌年依派拈阄,陈氏分迁十六省,有后裔迁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南宋间,陈姓经上杭入粤东北,继迁揭阳,后裔遍布赣南及福建、广东各县。明代迁至台湾,并远徙南洋群岛、日本、越南与欧美等地。

陈姓郡望有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东海。

69

邵姓源于姬姓,系周召公姬奭之后。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受封于北燕,后因功加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其后代以采邑召为姓。战国时,河南汝南、安阳之召氏,因避事改召为邵,成邵氏。召与邵为同宗姓氏。

春秋时,邵姓主要散居在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两汉时,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西晋末年,避乱南迁到达福建、广东等地,翁源等县有邵姓居住。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发展成为望族。南宋末年,邵姓已广布江南各地,而邵雍后裔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清代,有邵氏迁至台湾,也有人移居海外。

邵姓郡望有博陵、安阳、汝南。

70

武姓起源:一出自夏朝贤臣武罗之后。二出自殷王武丁之后。武丁子祖丙以父王字为姓。三出自子姓。春秋时宋武公死后,谥号武,后裔以其谥号为姓。四出自唐代贺兰敏,伪称为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之嗣,冒姓武,后裔因之。又,武则天曾赐傅游萟、左玉铃、李楷固等人姓武,后裔亦因之。

武氏最早的发祥地在河南商丘。汉时,山东武氏是兴旺显赫的家族,后繁衍至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武姓大举南迁,在江苏盱台、沛县成为大族。唐至五代,武姓部分后裔迁往湖南、江西、广东等地。清代,武姓后裔有人移居台湾乃至海外。

武姓郡望有太原、沛国、冯翊。

71

幸姓源自周朝姬姓。周成王之叔姬偃,原居沧州青池,镇守沧州及朔北雁门有功,赐号为幸,其子孙即以幸为姓,并尊幸偃为始祖。

春秋时,幸尚玑因仕迁徙于江西高安洪城。唐朝总章二年,世居江西高安幕山的幸茂宏由沧州迁居西蜀,武后通天元年任南昌府丞,迁返高安幕山,成为江南幸姓始祖。宋末,幸登嶷先迁江西遂川、上犹,后定居于赣州南康。

明初,幸登嶷之曾孙郎酆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裔分居广东梅州、兴宁、珠海、罗定,江西南昌、南康、于都,福建宁化石壁,湖南醴陵、邵阳,四川达州、德阳,广西桂林、岑溪,贵州遵义、贵阳,云南镇雄等地。清代,幸姓迁居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幸姓郡望有南昌、豫章、雁门。

72

范姓源于祁姓。春秋时,晋国上卿大夫士会因灭赤狄有功,赐予国爵,加封太傅高平侯,先食邑于随(今山西介休),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范县),士会之子燮以范为姓,后裔尊士会为范姓始祖。

唐僖宗年间,六十一世范堃南迁浙江,再迁福建汀州宁化。六十六世范十郎宁壁迁上杭开基,为上杭范姓始祖。宋初,范姓后裔徙安溪开基,传至七世范元冈徙居宁化、长汀。宋代进士范廷杰后裔迁江西信丰、南康。

明代,长汀范良任深圳通判,次子留居深圳;范少直于明万历年间自福建上杭迁江西宁都刘坑上枝坊,范子茂自福建宁化迁江西宁都固村土伦排,范兰英自永丰石榴坑迁宁都黄陂寨子下。范姓成为赣闽粤地区之大族。范姓后裔除散居赣西南、赣东南、福建全境、粤东、粤北及湖南、广西、四川、海南、香港、台湾外,并向澳大利亚、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发展。

范姓郡望有高平、南阳。

73

林姓起源:一出自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黄帝裔孙比干屡次忠言进谏,惨遭剖心处死。夫人陈氏怀孕三月,为避灾祸,携婢逃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于长林石室中产一男,名泉。周武王伐纣克商,陈氏携泉归周。武王以其生于长林,遂赐姓林,名坚,为得姓始祖。二出自姬姓,系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西晋永嘉之乱后,林禄随晋元帝南渡,任晋安(今福州)郡守,留居福州,是为林姓入闽始祖。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林士弘,率义军大败隋军于鄱阳湖,进占虔州(今赣州)称帝,国号楚。

北宋初年,林宗训之子林正从福州迁宁化石壁。南宋末,林文德随朝廷大臣护驾至崖山,为国尽忠。林文德生九子,子孙散居闽西八县,并向广东大埔、梅州、潮州、平远、蕉岭等县发展。清代以后,林姓后裔分迁深圳、香港、台湾,以至远徙海外。

林姓郡望有西河、南安、济南。

74欧阳

欧阳姓源自夏朝姒姓。夏王少康庶子受封于会稽(今浙江),传至春秋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时为楚所灭。楚封无疆之子蹄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后裔遂以欧阳为姓。

唐代陈元光开漳,有欧氏、欧阳氏随之入闽。明朝中叶,欧阳叔行自江西崇仁欧阳坊迁宁都长胜枫树岭;欧阳南乔自福建宁化、清流迁宁都长胜半迳。清初,另一支欧阳氏自河南固始迁至福建顺昌县莒口,后代复由莒口迁于闽侯崎江,其中一分支迁至福州开基。欧阳系我国复姓人口最多之姓氏。自唐代南迁,散居全国各地,尤以闽粤两省为多。

欧阳姓郡望为渤海。

75

卓姓源自芈姓,系春秋时楚国王族后裔。楚威王有子名卓,史称公子卓,有贤惠声。子孙以祖字卓为姓。又,战国时楚国大夫滑,受封于卓邑,后裔以封地为姓,并尊卓滑为立姓始祖。

卓姓南迁始于五胡乱华。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唐末,南迁入江西,宋代徙福建,留居建州。南宋绍兴年间,卓庠任长汀县丞,后摄连城知县事,卜居连城。后裔经长汀迁上杭、武平、永定,进入广东大埔。宋元时,福建永春、莆田、福清、平潭及江西南部各县亦有卓姓后裔散居。赣闽粤等省卓姓有部分后裔迁往台湾。

卓姓郡望有西河、南阳。

76

易姓起源:一出自周朝姜子牙。其后裔受封于易(今河北易县),子孙以封地易为姓,系易氏主脉。二出自战国齐大夫易牙之后。易牙于内乱时被杀,其后人以易为姓。

易氏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三国至唐代,易姓子孙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山西等地。宋元时期播及湖北、湖南等地。易氏宋代前迁入江西,宋代入福建,肇基汀州南山坝。另一支迁广东新会。明代,易氏部分后裔迁入贵州、云南、广西。清代以后,易姓后裔主要在江南繁衍生息,有人迁入台湾,也有人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欧美等地发展。

易姓郡望有太原、济阳。

77

罗姓起源于颛顼之子祝融之后,原为妘姓。周武王三年,祝融第六十一世孙匡正因战功受封于罗国(今湖北宜城罗川),后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并尊匡正为始祖。此外,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代改为罗姓。

唐朝昭宗年间,罗仪征致仕,家居江西吉丰,长子罗景新徙居虔化县(今宁都县),复迁福建宁化石壁立业,为该支罗姓入闽始祖。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罗权自江西永丰徙宁都富溪定居。罗景新传十二世昌龄,生三子:尚古、尚崇、尚立,元朝初年,其后裔分迁福建汀州,广东梅州,江西赣州、吉州、抚州,浙江会稽等地。后来,亦有迁居四川、河南、湖南、台湾,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地。

罗姓郡望有长沙、豫章、齐郡、襄阳、河东。

78

岳姓源自炎帝之后。伯夷,炎帝神农氏之裔,颛顼时为太岳。尧时设掌管四方部落之官四岳,皆伯夷子孙。四岳后裔以祖先官职命姓,称岳姓,尊伯夷为得姓始祖。

秦汉以前,岳姓主要在山阳(今山东金乡西北)地区繁衍。魏晋南北朝,播迁于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在河南安阳邺郡成为望族。唐末黄巢之乱,岳姓南迁楚湘。

宋朝,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宋末,元兵大举南侵,北方岳姓进入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在南方散居开来。元末,至江西南部。明末,自赣南入汀州,留居汀城、新桥等地;后裔迁上杭、永定及广东梅州、兴宁,再迁东江惠阳;有一支回迁江西。

岳姓郡望有山阳、邺郡

79

金姓起源:一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之臣金堤为其后。二为少昊继黄帝而立,号金天氏,其后有金氏。三为汉时金日磾,本匈奴休屠王太子,归事汉武帝,为武帝铸造金人祭天,赐姓金,后裔因之。四为西汉时项羽之叔项伯受赐刘姓,五代时,其后裔为避吴越王钱鏐之名讳(刘与鏐同音),改姓金。

金姓发源地主要有山东和陕西及浙江、江苏一带。春秋时,在彭城(今属江苏)形成望族。唐玄宗天宝十四年,金忠早出使日本返国,因台风滞留新罗(朝鲜半岛),国王赐姓金,为朝鲜半岛金姓始祖。宋元之际,北方金姓躲避兵祸而南迁,分布于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清代,金寿老及其后裔迁入台湾,并有金姓人远徙东南亚、欧美等地。金姓郡望有彭城、京兆。

80

周姓起源:一出自黄帝将领周昌、商代太史周任之后。二出自姬姓。帝喾生后稷,后稷裔孙古公亶父迁于岐山下周原,建立周国。周王族人以国为氏。

周平王之子烈,受封于汝州(今河南临汝),人称周家,后人以周为氏。周为秦国所灭,赧王废为庶人,子孙沦为平民,迁河南临汝今汝州庆阳,以周为姓。三为他族改姓。周姓南迁始于汉末之乱,三国时已成为江南望族。周瑜子周胤贬于江西庐陵(今吉安),裔孙以周瑜为初祖。唐高宗丞相周沂滨自庐陵迁吉水泥田坊。

北宋年间,裔孙周泽智又迁至石城开基,后裔派生四支,繁衍赣闽粤湘等地。此外,唐高宗总章二年,中原校尉周广德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唐僖宗光启元年,河南周氏族人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后裔散居福州附近及闽南一带。宋末,周宗贵从江西石城迁上杭开基,其后裔分迁永定、长汀、广东梅县、蕉岭等地。明清,周姓遍及江南诸省及海南、台湾,并向海外发展。周姓郡望有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

81

郑姓源自姬姓,系周宣王同父异母少弟姬友之后。周宣王封姬友为京畿郑国(今陕西华县)侯。后姬友死于犬戎之乱,谥号桓,史称郑桓公。其子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受赏赐郐、虢间之地,建立新郑。

新郑于周烈王元年为韩国所灭,后裔为纪念故国,以郑为姓,并尊郑桓公为得姓始祖。西晋永嘉之乱,郑姓陆续迁至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唐宣宗大中九年,郑玉付自南桥岭迁宁都西关,为宁都郑姓始祖。五代后汉时,郑玉付后裔郑义郎因经商移居湖北安陆,成为该地郑姓始祖。

唐代,河南郑氏入闽,一为唐高宗总章二年,郑氏将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二为唐僖宗光启元年,随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南宋理宗丞相浙江宁波人郑清之之子孙避战火迁汀州上杭县溪南里龙安寨(今永定县城郊乡)开基,为永定郑氏始祖。后裔遍及闽、赣、湘、粤、台、川诸省,并播迁至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郑姓郡望为荥阳。

82

官姓起源:一源自周大夫,子孙历代为官,遂姓官。一源自关姓,因避难改姓官。官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唐末,黄巢起义,山西解梁人官膺随祖母南下入闽,避居宁化石壁。传至元世祖至元年间,有一支兄弟分徙南方各省:官擢,迁福建诏安;官跃,迁广东海丰;官耀,迁广东大埔。明代,官谦,福建长汀人,永乐中知汝州,有政声。

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为多。后裔播衍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官姓郡望为东阳。

83

房姓起源于祁姓。帝尧之子丹珠,帝舜封其为房邑(今河南遂平)侯,子陵以父封邑为氏,后裔沿袭姓房。房姓太始祖为房伯武,汉朝时为官。解职后游于江南,于浙江萧山开基。传至十四世房玄龄,为唐朝开国元勋。十八世房琯,为玄宗开元间宰相。二十五世房遵时,因避黄巢之乱,移居湖北武昌府居住。四十世房宽,辅佐明成祖有功,生三子:长万宝,南下福建宁化石壁落户;次万珍,东行至山东济南定居;幼万珠,西行至湖南桂阳州安家。三房裔孙广布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香港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房姓郡望有清河、济南、河南。

84

练姓源自东姓。始祖东河,字子俊,系东不识六十四代嗣裔。唐太宗贞观年间,东河任总管户录事参军,奉诏助李勣伐高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有功。唐太宗以精练军戎之故,赐姓练,封岐山侯。练河为练姓始祖。练姓世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两岸)。练河之孙练友明从河南徙居闽之建州开基,传至二十二世练诒嘉迁江西新淦。明初,二十八世练豪自新淦迁入福建武平象洞,后裔迁往广东、江西、湖南、广西、陕西、四川、云南、台湾诸省,并尊练豪为南迁鼻祖。练姓郡望有河内、建安。

85

孟姓起源:一出自西周初期卫襄公之子絷。絷字公孟,世称公孟絷。其孙彄以王父字为氏,称公孟氏,后简称孟氏。二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庆父,其子孙为避讳庆父弑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后又简称孟氏。孟氏早期主要在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汉代开始南迁。汉唐时,孟氏已分布于陕西、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五代以后,遍布江南,进入赣、闽、粤等地的孟姓不少。宋朝,孟氏在江西繁衍,宜春孟浩、丰城孟程家族兴旺。明朝的孟充为江西高安人。清代,孟姓后裔有人移居台湾,并徙居海外,分布于东南亚、欧美等地。孟姓郡望有昌平、武威、平陆。

86

项姓源自春秋时楚国王族后裔。楚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建立项国。后为齐桓公所灭,项国子孙以国名为姓。一说,古诸侯项国,其地亦今项城,鲁僖公灭项,取其地;楚考烈王又灭鲁,封将领于项,项国后人以项为姓。项姓于唐宋年间渡江南迁。南宋时,项孔明自湖南迁江西吉水,又徙龙泉(今遂川县),继迁宁都,再迁于都。明世宗嘉靖年间,项一忠自于都转徙宁都葛藤凹。又,项念一郎,字元甫,号一斋,于宋度宗咸淳年间随文天祥勤王入福建,留居连城温坊(今文坊),为入闽始祖。其后裔一支迁长汀、南平、尤溪,另一支南下广东梅州及东江地区。项姓自宋至明清即已在赣闽粤传播繁衍。清代,项姓有后裔迁入台湾,并向海外发展。项姓郡望为辽西。

87

赵姓主要源于嬴姓。颛顼之后有伯益,帝舜赐以嬴姓,为夏朝初年东夷部族首领。伯益十三世孙造父,善驾驭车马,西周时受宠于周穆王。造父平叛立大功,周穆王赐赵城(今山西洪洞县)作封邑。造父之子孙以封邑命氏,称赵氏,尊造父为始祖。秦朝末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赵姓活动于两广和越南北部。

汉代,赵姓人迁徙至辽西、江东。唐末至五代间,避乱南迁,其中一支迁至江西石城,继而播迁福建宁化、长汀、清流等地。宋代,赵宋宗室外放做官,赵姓遍布全国各地。魏王赵廷美子孙为官而迁徙到福建汀州。南宋末,赵伯珍自浙江宁波迁江西宁都。南宋灭亡后,南宋宗室散在福建、广东一带繁衍。清康熙以后,闽粤等地的赵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也有赵姓人远渡重洋迁居东南亚和美国等地。赵姓郡望有南阳、金城、下邳、颍川、天水。

88

郝姓起源:一为上古东夷族首领伏羲氏有佐臣郝省氏,其裔孙期受封于太原之郝乡,期及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二为古东胡族一支乌桓人有郝姓,汉武帝时附汉,迁至上谷、渔洋、北平、辽西、辽东一带。三国时,曹操迁乌桓万余人落户中原,部分留居东北。上述诸地均有郝姓。山西太原一带为郝姓繁衍中心。秦汉时,郝姓向陕西、河南、河北播迁。

两晋南北朝时,河北郝姓有避战乱迁山东者,河南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时,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有郝姓徙至湖北、四川。唐宋之际,郝姓南迁,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出现较多郝姓聚居点。宋末元初,郝姓迁入福建长汀、宁化、泉州等地。清代,郝姓部分后裔迁徙台湾,亦有郝姓渡海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郝姓郡望有太原、京兆、安陆。

89

胡姓起源:一出自妫姓。帝舜后裔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去世后谥号为胡,子孙以谥为姓,尊满为得姓始祖。二出自胡国。西周初年有胡国(今安徽阜阳市西北),后为楚国所灭,其王族遂以国为姓。此外,有外族改姓胡。胡姓发源于今河南淮阳县一带。

西汉时期,胡姓子孙散居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晋永嘉之乱后,为避战乱,后裔纷纷南迁,至唐代已于河南新蔡等地繁衍成望族。另一支胡姓迁至江西庐陵。唐末,胡姓入闽,定居宁化、长汀。入长汀一系以南宋江西庐陵人胡铨为始祖。元初,胡铨后裔胡七郎迁上杭金丰里下洋开基,为永定胡姓开基始祖。其后裔铁缘移居永定下洋中川。

清乾隆初年,中川胡焯猷招募族人前往台湾垦荒建业,筑陂圳、兴学校,成为一方英豪。嗣后胡子春、胡泰兴、胡文虎先后渡海经营工商业,名扬海内外。胡姓遍布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胡姓郡望有安定、淮阳。

90

柯姓起源:一出自西周齐国国君姜太公嫡系子孙。春秋时,一支分封于柯邑(今山东东阿西南),后裔以封地为姓。二出自姬姓。春秋时吴国国王有子曰柯卢,后裔以其名为姓。三为南北朝时鲜卑族柯拔氏改姓柯。唐僖宗光启元年,柯亮,字延熙,随王审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驻福州金斗桥(铺街),后裔居福州、泉州一带。宋时,柯宗英任广东梅州知州,后代留居。明洪武年间,柯福自宁化经长汀、上杭而入广东,留居梅州、兴宁。

明嘉靖时,柯绍峰自福建建宁三都隘迁江西宁都长胜塘尾。清初,有柯姓后裔自浙江入汀州,为府邑幕僚,子孙留居汀城。康熙中期,福建、广东之柯姓后裔陆续迁台湾嘉义、台南、彰化、台北等地。柯姓郡望有济阳、钱塘、齐郡、河南。

91

柳姓起源:一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君主鲁孝公生子姬展。姬展有孙名禽,字季,任鲁国士师,取祖父之名姓展。展禽食邑于柳下,谥惠,世称柳下惠,后裔遂以柳为姓。二出自楚怀王之孙,名心,字都柳,号义帝,后裔以柳为姓。

柳姓最初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繁衍。秦汉时,入居山西,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望族,成为柳姓发展繁衍中心。唐代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后,柳姓大量迁徙南方,分布广泛。

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柳姓军校随同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宋时,柳庆郎迁入福建宁化湖村田坎背,清代,转徙连城庙前。另有柳氏自宁化迁居石城观下柳家庄。清代,福建、广东等地柳姓有后裔迁入台湾,有的远徙东南亚等地。柳姓郡望为河东。

92

钟姓源自春秋时宋桓公后裔。桓公之子敖仕晋,敖之孙伯宗为晋大夫,因忠直敢谏,得罪执政之郤氏而遇害。其子州犁逃往楚国任楚太宰,食邑于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其后人以钟离为姓,或钟姓。

西晋永嘉之乱后,钟姓发源地河南许昌之钟宝携三子南迁:长钟圣迁建康(今南京),次钟善迁会稽(今浙江绍兴),幼钟贤迁江西虔州(今赣州)。钟宝为钟姓第一支南迁始祖。南北朝时,南京侯景之乱,临海县令钟宠辞官携眷南下,迁往赣州朝天坊,是钟姓另一支南徙始祖。钟全慕随王审知自光州固始南下入闽,唐昭宗时,官至节度使兼汀州刺史,死后,其孙钟翱继任汀州刺史,其后代定居长汀,尊钟全慕为钟姓入闽始祖。

钟姓后裔除留居赣南、闽西外,分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台湾等地,并向东南亚、欧美发展。钟姓郡望为颍川。

93

段姓起源:一支出自李姓,道家始祖老子李聃之后。老子之孙李宗,春秋时为鲁国卿士大夫,食采于段,后裔遂改李姓为段姓。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郑国君主武公少子叔段,因反其兄庄公失败,逃至共(今河南辉县),称共叔段,后裔遂改姬姓为段姓。一支出自鲜卑族。西晋时,鲜卑族段务目尘受封为辽西公,率族三万余户居于辽西,与汉人杂处,多改姓段。

南北朝时,段姓始迁江南。南宋末年,段姓后裔自安徽合肥入江西,留居于都段家村,再发展至赣南诸县。明初,段诚携家眷入闽,居长汀,为段姓入闽始祖,后裔散居闽西诸县。清初,段姓后裔有人移居台湾,也有迁徙海外者。

段姓郡望有京兆、武威、辽西、齐郡。

94

修姓源自上古少昊氏。少昊子名修,帝喾时任玄冥水官,子孙以祖名为姓。古有脩姓,源出一宗,后亦改为修姓。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修全仁以战功封仆射卫助国将军,招为驸马。修全仁生九子,小九郎修天祥,号永南,北宋年间任广东揭石留守司。年迈返乡,途经福建长汀河田,病重,乃留养于修坊,逝年九十九岁。后裔繁衍,播迁闽、粤、赣、浙等省。闽汀修姓以长汀河田修坊为发祥地,尊修全仁为南方诸省修姓始祖。修姓后裔于清嘉庆年间迁往台湾台北、高雄一带。

修姓郡望有天水、永平、临川。

95

侯姓起源:一出自姒姓,系夏禹后代。相传夏禹之裔受封于侯(今陕西泾县境内),子孙以邑为氏。二出自姬姓。战国时,晋哀侯及其弟为晋武公所杀,子孙逃往他国,以祖先爵位为姓。三出自共叔段。春秋初期,郑庄公赐共叔段之子共仲姓侯,此后,其后裔皆以侯为姓。四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复姓所改之侯姓。

侯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西晋至南北朝,迁至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地。唐代,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丹徒、三水(今宁夏同心县东)、绛郡(今山西新绛)、河南(今河南洛阳)侯氏成为望族。还有后裔分迁陕西、福建等地。宋明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河北等地均有侯氏聚居点。清初以后,福建、广东侯氏有人迁居台湾,也有人向海外发展。

侯姓郡望有上谷、丹徒、河南、绛郡。

96

俞姓系古老姓氏之一,起源于黄帝时代。始祖为俞跗,黄帝医官,精于外科手术,系中医外科鼻祖。其后所有改姓俞者,可视为旁支、衍派。俞跗率家人于古冀州河间(今河北河间市境内)开族。初,人丁不旺,直至战国时代有人丁数千。

东晋时期,俞姓后裔分东西两路渡越长江。唐宋年间,西路散居湖北、广东、广西、海南一带,东路则南迁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南宋绍兴年间,江西广信府俞胜均经商于闽,定居汀州宁化乌泥坪,后裔播迁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南靖等地。清初,俞姓有部分后裔迁徙台湾及海外。

俞姓郡望有河间、汉东。

97

饶姓起源:一出自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太公吕尚建立齐国。至战国时期,族中一人任大夫,被封于饶(今山东青州一带),子孙以封地为姓。二出自战国时期之赵国。赵悼襄王六年,王封弟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一带)。长安君子孙遂以饶为姓。此外,相传古帝王唐尧、虞舜之后代亦有以饶为姓者。

唐德宗时,饶元亮为安抚使,与其子渔阳太守、进士饶汉携家口八十余人移居江西临川,是为饶姓南迁之始。唐末,饶烈入福建,留居邵武,子孙分居宁化、长汀。宋末,饶济宇随文天祥抗元,后避居长汀,为闽汀开基祖。明永乐年间,饶逊先自建宁迁江西宁都。嘉靖年间,饶表、饶松庵先后于广东梅州、兴宁经商,后裔分迁松口、平远、五华、惠州。

清初,饶姓有一支自兴宁回迁江西广信、南康、崇义。清朝中叶,饶国炳、饶丰、饶洪山等各携族人五十余口移居四川及广西等地。饶姓后裔遍布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四川、台湾,还播迁至东南亚、欧美等地。

饶姓郡望有平阳、临川。

98

施姓起源:一为上古夏朝有施国(今湖北恩施县),国亡后,其子民以国名为姓。二出自商朝遗民。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制造旗帜之工匠即姓施,后代因之。三为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尾,字施父,其后代以施为姓,以施父为始祖。施姓发祥于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

秦汉时,施姓在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魏晋南北朝时,施姓大举南迁,一支在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定居,繁衍生息,成为望族。唐代中期,河南光州固始人施典迁入福建,定居泉州钱江乡。宋时,施炳迁至泉州浔江,成为当地大族,此支后裔分布于福建同安、惠安、福清、平潭、闽侯、安溪、永春和广东各地。

元时,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施姓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明清之际,浔江施姓部分后人迁居台湾,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向日本、东南亚等地发展。

施姓郡望有吴兴、临濮。

99

姜姓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生于陕西岐山西南姜水之滨,子孙依水而居,遂以姜为姓。至伯夷,因助夏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其后代以吕为姓,或吕、姜并称。

西周初期吕尚即姜太公,字子牙,东海人,系姜族首领,周武王伐商纣时之军师,受封于齐。齐失国后,子孙恢复祖姓姜。姜姓南迁始于唐末之乱。宋代入闽,留居汀州府之宁化、长汀。宋熙宁年间,江西贵溪县永和乡姜万一郎任汀州上杭县金丰里巡检,解职后定居上杭白沙长岭下。万一郎之曾孙姜铭迁丰田里鸦鹊坪,为永定姜姓始祖。元末明初,姜姓后裔南迁广东,散居梅州、龙川等地。

清乾隆二年,姜朝凤入垦台湾新竹,后分迁台北。道光年间姜秀銮、姜绍猷入垦新竹北埔。光绪年间姜殿邦垦于新竹马武督山地。姜姓后裔繁衍台湾各县。也有徙居海外者。

姜姓郡望有天水、广汉。

100

姚姓起源:一为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南),故后裔以姚为姓。二为春秋时有姚国,其子民以国名为姓。春秋时期,姚姓后裔自河南、山东南迁至江苏、浙江一带。

汉昭帝时,姚廷年官拜大司农,其子姚渊避乱南迁浙江吴兴,子孙繁衍成吴兴望族。唐代,姚天明任侯官(闽侯)县令,迁居莆田韶溪。其裔孙姚景新自莆田迁居宁化,后任广东梅州驿,生子四,分迁福建南安、广东平远、江西虔州。

明末,姚玉冈初迁大埔,清康熙年间,姚庆余迁四川,部分后裔迁长汀,均以姚玉冈为闽粤川姚姓始祖。清顺治年间,南安姚承东渡台湾,开垦大糠榔西堡苏厝庄。康熙末年,姚生春入台定居淡水港。雍正年间,姚德心入垦彰化马鸣潭,后裔散居彰化、嘉义、台南、南投、新竹等地。姚姓后裔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姚姓郡望有吴兴、南安。

101

贺姓起源:一出自庆姓。春秋时期,齐桓公之孙名庆克,庆克之子名庆封,后裔遂以祖先名庆为姓。东汉时,安帝之父刘庆。庆姓后裔为避讳,改以同义字贺为姓,并尊庆封为贺姓始祖。二出自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贺兰、贺拔、贺赖、贺敦诸复姓改为单姓贺。

三国时,贺齐为吴国大将军,其后裔贺知章,是唐玄宗时的著名诗人。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贺姓自中原南迁湖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繁衍昌盛。会稽(今浙江绍兴)贺氏成为望族。宋代,贺姓播衍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清代,有后裔移居台湾。也有贺姓人飘洋过海,迁居东南亚等地

贺姓郡望有广平、会稽、河南。

102

骆姓起源:一出自姜姓。姜太公子骆有贤声,子孙乃以祖字为姓。二出自商朝末年恶来革之玄孙大骆,建大骆国。周厉王时,西戎灭大骆国,大骆国人以国名为姓。

骆姓避唐末之乱,渡江南迁,散居江南。一部分迁浙江绍兴、临安及江苏一带,成为望族。一部分入江西赣南,留居虔州(今赣州),后迁广东韶州(今韶关)、广州。宋末,居赣州骆氏入闽,留居汀州宁化,清代又经长汀入广东,散居梅州、五华、龙川等地。清乾隆年间,骆姓后裔东渡台湾,初居苗栗,后分居台北、新竹、南投等地。

骆姓郡望有内黄、会稽、河南。

103

秦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其裔孙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后人以邑为姓,为秦姓主源。二出自嬴姓。秦嬴政统一中原,建立中国首个中央集权制之王朝——秦朝,自称始皇帝。传至子婴,降汉,子孙以故国为氏。秦姓西北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甘肃天水。东部及东南部一支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发源地在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为秦姓繁衍的主流。西汉初年,山东秦姓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成为当地望族。汉末三国时,姬氏秦姓一支迁入山西,形成太原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乱,秦姓再次南迁,到达江苏、浙江等地。唐宋时,秦姓迁河南、江苏、安徽、四川、广西、贵州、江西、福建等地。明代,迁广东。清代,秦姓后裔有人渡海迁台湾,也有人远徙海外。

秦姓郡望有太原、天水、齐郡。

104

班姓源自芈姓,系春秋时楚国若敖之后裔。班姓得姓始祖为斗班,相传乃吃虎奶长大,因虎身有斑纹,故以斑为姓。古代斑、班通假,也写作班姓,后人沿袭之。又,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班,公输班的后裔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班氏。

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台湾、内蒙古、新疆等地。

班姓郡望有扶风、黎阳。

105

袁姓源自帝舜后裔妫姓。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辕。伯辕孙涛涂因功受封邑于阳夏(今河南太康),以祖父字去车旁为袁姓。晋代袁宏,世居阳夏。永嘉之乱,其孙携族南迁,散居江苏、浙江、福建、江西诸省。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袁新田自江西乐安迁宁都长胜上布

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袁绍弥自江西乐安八都迁宁都固村程地。宋末,袁满珊、袁满琳经福建宁化石壁,迁上杭白砂开基。袁安三十八世袁志君自江西信丰授广东布政使,定居东莞温塘茶园,为广东袁姓开基祖。清乾隆末年,袁姓部分后裔东渡台湾,多聚居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

袁姓郡望有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106

聂姓起源:一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齐国丁公封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茌平),后裔以封地为姓。二以采邑名为姓。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乜城(今河南濮阳),乜与聂音同,后裔遂姓聂。又,古时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境内)。邢国灭亡后,聂北之人以地名聂为姓。聂姓发祥于豫鲁一带。

魏晋南北朝时,聂姓在山西夏县一带发展迅速,产生了聂姓第一大郡望河东郡。为避战乱,聂姓一支南迁落籍于新安江流域,逐渐形成新安郡望。还有聂姓族人散居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两宋之际,聂姓避乱播迁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北宋景祐二年,聂龙化游学至闽汀,卜居宁化滑石,为宁化聂姓始祖。明末清初,后裔先迁长汀童坊,后迁武平、广东梅州。明朝,山西聂姓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清以后,两湖聂姓入川,沿海聂姓有迁台者。

聂姓郡望有新安、河东。

107

莫姓起源:一出自地名。颛顼曾筑鄚城(今河北任丘),后裔定居于此,遂以地名为氏。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其子孙将原姓鄚简化为莫。此支为莫姓主脉。二出自官名。先秦时,楚国设莫敖官职,位仅次于令尹。担任此官职之后代,以莫为姓。三出自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入中原后改为莫姓。四出自唐代幕姓改为莫姓。

莫姓古代在河北、湖北聚居繁衍,宋初南迁赣南,宋末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元至正四年,莫十郎携妻男从广东高州茂名迁上杭安乡大园角开基,后裔播迁上杭、清流、武平等地。明清之间,莫姓后裔迁往广东梅县、兴宁、大埔等地,部分莫姓则回迁赣南,或向云南、台湾乃至海外发展。

莫姓郡望有江陵、钜鹿、河南。

108

贾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康王封唐叔虞之少子公明于贾(今山西临汾之贾乡),称贾伯,后裔遂以贾为姓。二出自狐姓。春秋时,贾国为晋所灭。晋襄公将其地赐封狐射姑,射姑又称贾季、贾佗,后裔因之姓贾。

贾氏发源于山西,先秦时,已迁至河南、山东一带。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临汾(今山西汾西)、武威(今甘肃武威)、长乐(今河北冀州)、河南(今河南洛阳)、武陵(今湖南常德)均有贾姓望族。两汉时,贾氏迁居陕西、甘肃。东晋,贾姓族人渡江南下,迁居江浙一带。唐宋时,有人迁居四川、福建等地,少部分迁入江西、广东。清乾隆年间,有部分后裔移居台湾或远徙海外。

贾姓郡望有临汾、武威、长乐、洛阳。

109

夏姓起源:一出自姒姓,系夏禹后裔。夏禹以治水有功,舜传位于禹,禹子启继位始有家天下。夏桀无道,亡于商汤,子孙以国为姓。二出自妫姓。

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子夏之孙征舒为陈国大夫,以祖父字命为夏氏。夏氏得姓很早,散居尤为广泛。秦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晋代后,夏姓后裔大批南迁。

宋代,浙江、江西、江苏、湖南有较多夏姓人物见诸史籍。宋末元初,夏姓后裔自浙江绍兴入福建宁化,后迁长汀。明代,夏姓后人部分迁往江西宁都、兴国、石城及闽西、闽南。清雍正乾隆年间,夏姓部分后人渡海迁入台湾,主要分布于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也有夏姓人迁徙海外。

夏姓郡望为会稽。

110

顾姓起源:一出自己姓。夏朝时,己姓昆吾部族后裔受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称顾伯,后为商汤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二出自勾践后裔。汉初,越王勾践八世孙受封为顾余侯,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之第一字为氏,并尊顾余侯为顾姓始祖。

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一支起源于南方,故有南顾、北顾之分。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会稽成为顾姓著名郡望。后来,这支顾姓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武陵也成顾姓的郡望。唐以后,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

明代,分布于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顾氏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在江浙一带。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清代,顾姓有人移居台湾,并向海外发展。

顾姓郡望有会稽、武陵。

111

倪姓源自曹姓。周朝初期,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春秋时,邾国后裔郳黎来之子孙,为避仇改为倪姓。周宣王时,郑武公封次子肥于郳(今山东滕县),又称小邾国。后被楚国所灭,郳人以国名为姓。古代郳又写作倪,故称倪姓。

山东滕州和枣庄是倪姓最初发源地。后逐渐北移,在千乘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倪姓千乘郡望。隋唐之际,倪姓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唐末,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

两宋时,倪姓已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其中一支于宋徽宗崇宁年间择居浙江金华龙门,成当地望族。该支裔孙倪崇义于宋度宗咸淳十年入闽为官而定居,是为倪姓入闽始祖。宋末,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倪姓后裔逃往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迁台,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亦有部分迁徙到缅甸、新加坡。

倪姓郡望为千乘。

112

徐姓主要源于嬴姓,系皋陶之子伯益后裔。伯益助夏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建立徐国(今江苏一带)。传至第三十二世徐偃,徐国为周所灭。后周穆王又封徐偃之子宗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徐国为吴国所灭,子孙遂以徐为姓。

汉代,徐姓后裔由安徽泗县扩迁至凤阳,后散居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入闽徐姓主要有:南宋,江西石城徐洪郎迁汀州宁化开基;徐颢由豫章北沥迁武平上寨开基。宋末,徐一郎避元兵乱,自宁都迁长汀,复迁上杭;徐二郎入连城、永定。

明洪武年间,徐二郎裔孙徐天惠迁广东惠州、揭阳,徐三郎迁赣南,三五郎迁梅州,念五郎迁五华,五七郎迁博罗,徐去崖迁蕉岭。至此,徐姓后裔已遍布赣南、闽西、粤东地区。明末清初以后,徐姓后人迁台湾,子孙多聚居台南、新竹、苗栗等地。

徐姓郡望有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

113

殷姓源自子姓,乃殷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后裔。周武王灭商纣,封武庚管理商族遗民。武王死,武庚叛乱。周公旦辅佐成王平息叛乱,将商朝旧都商丘一带封予微子启建立宋国。受周天子分封之宋国子孙改姓宋,未受封之殷商遗民则沿用原国名,姓殷。

殷姓发祥于河南境内。汉初,在汝南(今河南境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繁衍发展成为大族。两汉之际,殷姓分迁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殷姓南迁至江苏镇江、安徽休宁、江西南昌、四川等地。宋元两代,金兵和蒙古骑兵南下,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殷姓迁徙至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清代,殷姓人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

殷姓郡望有汝南、河南。

114

翁姓起源:一支出自夏启之臣翁难乙;一支出自周昭王庶子溢食采邑于翁山(今陕西境内),后裔以祖先采邑为氏,并尊翁溢为始祖。此外,蒙古镶黄旗卓蒙古特氏改为汉姓翁。

翁姓繁衍于梁之原州(今甘肃镇原),至二十七世翁鞠,因遭东晋石勒之乱迁于浙江宁波,遂为钱塘望族。至二十九世翁琳复徙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唐初,翁轩任福州刺史,举家定居莆田,为翁姓入闽始祖。翁轩之孙翁刘迁居新罗县苦草镇(今龙岩新罗区)。明代,翁姓部分后裔因避倭寇騒乱,移居建瓯、龙岩、长汀、宁化、上杭、永定,再迁广东梅州、潮州、惠州、增城、东莞、广州及江西南部一带。清代,续迁台湾乃至海外。

翁姓郡望有盐官、钱塘、京兆。

115

高姓起源:一出自高夷族。二出自姜姓。姜太公吕尚因辅佐周文王伐商有功,其六世孙姜赤之子受封于高(今河南),人称公子高,后裔以封地为姓。三出自他族改姓。高姓于唐至五代时期自山东南迁,先入赣南,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复迁石城横江。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高旷随朱熹讲学于闽北武夷精舍,后携全家迁居于福建邵武。宋末元初,后裔迁汀州宁化石壁。元朝成宗年间,高十郎迁上杭胜运里曹田乡开基。另有高六九,宋时自江西抚州迁居福建宁化淮土,尚有后裔分迁长汀、上杭、武平、南靖。明太祖洪武年间又迁移广东大埔、梅县、兴宁等地。清朝,高氏裔孙遍布赣南、闽西、粤东诸县及广西贺县,并向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播迁。

高姓郡望有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

116

郭姓起源:一出自古郭国(今山东聊城东北),春秋时灭于齐,后人以国为氏。二出自姬姓。世称虢叔或郭公。

晋国灭北虢后,子孙遂以郭为姓。虢叔后裔于陕西境内繁衍生息,成周朝望族。西汉时,郭姓四十世裔孙郭孟儒为冯翊太守,定居山西太原,成为太原世家大族。唐代杰出将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肃宗即位,封为汾阳王。德宗即位,尊为尚父。郭姓后裔有以虢叔为鼻祖,亦有以郭子仪为始祖。

五代时,郭子仪十三世孙郭福安,奉诏率军入闽,驻守汀州龙岩,宋真宗年间任上杭县衙承事郎,举家迁上杭,为郭姓入闽西始祖,后裔分迁上杭、长汀。宋末,郭天锡自上杭迁广东大埔大麻,为郭姓入粤始祖。天锡有兄弟七人:天佐、天华移居漳州铜钵,天柱移居梅州,天荣居上杭,天禄迁蕉岭石寨,天佑留居大埔。清代,郭姓移居台湾、香港、澳门,或远徙海外。

郭姓郡望有太原、汾阳、冯翊、华阴。

117

唐姓起源:一出自祁姓,帝尧后裔。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建立唐国(今山西翼城南)。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二出自姬姓,系周文王后裔。周成王灭唐后,封其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叔虞后代遂以国为姓,并尊叔虞为唐姓始祖。三为春秋时,湖北随州西北部有一以唐为国名之姬姓诸侯国,后为楚所灭,其遗民有以唐为姓者。

东汉时,唐檀南下先入江西,后再南移;西晋永嘉之乱,唐景嵩自鲁迁赣,其后裔于唐末之乱入闽西,居宁化。元泰定年间,唐世贤因仕定居上杭,尊父唐仲益为一世祖。元末明初,唐姓后裔入广东,明末徙广西。清代,唐姓部分后裔移居台湾,也有人迁徙海外。

唐姓郡望有晋阳、北海、鲁国。

118

凌姓源自姬姓。上古始祖系周文王幼子康叔。周朝时,宫廷夏日使用之冰块于冬日收藏之,负责此职之官员称凌人。康叔庶子曾任凌人,其后人以官职为姓,遂有凌氏。

东晋时,凌颐受封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县)王,成为当地望族。唐时有凌致,任浙江会稽太守,迁居余杭。唐末,凌准,字山长,自河间郡入闽,世居闽侯。南宋时凌颐后裔凌吉,为宋室重臣。金兵入侵,君臣失散,凌吉自长江入鄱阳湖,后辗转至赣南,为凌姓入赣始祖。凌吉裔孙凌均实迁入福建汀州,凌均华子秀玉迁上杭。其后裔先迁广东平远,后分迁梅州、兴宁。明清时期,凌姓后裔除留居赣闽粤地区外,迁往广西、四川、台湾及海外。

凌姓郡望有渤海、涿鹿、河间。

119

涂姓起源:一出自上古部落涂山氏。涂山氏为夏朝重要诸侯国,夏禹曾于此与诸侯会盟,并娶涂山朴之女为妻,其后裔即以涂为氏。二出自古之涂水,今称滁河,发源于今安徽滁县,流经江苏六合县汇入长江。居住涂水流域部分先人以河名作姓。

春秋时,晋国有新吴侯涂钦,携族南迁,主政豫章,后裔繁衍成为望族,为东南涂氏始祖。唐末,涂姓由江西入福建。南宋开禧三年,涂六郎从江西抚州宜黄入闽,居汀州府城,传至六世涂大郎迁居长汀丹溪(今长汀涂坊镇),为涂姓宋代发祥地。后裔分迁上杭、武平、连城,再迁广东大埔、梅县、蕉岭、平远,部分回迁江西宁都。涂姓后裔遍布华东、华南诸省,清代,涂姓向台湾及海外发展。

涂姓郡望有豫章、南昌。

120

陶姓起源:一以封地为姓。尧称帝前,先封于唐,后改封于陶(今山东定陶),故称陶唐氏。其子孙有一支称陶氏。二以职业技艺命姓。尧担任部落首领时,族人以善于制造陶器闻名,其后裔以上祖职业陶为姓。三出自商朝末年,卫之殷民七族中有陶氏,后代沿袭姓陶。四出自周代,虞舜裔孙虞思担任陶正之官,负责管理天下陶器生产,其后代遂姓陶。

山东定陶为陶姓发祥地。春秋战国时,陶姓迁移河南兰考一带,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最早郡望济阳郡。两汉时期,陶姓人南迁至江苏、安徽丹阳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南迁江苏、浙江,原居苏北、皖北陶姓亦渡江入浙江、江西鄱阳、浔阳等地。宋代,陶姓在陕、豫、鲁、晋、冀等地得以发展,南宋末年,播迁至湘、鄂、闽、粤、桂等地。清时,两湖之陶姓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闽、粤陶姓渡海赴台,亦有播迁海外者。

陶姓郡望有丹阳、浔阳。

121

钱姓源自彭姓。颛顼玄孙陆终生彭祖,受封于彭(今江苏徐州),建大彭国。后为商王武丁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彭祖后裔彭孚,西周时任掌管钱财之官府上士,遂以官为姓。

钱氏最初繁衍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两汉时期,钱姓活动在彭城及其周围地区。秦代,在关东下邳(今江苏雎宁)繁衍发展。西晋永嘉之乱,钱姓南迁,在吴兴(今江浙一带)形成望族,并播迁湖南、广东等地。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行有钱姓将佐,后多在福建落户生根,成为福建钱氏先祖。

宋元时期,钱姓宗族于江浙一带涌现出新兴的家族支系。明末清初,福建同安钱姓人入垦台湾凤山县观音里竹仔门庄及后庄仔庄,首开钱姓迁居台湾先河,此后,陆续有钱姓迁入台湾凤山、苗栗、湖口、基隆等地。钱姓宗族中也有不少人漂洋过海,迁居东南亚和欧美。

钱姓郡望有彭城、吴兴、下邳。

122

黄姓起源:一出自嬴姓。东夷族首领伯益善于畜牧、狩猎,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又助禹治水有功,后裔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楚国灭黄,伯益后裔以封地为姓。二出自少昊。台骀为少昊之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子孙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为晋国所灭。黄国公族子孙遂以黄为姓。

东汉献帝初年,黄隍任浙江会稽县令,建安年间避乱入闽。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黄姓后裔相继入闽,为衣冠南渡八姓之一。唐至五代,湖北江夏黄季后裔黄傲于虔州(今江西赣州)任通判,后隐居信丰,其子孙以信丰黄氏三世声震文坛。

唐末,邵武黄峭山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有三妻二十一子。除三妻长子居邵武外,余皆散居福建、江西、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元明时期,黄姓后裔已遍布全国。清代,更向台湾、香港、澳门乃至东南亚、欧美发展。

黄姓郡望为江夏。

123

萧姓源自帝喾之裔。春秋时,帝喾曾孙微子启受封于宋。其胞弟仲衍裔孙大心因平定南宫万叛乱有功,受封于萧(今安徽萧县),建立萧国。楚国灭萧国,萧国后代遂以国为姓,尊大心为萧姓始祖。

西晋永嘉之乱,萧嘏率族人百余口南迁江西,留居豫章郡(今南昌)、庐陵郡(今吉安)。宋初,萧梅轩携全家四十余口自江西泰和入闽,留居汀州宁化石壁。后裔复迁长汀、上杭、永定。宋末,一支南迁广东梅县、兴宁、大埔,分迁饶平、肇庆、阳春、阳江、平远、五华等县;另一支回迁江西吉安、泰和。

元末明初,萧显闻,又名绍辅,举家居武平丰田里。另一支由江西入闽的萧何后裔萧燧,徙归化开基,后裔萧云龙迁上杭丰田里(今属永定)开基,云龙之孙千八郎字开春,迁南靖县书洋。明清以后,萧姓后裔陆续有人迁入台湾,并向东南亚、欧美发展。

萧姓郡望有河南、兰陵、广陵。

124

梅姓源于子姓,商王太乙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州),称梅伯。后为纣王所废。周武王克商后,又封梅伯之后裔于黄梅,其裔孙以封地梅为姓。

早期梅姓主要活跃于河南汝南一带。西汉末,梅姓逐渐播迁至江西九江附近。唐末黄巢之乱,社会激剧动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广东一带有梅姓定居。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梅姓也有人定居于甘肃。

宋时,梅姓后人迁入宁化定居。明初,梅姓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清朝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多此姓。并有渡海赴台者,迁居海外者。亦有梅姓后裔自广东及闽西返迁宁化。

梅姓郡望为汝南。

125

曹姓起源:一为颛顼玄孙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生六子,第五子名安,受封于曹(今山东曹县),子孙遂以封地为姓。二为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今山东定陶),春秋时,曹为宋所灭,振铎后裔以故邑为姓。三为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为宦官曹腾收养,改姓曹。四为随唐时,西域昭武九姓中有曹姓。西汉初年,曹姓以今山东为主向四周迁徙,其中一支南迁至谯郡亳县(今安徽亳州),成为望族。

东汉时,一支曹姓迁至浙江一带繁衍生息。西晋末年,山东大批曹姓向南方或其他地区迁徙,分布更为广泛。唐宋年间,曹姓后裔进入赣南地区。南宋理宗景定五年,曹远生自浙江台州迁入福建宁化曹坊,为曹姓入闽始祖,后裔分迁长汀童坊、连城宣和、上杭通贤、永定下洋乃至广东大埔等地。明清以后,曹姓更向台湾、香港及海外发展。

曹姓郡望有谯国、彭城、高平、钜鹿。

126

龚姓起源:一出自黄帝大臣共工氏后裔,其后代为共姓。二出自古共国之裔。三出自姬姓。西周后期,王室贵族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后裔以共为姓。以上三支共姓都演化为龚姓。四为翁姓之后。六桂堂六姓之一。汉代以前,龚氏主要在河南、河北、辽宁、山东、山西、甘肃一带拓展繁衍。其后裔部分徙居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南北朝时,湖南人龚玄之一族世居汉寿(今湖北常德东北),形成龚姓望族。唐代至宋代,主要向江南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发展。宋太平兴国年间,龚廷俊由邵武迁龙岩青草盂开基,后裔分迁闽西及广东、江西、浙江等地。

南宋末年,龚姓一支自安徽经江西入汀州宁化,元顺帝时,龚百一郎定居上杭胜运里黄潭竹园,后裔迁闽、粤、赣、浙、台等省。一支自浙江钱塘入闽。清乾隆年间,龚氏后裔自闽、浙、粤等省移居台湾,并走出国门,播迁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等地。

龚姓郡望为武陵。

127

常姓起源:一出自黄帝时掌管工程之臣大司空常先、掌管预测气象之臣常仪,其子孙以祖先名中之常为氏。二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卫,其子孙食采于常(今山东滕县),后代以邑名为姓。三出自春秋时吴国封地。吴王封其后裔于常(今江苏常州),子孙以常为姓。四出自北宋时,恒氏为避宋真宗赵恒之名讳,改姓常,后代沿袭之。山东、江苏为常姓发源地。

战国时,河南、河北及吴、楚等国有常姓聚居。两汉三国之际,常姓在太原(今山西)、山东形成望族,遂有平原郡望,并进入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成为望族。隋唐时期,常姓在京城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发展。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闽、粤常姓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迁徙,后入云南、贵州。清代,常姓有入台,迁居新加坡等地者。

常姓郡望有平原、河南。

128

崔姓起源:一出自姜姓。齐国国君姜子牙之子丁公伋嫡子名季子,将君位让与弟弟叔乙后,居于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裔以采邑崔为姓。二出自唐代新罗国姓崔者。东汉末年,平州(今辽宁辽阳)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口避乱朝鲜,子孙繁盛,成为朝鲜大姓。唐武宗会昌年间,原居河北之崔朴斎南迁江西,经石城定居宁都黄石。崔姓分布广泛,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为多。明清以后,崔姓部分后裔迁徙至海外。

崔姓郡望有清河、博陵。

129

康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子孙以封邑为姓。二出自古代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康居国(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湖之间)。两国曾归汉、唐管辖,出使中国之王子或使者留居未返者,以原国名为姓。三出自匡姓。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部分匡姓人避讳改姓康,后人沿袭之。

唐末,康姓开始南迁,先定居于江苏、浙江一带,后进入赣南地区。明洪武年间,康邦,字均保,从江西泰和迁长汀水东登俊坊开基。明末清初,康姓后裔迁广东梅县、兴宁、五华、大埔等地。清雍正、乾隆年间,部分后裔迁台湾,散居屏东、台南、嘉义、台中、苗栗、台北等地。也有康姓人迁居海外。

康姓郡望有京兆、东平、会稽。

130

章姓起源:一出自任姓。黄帝后代中有一支以任为姓,其中又分衍出章姓。二出自姜姓。西周初年,齐国将王公贵族重新分封,其中一支分封于鄣(今山东章丘),建立鄣国。后鄣国为齐国并吞,鄣人以国名为氏,姓鄣,后简为章姓。三出自他姓所改。秦汉之际,章姓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形成章姓豫章郡望,吴兴章姓由此而出。

河间(今河北省)章姓亦发展迅速,形成河间郡望。隋唐时,有章姓人落籍梓州(今四川三台),迁入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唐末避乱入江西,留居豫章郡洪州(今南昌)。五代时,迁至福建泉州,又迁浦城。

宋元间,经赣南入闽北,明代,迁居汀州长汀,复分迁龙岩、上杭,后经广东蕉岭定居梅县、饶平、兴宁。清代,福建沿海章姓有人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章姓郡望有豫章、河间。

131

阎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封仲雍曾孙虞仲于阎乡(今山西平陆),后裔遂以阎为姓。二为春秋时,晋成公之子懿受封于阎(今山西安邑)。晋亡,子孙散处河南境内黄河与洛河流域之间,以其原封地为姓。

阎姓发祥地在河南、陕西、山西。秦汉时,阎姓人迁甘肃、湖南、山东、河北等地。西汉末年,阎穆为避难徙居于巴西之安汉(今属四川),为阎姓入川之始。晋五胡乱华,阎姓大举南迁。隋唐,阎姓在太原成为望族,在江南分布更广。宋元时,散居江南的阎姓向华中、华南、西南播迁。清代,阎姓后裔有移居台湾及海外者。

阎姓郡望有天水、河南、乐安、太原。

132

梁姓起源:一出自嬴姓。伯益,舜帝赐姓嬴。周宣王时,伯益后裔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封秦仲次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建立梁国,称梁康伯。梁伯子孙以梁为姓,尊康伯为得姓始祖,为梁氏主脉。二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姬唐受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后裔遂以梁为姓。

晋代,梁姓南迁江南,又迁居福建福州、南安、惠安,广西合浦。南宋高宗时,梁孟坚为兵部侍郎,避乱入汀州宁化石壁。南宋宝祐二年,梁忠由浙江钱塘迁上杭定居。其后裔衍播上杭、武平、长汀、永定及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宋末,梁孟坚六世梁永元、永利、永贞沿汀江南下,移居广东梅州,部分入潮州。明清以后,部分梁氏后裔回迁赣南地区,并向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发展。

梁姓郡望有安定、天水、河南、扶风。

133

谌姓起源:一出尧帝后裔大节。周平王时,大节助晋伐戎有功,封地洛阳,赐姓谌。二出自姬姓。周幽王十四子后裔封于谌,子孙以封邑名为氏。谌氏发祥于河南洛阳一带。

两汉时,谌姓自洛阳南迁浙江金华,再迁江西上饶、玉山,又迁南昌,在南昌一带形成望族。唐宋时期,迁徙至湖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宋末,念一郎谌茂晖任文天祥军前指挥使,自江西南昌入闽,留居汀州,分迁归化(今明溪)下觉里,后裔播衍闽西、闽北、江西、广东等地。谌茂晖为入闽粤谌姓始祖。

明朝中期,谌荣富由宁化石壁乡今明溪夏坊乡坊头村迁徙永定,定居笔架山下的畲里今西溪乡肖地村畲里,后裔分迁漳州、广东惠州、潮州等地。清代,谌氏族人迁徙台湾,分布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南美隆等地。

谌姓郡望有河南、豫章。

134

彭姓源自黄帝孙颛顼。颛顼之裔陆终生六子,第三子名篯,即传说寿命长达八百岁之彭祖。彭祖为帝尧御膳,受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建大彭国。大彭国历经舜、夏、商三代,为商武丁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

汉朝,彭氏已迁入江西。唐末,彭氏南迁江西宜春,后又分迁吉安、赣州等地。宋神宗元丰年间,彭延年官任广东潮州太守,为彭姓入粤始祖,子孙定居揭阳。

宋哲宗元祐年间,彭谅迁居兴宁,后裔分迁梅县、丰顺、东莞。南宋末,彭桂携眷迁居深圳,分迁香港。明初,揭阳彭永隆迁武平开基。明世宗嘉靖年间,彭姓一支后裔入福建,留居汀州宁化,后分迁长汀、永定、连城等县。清代,彭姓有人移居台湾及海外。

彭姓郡望有宜春、陇西、淮阳。

135

葛姓起源:一出自古代中原葛天氏部落,后人以祖名葛为姓。二出自夏朝葛国(今河南长葛)首领葛伯之后。葛国为商汤所灭,子孙以原封地为姓。

葛姓源于河南。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发展繁衍成望族,史载葛姓有颍川、梁国(今属河南)之郡望。新莽时期,葛庐渡江向南,安家于句容,其后繁衍昌盛,成为吴中大族。魏晋南北朝,中原板荡,葛姓有迁江南者。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

隋唐,葛姓迁入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以江浙之地繁衍为甚。唐宋之间,葛姓人入闽,有葛稚川者于长汀霹雳岩炼丹。汀州府城有葛姓,后迁上杭开基。清代,有部分后裔迁往广东梅县定居,闽粤沿海葛姓有渡海赴台,播迁海外者。

葛姓郡望有梁国、颍川、顿丘。

136

董姓起源:一为舜帝赐姓。黄帝裔孙叔安封于飂,称飂叔安。其子名董父,驯龙有术,舜帝赐姓董,后裔沿袭之,尊董父为始祖。二以官职为姓。春秋时,周大夫辛有两子,均掌管晋国典籍,人称董督或董史,子孙世袭晋国董史之职,以董为姓。

董姓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秦汉时,董姓在山西、山东、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并散居陕西、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福建等地,甘肃、山东董姓发展成望族。晋永嘉之乱,董姓南迁至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及蒙古军队南下,董姓再度南迁至浙江余杭一带。唐末,董连自中原迁往江西宜黄,宋初,子孙进入福建宁化;中叶徙入长汀叶屋坊,又播迁福州、厦门等地。清代,有董姓人远迁台湾乃至海外。

董姓郡望有陇西、弘农、河东。

137

蒋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朝初年,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龄受封于蒋国(今河南固始西北),称蒋伯。春秋时,蒋国为楚所灭,后裔以国为姓。二出自子姓。商代王室后裔封于蒋而得姓。

河南为蒋姓发祥地。秦汉之际,蒋姓在山东博兴、寿光繁衍旺盛,形成乐安郡。西汉哀帝时,蒋诩任兖州刺史,不满王莽篡权,借病归隐故里。东汉时,蒋姓渡江南迁,散居赣、江、浙、川、鄂、湘、黔等地。东汉末年,蒋翊十世孙蒋休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部分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

唐代,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唐末之乱,蒋勇举家迁赣,其子蒋纪入闽,留居汀州宁化石壁;宋代,一支后裔迁长汀,多支后裔入粤东、粤北。南宋庆元年间,蒋十八郎从镇江府丹阳县迁连城县郑屋村居住,后徙至蒋坊,生三子,后裔播迁闽、粤、赣、湘、鄂、浙等地。元明时,闽、粤蒋姓兴盛。元季,蒋仕杰迁奉化武岭。清以后,蒋姓人大批往台湾。并有人远徙海外。

蒋姓郡望为乐安。

138

韩姓起源:一以人名为姓。黄帝子昌意生子韩流,其后遂为韩姓。二以封地为姓。周武王后裔城师之子万食采韩原(今陕西韩城),即韩武子,子孙以封地为姓。三以国名为姓。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亡于秦国,原韩国王族以国名为姓。

韩姓世居颍川、南阳。唐高宗总章二年,河南韩器、韩求、韩尧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唐僖宗光启元年,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亦有韩姓族人。五代十国时期,韩姓后裔陆续南迁赣南。宋理宗宝庆年间,韩林卿任汀州府通判,子孙留居长汀河田及宁化、上杭等地,后散布于粤东、闽南。

明代,长汀韩睿,任赣州府同知,迁广西庆远知府,子孙留居广西。清代,长汀韩锦标,官至台湾副将,署总兵事,复迁广东揭石总兵,后代入迁梅州、兴宁、揭阳、海阳、台湾。韩姓也有人迁居东南亚、欧美等地。

韩姓郡望有颍川、南阳。

139

程姓起源:一出自颛顼曾孙重黎。重黎经帝喾任命为专管火之官员火正,其后裔休父受封于程(今河南洛阳),建立程国,子孙遂姓程,为程姓主流。二出自姬姓。春秋时,周文王姬昌一支后裔姓荀,受封于程(今陕西咸阳),子孙以封邑为姓。

春秋时,程姓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秦汉时,程姓分迁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河南、广东等地定居。魏晋南北朝,程姓在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唐宋之际,程姓避乱南迁,有一支入闽,留居建州(今建阳县)。

宋代,伊洛二程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贵池)。明太祖洪武年间,程仁轩自建州经宁化迁长汀,为汀州始祖,后裔分迁四川、江西洪州(今南昌)、湖南等地。清乾隆年间,程姓自赣闽粤播迁台湾,也有人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欧美。

程姓郡望有安定、广平、河南。

140

傅姓起源:一出自殷商名相傅说。傅说原为版筑奴隶,商王武丁梦中经神灵指点,于傅岩之地寻访到此人,举为相,结果天下大治。武丁遂赐其姓傅,后裔沿袭之。二为周武王封黄帝裔孙大由于傅邑,子孙以封地傅为姓。三出自赖姓。赖姓有族人为楚灵王所害,后裔避害改姓傅。

傅姓最初称盛于陕西、甘肃、宁夏,秦汉时期迁河北、山东,汉末始迁江南,唐末渐多。南宋景定年间,傅以南从安徽宿州迁宁化石壁,三子傅廷,号仰斋,由宁化迁长汀宣豪(今连城宣和),生八子,其后裔至明初遍布福建、广东、山东、四川、江西、湖南、贵州、浙江等地。明宣宗宣德年间,傅重自福建上杭迁广东梅县、兴宁。清康熙乾隆年间,广东镇平(今蕉岭)有大批傅姓族人移居台湾。并有远徙海外者。

傅姓郡望有清河、北地。

141

舒姓起源:一出自偃姓。周朝,皋陶的后代被封于舒国(今安徽庐江),春秋时,舒子平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称为舒鸠国。后来又被楚国所灭,子孙以舒为氏。二出自己姓。春秋战国时,莒国有寿舒,莒国亡后,居于寿舒的国民以居邑名称为氏,称寿舒氏,后省文为舒氏。

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此际,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北方舒姓大量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舒姓已播迁繁衍于浙江之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

元时,则到了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省,汀州武平有舒姓繁衍,明代,武平有舒姓贡生七人。清中叶后,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舒姓郡望有庐江、巨鹿、京兆。

142

童姓起源:一出自黄帝之孙颛顼。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为童姓始祖。二为春秋时,晋国大夫胥童因刚直敢言为权臣所害。后裔为避仇杀,迁居他乡,以先祖名为姓。

童姓早期活动于山东北部一带,嗣后逐渐向南播迁。宋初,一支迁江西石城,一支分迁福建连城、长汀、清流。南宋建炎年间,童万一郎携四子从浙江迁宁化禾口淮土,继迁长汀青岩里坪田营(今童坊镇)开基。元代,童四六郎自江西出宦福建清流,定居长汀童坊,生四子:一郎留守童坊守祖墓,二郎迁连城,三郎迁返江西,四郎徙居宁化石牛村。明清以后,童姓后裔陆续播迁武平、永定、明溪以及广东等地,亦有渡海迁台者。

童姓郡望有渤海、建昌、雁门。

143

曾姓源自姒姓。夏禹姓姒。夏帝少康封幼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春秋鲁襄公六年,鄫国为近邻莒国所灭。太子巫逃亡鲁国(今山东曲阜)为官,怀念故城,以鄫去邑旁为曾姓。其后裔曾参为孔子门生,作太学,以孝著称,儒家奉为宗圣,世居山东武城,曾姓后裔尊曾参为始祖。

曾姓有三次重要南迁。首次为西汉末年,曾参第十五世裔孙曾据自山东武城避难移居江右吉阳(今江西吉安)为吉阳始祖;北宋末年,裔孙曾恩一之五子江、淮、河、汉、海,先后迁往福建上杭开基;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曾参第四十五世孙曾十三郎,自山东曲阜迁上杭紫金山,后裔播迁永定、粤东北。

经三次迁徙,南北两宗曾氏汇合于汀江中游地域。宋元以后,赣南、闽西、粤东地区曾姓后裔迁往闽南、广州地区。清初,又远徙香港、台湾及安南(今越南)定居,并向东南亚及欧美发展。

曾姓郡望有鲁国、庐陵、武城。

144

温姓起源:一出自姬姓,系颛顼之后代。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之弟叔虞受封于唐,称唐叔虞。其后代受封于温邑(今河南温县),子孙以封地为姓,并尊唐叔虞为太始祖。二出自晋国公族。晋大夫卻至食采于温(今河南温县),号温季,以邑为氏。汉代,温姓以山西太原为中心,播迁至汲郡(今河南汲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东清平等地)。此两郡温姓后裔称东温。

两晋南北朝后,温氏族人次第向南播迁。东晋温峤任江州刺史。峤第十一世孙温皋,携眷渡淮河入浙江,定居江南,此支温姓后裔称南温。温皋曾孙温誗任江西虔化(今宁都)县令,定居宁都万岁里万田村,系赣、闽、粤温姓发祥始祖。

唐僖宗时,温三郎自江西石城迁福建长汀三洲,为温姓入汀始祖。宋代,温九郎,字均全,自江西石城迁宁化石壁,南宋年间,又迁上杭安乡洪山塘(今庐丰中坊),为上杭温姓始祖。东温、南温后裔散布颇广,尤以赣南、闽西、粤东、潮汕、海陆丰及广州为众,部分后裔尚拓展至台湾、香港及海外。

温姓郡望有太原、汲郡、清河。

145

游姓源自姬姓。周宣王姬静封其幼弟姬友于郑国,是为郑桓公。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后裔以祖先之字游为姓,并尊称偃为游姓始祖。

秦汉时,游姓大多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并往华南迁移。唐末之乱,游姓迁入福建,后代分居于将乐、明溪、清流、长汀、上杭等地。宋代游酢历任和、舒、濠三州之知州,自河南播迁江西,再迁福建建阳,为游姓入闽始祖。

游姓六十八世游二三郎,字文珀,于南宋淳熙二年自江西庐陵迁上杭胜运里开基,生二子:四一郎、四二郎。四一郎生九子,播迁江西抚州,广东揭阳、始兴,漳州南靖等地。其中第七子五七郎迁永定金丰月流,生二子,一子迁永定大溪开基,一子迁诏安秀篆。明太祖洪武年间,上杭游莹授兴宁教谕,遂留居兴宁,后裔分迁梅县、大埔。明末清初,游姓众多后裔渡海入台湾,并向海外发展。

游姓郡望有冯翊、广平。

146

谢姓起源:一出自黄帝后裔任姓。黄帝之后任姓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二出自姜姓。周宣王之母舅受封于申(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为伯爵,世称申伯。后改封于谢(今河南汝南县谢城),建谢国,子孙以国名命姓,乃成谢氏,尊申伯为谢姓始祖。

西晋永嘉之乱,申伯三十六世、国子监祭酒谢衡自河南迁居浙江会稽(今绍兴),裔孙谢安隐居东山,为东山郡祖。东晋时期,谢姓十分兴盛。唐代,谢姓自浙江绍兴迁入江西抚州,续迁宁都蔡江双溪、青塘枣岭下、洛口罗坊等地。谢澄源随王审知入闽,迁宁化石壁,子孙分迁上杭古田、龙岩适中、漳平仁里、永春上洋、广东潮州等地。

五代时,后晋出帝开运年间,谢姓自江西吉州(今吉安)河口徙宁都,北宋末迁居宁化石壁,分居长汀。申伯七十四世谢逢春,自汀州宁化迁广东大埔,其子谢朴六举家居梅县。北宋末,谢开书避乱入闽,留居宁化石壁,分迁长汀。南宋景炎年间,随文天祥部入闽的谢枋得后裔散居龙岩、宁洋等地,谢观福一支在永定洋堡开基;江西宁都谢新随文天祥收复梅州,长子谢天佑为梅县、兴宁谢姓始祖,后裔散居罗浮、惠州、深圳、香港等地。清代,谢姓后裔有人迁入台湾,有人向海外发展。

谢姓郡望有会稽、陈留。

147

蓝姓起源:一为帝榆罔赐姓。炎帝神农氏后裔帝榆罔,其子临诞时,适有熊国国君进贡秀蓝一株,因赐姓蓝,赐名昌奇。昌奇遂为蓝姓始祖。二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亹任蓝(今湖北荆门)尹,其后裔以蓝为姓。三出自嬴姓。战国时,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封于蓝邑(今陕西蓝田),后裔以邑名为姓。

唐中宗天授元年,蓝昌奇一百零八世孙蓝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迁建康(今江苏江宁)开基,为江南蓝姓始祖。宋理宗宝庆元年,蓝明德十五世孙蓝吉甫遭金人之乱,奔居福建福清五福乡,为蓝姓入闽始祖。

宋度宗咸淳元年,蓝吉甫之孙蓝万一郎,全家迁宁化石壁立业,为蓝姓入汀州始祖。明清间,蓝姓后裔除向福建省内诸县发展外,尚播迁江西、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台湾、上海等十余省市。

蓝姓郡望有汝南、中山、东莞。

148

赖姓源自周武王之弟叔颖。周武王弟叔颖率兵伐纣有功,叔颖退居河南颍川,赐子爵,并封叔颖于颍川,建立赖国。周景王七年秋,赖国为楚国所灭,子民以国为姓,尊叔颖为赖姓始祖。

赖姓发源于河南。秦汉时,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赖先为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居于颍川的赖姓发展最旺,形成颍川郡。魏晋南北朝,赖姓南迁至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东晋时,赖庄为虔州(今赣州)太守,卜居属县安远松阳。赖庄孙赖硕,由安远松阳界徙居赤竹坪(今宁都),为宁都赖姓始祖。

唐代时,直殿将军赖标徙居汀州上杭县古田,为上杭古田赖姓始祖。赖标传至十一世赖五郎,其子虞观、朝美自古田移居永定汤湖开基,为永定赖姓始祖。宋元时,赖姓又一次向南大迁徙,在南方各地繁盛起来。另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赖姓后裔繁衍遍布赣闽粤及江南诸省,并远播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及海外。

赖姓郡望有颍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内。

149

雷姓起源:一为黄帝宠臣雷公,精通医术,其后代称雷氏。二为炎帝神农氏后裔方雷氏,因战功,黄帝封其于方山,建立方雷国。其子孙以国方雷为姓,后分方、雷两姓。三为东汉时,居住于冯翊(今陕西大荔)之羌族后裔以雷为姓。

东汉时,雷姓开始南迁,至两晋时期已分布于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地。唐至五代,雷姓进入赣闽粤地区,是南迁江西石城十五个开基姓氏之一。宋代名宦雷惇,于徽宗政和年间自江西南丰入闽,迁居宁化石壁。后裔因宋末兵扰,分别迁往长汀、上杭,复播衍广东梅县、兴宁、五华、惠州、广州等地。

雷姓郡望有豫章、冯翊。

150

虞姓起源:一出自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二出自姚姓。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为诸侯,后世国绝,子孙以国名为氏。三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仲雍之庶孙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后虞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世子孙以国名虞为姓。晋永嘉之乱,虞姓人渡江南迁,居于江苏、浙江一带,随唐时,发展成会稽郡望。

唐末,虞姓后裔自中原南下江西豫章金斗窝开基。其中有虞姓人前往福建邵武经商,在邵武成家,生子三:七郎、八郎、九郎。八郎自邵武迁居建宁邑西大南堡河林头塘边,置产创业,肇居繁衍。后裔除留居建宁外,陆续迁徙至宁化、顺昌及江西兴国、石城等地,奉八郎为虞姓一世祖。

虞姓郡望有陈留、济阳、会稽。

151

简姓起源:一出自周大夫简师父之后。二出自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续,邑名;简,谥号。子孙以上祖谥号为姓。简氏得姓后,子孙大多繁衍于河北范阳、涿郡等地。三国时,简雍举族南迁,经荆楚(今湖北)入四川,后定居四川简阳。裔孙简庆远,唐朝进士,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太守,定居袁州。

北宋淳化三年,简雍二十一世孙简国鸣,择居江西临江府新喻县,后裔分迁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宋高宗南渡,简会益从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举家避乱迁至宁化石壁定居,后任南剑州教谕。宋孝宗乾道二年,会益奉派至上杭督造县城,于上杭城郊蓝路口定居,为简姓入闽西始祖。生三子,长子留居上杭,次子与三子均迁往广东。孙简致德,于宋理宗端平二年迁永定洪源开基,尊简会益为始祖。简会益九世简德润从洪源迁往南靖县长教开基。清代,简姓后裔迁台湾甚众,还向东南亚等地发展。

简姓郡望有范阳、涿郡。

152

詹姓起源:一为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墟,子孙以詹为氏。二为春秋时,周宣王次子文受封为詹侯,文之子礼袭封,后裔尊礼为詹姓得姓始祖。三为东周时,专管卜筮之官为詹尹,后人以官名为姓。

西晋永嘉之乱,詹姓南迁,后自浙江入闽东、闽南。南宋初年,詹体仁从学于朱熹,留居邵武,被尊为詹姓入闽始祖之一,后裔分迁明溪、宁化、清流。南宋末年,詹学传为避兵乱,携家人由江西建昌府广昌县暂寓汀州宁化石壁,后迁广东大埔长教定居。生二子:长子黑龙,后裔繁衍于闽西、闽南;次子白龙,后裔繁衍于广东饶平、梅县、兴宁、惠阳。明清以后,詹姓部分后裔移居台湾及海外。

詹姓郡望有河间、渤海。

153

阙姓源出阙里氏。春秋时,鲁国有阙党(今山东曲阜),鲁襄公后期,阙弁为曲阜邑令,颇有名气,后裔尊阙弁为阙姓始祖。阙姓于唐末之乱南迁。

北宋徽宗时,阙仲仁,号文山,入闽留居龙岩,为阙姓入闽始祖。宋理宗时,仲仁曾孙悬慰,被奸臣所害。其后裔分迁汀州各县及漳州等地。明清时,分衍广东,散居梅州、兴宁、五华、惠阳,以及江西、浙江等地。明末,阙成祖从永定迁入台湾,基隆、嘉义、台南、高雄等地阙姓多为成祖后裔。也有后裔迁居东南亚。

阙姓郡望为下邳。

154

蔡姓源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国,称蔡叔。东周贞定王二十二年,蔡国为楚国所灭,其遗民以国为姓。蔡氏早先在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汉代,散居于江苏、浙江。

晋永嘉之乱,蔡氏族人南渡,居于江、浙一带。南北朝时,蔡氏在陈留圉发展繁衍,形成蔡氏济阳郡望。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居于汀州宁化县。宋初,又自宁化迁居闽南、广东梅州,宋末,复播迁潮汕一带。明代,蔡氏一支后裔自潮州揭阳迁居东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入台湾。清代,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发展成台湾大姓。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

蔡姓郡望有济阳、汝南。

155

裴姓起源:一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之后有秦非子,秦非子之后裔封于①(今山西闻喜裴氏村),遂有①氏。①氏后裔①陵因功封于解邑(今山西解州),去邑从衣为裴氏。二出自风姓。晋平公封颛顼之裔孙铖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子孙遂以裴为姓。

裴姓起源于山西。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河东裴氏从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散居梁、益、荆、豫、兖等州。五代十国时,裴姓族人渡江南迁,散居江苏阜宁、丹阳、句容、苏武,浙江常山,安徽黟县,江西南丰,湖南湘潭,福建安溪,广西北海等地。宋初,裴姓一支迁入福建,留居汀州清流、宁化、明溪等地。明代,清流进士裴应章,官至吏部尚书,子裴汝申、汝甲兄弟工文善诗,为一时名士。

裴姓郡望有河东、京兆。

156

管姓起源:一为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叔鲜于管,建立管国。其子孙以封地管为姓。二出自春秋齐国名相管仲,其后人亦姓管。春秋时,管姓繁衍于山东。

秦汉之际,管姓形成平原郡望。东汉初年,管琦殷、管思藏叔侄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福建宁化水茜张坊村)。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管姓避乱南及湘、赣、江、浙。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

五代时,管思藏后裔管石码、管大连自浙江龙泉返徙江西宁都带源开基,成为望族,子孙播衍闽、粤、赣等地。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清至民国时,永定县城及下洋角坑村有管氏居住。清代,管姓有渡海赴台及迁居海外者。

管姓郡望为平原。

157

廖姓起源:一为颛顼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蓼国,子孙以国为氏,姓蓼。后被楚所灭,为免灭族,改蓼为飂。春秋时,叔安三十七世孙飂伯高,将飂改为廖。二为周文王之子伯廖,后代以祖名为姓。三为由缪、颜两姓所改。

缪、颜两姓皆古帝王所赐,因商纣王荒淫无道,两姓后裔隐居于雒阳山谷(今陕西北部、洛河上游),改姓廖。西晋初,叔安六十八世廖子璋自京城洛阳迁居江苏南京,为南京廖氏始祖。其子从宪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开基,为浙江廖氏始祖。唐太宗贞观年间,松阳之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今宁都)县令,任满后定居于此。

宋时,廖崇德九世孙廖花迁上杭蓝溪觉坊开基,其子昌生三子:徹、政、敏。廖姓后裔逐步向赣江、韩江、珠江流域,及四川、浙江、台湾,以至海外播迁。廖花被奉为闽粤赣台廖氏大始祖。

廖姓郡望有武威、汝南、钜鹿、清河、太原。

158

谭姓起源:周朝有谭国(今山东章丘),为齐国所灭。谭国族人逃至莒国(今山东莒县),以原国名谭为姓。谭姓于唐代南迁,先留居江西弋阳,后再南徙。北宋仁宗年间,谭文徙江西于都澄江,谭志英再徙宁都赖村大岭背廖排。

谭姓另一支后裔迁入福建宁化、长汀,后分迁连城、上杭。明代时,谭伯苍生八子,散居闽粤赣三省边区。其中第七、八子定居广东梅县、兴宁,后裔播迁五华、龙川、河源、惠阳等地。清代,有后裔移居台湾,及远徙海外者。

谭姓郡望有弘农、齐郡、平陵、济南。

159

熊姓起源:一为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一带),称有熊氏。其后代有以地名熊为姓。二为周成王封鬻熊之曾孙熊绎于楚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建立楚国。楚为秦灭,后裔以国为姓,尊熊绎为得姓始祖。

唐末之乱,熊宁义携家南迁豫章(今江西南昌),五代后梁时,其子熊宁避乱入闽居安吉堡。北宋太祖建隆年间,熊颡自江西广昌迁往石城,后分迁入闽,居宁化石壁。北宋末,熊姓后裔播迁永定、长汀、上杭、武平、建宁、石城、瑞金。南宋末年,熊颡十一世熊万珠迁宁化济村开基。明清以后,熊姓后裔逐步向广东、台湾、香港乃至海外拓展。

熊姓郡望有江陵、南昌。

160

缪姓源自战国时之秦穆公。秦穆公死后谥号缪,其子孙以上祖谥号为姓,为缪姓之始。

宋代缪衍真原居金陵,后为虔州(今江西赣州)邮镇司,解职后携二子定居江西龙南。元代,后裔缪允宁迁入福建,留居汀州宁化。明代初年,裔孙再迁广东惠州,散居河源、海丰、陆丰、东莞、惠阳、梅县等地。南方大部分缪姓后裔尊奉缪衍真为赣闽粤缪姓始祖。缪衍真另一支后裔缪文智于元代末年迁广东五华,生四子,分迁紫金、南海,再迁广西。明末,缪炳高渡海至马来西亚槟榔屿,生六子,分迁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缪姓郡望为兰陵。

161

黎姓起源:一为商代有诸侯黎国,商末为周所灭,国人以黎为姓。二为周武王封帝尧后裔为黎侯,建立黎国。后黎国为晋国所灭,子民沿用国名姓黎。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姓素黎者改为单姓黎。

黎姓于战国时期即远徙赣粤桂等地及越南。唐末五代时,两度于越南建立黎王朝。唐德宗时黎度以孝廉任虔化(今江西宁都)令,留居虔化清泰乡东韶村开基。北宋时,黎度十世孙黎十二郎,号在仁,迁福建上杭,为黎姓入闽始祖。继而迁居闽西、闽北、闽南及粤东、赣南等地乃至四川江津、贵州仁怀、赤水地区。

元初,汀州上杭名士黎在仁六世孙黎天麟出任番禺县尹,任满归里时遇寇乱止于梅州大柘(今平远),为平远黎姓始祖,后裔散居赣粤闽地区。清朝乾隆初年,黎姓有部分后裔移居台湾,也有人迁往香港、澳门乃至东南亚及欧美。

黎姓郡望有京兆、九真、宋城、河南。

162

滕姓起源:黄帝有二十五子,十三子皆姓姬,余十二子赐他姓,滕姓为其中之一。又,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弟错叔秀于滕国(今山东滕县)。滕国灭亡后,原王族以国为姓,尊错叔秀为滕姓始祖。

唐代,滕文纪居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滕家州,为江西滕姓始祖。生子三:长子学球徙抚州府焦石,次子学琳迁福建邵武、光泽,三子学珠迁福建宁化招得里(今安远乡)。宋绍熙年间,滕文纪后裔滕春,生四子,分迁邵武、南平、长汀及广东。明代,一支滕姓后裔自宁化迁石城丰山、高田。

滕姓郡望为南阳。

163

潘姓起源:一出自姚姓。舜的后裔在潘地建潘子国,子孙以国为氏。二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孙伯季,封邑于潘(今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为姓。三为楚国王族中有潘姓,系楚国盛族,后裔沿袭姓潘。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族破多罗氏改为单姓潘。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湖北境内发展。汉朝,有潘姓迁至河南荥阳中牟。三国魏晋时,又有潘姓迁入湖北随县、浙江杭州。唐末之乱,潘法明自河南光州携眷入闽。北宋仁宗年间,潘尚松自江西南城迁长汀三洲潘坊定居。

宋元之交,兵部尚书潘任随文天祥抗元失败后隐居江西寻乌,潘任后裔潘琴与弟先迁汀州宁化石壁,不久再迁入广东,留居长乐(今五华),其后裔分迁梅县、兴宁、大埔及江西等地,潘琴为潘姓入粤始祖。明清时期,潘姓从兴宁、梅县等地迁播台湾,或远徙海外。

潘姓郡望有荥阳、广宗、河南。

164

薛姓起源:一出自任姓。颛顼少子阳封于任,子民以国为姓。传至十二世奚仲,夏禹封其为薛国(今山东滕县薛城)国君。周末为楚国所灭,薛国公子登率族人迁居于沛,子孙以原封国为氏,薛登为开姓始祖。二出自妫姓。战国时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后,薛国子孙遂姓薛。又,唐代冯小宝改姓薛,名怀义,后裔亦姓薛。

两晋时期,薛姓自黄河流域迁移各地,一部分迁河南后又南迁,中唐时已遍及福建南部。南宋末,薛伯启偕弟伯肇自漳州避乱迁汀州宁化石壁,不久,又迁上杭胜运里安乡。薛伯肇继迁广东海阳,为海阳始祖。裔孙薛用康携子仁甫迁兴宁开基,分迁梅县、五华。清康熙年间,薛氏部分后裔移居台湾,并远徙东南亚等地。

薛姓郡望有新蔡、沛国、高平、河东。

165

戴姓起源:一为西周初年有诸侯国戴国,国小民弱,与强大之郑国为邻。周桓王七年,戴国为郑国所灭,王室子孙以国名为姓。二为周成王封微子启为宋国国君,至十一代,国君名申,又名撝,受封为戴邑侯,谥号戴,称宋戴公,后裔尊撝为戴姓始祖。戴姓南迁始于西汉。唐末,戴天赋自金陵(南京)赴任虔化(今江西宁都)令,遂定居宁都肖田坪湖岭。后裔迁福建宁化石壁、漳浦、南安,广东蕉岭、大埔、始兴等地。宋仁宗时,戴均钟自江西浮梁迁福建宁化石壁,后迁长汀三洲、戴坊,分迁汀城、上杭、连城、永定。另一支后裔戴杏于南唐时南迁入闽。元代,戴杏之孙玉麟迁广东平远开基。明末清初,戴姓有人迁台湾,也有人远徙东南亚。

戴姓郡望有谯国、广陵、济会、清河。

166

魏姓起源:一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名高,受封于毕,称毕公高。其后裔毕万因立战功,晋献公赐封魏地(今河南东北及山西西南一带),子孙遂以封地为姓,尊毕万为魏姓始祖。二出自他姓所改。秦穰侯魏冉原姓芈,南宋进士魏了翁原姓高,明代昆山人魏校原姓李,均改姓魏,后裔沿袭之。

唐代魏慕中南迁江西洪州(今南昌),后分迁广昌。北宋间,魏征十世孙魏祯自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入闽,留居宁化石壁,子文俊迁清流和坑。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魏子元,避乱迁石城台乡。后裔魏亨兄弟迁汀州上杭。宋朝末年,魏征十八世魏弥,从石壁村迁居上杭县金丰里古竹黄竹烟,为黄竹烟和南靖梅林魏姓始祖。另有魏侃夫迁武平开基。魏邦政自汀州迁广东五华,一支衍于龙川、河源、紫金、安远、博罗、惠阳、潮州、揭阳、海丰等地,另一支衍于闽北延平、浙江温州。明末清初,南靖梅林魏姓后裔大批徙入台湾。也有人向海外发展。魏姓郡望有钜鹿、任城。

结语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氏者,人文之标签,文明之肢体。敦亲缅祖,追远慎终,为代代客家所重。

观碑廊,理源流;清源正本,血亲相连;崇先报本,启裕后昆。千流归海,万姓一家。炎黄子孙,民族为本;本固基实,华夏大兴!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