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世系总述

作者:系统录入 2016-10-15 13:35:42

来源:系统录入



“国家之有史,所以垂范。氏族之有谱,所以传古。序昭穆,明长幼,别亲疏,乃考世系之由出者也”(王素言)


三槐王氏溯其源系于盘古,即人文之第一祖也,是“传天地人三皇,至鲁哀公获麟之岁(纪元前四百八十一年),凡三百二十万六千年,分为十纪,……至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九传至黄帝”(详见《史记•三皇本纪》),四十二传至周灵王,当以王氏之血统也。灵王生子姬晋,列为太子。晋因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毂洛两江水患,危及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向父王直谏应以禹王治水之法疏通河道。灵王怒而不纳,并废太子晋为庶人。其子宗敬,视叔父当政日衰,避居太原,时人以为王家,即以王为姓,故自黄帝四十二传至周灵王太子晋始,是为王姓之系姓始祖,是太原王氏之宗祖也。


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历来有些分歧,有太原说和瑯琊说。但是各种资料均公认,三槐王氏系姓始祖是曾任黎阳县令的王言,问题在于王言的父亲是谁?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且有关王言的父亲在《二十史》中无任何文字提及。因此有关王言的父亲是谁的问题只能从一些史料和谱牒记载中求证。 有关瑯琊说的有二种,一说王言的父亲是王导后裔的唐末宰相王搏,或王練;二说王言的父亲是王羲之后裔的冕或彦枢。有关太原说的也有二种,一说王言的父亲是王通后裔的王乾;二说王言的父亲是王仲舒之子的王哲。


对于上述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辑部经过了八年考证,查阅了大量的谱牒资料和史料,统一认同王言的父亲是王乾的太原说作为参考世系,其余不同观点均作为保留,留给后裔贤达继续考证。详细考证依据和方法详见我会编辑部《关于三槐王氏上源考证总结报告》和《三槐王氏上源的补充考证报告》,均收集在《三槐王氏考证文集》之中。


因此,三槐王氏的上源应从太原王氏王通说起,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初仕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隋大业时上书治国《十二策》不就,弃官退于河、汾间,以著书讲学为业。通次子福畤。福畤子勔。勔(勉)之子怡,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怡子潜,仕扬州天长丞,赠尚书礼部郎中。潜生五子,幼子质,《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十三》载:“王质(769-836)字华卿,太原祁人……,元和六年(811年)登进士甲科,释褐岭南管记,历佐淮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兼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为旧府延荐检校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朝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娶荥阳郑氏,生一子庆存,女三。唐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为质撰有神道碑。庆存生一子乾,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一月讨黄巢有功,授忠显校尉。,乾生一子言,为三槐王氏之宗祖。


言(869—930年),乾之子。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梁太祖东讨郓州时,在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任都将,因故离开军旅从文职,官授从事郎新安(河南府)邑丞,知滑州黎阳令。以曾孙旦贵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许国公,是谓三槐王氏之宗祖也。娶姚氏,追封鲁国夫人,生二子:彻、永。


言长子彻(892—947年),同光三年状元及第,官授承信郎,转承直郎,历任湖北道鼎州,杭州临安府太守,拜左拾遗,河北道青州刺史,嘉善大夫。以孙旦贵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鲁国公。娶田氏,追封沂国夫人,生二子:祜(祐)、祉。言,生二子:彻、永,其后裔极其兴旺发达,世系遍及大江南北与海外,其人口位居全国第一大支。


彻生二子:祜(祐)、祉。


A:祜,行百一,字景叔,生於后梁贞明五年(919),一说生於后唐同光元年(924),其先山西太原祁县人。祜少笃志祠学,名振京师。后汉隐帝乾祐二年,荫补齐州(今河北)别驾。后周初仕魏县(河北属)、南乐(河南属)二县令。广顺、显德间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入判三司户部沟院。五年(958)三月拜汴京留守,复居于汴王城之东。入宋建隆三年(963)拜监察御史,因奉调以一家百口保赵匡义岳父符彦卿无罪,王祜被贬职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州府属官,无实际职掌)。王祜深知“直道难容于世”,即在开封庭院中,炎夏之时栽植三株槐树,并对天祷言:“吾王祜若有负朝廷,三株槐树栽不活。如能栽活,吾之后裔必有为三公者”。他的懿,旦、旭三个儿子中,次子旦果相真宗朝十二年,三个儿子的后裔兴旺发达,官居朝廷者不少,成为北南宋朝廷的“人才库”,社会影响广泛,称王祜有荫德,这支王氏被称为“三槐王氏”。大文豪苏轼撰《三槐堂铭》一文以记之;司马光撰《永泰王氏宗谱序》(1068年)引“太宗谥祐为史烈,御祭曰:惟尔祐高标绝俗,正直言身,两都赋就,八斗雄才,腹仕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于笔端,九品定称乎舌表,胸中堪镜照秽吏之百奸,时复奇云起彼氏。放九硕,对芳躅这当前,宁可孤忠於往昔,岂昧愚忱,竟赴仙游,追踪莫及,时盼葬祭,爱贲始终。”


三槐王氏一千多年来,世系蕃衍海内外,人口众多几千万,世系总述如下:


(一)、长房王懿支:


王懿(941-1002),行千一,字文德,居河南开封,宋太祖乾德四年(966)登进士第,官秘书丞,知袁州,拜右赞善大夫,直秘书阁学士,卒赠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卒葬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娶李氏,赠陇西郡君,生三子:睦、谅、贽,世系蕃衍福建、四川、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山东、北京等地。


1、懿长子王睦(963-1033),行万二,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宋淳化二年任浙江东阳县令。任间与师爷游万岁山,相中谷溪口五龙汇聚这方处女宝地而卜宅居焉,后官至中书舍人。娶户部尚书周年女,生三女,赠东阳郡君。继娶陈氏,生宜、贤、宣、宝四子。长子宜,仕殿前司副指挥使,卸任安居东阳王宅。三世王臣,官至平海州判官,徙居海州(今福建泉州),历史已九百多年。五世孙王僖,讳宗清,字验平,生於宋皇祐庚寅(1050)五月初一日,登元丰八年(1085)进士,仕荥阳尉,迁监察御史,右司员外郎,知宿州,任间为民之所爱,遂徙居涪州(今四川省涪州市)为涪州派,历史已九百余年。五世孙豪威,字玉衡,又字初若,名王始,生於宋治平乙巳(1065)正月,举进士,仕迁江西九江,为九江派,历史已九百余年。


十世孙居敬,行望三,名东,先迁东阳西宅,二迁上蒋,三迁湖沧,已发族四百余户。


21世惟梅,迁浙江武义,同迁的还有惟槐、惟棠,迁居历史已六百余年;惟桂、惟柳迁浙江义乌;惟棪迁东阳九和;惟斌迁兰溪;惟威迁东阳四十九都桥头(木衢桥)。廿二世庆延行迁四十九都。廿三世福童迁东阳七都,后裔分迁三甘塘、胡村、大山等地。


廿四世应麟(1398年生),迁东阳玉溪,后裔分迁潦溪、省吾桥、新屋、周村等地。应鹍迁浙江新昌县,应典迁廿一都上村。


廿五世文汯,迁浙江缙云;文望迁浙江新昌,后裔分迁三透屋,西京湾两个自然村;德 泰,先迁浙江义乌,后回迁东阳五都下处村,为独立王姓。


廿六世懋益,迁东阳(今为盘安县)马山塘,为独立王姓。


2、懿次子谅,行万五,字仲睦,名淳,世居河南开封,宋瑞拱二年(989)举进士,官至河南司法参军,转运使,娶司马氏,继李氏生二子:克、鲁。谅三世孙(言七世),随宋室南渡时迁居四川。谅五世律,随宋室南渡,知黄岩县令,知临海县,迁居浙江湖州。五世孙从,随宋室南渡,官承议郎,台州通判,知信州,后隐居宁波鄞县桃源乡。娶金氏,继陈氏,生淹、涵二子。谅十世(言十四世)孙懋,明洪武十四年(1381)从傅友德元师任指挥,平定乌撒叛乱,因功授百姓爱戴,定居云南镇雄,后裔蕃衍九个分支,六万余人,分布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邻十余个县(市)。十九世大贵、大晏迁居云南镇雄泼机村。二十二世国安迁贵州毕节宋官屯。二十四世君美,迁居攀枝花支。二十七世永春、永德迁居云南蒙自支;永耀等多人迁居云南镇雄林口;永和迁贵州毕节三板桥。二十三世国泰房,迁居贵州大方县响水乡。二十三世国珍、国珩二房,迁居云南镇雄泼机。二十二世国梁房,居大方响水。二十二世玉林房,迁居贵州毕节海子街。二十二世国举房,迁贵州黔西张官屯。


二十一世德培,迁四川高县归化乡华阳支始祖。王纲迁贵州毕节。镛公迁四川。献公迁四川高县。二十三世承舜,迁居江西南昌丰城县。二十四世文亮,由江西丰城赴云南平叛,功升云南通判,迁云南镇雄。纲公二十九世仕华,迁贵州毕节水东门支;仕卿迁四川高县定边乡支。


3、懿三子贽,世居河南开封,自八世随宋室南渡浙江。虞卿迁萧山派之祖,生二子:本、益。益,宋乾道间赘居义乌为一支;本次子巽迁临安一派。十一世昆,分居萧山南庄一派;贽十七世孙琳,分迁萧山东庄一派;十八世英(1436-1507)由萧山南庄分迁山东滕城洪绪村支;元开迁贵州马家坝。二十三世在春(1575-1625),字育吾,行纯二十四,登仕郎,迁居北京崇文门外,为北京派,历史已四百余年。


(二)二房王旦支:


王旦(957-1017),行千二,字子明,河南开封人。宋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历仕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相真宗朝十二年,治国太平,是为三公者之一。旦病重期间,真宗亲临府第探视,并亲手和药赐于旦。真宗视府第房舍旧损,赐金五千两修膳,旦辞曰:吾先祖在汴旧庐尚可栖居。正门坏,可侧门出入。薨年六十一,帝临其丧恸,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封魏国公,谥文正。诏配享真宗庙廷,仁宗亲题“全德元老之碑”。


娶参知政事赵昌言女,追封荣国夫人。继娶张氏,生三子:雍、冲、素。世系蕃衍河南开封、贵州、云南、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江西、甘肃、安徽、广西、陕西等省地,分支达一千余支。


1、旦长子:雍(984-1045),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通判郑州、淮南、两浙转运使。娶吕氏,继娶李氏,生三子:恰、整、简。


雍长子,恰。恰生三子:实、潛、益。实公居浙江钱清。潛公次子应。应公后裔通公通公为河南开封考城相府王氏始祖。 潛公四子志。志公十七传生永贞,为云南永贞王氏支。益公后裔玩初,其子孙居浙江黄岩等地。


雍次子:整。整公三传生:傑、儒。傑公后裔居安徽宿松县南乡杨湾里,又名王祥湾人。儒公徙居江苏溧阳社渚镇。为溧阳社川王氏祖。


雍公三子:简。简公(又名检)三传生师闵、师闻。师闵生三子扈驾南渡,后居江苏溧阳甓桥镇之樊庄、前王。师闻公居安徽休宁,传至廿一世孙千三公于朝朝中期迁徙至溧阳,生六子,分布在大溪、南渡一带。


2、旦次子:冲(988-1029),祥符元年(1008)举进士,调元城令,迁将作监主簿,历官司农丞,赞善大夫。娶沈氏,生四子:庆、吉、靖、革。


冲长子,庆。庆生显、显生甫。后裔居河阳县(今河南孟县),其它不详。


冲次子,吉。吉生二子:嘉绩、嘉言。


嘉绩长子:澄。澄公后裔分居浙江建德板坞和武陵九江王氏。次子清,清生十子,分居安徽阜阳宽河王氏,颖淮王氏,和台州、山阴、建康、长兴、浦江、孝丰等县。


嘉言生二子:云、霖。云后裔居建德县和金华东湄王氏,霖后裔居浙江鄞县。


冲三子:靖。靖生三子,吉、耆、罕。


靖长子:古。古公后裔居安徽凤阳能仁寺镇。


靖次子:耆。耆公后裔上海、松江、宝山、浦东、鹤沙等地。


靖三子:罕。罕公后裔分布天津八里桥、北京芦兴河、安徽定远马城淮南寿县罗汉寺。


冲四子:革。革公后裔分布浙江江山、景明、蓝田王氏。


3、旦三子:素。


素公(1007-1073),字仲仪,十一岁丧父,赐进士出身,仕屯田员外郎,御使中丞。因贬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擢知谏院,累官至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以工部尚书致仕,谥曰懿敏。


娶李氏,继滕氏,续张氏,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


素长子:厚。厚公无嗣,立弟巩公长子奇为嗣。奇生二子:倓、作。


倓生道、随。道生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


道长子:资之。后裔在浙江诸暨柳堰。


道次子:补之。后裔分布余姚(王守仁支)重庆巴纂王氏(藩臣支)、皖鄂伯武公支和浙江余杭支。


道三子:辅之。后裔分布在云、貴、川。为元开祖之八房支。


道之四子:翊之。后裔 居诸暨梓里坞。


倓次子,随。随公后裔居甘肃民勤王氏和浙江山阴县里支派。


素次子固。固公后裔分布在山东莘县、湖北洪湖荆楚王氏和江山锦川王氏。


素三子坚。坚公后裔分布在浙江江山、湖南邵东田心王氏、湖北蕲春株林王氏。


素四子巩。在素的九子中,以四子巩为最显。但对巩的儿子颇有多种说法,按王庸敬的《王氏通谱》载有奇、时、由、皋等四子,另有二子早夭。但据溧阳《东坡王氏宗谱》载皋有兄:如今,为抗金名将。另据广西《湘浦王氏宗谱》载:巩赴广西全州避难时,带去子名“得全”,繁衍至今为湘浦王氏。因此,本总谱载巩有奇、时、由、皋四子,另加如今、得全二子,待今后考证清楚再作安排。


巩有子六:奇、时、由、皋、如京、得全(奇出嗣厚为子)。


(1)长子奇,出继伯父厚为嗣。


(2)次子时。时公后裔分布浙江萧山东洞庭(王鏊支)徐州莫釐王氏金华、无锡、淮南潘集、山东莘县、江苏泗阳桃源王氏(东支、西支)、甘肃什川、镇海绍兴支、澧州、湖北监利等地。


(3)巩三子由。由公后裔分布在湖北汉阳,湖南邵陵、中梅水竹林坝、重庆巴中可邵公支、重庆云阳黄村支。


(4)巩四子皋。皋公生三子,居三沙为三沙王氏祖,后裔散布江苏、浙江、甘肃、广东、江西等地城族集居的有530多支。


王皋(1081—1156),行四四,字子高,官至殿帅府太尉、晋柱国太傅(秩从一品)。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籍山东大名府莘县,是宋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之玄孙,北宋最杰出的宰相,魏国公、文正公王旦之曾孙,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之孙,太常博士、宗正丞定国公王巩之四子也。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皋公以太尉扈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苏州),始占籍长洲县(苏州吴县)荻扁村。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皋公因两次护驾有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府,进太尉,授世职,诏赠晋柱国太傅。后因金兵屡侵犯,康王(即高宗)听信议和派主张,放弃北伐,决定与金议和。皋公一片忠心,满腔热血,“亟请上出师,复中原、迎二帝”。但朝内重重矛盾,终使高宗放弃中原,苟安东南,迁都临安(杭州)。皋祖后来见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悲愤交加,怫然曰:“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遂弃官隐居苏州阳澄西之荻扁。据考,“苏之荻扁”,即今苏州市相城区(吴县)太平桥镇王巷村。


皋公生子三:易、铎、胤(允)。原配赵氏生易、铎,继娶邢氏生胤(允),俱累赠国夫人,封汝南郡君。长子王易,字吾置,襲父爵,袭授殿帅府太尉,镇守海虞,其子孙迁居昆山沙头,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太仓、常熟、上海郊县一带,世称三沙王氏东沙支始祖;次子王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在苏州世守祖业,留居荻川,其后代子孙在苏州府内,散居于泰州、兰陵及宜兴、武进一带,世守荻扁父业,世称三沙王氏中沙支始祖;三子王胤,字吾曾,为宋显谟阁直学士,兼枢密副使、权判常州府府事提举(秩正三品)。胤公一生淡泊名利,性好游历,徙无锡县开化乡(原无锡县南方泉塘前村),后分居无锡沙头白龙山下(位于南方泉、金鸡山、白龙山、凤凰山一带),世称三沙王氏西沙支始祖。皋公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奠基,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人称三槐堂 “三沙王氏苏州南渡始祖”,故而皋公被尊为三沙王氏始祖。三沙王氏历代主要集居于长江三角洲的苏、浙、皖、沪地区,经过900年繁衍发展,现代就已经收集到近五百支系(派),后裔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地。


三沙王氏始祖皋公举家南渡时,牢记曾祖王旦公“凡我子孙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诲,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牒装了数车,一起南运,南宋文武官员无不叹服,交口称奇。他还亲派次子王铎(字吾护)携家谱赴临安,到同任过殿帅府太尉之职的岳飞家中,请他为《王氏宗谱》作跋和题字。岳飞一则为王皋的“斥金虏拒叛臣”护驾大功而感动,二则为王氏后裔代有贤才而欣喜,细读王氏家谱,看到王氏谱“懔然完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旋欣然激情挥笔为《王氏宗谱》写“跋”后,并按王铎其父皋的嘱托,又亲题 “王氏世宝”四字,作为《王氏宗谱》卷首。岳飞的题字和《王氏宗谱•跋后》收录在《三沙王氏统谱》(清)光绪五年王锺等编修的卷首中,并有许多三槐王氏宗谱,以及全国诸多王氏家谱辑录。


三沙王氏,有着丰富的家谱资料,目前,已能查阅到的有:(清•光绪五年王锺等编撰)的《三沙王氏统谱》;(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编撰的《三槐王氏通谱》;(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王慰祖总编、王汝舟协修的《三沙王氏宗谱》;以及《尚儒王氏宗谱》、《太原王氏皋桥支谱》等数十部有关三沙王氏家谱。其中光绪五年王锺等所编修的《三沙王氏统谱》,数量之大,内涵丰富,全谱120册,一万六千多页,载录了三百五十多支(派)的世系资料,为研究三槐堂三沙王氏提供了可靠的关键性资料。


(5)巩子:如京。如京公系临淮王氏,其六世孙分为五房,大房安公子孙散布凤阳、云南镇雄、安徽桐城、江苏溧阳、溧水。二房实公子孙居安徽淝南王氏、三房富公子孙居云南永胜,四房宠公生崖,崖公生三子:成、弼、铭。成、铭二公后裔凤阳武店弼公后裔因赐死,其六子散布在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五房宾公后裔居安徽太和,另外希吕公子元晟公,后裔散布浙江诸暨鼓门、陕西三原云南保山等地。


(6)巩子:得全,得全后裔居广西全州汀浦。为王巩墓所在地的后裔,详细待考。


素五子本。本公后裔不详。


素六子:硕。硕公后裔今分布在江苏泰州、硕公传十五世轼公为泰州海陵王氏始祖。


素七子:凝。凝公后裔散布在浙江山阴、嵊县、萧山、河南光山、江西兴国、于都等地。


素八子:常。常公,宋高宗高渡后居临海县。


素九子:奥。奥公后裔徙四川珙县等地,居育贤乡老鸭沱。


(三)三房王旭支:


旭(960-1027),字仲明,号子晖,初荫补太常寺太祝,知缑氏,雍丘两县。真宗时为殿中丞。兄王旦任宰相避嫌辞官。旦卒后以兵部郎中知应天府,卒葬河南开封大边村,赠兵部,户部尚书。娶虞氏,曾太兴郡君,生七子:玄、粹、质、徽、诲、端、志贞。次子粹,迁四川平昌颖龙镇金沙村。十八世信迁江西太和,转迁湖南茶陵,再迁祁阳。二十二世春一、春二分别迁新庙下王家沟、大石砍石铧头。次子质,六世毖后裔迁江西南昌筷子巷,留居河南开封。十二世震迁太乡城头。十三世千九迁青山支。十二世千一迁白云村,十四世道澄迁湖北监利县;从善、文公、隆盛分别迁监利县古江、河头、王厂三支;十三世千三千七迁湖南大帮;千四迁监利武昌,下分迁白螺礬、朱河、三塘、仕仁,套孙弯,荒湖,龚场,王家,肖桥,聂河,草场,东湖,朱田等支。质六世传正迁天台,东阳盘溪、东山坞,大龙山,洋溪。子贞迁四川宣汉县,三溪坪清马三垭。四子徽后裔迁料马场,程州,宛丘,四川等地。五子诲后裔迁浙江桐庐、菱湖、潘川、贵州遵义、云南镇雄、四川、金陵。六子端后裔迁江苏宜兴,福建下党乡,浙江萧山凤凰坞,会稽,山阴,嵊县罗松黄坭塘等各一支派。旭第七子志贞,迁居四川省宣汉县,后裔分居马山垭等十二个分支。鼎后裔:如二十八世果,居庙埧河。二十九世春居达州青宁大学堂。二十九世灿居达州青宁哨水埧。二十九世佳武居东林龙背山。二十八世世骞居茶河王塘岭。二十九世腾鹤居厂溪赶池埧。二十九世基居厂溪李家沟。二十五世从义居庆云九石坎。二十九世变居梨子王家坪。二十六世有忠居双河桃埧溪。二十八世三祝居七里老石埧。


旭长子玄,系旭公大支派。旭随旦叔到苏州为官,留居苏州昆山,世称昆山王氏。玄长、次二子彝、制,迁新漕里积善多;十五世英,明洪武间赴西南剿匪有功,落籍贵州毕节;十五世绳武,二十世永福迁云南镇雄乌撒;十五世均德系东支移民支,从山西洪洞迁苏北、鲁、皖等地,如睢宁双沟连心支,下分十二个分支,十多个县市,166个乡镇,400多个村,王姓人口八万余,主要为徐州北小塔山、营王、睢宁古邳东头五沟,江苏邳州市,草海大桥,石河撒麻地及石河营盘山,贵州威宁赫章,草新坪,哲党镇,么站镇,小山山;云南宣威市围仗乡、来宾镇;贵州遵义小湾、东隅里;二十七世尊爵,弘爵迁云南、武定、普仓;世爵、尚爵、锡爵迁云南宣威倘塘发赛;嘉爵、起凤迁贵州威宁。二十四世双位、世贤、廷治、宗文、宗武分别迁贵州水城,罗州王家、盘溪、毕节等地。


旭次子质之第八子明远,字一统,邑庠生,宋大理寺评事。元丰八年由豫章迁入潭州(湖南湘潭)麻石郊,再迁邵州新化县(现隆回县高坪镇隐居湖南上隐)。娶胡氏,生四子:崇伯、章伯、奇伯、秀伯。崇伯生正道、正诚、正忠、正信四子,随父迁金凤山麓,四子均为今湖南省上梅王氏,是王旭在湖南一大支派。正道支迁居溆浦县龙潭司,新化县西溪,兰阳桃、花江泗里河。正诚支居新化县富溪、太平铺、官庄坪。正中支居新化太平坳,隆回县高坪、鸟树下。正信支居鸟树下羊古坳水西,洞口县毓兰等地。后裔遍布云南、貴州、四川等地3000多个自然村,人.口达三十余万。


B、王祉支:


祉(926-1002),彻次子,行百三,名景安,一说锡畴,字元叔,其先太原祁县人,随祖居河南开封,后晋天福十二年(947)进士及第。宋建隆初举茂才授河南陆海州教授。以孙轸贵赠光禄大夫,史部尚书。娶田氏,生二子:献、似。后裔迁居浙江、江西、江苏、河南、辽阳多个县市。


长子献,五世轸,与从叔勉避灾难迁陈之宛丘,生五子。六世景华迁居江西高安郡,回迁河南睢阳,生九子,成为宛丘九门,是当地一支王姓大族;六世景恪,七世阳恕迁浙江义安县(今诸暨)枫桥银冶乡。八世景章长孙伋与俣,宋室南渡居浙江余姚东门王氏之祖;伶迁居山阴;锡,南渡后居义安枫桥;八世铛,居诸暨一派;铢,居广东韶州一派;镇,南渡居余姚乐安湖,为余姚派; 钅监,南渡居金陵;铿,居江州派祖。九世琬居诸暨银冶乡;绰,迁台州临海;九世远,徙家余姚城东;绰,迁台州临海派祖。十一世孚,宗伊兄弟俩渡江隐居菱湖杜门。菑,由曹娥江迁剡邑,为嵊县派。十一世察,迁浙江上虞;汜,赘居浦阳一派。十三世樟,迁居上虞严家岙派祖;桐,迁浦江派祖。十四世焘,迁明州派祖。十五世景睦,生五子,迁居夏家桥虞家路王氏之祖;兴仁、兴义兄弟迁上海青龙镇派,重固镇派祖。十六世大同,迁金陵派祖。十七世仕愉,迁余姚。十八世原,元统初迁居萧山昭明里闇衖家焉,为萧山派;丕,元大德间迁居梁湖派祖;十八世懋(1361),迁居江苏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十九世光祖,迁居上虞县宁远乡派祖;亮祖,居施家堰派祖;十八世懋后裔二十世福二,迁建康句容县之祖。二十一世源,随都督同知缑谦征咐密阵亡,其子全,承袭加飞旗尉,遂家居辽阳。二十二世普延,居镇海派之祖;政,为慈溪骢马桥派;坦,迁居杭州太平门派。二十三世骥,与二十四世文纪、文纶兄弟,迁湖州埭头派;鑑,迁江苏砀山县派;昇,迁直隶河北永平县派祖;玺,迁居杭州临平派。二十四世文廉,迁居慈溪德星桥派;文达,迁居北京顺天府派;文华,明正德初迁宁波西门外鄞柳庄派;之臣,迁新湖塘下派;天程,迁居海盐县派;文恕、文治,迁居杭州城派。二十七世应化,迁居宁波无宁寺派;之臣,迁居江苏泰县派。二十八世隆伯,迁宁波鄞西派。


C、王永支:


言次子永(912-987),字伯龄,其先太原祁县人,仕迁河南开封。宋太祖时从蜀王昶,永归朝后迁居安徽舒州一派,授右补阙,迁起居舍人,拜光禄卿。娶白氏,封沂水县君,生二子:景图、景珉。


永长子景图四世孙埜,五世孙玘,迁居扬州之江都一派。五世孙珪,仕宋英宗,神宗朝宰相(1070-1085)十六年,卒於任上。其孙知杰,落籍江西南昌府骆家湾。十一世国琇,迁居淮安。十二世华正,后裔分布皖、赣、浙、苏、闽、鄂、湘、晋、陕、台湾等地,人口达二十万。十三世华,迁居湖北监利县之始祖;万镒,致仕后迁居白雪寨下菖蒲埭口河,后裔分居潜山、太湖、英山数县,岳西县司空山周围及天堂、五河、中关、菖蒲、主簿等地。长子德魁,分迁凤落河金鸡山,为新观分支之祖;次子德露,分迁容城巽山角,为新冲分支之祖;德辅迁容城东巽山咀,为新桥分支之祖。十八世兰溪,生四子,后裔分迁安徽岳西县,陕西汉阳县,镇安县,湖北竹溪县,浙江安吉县和江西、江苏等地。十九世元昂生得宽、得节二子,得宽后裔分布安徽潜山县横冲、牌楼、塔坂;得节后裔分迁安徽怀宁县万桥、茶岭一带。


永八世孙居正(言九世)(1087-1151),字刚中,号竹西,其五世祖埜,六世祖玘,为江苏扬州江州派之祖。居正官至兵部侍郎。因责王安石事,被外放为福建莆田县令,后为秦桧所忌,被夺职奉祠十年,将全家遣送海南岛。娶周氏,生二子:斗魁、斗赳,成为琼州王氏的开基始祖。居正十三世孙清丽,迁居会同南里;恂子生三子:巨鸾、巨凰、巨凤后裔蕃衍七县88个村;仁礼,迁居会同县(今琼海县)孟里乡。十五世居期,迁居临高县。十八世史廷,迁居文昌县迈陈三图山西村。十九世经升,迁居文昌县博望新村。二十世文福,明寅德间迁居乐会乌石埔村。


居正迁居琼崖(海南)后,嗣孙蕃衍发达,王姓人口在80万之众以上,连海外人口在120万左右,分迁新加坡、吉隆坡、怡保、安顺、梹城、曼谷等地,是三槐王氏又一支大族。


三槐王氏行将终稿,这是中华王氏几千年历史之盛大举措。三槐王氏氏族之兴隆,人才之济济,自五代、历宋、元、明、清至今,槐荫千秋,忠精匡扶日月,嘉谋黼黻皇猷,宽仁厚德,廉洁从政、文孝武略、虔诚皇恩。懿行累累,垂范嗣孙,亮节可风,古今犹烈。宗族丕振,流泽锦长,必将昭前贤之伟业,继先世之芳踪,盛传於后,犹未艾也!


《三槐王氏总谱》编辑组


公元二0一四年金秋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