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雄文
摘要:本文在国史、方志、谱牒等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王诜及其家族异疑要事等争议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认为:国史严谨带倾向性;方志具体带局限性;谱牒详细带随意性;无论单纯采用其中那一种史料,都会影响结论。为此,通过比对、梳理综合考证予以采信。其中,提出了诸多个人观点。
关键词:王诜、生平事迹、家族、源流世系、史籍商榷。
绪论
王诜,字晋卿。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人,迁居汴京(今河南开封)。系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五世孙,抗夏名将王凯之孙。为利州防御使。尚宋英宗次女—蜀国公主。迁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诜作为将门之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裕,在其显贵豪门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诜自幼天资聪慧颖悟,练武习文,尤熟读诗书,博览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为了珍藏古今杰书名画,他家筑“宝绘堂”,并请苏轼作《宝绘堂记》①;苏辙作《王诜都尉宝绘堂词》②。
王诜除求教翰林大学士郑獬外,还极爱广交文坛朋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王巩等,都与其交往过密。就连名冠朝野、不游
-------------
①苏轼著:<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11,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357页。
②苏辙著:<王诜都尉宝绘堂词>,《苏辙集》卷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7页。
权贵之门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也常为“宝绘堂”的座上客。李公麟还亲手绘制了包括十六位文坛巨豪,一起在西园吟诗作画、切磋交游的《西园雅集图》①;米芾撰《西园雅集图记》②;以记述空前绝后的盛况。
王诜的前半生,由于出身贵胄,才华横溢,且善结交人缘好,可谓春风得意。然而,因其与苏轼过往密切,涉嫌“乌台诗案”③,祸不单行,偏偏又遇上其妻(蜀国公主)忧郁而薨。宋神宗盛怒之下,把他贬谪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直到神宗驾崩,年幼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才得予恢复驸马都尉,出任登州(今山东蓬莱市)剌史。
王诜,是北宋著名的文人画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收藏家和敏锐的鉴赏家。他毕生酷爱绘画艺术,独创水墨和金碧二合一的青绿山水画,以复古为更新,创造出一种新的山水画风貌,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发展中国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蝶恋花》自书词等等。被珍藏在上海、辽宁等省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美国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他是国家确立的“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位米芾前、名列第三。公元1961年3月20日,国家相关部门,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作品展”的同时,还为他举办了“王诜诞辰九百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其绘画美术成就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
王诜生平事迹段落分明,其家庭世系脉络较清晰,书画艺术造诣之高,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其生卒、家世、功过是非、人品作风等,在诸文献中说法各异、互相矛盾,显得紊乱。对于王诜及其家庭、家族的文史记载,多收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④、
---------------------
①李公麟绘:《西图雅集图》,《故宫周刊》252期。西园雅集图记略,附印一宋人摹本。
②米芾撰:《西园雅集图记》。《全宋文》。西塞渔社图卷跋(局部),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③朋九万著:《东坡乌台诗案与王诜往来诗赋》,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9页。
④[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册,卷4、5、6、7、8,<王全斌记述语>。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史》①、《钦定四库全书·东都事略》②中。对照起来看,似乎有些笼统而又朦胧,甚至以讹传讹。对同一人一事,有史称其“内则朋淫纵欲无行,外则狎邪罔上不忠”③。而有史却称其“平居攘去膏梁,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④。相互矛盾,令人迷惘。余在耄耋之年,愿尽绵薄之力,祈与诸文史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谱牒(姓氏)爱好者们一道厘清史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特撰此文,抛砖以引玉,仰迎天下凤凰。
一、王诜家族简谱
1—1世系一线图
生年(含推演)908—976928950986101210361070
支系世次 1234567
名讳全斌——审钧 — 永昌—凯 — 缄 — 诜 — 彦弼
名讳审锐 彭 — 谠
生年(含推演) 930 10141034
1—2家庭要员简略行传
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今山西)人。出身世代将门,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先后从唐、从晋、从汉、从周。尤其入宋屡建战功,是五代--北宋的杰出将领。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在取得一连串胜利后,被擢为忠武军
--------------------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19——8926页。
②[清]·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宋]王称撰:《东都事略》商务印书馆出版,卷20,382/146-148页。
③[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一。卷282,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88页。
④苏轼著:<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32,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8页。
节度使。此时,宋太祖委以重任,命他为西川(成都下辖12州)行营前军都部署。统率五万宋军,其中,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一万,由凤州路(今陕西凤县东)征讨后蜀。仅用了六十六天,灭亡了建国三十一年、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
但是,赫赫战功未受封赏,反以“违戾约束侵侮宪章”①等罪名,贬崇义军(治隋州)节度观察留后。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车驾洛阳郊祀,特召王全斌侍祠。复授其武宁军节度使。亦赐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同年六月,任上逝世,卒年六十九岁,皇上废朝三日致哀,追赠中书令。
王审钧,全斌长子。官至崇仪使,富州刺使,广州兵马钤辖,因击贼而死。
王审锐,全斌次子。历任供奉官,阁门祗候。暂未发现其后裔。
王永昌,字惟志(对照分析)。约生于天福元年(947),全斌孙,审钧子。乾德四年(966),他在宋军镇压后蜀兵变的战斗中,遭叛将-果州指挥使宋德威砍杀。(一说天禧二年,以祖荫补为三班奉职)。
王凯,字胜之,全斌曾孙,审钧孙。被寇准奏为三班奉职。累迁麟州都监,数败赵元昊,以功迁泾州观察使。召拜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卒年六十六,谥庄恪。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与敌遇未尝挫衄。
王缄。妻卢氏。全斌玄孙,王凯长子,王诜之父。暂未查找到他的其它生平事迹史料。
王彭,字大年。全斌玄孙,王凯次子。好文喜佛书。早年跟随父亲王凯讨贼。中途曾任凤翔(今陕西凤翔市)都监。后历任知婺州(今浙江金华),知济州(今山东济宁市及巨野),知抚州(今江西抚州市)等。
-------------------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3页。
王谠,字正甫。王凯孙,王彭子,王诜从兄,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显赫,仕途不爽,能书善画。元祐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官至少府监丞。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
王诜(1036-1093年,一说1048-1104年或更后),字晋卿。全斌五世孙,王凯之孙。并州太原人,徙居开封。利州(今四川广元市)防御使,左卫将军。尚英宗次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乌台诗案受牵连。尤加上公主薨的家庭变故,被谪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卒时,谥荣安。王诜能诗善书画,又工奕棋。家筑“宝绘堂”,藏古今书画。凤流蕴藉,颇具王谢之风。
赵浅予(1051-1080)年,河北琢县人。魏国大长公主,英宗帝次女,其母宣仁圣烈皇后。嘉祐八年,封宝安公主。神宗立,进舒国公主,改蜀国,下嫁左卫将军王诜。浅予公主好读古文章,喜笔札,賙恤族党,中外称贤。元丰三年,病笃。薨年三十。追封越国,谥贤惠。生子彦弼,三岁卒①。
本世系图,主要依据《宋史·魏国大长公主》①;《宋史·王全斌传》②;《钦定四库全书·东都事略》③;《名臣碑传琓琰·王中书全斌传》④;《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⑤等,进行综合性比对编制而成。
二、王全斌案是宋朝的冤假错案
乾德二年(964)冬。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被宋太祖命为西川
-------------------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第8779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19—8926页。
③[清]·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二十之八,《东都事略》,商务印书馆出版,第382/146-148页。
④[清]·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之七至十五,《王中书全斌传》,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50-671-675页。
⑤王义林2011.5.9撰:《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总谱局。
行营前军都部署,统率5万宋军远征后蜀,仅用66天,灭亡了建国31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立下了赫赫大功。非但不得赏,反以“罪该大辟”而锒铛入狱。后被贬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才得以免遭一死。王全斌率军进入成都,一时社会秩序混乱,被俘部分蜀军发生兵变。其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宋军主帅的王全斌,治军不严助长了违法乱纪;擅作主张缩减蜀军装钱,犒赏宋军士兵。犯有不可推卸的领导及连带责任。但一味判定为王全斌违戾约束,侵侮宪章,克扣蜀军装钱所激起,不符合历史事实。把将校们的个人犯罪行为,拼凑成团伙犯罪案。是宋庭决策层精心策划的!为了分清责任,故抄录《宋史》以下的四段原文,供诸君对比剖析:
记述一:“诏曰: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被坚执锐,出征后蜀,彼畏威而纳款,寻驰诏以申恩……应孟昶宗族、官吏、将卒、士民悉令安存,无或惊扰;而乃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①。
记述二:“昶馈遣廷让等及犒师,并同全斌之至。及诏书颁赏,诸军亦无差降。由是两路兵相嫉,蜀人亦构,主帅遂不协。全斌等先受诏,每制置必须诸将佥议,至是,虽小事不能即决”②。
记述三:“初,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③。
记述四:“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使。谓之曰:‘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④。
--------------------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3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1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3页。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页。
奇文共欣赏,把以上破绽百出的四段原文合在一起对比研读,从字里行间去搜索出蛛丝马迹,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让人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首要责任在赵匡胤身上。同时,也可以看出赵匡胤一伙的高明之处。王全斌率军拼命拿下了后蜀这一大片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富庶要地之后,宋太祖担心有变,故急于要收回王全斌的军政大权。派出吕余庆知府事,从王手中割去了其中的政权;还派出钦差大臣丁德裕,绕过王全斌,违规宣诏另道行事;开始架空王全斌。虽说还让王全斌管军队,皇帝却差人继续再分权。并黙认原蜀君孟昶耍等同犒师伎俩,故意在主、副帅之间制造矛盾。进一步,竟诏令:必须经过全体将领一致同意,才能作出行动决定。以此束缚主帅手脚,至此,王全斌被完全架空了。请看! 宋庭对征蜀前线主要将领定罪的起诉词:“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和同在记述一中的前一句,有这样一段记载:“应孟昶宗族、官吏、将卒、士民悉令安存,无或惊扰;”其中不打自招的笔误,正好暴露了王全斌那群将领的罪行,是蜀国主孟昶及其旧朝官吏、将士和孟昶家族等先蜀遗老遗少向宋庭告发的吗?!这样一帮人,对王全斌灭了他们旧日的天堂,自然恨之入骨,他们的揭发材料,岂能全采信。
宋太祖,为达到完全收回王全斌权力的最终目的。他通过不断地分权等卑劣手段,不惜把宋军前线总指挥部,搞得四分五裂。对投降的蜀军又不作渗砂子等改编。在一定程度上,酿造了部分蜀军兵变,以致后来十七州之乱。如此这般的前敌总指挥部,面对全师雄率领数万叛军的猖狂进攻,当年所向披靡的宋军,这时让人为变得不堪一击,被步步压缩、最后竟被围困在成都城里。十余万叛军兵临城下,宋军处在被歼灭的绝境。救兵迟迟未到,朝廷又联系不上,喊天天不应。此时此刻,无不担心刚俘留在城里的数万蜀军内应起事。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前线主帅,为了保住宋军官兵的生命,还要保证取得平叛的最后胜利。别无替代方案,万不得已才采取了诛杀的特别措施。这又被扣上了大开杀戒的帽子。
区区五万宋军,在与数倍于己的蜀军,争天夺地的、大规模的、殊死战争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不奇怪。但是,朝廷有人却另有险恶的目的,竟把基层兵士、中上层将校个人所犯违法乱纪的行为,一盆屎全扣到了前线主帅头上。把涉嫌擅开丰德库、攫取金银财宝,纳蜀将李廷珪家伎的王仁赡;违背主帅招安指令,滥杀师雄全家,纳其女为妾的米光绪;直接纵容部下干错事、坏事嫌疑的崔彦进;还有宋太祖旧时爱将王彦升、呼延赞性情急躁,凶狠残忍的旧时往事。即是都确有此事,本该各负其责。但智囊达人却巧妙地把这些事,统统捆绑到一起。最终恶意模糊地全部加到了王全斌一人头上。于是,一个以王全斌为首的将帅犯罪团伙,便宣告立案并受到严惩。
宋太祖在洛阳特召王全斌侍祠所表白的、那席耐人寻味的话语,加上复官武宁军节度使,再大赐金银。说明皇上与心有愧不便明说,像是在作隐性道歉或称作曲线纠错。然,还不是平反。但,事已昭然若揭。话说回来,作为封建专制的独裁皇帝,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来之不易的了!
对于炮制“王全斌团伙犯罪案”一事,古今学士多有反对意见。如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先生的稀世杰作《容斋随笔》。其中,有一篇名为《取蜀将帅不利》的文章。他是这样评论的:“自巴蜀通中国之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而从东方举兵临之者虽多以得俊,将帅辄不利,至于死贬。汉代公孙述、大将岑彭来歙,遭刺客之祸。吴汉几不免。魏伐刘禅,太将邓艾、钟会毕至族诛。唐庄宗伐王衍,招讨使魏王继岌、大将郭崇韬、康延孝皆死。国朝伐孟昶,大将王全斌、崔彦进皆不赏,而受黜十年乃复故官”①。
诸多现代专家学者,都十分佩服洪迈先辈敏锐的洞察能力,并作了一针见血的揭示,深感历代征蜀将帅下场都很惨!其中,有位文化苦旅的超常之人张珉先生。他十七年如一日,独自创立公益文化网站“太原
--------------------
①[清]·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16,容斋四笔之十四,文渊阁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51-788页。
道”,细读史书寻根溯源,弘扬和传播三晋文化。被网友们称之为“网络时代的堂·吉诃德”。他在苍桑话太原系列的一文中阐述:“《容斋随笔》是宋代著名学者洪迈先生博览群书,经世致用四十年的智慧结晶,在这部据说可以‘洞砌天下之理’的著作中,有一篇名为《取蜀将帅不利》文。历来割据四川的政权,最多传两代便会灭亡。而攻取四川的将帅,结局大多不佳,例如三国的邓艾、钟会,死后还被株连九族。后唐郭崇韬也被李存勖冤杀。现在,这一历史的轮回降临到了王全斌头上”①。
被誉为太原梳理根脉的达人、优秀史志专家、前太原市政协副主席王继祖先生的山西历史名人系列一篇著文中论述:“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等朝的武臣骁将王全斌,就是生逢其时,一生驰骋于五代疆场的战将。他为赵宋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史学家认为,王全斌作为一员能征善战之武臣,军旅一生,身经百战,名垂汗青,固然可嘉,而尤为可贵的是他‘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士乐为用之。’至于他在灭亡后蜀的过程中,‘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等被陷之词,乃属招嫌被忌,但却因之而有功无赏,反被太祖降职。虽如此,但全斌‘黜居山郡十余年,(却)怡然自得,风度坦然。’更是值得称道,倍受后来史家青睐”②。
我国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他在《平蜀总结》中,大意是这样评述的:“……(王全斌)身经百战,参加过征淮等战争,直到大宋初年,因为军功晋升为节度使。前半生好,一点劣迹都没有。乾德二年,他受诏挂帅,统帅5万宋军,仅用66天,灭亡了建国31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尔后,烂了一段,原因不在他。蜀地引发的动乱,原因在赵匡胤。他在王全斌出发前,讲过一段话:我只要三样东西,武器粮食土地。其他东西统统不要。等
--------------------
①张珉著:《太原道·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乱世英雄·<虎跃晋阳·王全斌>》。
②王继祖著:《太原道·太原历代名人·<五代名将王全斌>》。(原载太原日报)。
于在说打完胜仗后,金钱美女都给你们。这话足够剌激!王全斌也太当真。赵匡胤这席话说得有问题,除激励外,必然产生副作用,此话肯定会传达,也就造成了后来的严重后果。王全斌为此也承受了千古冤屈,他错就错在太相信这位领导了”①。
历来重大战役的主要帅将,多没有好下场!北宋的开国者石守信、慕容延钊;平湖荆者李处耘;灭南汉者潘美;平南者狄青;抗金者岳飞都不得善终。这是为什么?尤其后蜀,是块特大的肥肉!凡君王都担心,自己派出去的征战大将坐地称王!战后若任其继续拥有重兵,怕对皇位构成威胁。立功不给赏,又恐难以负众。故把狗屎扣到你的头上,以朝议都说你犯了大辟之罪!以此收回兵权,则名正言顺。所以,很少见到主帅有好下场的!为此,千百年来,古今伸张正义者济济,无不为王全斌蒙冤、而愤愤打抱不平!
王全斌乃宋太祖之爱将,又可谓两肋插刀的铁哥。宋太祖对王全斌这位开国功勋,虽说也铭记在心。而为什么灭亡后蜀立了大功,非但不给赏反遭劫难?!能让王全斌坐镇后蜀这块地盘吗?不能!若给赏,能让王全斌这样一位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亦神速歼敌的军事奇才,升任枢密使、去指挥全宋的军队吗?更不能!非但不能加官晋爵,打完仗,还得马上把你手中的兵权收回来!这就只有给你戴上“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罪该大辟”②伪命题的滔天大罪。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你一脚踢掉。再来个死罪改贬,皇上英明,而永享人间香火。
宋太祖,是个权力欲望登峰造极之人,他一言道破天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③。他城府很深、非常有心机;身旁又有尔虞我诈善于算计人的宰相赵普;尤其还有手腕更为高明的晋王赵光义辅
①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二十)<平蜀总结>。央视“百家讲坛”栏目,2012年第256期。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3页。
③ [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原全文:太祖开宝八年“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政。此可谓强强组合而机关算尽。“点检作天子”、“陈桥兵变”、“柴
宗训禅位”、“杯酒释兵权”和后来的“烛光斧影”那样的一部部绝世杰作,便应运而生。把征蜀主将视作餐巾纸,用完就撂。再作部“灭蜀帅将罪大恶极”,岂不小菜一碟。征蜀将帅受到无情的打击,这是靠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害怕武将像他往日那样蓄谋起事,所制定“抑武”忘国的错误国策所决定的。
纵然你对宋太祖再忠心耿耿,直至舍生忘死。只要他感到你手上的兵权,大到具备夺权实力,有可能危及皇位这条底线时,他就要对你进行防范、监控、甚至打击迫害。其目的就是要限制直至收回你的兵权。王全斌等帅将,就因为上了“危及皇位攸关者”这条底线,必然被加害。因此,所谓“王全斌团伙犯罪案”,是涉及五万宋军将士名份气节和抛头颅洒热血、灭亡后蜀地方割踞政权,力图统一中国大业之盖世功勋的特大事件,是宋朝的冤假错案。必须彻底平反!呼吁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文史爱好者们,以史实为依据,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三、王全斌落户江西吉水说
3—1王全斌隐居吉水县鸟窝村
相关《宋史》载述:“全斌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①。所云黜居山郡十余年,说的是:王全斌受诏挂师灭亡后蜀,未受赏反遭贬黜,隐居山郡十多年。至于去了那个山郡,未见国史、地方志,对此有过交待。欣喜《赤山王氏族谱》,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其《族谱源流序》原文载述:“……于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会天大雨雪……公之结主亦如此,果六十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王氏之始祖。……暂即斌公以下世系
---------------------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页。
而追述之,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铨与锡同举孝廉,当时有玉友金昆之羡”②其大意是说:王全斌被解除兵权之后,青衣小帽来到了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一处群山环绕的鸟窝村隐居。
3—2王全斌在吉水再生四子之谜
《赤山王氏族谱·族谱源流序》载述大意:“王全斌在鸟窝村,娶刘氏女,再生铨、锡、钱、钧四子,皆登显士。有玉友金昆之羡”。对此,笔者查阅过诸多文献,其中,王钱、王钧,未见史料。王铨、王锡,见《南史》记载大意:“王琳字孝璋,位司徒左长史。尚梁武帝之妹——义兴长公主,生有:铨、锡、佥、通、励、质、固等九子。长子铨,字公衡,尚武帝之女—永嘉公主,拜驸马都尉。次子锡,字公嘏,以戚属,封永安侯。时人以铨锡兄弟俩,可谓玉昆金友”③。但他俩都是远早于北宋458年南朝的梁国,牛马不相及。所谓玉友金昆之羡,只能是牵强附会。至于刘氏所生:铨、锡、钱、钧四子,其中,铨、锡应系同名。他们四人,是在乡务农无人知晓?还是官小上不了史册?系尚待破解的一个谜?
---------------------
②[清]·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琳公遗嘱等。
③《南史》卷23,列传第十三王彧,第640-643页。
四、王永昌被杀及授官之谜
4—1王永昌在后蜀被砍杀说
《宋史》原文载述:“乾德四年(966)。蜀军至绵州叛,众至十余万。自号‘兴国军’,推全师雄为贼首。成都十县起兵应。宋军失利后,退入成都。师雄分兵绵、汉之间,扬言攻成都。自是邛、蜀、眉、雅等十七州随师雄为乱。王全斌率师奋力镇压,刘廷让、曹彬破师雄于新繁,俘万人。师雄退保郫县,全斌、仁赡又攻破之。战棹都监刘汉卿,与师雄党刘泽合众至五万,逐杀宋军官将。”;“又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①。以上《宋史》所载(大意):王永昌在这次平叛战斗中,与刘涣、郑光弼一起,被贼将宋德威砍杀。”吾注意到北宋还有另外一位时年长全斌之孙十八岁左右的王永昌,下面将提及并讨论宋德威砍杀的,到底是其中的那一位?
王全斌率兵平叛,时年58岁。两史载:“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还有史书说杀死了王永昌的。但两史均未言明此被杀之王永昌,是何人的子孙,而连贯去领悟,王全斌名气大,看过这段场面的读者认为是王全斌的孙子。若果真如此,以年龄推理,此时的王永昌,只能小于18岁。小小的年纪,当个偏将道可以,但官居知州八作使、独挡一面,就不太可能了。那么,这个知州八作使,又会是谁呢?!笔者寻觅到旧五代史中有这样记述:“王继弘,冀州南宫人……汉末,移镇贝州,加检点太尉。广顺初(951),加同平章事。三年(953)六月,移镇河阳,会永寿节入觐,遇疾卒于京师。诏赠侍中。子永昌,仕皇朝,历内诸司使”②。
--------------------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2页。
②《旧五代史·周书十六,列传第五,王继弘传》,第1643-1644页。
以此推演:王继弘,951年加同平章事时,年约45岁。其子永昌20岁左右,他若参战了966年后蜀平叛的话,时年35岁,担当知州八作使就有可能。但是,由于暂未寻阅到王继弘之子永昌本人的生平事迹,没有第一手佐证,由于证据不充足,不能完全肯定就是他。但是,参加平叛的那个王永昌,从职位上说,不太可能是王全斌的孙子。
4—2王永昌携子凯迁徙京兆说
《隆平集》载道:“……审钧击贼而死,其子(永昌)遂徙居京兆。家富于财,凯日散施结客,与少年驰猎南山下或踰月不归。已有讼其践田苗者牧至府。寇准守京兆,见而奇之!乃言于朝廷。以全斌平蜀之功,而审钧复死于忠义,当录其后(王凯)……”①。据此推理,此事发生在时年39岁的寇准,他主政京兆府于真宗咸平三年(1000)。时年42岁的王永昌,携带约15岁左右的儿子王凯,迁徙到了京兆府。此说与王永昌在后蜀平叛战斗中被杀的记述,却不能自圆其说。若说杀而未死,才有京兆的故事。往下才有以祖荫于天禧二年(1018)录永昌为三班奉职的牵强说词。
4—3 质疑授高龄永昌官职
宋德威杀未杀死王永昌,不得而知。既然后来还授了官,就暂且理解没杀死。但是,不理解的是:同传中的原文述“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天禧二年,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②。
--------------------
①[清]·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16《隆平集》商务印书馆出版,371-158-159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页。
王永昌遭砍杀的乾德四年(966)时,推算为十七岁。而到了授官三班奉职的天禧二年(1018),已是69岁高龄,到了致仕年龄,一般不会授此官职。如果王永昌被宋德威杀死了,更是牛头不对马嘴,显得越加荒谬了。
五、王诜生卒年探索
关于王诜生卒年,古今文献说法不一,史学界没有形成定论。且不一一详述。据河南大学王欣论文①述:“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推算出王诜生于1036年②,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③、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④、王树村《王诜》⑤、沈迈士《王诜》⑥等持此说。台湾学者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⑦,考证王诜生于1048年,谢稚柳《中国书画鉴定》⑧、王朝闻《中国美术史》⑨、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⑩等著作,多采用此观点。关于王诜的卒年,通行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诜卒于1089年,是由沈迈士首先提出;二是认为王诜卒于1104年前后或更晚,这种说法由翁同文而来。”
5—1 笔者对王诜生年的几点看法
对于王诜的生年,吾不认可翁同文先生所说的1048年,赞同郭味蕖先生推算的1036年。其理由及推理有四:
--------------------
①王欣著:《王诜山水画复古特色探析》,河南大学论文,1-49页。
②郭味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宋),“1036年,王诜(晋卿)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③俞剑华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④陈高华著:《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第423页。
⑤王树村著:《王诜》,《文物》出版,1961年,第6期,第16页。
⑥沈迈士著:《王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61年版,第5、7页。
⑦翁同文著:《艺林从考》之<王诜生平考略>部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77年版第73、104页。
⑧谢稚柳著:《中国书画鉴定》,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52页。
⑨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宋代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87页。
⑩陈传席撰:《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104、133页。
1、王诜与苏轼一向称兄道弟。据郭味蕖著作所载,他们同为1036年生①。也有记苏轼生于1037年的。比如,太原史志专家王继祖一篇著作记述:王诜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②。总之,他俩是同年出生或上下年龄接近的同辈人。而苏轼的四个学子,肯定都比老师年龄小(例如:黄庭坚1045年生,秦观1049年生,晁补之1053年生,张耒1054年生。)王诜不可能与苏门四学子上下年龄。暂且退一步说,王诜就是比黄庭坚小三岁,堂堂的驸马都尉,难道只大三岁的黄庭坚,就可以妄称其为后生吗?聪明的黄庭坚,怎会道出如此大不敬的失礼话语来,这也不符合人之常理,更不符合文豪严谨用词。
2、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民间男比女大很多岁的不少见,存在老夫少妻现象。在士大夫阶层,年龄差更大。王诜与1051年出生的蜀国公主相比,其年龄相差15岁。当时,不存在现今男20、女18岁的新概念。十多岁的年龄差,在民间说来也属正常。至于皇室的金枝玉叶,是否会接受历代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不得而知,则有待考证。
3、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小苏轼8岁,显然系晚辈。称兄道弟的王诜,大苏轼1岁。吾所见文学作品中,苏轼都称王诜为兄长!(王诜若生于1051年,则小苏轼14岁,几乎晚一辈,兄弟关系就不能成立!)例如:颜廷瑞所著历史小说载述:“歌声悠扬,十岁的苏迈(苏轼长子)带着子由八岁的儿子苏迟,捧杯为王诜敬酒……祝王伯伯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圆时,举杯畅饮”③。
由此推理,王诜生于1036年,初步可以这样认为。王诜大蜀国公主15岁,虽说稍大点,但大体还是符合夫大妻小的封建婚姻的年龄匹配。王诜年龄决不会小于黄庭坚。
--------------
①郭味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宋),“1036年,王诜(晋卿)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②王继祖著:《太原道·太原历代名人·<北宋著名画家王诜>》。
③颜廷瑞著:《汴京风骚·晨钟卷》历史小说篇十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86页。
4、造成对王诜生年看法各异,最大争论焦点在于黄庭坚的以下这篇跋文:“王晋卿画水石云林,缥缈风埃之外,他日当不愧小李将军。其所作乐府长短句,踸踔而清丽幽远,在江南诸贤季孟之间,近所见《戒坛院佛阁碑》,文句与笔划皆顿进,所谓后生可谓者乎”①
其次,《清河书画舫》中也这样描述王诜的画:“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不知者谓‘李将军思训笔,晋卿题为已作’残可笑也”②。这就更加深了以大小将军戏称王诜之推测。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大李和小李将军》的典故。其大意述:李思训字建眼(651—716),出身贵族家庭,生活在盛唐时期,唐中宗官至右武威大将军。一家五人都善画画,尤其儿子李昭道,被赞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们成名之后,便尊称李思训为“大李将军”,李昭道为“小李将军”。初唐山水画处于低潮,盛唐有了发展,李思训,他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画法。李昭道,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展子虔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时人将他列为“北宗之祖”。③、④。
王诜效法二李金碧山水画、炉火纯青,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请关注!黄在跋文中所赞:“他日当不愧小李将军”。前面的他日二字,我领悟其意思是说:如果在当时,是假设性的赞语。“后生可谓者乎,”前面的所谓二字,那就是所谓的后生,显然是句比喻性的戏言。又似《清河书画舫》所誉:“不知者谓‘李将军思训笔,晋卿题为已作’殊可笑也”。
--------------------
①黄庭坚著:《山谷集》别集卷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660页。
②[明]·张丑著:《清河书画舫》卷9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343页。
③何恭上编著:《隋唐五代绘画》之《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综合采自艺术图书公司,1973、1995年版和
④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164-165页。
吾理解为:晋卿题作足以假乱真,不知情者,还以为是李将军思训所作。显然,这里所云的李小将军,是对王诜艺术成就高度赞誉的、幽默诙谐的昵称。但是,王诜的技艺再高,在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的先辈面前,他只能是个“后生”,一个“后生可谓者乎”的后生。相对来说,李对王才能称后生。黄对王称后生,只能是由衷的钦佩,而假借古人之口的一句戏言。这是与大、小李将军相比较而言。就算黄比王大三岁,也不足以称驸马都尉的王诜为后生。他们之间的三岁之差,后生之说无法成立!故不能片面理解生搬硬套地以“后生可谓”为理由,武断地界定王诜生于1048年,那是站不住脚的!
5—2笔者对王诜卒年的几点看法
吾对王诜的卒年,不认可沈迈士先生的1089年,赞同翁同文先先生的1104年或更晚。其理由有三:
1、宋徽宗,是元符三年(1100)登基的,次年改元建中靖国元年。对于这个准确的时年,都会一致认同,那么,王诜进入了宋徽宗一朝,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例如: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王诜曾为黄龙心禅师请号“宝觉大师”。王诜还在宋徽宗一朝,出使辽国,受封开国公①。因而,1089年卒,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赞同翁同文先生根据米芾的跋文“御史检法李公麟制图,皆驸马都尉晋卿家藏,所谓三绝。崇宁三年六月十五日襄阳米芾书”②。推断,崇宁三年(1104),王诜仍然在世。又根据成书于宣和四年(1122)的《宣和画谱》*中,王诜被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的载述,判断王诜最迟可能卒于1122年。从而认为:卒年当在1104—1122年之间。
3、核查王诜的以下几位诗朋画友的著作中,均未见提及王诜去世的信息。吾赞成张荣国先生的推测,他们都先于王诜离世。(其逝世年份分别是:秦观1100年、苏轼1103年、黄庭坚1105年、李公麟
-------------------
①郑旭著:《中国美术史》载:“王诜,字晋卿,封开国公”。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版,第90页。
② 倪涛著:《六艺之一录》卷14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288页。
1106年、米芾1108年、晁补之1110年、苏辙1112年、张耒1114年)。
因此,笔者认为王诜应晚于1114年离世①。
六、王诜贬均州带有公报私仇
“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大多史学家认为:王诜因与其交往密切,诗文唱和,受牵连而被贬均州。这只是一个原因,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虽然王诜帮助刊印了“钱塘集”诗本,又给苏轼通风报信,性质固然严重。但对堂堂的驸马都尉来说,这点份量奈何他不得。可为什么?宋神宗为何如此动怒,六亲不认削去妹夫所有官爵,发配均州。欲置死地而后快!以下摘录三段相关原文:
1、《宋会要辑稿》载:元丰四年七月十六日,责驸马都尉王诜为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手诏:“王诜内则朋淫纵欲无行,外则狎邪罔上不忠,由是长公主愤愧成疾,终至弥笃。皇太后圣衷哀念,累月罕御玉食。摭诜之罪,义不得赦”②。这一席诏语,道破了天机。原来是乘“乌台诗案”之机,行皇权带入公报私仇。
2、王诜真的道德败坏到了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不可救药了吗?非也!请看苏轼《宝绘堂记》载:“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梁,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③。前面两篇原文都显得极端,越看越令人迷惘。我认为王诜风花雪月纳歌舞伎为小妾事有,士大夫有此习性,并非屏远声色。
3、李焘《长编》卷102载述:“南宋时,吏部侍郎彭龟年上疏曰:祖宗待戚之法,远鉴前辙,最为周密,不令预政,不令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惟防禁之,使不害吾治,亦所以保全之,使全吾之恩也。”④。
--------------------
①张荣国著:《王诜生平事迹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第2期,第048页
②[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十一。卷282,中华书局出版,1957年版,第188页。
③苏轼著:《东坡集·宝绘堂记》第二册,卷32,礼三九之九。中华书局出版,1957年版,228-229页
④[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2,中华书局1980年版。
抑制外戚是宋庭的一项国策,其程度可谓严厉。此文对帮助我们拨开迷雾,还是有参考价值。宋朝严防外戚过度涉政,对外戚的政治生涯,有苛刻的限制和严厉的打压。当时驸马所处的窘境:与亲朋好友来往,也要受到监视。私人生活都得不到自由保证,甚至要经常报告。如果金枝玉叶好胜争强,你得忍耐点。她若跑到皇上、皇后那里去诉苦告御状,可能没有你好果子吃。好在蜀国公主不是这样的人。能当上驸马,对一般士族来说,犹如天上掉馅饼,是莫大的幸福!但是,对于像开国功臣王全斌这一级的名门豪族之后、生活骄纵洒脱惯了的、又有政治抱负的公子哥,受到如此约束或管制,精神上难以承受。若有抵触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带来一场深重的灾难。
宝安(蜀国)公主赵浅予,贵为金枝玉叶。世代将门之后的王诜,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本是门当户对的天赐良缘。就因为这是一起没有感情基础的政治联姻,又由于宋庭严厉防范外戚涉政的家法,王诜纵然才华横溢,满怀政治抱负,从娶公主进门那天起,王诜的政治梦想就破灭了。他不能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那样去施展才华,报效朝庭。干一番大事业!只能作为花瓶,供奉在驸马府中。
从史料来看,蜀国公主贤慧、温顺,生性懦弱,爱情专注,她在弥留之际,还求皇哥为丈夫复官,确是一位品质高尚的女性。她虽爱文好诗,但还够不上进入艺术家的圈子。王诜受到外戚的限制,自暴自弃,痴迷书画,纵情丝竹,把感情寄托在艺术和女人身上。驸马府高朋满座,对酒当歌。与歌伎往来久了难免触景生情,一些歌伎后来成了小妾。而对一直爱着自己的妻子,却淡淡乏情。纵然有一千个苦楚,也免不了遭受谴责!他俩都成了政治联烟及严控外戚涉政的牺牲品。对驸马和公主双方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场悲剧。凡人都有七情六欲,王诜放纵,又与反对激进变法的苏轼站在一边,再面对皇妹香销玉殒,朝恨家恨交织悲愤至极的宋神宗,此时拧起皇权大棒,把王诜打翻在地。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定罪的手诏,字里行间却显露了带有公报私仇的事实。
七、刘家堡村《太原王氏族谱》①初考
7—1原文摘录
李东阳撰《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柳林阡者,太原王氏世墓也……见元有子实处士,居邑西于蚕石。生二子,长处士均圯。次,仕元……老无子,以兄子伯聚为后……”②。
高华撰《汾东古韵》之刘家堡村载述:“刘家堡村曾是柳林庄村的一个居民点,据志书记载,五代后汉高祖,远在后晋任太原节度使……曾在此筑堡屯兵。太原王氏后裔王伯聚,元末明初从邑西蚕石村迁居汾东柳林,即现在的刘家堡村。明代户、兵、吏部尚书王琼于明·天顺三年(1459)出生于刘家堡村”③。
7—2刘家堡王村世系图(按王琼宗族世系表编制)
1、世次一线谱
生卒年 908—976928 950 986914—986
世次1 2 3456 7
名讳 全斌 — 审钧 — 永昌 — 凯 —贵 — □ — 渥
设生年 12801320
世次 891011 12 131415
名讳□ — □ — 子实 — 均圯寅 永寿 瑶
良 —伯聚— 安 — 永亨 — 琼
设生年1300 玠
补充 : 珟
1,填空第6世为文晟或文昱。2,15世琼生卒年为1459-1532。
-----------------------
①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村,《太原王氏族谱》。1995年版。
② 李东阳撰:<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太原王氏族谱》161-162页。
③高华撰(图文):《汾东古韵》之<村庄撷趣>之刘家堡,太原市小店区学院编纂出版。第 102页。
2、简略行传
王贵(914-986)太平兴国(977)为淄州刺使,从潘美北征,颇立战功。雍熙三年(986)从杨业北征,为辽兵所围,亲射杀数百人,矢尽遂遇害。子二:长,文晟。次,文昱。①
王子实,元末人,设元·至元十七年(1280)生。宋太宗毁晋阳,其先人从西山迁蚕石村。子实被立为该村支系始祖。
王良。设元大德四年(1300)生,仕元,潞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劝农防御事。有惠政,老无子,以兄子伯聚为后。
王伯聚。设1320年生。元末避至正之乱(1341年以后),他自山蓁别墅,亦襁负子女奔波在外,卜居柳林。明永乐年间(1403—1424),赏出粟贷贫饿,救活数百人。景泰年中(1054),赠资政大夫,工部尚书。
王永亨,字延庆,号静学。以书经擢明·天顺(1460)已卯乡贡进士。初任昌黎县尹,后迁隆庆州知州。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成化年间(1484)进士。曾任户、兵、吏部尚书,后迁陕西三边军务。
3、说明
以上族谱有两附注:1、自宋毁晋阳,其先人避居西山蚕石村。2、此世系表,依据晋祠郭怨舟编《一代名臣王琼》一书,业经研考列出《太原王氏明·王琼宗族世系表》。其后,罗列了以子实为支系祖,多为二十三世的全谱。
另外,高华先生撰《汾东古韵》之《村庄撷趣》中,更为详尽地介绍了刘家堡的古今趣事。
---------------------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72,列传第31<杨业·附传王贵>。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779、9309页。
7—3 考文
综上所述,刘家堡村与东、西柳林村一起,古称柳林庄。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五代后晋时,河东节度使在此筑堡屯兵。石敬塘在契丹庇护下,又在此筑坛祭天称帝。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率兵灭亡北汉,下令火焚水淹晋阳城。王子实的先祖,从此,迁往河西蚕石村。王伯聚再移徙汾东柳林。就是晋祠附近、汾潇二河交汇的这块风水宝地——现在的刘家堡村王家。其迁徙路线清晰,王子实及其后世次详尽。但是,此前世次等存在问题,需要商榷。故依谱编制世系图及简略行传,便于一目了然地进行探讨。现初考如下:
1、鉴于王贵生于乾化二年(914),而推演王凯生于雍熙三年(986)。因而,王贵决不可能(如世次一线谱所列)是王凯的儿子。况且,王凯出生时,年暮的王贵,已在二次伐辽时,以身殉国。
2、王贵与王全斌,都是北宋名将,均有传记。王全斌生于开平二年(908),两者仅相差六岁,王全斌决不可能是王贵的五世祖。王全斌若有兄弟,王贵可能是王全斌的胞弟。如果没有,那只能是堂弟或房弟,或者是侄儿。由于他们二人同朝为官,在宋史中未见二人有过交往,也未见王贵与王全斌的儿孙有过交往。故二人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索。
3、以宋代王贵、生于乾化二年(914)为起点,至元末王子实,设生于至元十七年(1280)为终点计算,时间跨度366年÷代龄25年=应该有14代人。(世次中只隔有四代),因此,可以认为漏录了十代人左右。
4、从以上三点来看,刘家堡村《太原王氏族谱》中,王子实以前的世次,是存在漏代等混乱现象的。若子实与王贵间十代人找不出来,王贵与王全斌属兄弟、属叔侄关系确认不了的话,那就要对王子实前的世次,进行重新审视。包含子实与王贵的接轨,王贵与全斌的接轨,有无错位、拼接等错误。这就需要举全族、全学术界之力,以刘家堡村珍藏的明·天顺年间那套旧族谱及其它相关史料去追索蛛丝马迹,以理清世序,还原族情本来面目。
八、对相关文献勘误纠错之商榷
由于历史久远,又鉴于当时条件之局限,其《续资治通鉴长编》①、《宋史》②、《钦定四库全书》③等相关文献,通过一级级、多人不断的传抄,笔误在所难免。加上,相对于地方志、族谱、家传的国史,显得严谨、精确而具权威性,视作金科玉律,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迷信,而不敢去冒犯!也就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如果再加上主观臆断、张冠李戴、牵强附会,那就面目全非了!诚然,其中也有原文中存在的错误。现就自身研究课目探索中,偶然发现,吾以为存在的错误;这里仅举几例涉及名讳、世次、籍贯等存在的问题,冒昧地提出纠错商榷。若有妄论谬误之处,敬请赐教见谅。
8—1《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④的笔误匡正建议
1、一八一页原文摘:“王彭字大年,全彬曾孙,凯子”。其全彬曾孙有误,应更正为全斌玄孙(即五世孙)。
2、三六四页原文摘:“王审钧,并州太原人,全斌子。官至崇仪使,富州刺史……”。其全斌子,应完善为全斌长子。富州刺史应更正为富州刺使。
3、三六四页原文摘:“王审锐并州太原人,全斌子……”。应完善为全斌次子。
4、见二O六页原文摘:“追官勒停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铣,可庆州刺史制”;对照《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一原文:“诏绛州团练使驸马都尉王诜追两官勒停”;前后疑同为一人,其王铣有误,应更正为王诜。
--------------------
①[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5、6、7、8,<王全斌记述语>。中华书局出版。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19——8926页。
③[清]·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王中书全斌传>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50-670-675页。
④昌彼得等编,王德毅增订:《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1册,中华书局出版。181、364、206页。
8—2其它国史的笔误匡正建议
1、《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O原文载述:“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王恺孙……”①。此非晋朝人王恺,亦非坦之长子恺。故此恺字有误,应更正为凯。
2、东坡撰《和王晋卿并叙》原文摘:“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②。其中全彬有误,应更正为全斌。
3、从百度网上搜索发现,大量王诜文史及其《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等,作者都被错注王铣,应更正为王诜。
4、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载述:“全斌遣都监米光绪往招抚之”③。而有些史书,写成朱光绪,与此类似笔误不少见,此必贻误后人!米光绪乎?朱光绪乎?一人不可两称,有待解惑。
8—3现代书论引用原文的笔误匡正建议
1、《宋史研究集》第五辑篇目中“王铣生平考略”。其王铣有误,应更正为王诜。本辑《王诜生平考略》第一三七页,引用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王恺孙……”④。因王恺是晋朝人,故有误,应更正为王凯。
2、《王诜生平事迹考略》041页首段文:“……宋史卷二百二十五《王全彬》及附(王凯传)(王诜祖父)等所知,其为宋开国功臣王全彬(一为斌)之后”⑤。其中,凡王全彬均有误,应以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更正人名及卷数。
---------------------
①[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十。卷282,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88页。
②苏轼著:<和王晋卿并叙>。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东坡诗集》卷17,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22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1页。
④翁同文著:<王诜生平考略>,中华丛书《宋史研究集》第五辑>篇目,南洋大学学报1968年第2期,第137页。
⑤张荣国撰:《王诜生平事迹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第2期,第041-042页。
其042页第9段文:“正月二十一寒食节,王诜与张敦礼去永安县朝拜诸陵”。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经万年历查实,处在二月底至三月中旬,不会在正月,此有误,应勘误更正为二月。
3、《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第370页载:“王谠,北宋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①,鉴于王谠的五世祖王全斌及其父王彭籍贯都是并州太原人,其祖父王凯、虽曾迁居长安,但其自身未变更籍贯。故京兆长安人有误,应更正为山西太原人,徙居京兆。
九、遗憾存疑求助破解
笔者不敢言研究宋史。但是,近十年的追索王氏先祖、尤其探讨王诜及其家族生平事迹方面,无疑会涉及到国史、地方志、谱牒、家传等。吾的这份陋作,对王诜家世的研究,迄今,虽说涉及面较大,又有正史、野史互补交融的特色。但是,由于国史的倾向性、方志的局限性和族谱的随意性,以及传抄笔误,造成了说法各异。还有一部份史实不断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诸多存疑,祈待宋史研究专家、学者和广大谱牒(姓氏)文化研究爱好者们,去探索、去挖崛、去破解,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吾才疏学浅,怪谈谬论在所难免,祈求法眼赐教。下列存疑,万望方家鼎力相助!
(一)《宋会要辑稿》礼三九之九原文载述:“正月二十一日,驸马都尉王诜言:‘寒食节乞诣永安县朝拜祖宗诸陵。’从之,仍令张敦礼同往”②。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设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市芝田镇)为“陵邑”,以护皇陵,并建行宫。每个陵区植篱为界,称“兆域”。内建上宫、下宫、后陵,有的还有附葬墓。上宫为帝陵,有宋太祖等七帝及太祖父亲赵弘殷的陵墓,另外,还附葬了高怀德、赵普、寇准、曹彬、包拯、狄青等功臣的陵墓。其中,有无王诜的五世祖
—王全斌的陵墓?求解。
---------------------
①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之<王姓·人物>,东方出版社出版,第370页。
②[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十。卷282、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88页。
从以上原文及相关介绍摘录的、寒食节乞诣朝拜祖宗诸陵的文字分析,这个永安县的诸陵,应该是文武要员都得去朝拜的皇陵。至于谈到祖宗诸陵,一般来说,作为赵家女婿的王诜驸马,可以称它为祖宗诸陵。但从宗族角度严格来说,只有王全斌等祖宗的葬身之地,才能称作祖宗陵。王全斌作为北宋开国功臣,虽有资格、又有可能,像以上那些功臣一样,被赐葬皇陵内外附这块风水宝地上。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王诜乞诣朝拜的、究竟是皇帝陵?还是祖宗陵?王全斌的陵墓,是陪葬在这里的皇陵?还是葬在太原老家?或许葬在江西吉水的那个鸟窝村呢?求解。
(二)历史名人的王贵,主要有四位。其宋朝有两人。南宋王贵(设1090—1153),相州汤阴人,是岳家军战将之一。显然不是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世系图中①的那个北宋王贵(914—986),他明明白白写着:“从潘美和杨业的副将。”该是太原人、刘家堡村始祖王子实,设生于1280年。他与其先祖914年出生的王贵,其时间跨度差366年,每代以25岁计,本应该15代人。矛盾明摆着,其间,谱上只有5代人。那么,漏录的10代人,该是哪些人呢?求解。
(三)王诜的西晋远祖王浑(223—297),字玄冲,初袭父爵京陵侯,迁豫州刺使。后率晋军辟蹊径渡淮水,一鸣惊人!被擢为安东将军,官累司徒。他在金陵为官,传说,曾卜居秦淮河之乌衣巷。据《上池王氏族谱》原文载述:“镇其地,世其官,赠尚书左仆射,卒葬金峰源”②。说的是:王浑卒葬虎形山西北(今江西东乡县甘坑林场)金峰麓南面的半山腰上。
王浑娶岳氏,生四子:尚、济、澄、汶。王全斌这一支,就属于王浑的三子-亭侯王澄,字道深。王安石的高祖父王克明,是上池村的
-------------------
①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村,《太原王氏族谱》。1995年版。
②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明]·崇祯庚辰重修《上池王氏族谱》。
始祖。再上溯,就是王浑的长子—王尚。王浑卒后葬在长子及其儿孙的上池村附近的金峰源,顺理成章。但是,王浑在当地的故事,则知之甚少,尚需挖掘。
(四)湖南沅江《赤山王氏族谱》。记述了王全斌被黜期间,落户江西吉安市吉水县鸟窝村,并生有铨、锡、钱、钧四子。其王锡越十三代至王琳,因明朝景泰年间遭瘟疫,迁居沅江。①。这里所说四子中的铨、锡已考证,不是南朝梁国王琳之九子的中的铨、锡。那么,这里所说的铨、锡、钱、钧,是在府衙当官?还是在乡村务农?王琳前漏录约十一代人,会是哪些人?古称“鸟窝村”的那个村庄,到底在吉水县的哪个乡镇?哪个村呢?求解。
(五)江西南昌武阳(庵前)三槐王村,其《宗谱》之《王氏重修族谱序》。述:“全斌公为始祖盖,全斌公仕豫章刺使,至公子彦德公承袭父职参戎镇守丰城”②。业经追索该村族谱多年,查实:北宋名帅王全斌,生于公元908年。而该村始祖王彦德,其生平事迹生卒葬等族谱资料,被日寇战火焚毁。依据村二世祖伯震、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推算,王彦德约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2)。推演他于1247年前后,镇守江西丰城。约1288年解甲归田,卜居三家村。
其《王氏重修支谱叙》又述:“予读王氏家乘,祖居金陵。世以相业劂后。全斌公任豫章刺使。彦德公袭父参戎镇守丰城,始迁徒三槐。”王全斌与王彦德,一个在北宋,一个在南宋,时间相距约314年。他们之间不存在父子关系,王全斌把王彦德带到南昌来,那是天方夜谈!北宋时,南昌称作洪州,没有豫章建制,王全斌也没有担任过豫章刺使一职。他俩之间,约漏录了六代人左右。其中,有哪些人呢?再以王彦德1222生年,推到2013年,时跨791年,该有31代,谱上只有25代,还有6代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
①[清]·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琳公遗嘱等。
②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槐王村,泾口瑶溪上房陶爱菊堂刊,敦本堂版,民国(三十八)戊子年(1948)孟冬重修《三槐王氏宗谱》。
《三槐王氏宗谱》所述族事,发现难以自圆其说,不少事暂未得到落实。现就主要几点罗列如下:
1、三槐王村前三世祖,彦德、伯震、承雷三代人,查遍包括《宋史》、《江西省志》、《南昌市志》、《南昌县志》、《丰城县志》、福建《兴化府志》、《莆田县志》、《江宁府志》等国史、方志,都暂未找到他们的生平事迹及任职档案。只在《南昌县地名志》之(武阳镇)和(向塘镇)篇中见到王彦德从丰城退休,船泊赤山村夜梦三槐的传说①。为核实此说,笔者还驱车亲临抚河梁家渡畔及那个“北袭赤城”的赤城村寻古探访。对此,该从何处突破?又如何深入?
先祖王浑,有过在金陵为官,官累司徒,卒赠尚书左仆射的生平事迹。本村族谱序述:“祖居金陵,世以相业劂后。”与“金陵交相辉映”之说,与其可以吻合。但是,祖居金陵,是在秦淮河边的乌衣巷?还是在南京郊外的哪个村庄呢?
(六)有史籍载:王全斌籍贯并州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具体地域在何处?
(七)从已得到的资料信息来看,王全斌的后裔,遍布北南东西的太原、南京、湖南沅江、江西的南昌、吉安、东乡、宜春、樟树,以及贵州等地。东乡那个王安石祖籍上池村谱载述:王全斌之子为王鲤。宜春袁州湖田乡《伊村王氏宗谱》述:“十五世:寿,子三:全武、全赋、全斌。其全斌生子三:伺、师、辰”②。贵州省遵义字培宗亲寄来王锡梅撰谱序述:“王全斌封为征西兵马都部署,才能迈众,文能经邦,武能定国,不可谓不盛矣。”*据说,以上说法多多,王全斌到底是独子一个?还是兄弟几个?其子是一个、两个、三个,还是六个呢?国史记载:王诜的儿子彦弼三岁卒,除太原子实通过王琼传下的那一支系外,其它好几支又是通过谁传遍大江南北的呢?悬案多多,迷途漫漫,有待集广众之智慧,一道去共同破解!
---------------------
①江西省《南昌县地名志》之<武阳镇>篇和<向塘镇>篇。
②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氏宗谱》卷首、序文等。
后 记
今天,我能完成本篇修改过的《王诜及其家族异疑要事探讨》一文,得力省内外诸多专家、学者、良师、益友对我的热情帮助。首先要鸣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才博资深治学严谨的姜锡东教授。早年,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缠身时,曾对我三篇习作悉心指导,逐段逐句匡正。这次修改,又给我提出了去俗存雅、规范引文、增强逻辑性的三点宝贵意见。受益匪浅。他的高尚品德、深邃学术,令我肃然起敬。
另外,我还要感谢对我进行谱牒(姓氏)文化启蒙教育并不断帮助升华的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前会长、泰斗级著名谱牒专家,王炯尧教授。还有耕耘天地之间的田丁长者,他就是北京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前领导,文化艺术界的权威王惠民老前辈。德高望重的恩师,传授我写作技巧和人物刻画奥妙。均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此论文虽用心,但必定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存在舛错谬误,与领导要求相差甚远。殷切地祈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谢谢!
王 雄 文2017年春节修改于江西省谱牒研究会
作者王雄文简介
王雄文,谱名声叶,字文萃,号文庙居士。男,汉族,南昌人氏,生于一九四零年秋。大专文化。曾任中国儒商学院江西省办事处主任;江西省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南昌长江摩托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室主任、副研究员。亦为江西省诗词学会、江西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南昌市音乐家协会、南昌市作家协会等会员。主要作品有:《王雄文诗文选》;《王雄文诗歌记实电视作品汇集》系列光碟;《大宋战神-王全斌传奇》小说样稿;《汴京文坛风云》长篇历史小说和《王全斌家族论文集》、《中国汉字统一规范刻不容缓》等数十篇谱牒(姓氏)文化综合论文等。进入耄耋之年,吾刚完成57万字诗词杂文并家传的收官之作《文萃集》,以回报社会服务民众。主要研究课题:王全斌家族史;中华王氏源流派系;宋代史。
作者联系方式:手机:13907087840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